清朝時期,皇帝想要擴充自己的後宮,按照祖制需要進行一個盛大的儀式,那便是「選秀女」,簡單來說便是在達官貴人的家中挑選姿色上佳的年輕女子。
而歷朝歷代,除了少部分以節儉而著稱的皇帝之外,後宮人數往往數以百計,清朝乾隆年間更是達到了頂峰,一生選秀二十次,後宮三千佳麗名副其實。
清朝後宮規模的急劇擴大,隨之而來的便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宮鬥,近年來宮鬥題材的影視劇更是層出不窮。
但實際上,真實的清朝宮鬥其慘烈和規模遠非常人所能想像,而且絕大部分後宮佳麗美女捨生忘死爭奪的也並非是皇后之位。
在清朝的後宮之中,按照身份高低劃分共有七個位階,分別是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答應以及常在。
一般而言,經過了選秀的秀女進宮之處會自動晉升為答應,如果出身達官貴胄之家,則可能晉升為貴人,如果是罪臣之女如《甄嬛傳》中的安陵容則只能從常在起步。
換而言之,在清朝後宮之中,絕大部分進宮的秀女均為貴人、答應以及常在,而事實上這三個級別也是絕大部分秀女終其一生難以跨越的天塹。
對於絕大部分進宮的秀女而言,競爭皇后之位太過於好高騖遠,而真正能夠讓她們捨命爭奪的其實是貴人之上的妃、嬪之位。
按照《清實錄》等記載,清朝乾隆皇帝一生共有后妃四十一人,由此不難看出,在清朝時,貴人、答應和常在是根本不算在皇帝后妃範圍之內的。
在清朝的後宮制度中,有一項很容易被人忽略的規定,那便是對每一級別人數的限定,也就是皇后、皇貴妃各一,貴妃二人以及四妃六嬪。
至於妃、嬪之下的貴人、答應和常在則沒有任何數量上的限制,如果按照妻妾制度劃分,皇后為正妻,妃嬪等為妾,而貴人及以下便是俗稱的通房丫鬟。
一旦進宮秀女可以由貴人僅剩為嬪,也就意味著自身地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僕人一般的使喚丫頭變成了家中主人之一。
當然僅僅是身份上的變化,還不足以讓成百上千的秀女們捨生忘死,真正令無數秀女心動的實際上是由貴人晉升為嬪後享受的諸多待遇。
首先是對自己孩子的撫養權和收養權,清朝時期為了防止皇子藉助母親的家族勢力而形成外戚幹政的局面,規定皇子出身後要交由乳母撫養。
如果皇子生母的身份是嬪位以上,則可以在皇子成年之後定期相見,而且即便嬪位以上的妃子沒有子嗣,也可以選擇收養貴人、答應和常在的子嗣。
歷朝歷代,後宮女子多是母憑子貴,而在清朝如果不能晉升嬪位,那麼就意味無人可依,即便生下皇子也是自此形同陌路,相見而不相識。
其次,在清朝一旦後宮女子晉升嬪位以上,便意味著在偌大的後宮之中有了自己的棲身之所,甚至可以成為一宮之主,自此之後衣食無憂。
按照清朝規制,剛剛入宮的貴人、答應和常在會被隨機分配到各宮居住,而作為宮主之人,自然也就有著管教她們的權力。
就好像《甄嬛傳》中甄嬛以常在身份入宮後,因為得皇上青睞而特許搬到碎玉軒居住,而位高權重的華妃則主掌翊坤宮,其中高下立判。
最後,晉升嬪位也相當於為自己的晚年留下保障,清朝時期一旦皇帝駕崩,那麼他留下的妃嬪便會成為太妃、太嬪,在後宮之中身份尊貴,無論是否得寵都可安度晚年。
因此,真正以皇后之位當作目標的後宮佳麗其實少之又少,對於她們而言,能夠晉升妃位或者嬪位便已經心滿意足,同時也是改變自己一生的轉折點。
參考資料:《清實錄》、《清朝十二帝後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