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金縣位於四川西北部阿壩州南端,東鄰汶川縣,南接雅安市寶興縣,西與甘孜州丹巴縣和康巴縣毗鄰,北與馬爾康縣和金川縣接壤,幅員面積5571平方公裡。小金縣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旅遊資源得天獨厚。其中,四姑娘山風景名勝區以雙橋溝、長坪溝、海子溝及四姑娘山「三溝一山」組成,這裡藍天白雲,冰雪奇山,草甸湖泊及各種野花的有機組合渾然天成,構成了一幅幅絕妙的自然動態立體畫面;夾金山級森林公園由木城溝與木爾寨溝兩個原始生態區構成,公園內大量的野生動物和原始植被相得益彰。兩河口名勝區則由虹橋溝、瑪嘉溝、霸王溝和兩河口會議會址組成。
在小金縣內藏、羌、回、漢等民族聯袂而居,境內碉樓寨房、青磚碧瓦交相輝映,藏羌鍋莊粗獷豪邁,民謠獅舞盪氣迴腸。汗牛鄉常年演出的布扎戲,在長久的時間流逝中基本保留了其原始的藝術形態,再加上關於布扎戲誕生的傳說,與古希臘戲劇起源於對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祭奠頗有幾分相似之處,從而被稱為「現代戲劇的雛形」。別斯滿嘉絨藏族服飾喜歡運用紅與綠、黑與白、赤與藍等對比,並且巧妙地運用副色、金銀線,具有明快活潑的藝術效果。從公元前一世紀前後至今約兩千的服飾演變過程中,別斯滿嘉絨藏族服飾結合自身服飾的形式,吸納各民族和的服飾優點,最終在色彩和製作等方面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小金縣更是知名的紅色旅遊勝地,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稱作 「四山、四橋、四遺址」的紅色旅遊文化資源。四山即紅軍長徵途中翻越的座雪山夾金山,第二座雪山夢筆山,虹橋山與撫邊鄉附近的象鼻山。四橋包括紅一、四方面軍成功會師的達維會師橋,紅軍與國民黨軍隊激戰的猛固橋,馬鞍橋和三關橋。而四遺址則分別指達維喇嘛寺,美興鎮天主教堂,四方臺子和城隍廟以及最重要的中央紅軍組織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即「懋功會議」)的遺址——「兩河口政治局會議」遺址。
以四姑娘山風景名勝區、瑪嘉溝、龍頭灘,木爾寨溝為代表的自然風光資源,以「四山、四橋、四遺址」為代表的紅色旅遊文化資源,以汗牛歌舞、馬爾鍋莊、別斯滿風情為代表的嘉絨藏族民俗文化資源,共同構成了小金多元的絢麗風彩。
自然風光資源
四姑娘山風景名勝區位於四姑娘山鎮境內,其獨特的雪山冰川景觀,有「東方阿爾卑斯」的美譽。四姑娘山風景名勝區總面積450平方公裡,地形狹長,境內山巒重疊,溝壑縱橫,以雪山、冰川、峽谷、海子、民居等為重要景觀,由「三溝一山」,即雙橋溝、長坪溝、海子溝和四姑娘山組成。景區以「雪山的博物館、古樹的陳列室、動物的生態園」等名號著稱,色彩絢麗豐富,天氣變化多端,動植物品種繁多,景致美麗而神秘,使人流連忘返。秋季的四姑娘山,堪稱童話的天堂,整個景區的色彩集中在這個季節展現。
雙橋溝全長30餘公裡,面積216.6平方公裡。在雙橋溝內,挺拔險峻的高山比比皆是,畫屏口有鍋莊山,攆魚壩附近有犀牛望月、企鵝嘴、尖刀山。但是,兩面皆山,卻山山不同;處處皆景,而景景有別。在海拔4000米的雙橋溝裡,既有低山地帶常見的成片樺木林、柏楊林、青楓林,也有高山地帶的雲杉、冷杉、紅杉還有成片的沙棘、灌木、落葉松。這種立體分布的植物與雄壯奇特的高山一結合,就構成了包括五色山在內的「雙橋溝八大景觀」。
長坪溝全長29公裡,面積約為100平方公裡,峽谷長天、平緩悠長,四姑娘山就坐落在溝內16公裡處,經過長坪溝可直通四姑娘山的山腳下,還可繞過四姑娘山經畢棚溝穿越到理縣。
清代乾隆年間,清朝廷兩次徵戰金川曾在此廝殺。溝內藏族村寨星羅棋布,溝底有喇嘛寺和藏民祭祀四姑娘神山的鍋莊臺。溝內,古老的驛路在茫茫林海裡穿梭延伸,歷經滄桑的翠柏青松鬱鬱蔥蔥,飛瀑流泉在密林中丁丁作響。春天,山花齊放;秋日,彩葉競豔,實在是美不勝收。
海子溝是四姑娘山的重要組成部分,海子溝全長19.2公裡,面積126.48平方公裡,溝內有花海子、浮海、藍海等十多個高山湖泊,湖水清澈見底。海子溝內保留了很多無鱗的遠古魚類,成為今天人們了解這塊土地的活化石。站在晶瑩的海子邊,看高原黃鴨在水面飛翔,聽空山鳥語婉轉的啼鳴,使人產生無盡空靈的冥想。
虹橋溝地處小金縣兩河鄉,距四姑娘山130公裡,離小金縣城65公裡,距離馬爾康65公裡。從前這裡不僅是懋功縣(小金縣原名)的古老驛道,也是小金到成都的重要通道之一。至今隨處可見驛道的影子,如人們常說的「千階石梯」,「百間哨臺」(背夫休息的地方)」等。
虹橋溝的景觀以原始森林、萬年積雪、沙棘林原、高山草甸、飛瀑、湖泊等組成,在不同的季節裡呈現出不同的景色。秋季的這裡是彩色的天堂。從溝口進山,沿途的植被在森林、草甸、海子、雪山中一一呈現。溝內的主要景點有手板印、青草坪、魚海子、兩叉河、黃鴨海子等,溝內最引人入勝的是沙棘林。
瑪嘉溝景區位於小金縣兩河鄉大板村境內,溝內日照充分,植被覆蓋率在90%以上。高低林木,奇花異草,漫布於溝內各處,植物科系較為健全。隨著海拔的不同,植被垂直差異明顯,又隨季節變化,呈現出斑斕的色彩。步行其間,有遊四季,四季都不同之感。溝內主要景點有:大小至布郎瀑布、柳林灣、五色海、情侶夢幻林、古驛站遺址、月亮湖、蛇曲河、太極蓮花等。
撫邊鄉大坪村位於小金縣西北部,距離縣城43公裡。大坪村是小金縣一個純安多藏族聚集村,這裡的人們保持著最傳統的生活方式和民風民俗,村子裡的每一個人都不抽菸不賭博,勤勞而善良。大坪鄉龍頭灘的景觀,四季都很優美,鮮為人知。
龍頭灘與薩武神山的山腳毗鄰,有兩條大小不一的曲流,形似遊龍。大龍頭灘在左,小龍頭灘在右。在一片寬闊的草灘上,一灣亮麗的河水如一條白龍,百轉千回,終於灑脫而去,這就是大龍頭灘。鑲嵌在大龍頭灘兩邊的群山分陰陽兩面。陽的一面除了一些巖石和矮樹從,多是草山;陰的一面則別具一格,有高山草甸,有高大挺拔的虯枝和落葉松,有成片的杜鵑樹。小龍頭灘是大自然精心造化的一塊瑰寶,龍狀的水盤旋於草灘,是一處鮮為人知的人間仙境。
木爾寨溝位於小金縣達維鄉境內,毗鄰雙橋溝,與紅軍長徵翻越的座雪山——夾金山遙遙相望,是夾金山森林公園的一部分。高山草甸、深山峽谷、原始森林、雪山、冰川、海子、林中溪流、枯木,藏於林間的牧場,以及山間遊走的羊群和犛牛,構成一幅幅美妙絕倫的風景畫,令人嚮往,讓人留戀。溝內兩側為海拔5000米以上的極高山和海拔3500—5000米的高山,山勢陡峭,溝底狹窄,峽谷深切。置身其間,無不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雄奇壯美。
夾金山又名「甲金山」,藏語稱為「甲幾」,夾金為譯音,意為很高很陡的意思。位於小金縣東南,屬邛崍山脈,橫亙於小金縣達維鄉與雅安地區寶興縣之間,海拔4124米。這裡地勢陡險,山嶺連綿,重巒疊障,危巖聳突,峭壁如削,空氣稀薄,天氣變化無常,當地流傳著的一首民謠:「夾金山,夾金山,鳥兒飛不過,人不攀。要想越過夾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間!」就是對此惡劣環境的真實寫照。
「夾金山,夾金山,鳥兒飛不過,人不攀。要想越過夾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間!」當地流傳的這首民謠,向我們表明了夾金山的險峻程度。而夾金山正是中國工農紅軍萬裡長徵徒步翻越的座大雪山。
夾金山是自然山水與人文精神的契合,它名聲遠播,除了因為它是紅軍長徵中翻越的座大雪山外,還體現在紅軍為了革命的勝利,歷盡千辛萬苦、千難萬險,來回三次翻越夾金山所表現出來的無畏的英雄主義精神,以及氣壯山河的豪邁氣概,徹底粉碎了敵人妄圖憑藉夾金山天險將紅軍主力消滅的企圖。這是夾金山的神氣、紅軍的神氣、中國共產黨的神氣。內涵豐富的夾金山,正是由於神氣的紅色文化、紅色人文精神對其綠水青山的浸染妝點,才使得夾金山紅軍精神與優美景色交相輝映,才能使它的內涵博大深邃,引得中外遊客紛至沓來。
兩河口風景名勝區由虹橋溝、瑪嘉溝、霸王溝和兩河口會議會址組成,是小金縣繼四姑娘山風景名勝區之後的又一知名旅遊勝地。景區內的虹橋溝和瑪嘉溝是「發現中國新美景」十大景區之一。景區內自然景觀豐富多彩,溝深峽幽,風景綺麗,色彩斑斕,雪山、森林、草甸、海子、飛瀑渾然一體,交相輝映。花蟲鳥獸點綴期間,自然和諧,情趣盎然。大小景點貫穿相接,布局精緻,各有特色,是旅遊者的聖地,攝影家的天堂。
紅色旅遊文化資源
猛固橋位於省道303線旁,距小金縣城7公裡。猛固橋實際是猛固橋和馬鞍橋兩座鐵索橋的合稱,由兩座鐵索橋連貫而成,架於峭壁之間,跨於急流之上,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從西北往東南流淌的撫邊河與從東向西延展的沃日河在此交匯,融入小金川河奔騰西去。
兩座橋在清代為木橋,於1932年由民眾募捐集資建成為鐵索橋。猛固橋在歷史上曾發揮重大作用,它融通了藏漢文化,溝通了山區與成都的聯繫。
三關橋位於小金縣美興鎮三關橋村東,橋身橫跨小金川河,是小金、金川、丹巴三縣往來必經的關口,故名三關橋。三關橋原為竹索橋,民國時由小金天主教堂捐資修建為鐵索橋。該橋全長60米,寬2米,用11根鐵鏈深插於兩岸巖壁內,上鋪木板,橋欄鐵鏈高1米,距水面8米。南岸橋頭堡為漢代風格的重簷歇山頂木結構建築,有「魚鑰閒關」石刻;北岸橋頭堡為哥德式石建築,有「關鍵」石刻及行草「靈芝鎖江」四字。1935年6月,紅軍長徵西進康巴時,曾在三關橋與國民黨軍隊展開激戰。如今,立橋頭東可見小金川河洶湧劈石,滾滾而至;西可望碧水急流,農田千頃。橋邊村寨鱗次櫛比,果樹繁茂,一派昇平景象。
會師橋位於小金縣達維鄉政府以東300米處,又稱達維會師橋,位於小金縣達維鄉政府以東300米處,東南至西北走向橫臥在沃日河上,建於民國。橋全長13.80米,寬2.80米,伸臂式結構。1935年6月12日,紅四方面軍第九軍第二十五師第七十四團與中央紅軍紅一軍團第二師第四團在達維橋上勝利會師。2006年6月25日,達維會師橋作為阿壩紅軍長徵遺蹟的組成部分,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金縣天主教堂,是由法國傳教士佘廉靄於民國8年(公元1919年)組織興建的。整座教堂用磚、石、木作材料。教堂為中式結構、西式造型,坐西向東,四合院落布局,由禮拜堂、東側廳堂、北側廂房3部分組成。禮拜堂佔地973平方米,正面為青磚砌築,金字塔造型,有6根磚砌凸柱,正面通道高12.58米,兩側高7.58米,牆壁上用磚砌有基督十字架及各種幾何圖形的裝飾,有3道拱門。左右兩牆均開有5扇西洋式卷拱窗,北側過道尾部有一小門,南側過道尾部有一假門。堂內設有讀經臺和祭臺。室內有大木柱10根,柱基為八稜鼓形石柱,柱頂上有葉形浮雕裝飾。紅軍在懋功縣城休整的日子裡,毛澤東、周恩來等都住在城內天主教堂的廂房裡。
中國工農紅軍「兩河口會議」會址,位於小金縣兩河鄉境內,距縣城69公裡。該址原是供奉「漢壽亭侯」關羽的關帝廟。1935年6月26——28日,黨中央在這裡召開了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史上具有僅次於遵義會議的重要歷史意義的政治局(擴大)會議,史稱「兩河口會議」。1980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將該址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小金縣「紅軍會師廣場」緊鄰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樂會」會址——天主教堂,廣場集休閒、娛樂、集會、教育為一體,是進行愛國主義宣傳教育和廣大市民休閒娛樂的好場所,也是相約紅色之旅回顧革命歷史、緬懷紅軍先烈的重要基地。
夢筆山是紅軍長徵途中翻越的第二座大雪山,位於小金縣與馬爾康縣卓克基鄉的交界處。夢筆山埡口是小金縣通往馬爾康縣城的通道。夢筆山呈東西走向,山勢平緩,最低山口海拔3900米,最高峰海拔4470米,山頂終年積雪,山北坡參天大樹鬱鬱蔥蔥,山南坡地勢平緩,奇花異草繁多,自然風光壯麗、迷人。1935年6月27日中國工農紅軍翻越筆架山,離開了小金縣,開始了下一階段的漫漫長徵路。
民俗文化資源
小金縣在歷史與上金川縣並稱大小金川,是嘉絨藏族的核心聚居區之一,地處大渡河上遊。人類學家曾這樣對大渡河流域的族源有如此一說:「白馬羊胴部落多,大渡河畔十四土」,意思是說,在四川西北部,歷史上有眾多部落,包括嘉良夷、白馬、氐、羌等,其中在大渡河流域改土歸流前,還有十四個土司,均為嘉絨藏族,小金的沃日土司為其中之一,而且末代土司是一位女性。其嘉絨建築頗有特色。
小金縣沃日鄉官寨村是阿壩藏羌文化走廊上的精品旅遊村寨之一,盛產蘋果,境內有州級文物保護單位——沃日土司經樓和碉樓,有乾隆皇帝攻打大小金川古戰場遺蹟——龍燈碉,歷史、文化、民俗旅遊資源極其豐富。
官寨村青山環繞,綠樹簇擁,古老的土司碉樓巍然矗立,與右邊的經樓日夜相伴。潔白的雲霧縈繞在山腰,清涼的春風吹拂在臉上,整個村莊寂靜祥和。沃日土司碉樓矗立於沃日河旁,坐北向南,造型奇特,歷經「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蘆山地震,依舊巍然聳立,實為嘉絨藏式建築之精品。它巍峨雄壯的身軀,飽經滄桑的臉龐鐫刻著歷史的年輪,見證著官寨村的嬗變。
清朝乾隆五十六年,廓爾喀(今尼泊爾)入侵。懋功縣八角碉屯兵守備木塔爾率大小金川屯兵赴藏參戰,並取得輝煌的戰績。1842年,木塔爾的後裔阿木穰又率領大小金川屯兵,在提督段永福指揮下,英勇抗擊入侵之敵。但因內奸出賣,阿木穰及參戰屯兵壯烈殉國。
出徵舞就是嘉絨藏族人民以這段光輝的歷史事件演繹出的民間舞蹈,至今在木坡、結斯、汗牛鄉和美興鎮等鄉鎮廣為傳播。雖然各地在舞蹈名稱與表演形式上略有差異,但其弘揚民族精神、傳承文化、激發愛國激情的主題亙古不變。
馬爾鍋莊是居住在小金縣馬爾村的嘉絨藏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具有獨特魅力的民間舞蹈,其歷史十分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二世紀以前。馬爾鍋莊汲取了嘉絨地區鍋莊舞蹈之精華,其唱詞表現的內容豐富,舞姿優美,節拍歡快有力,形式變化萬千,因此而受到嘉絨藏區人民的普遍歡迎。
大哇村的布扎戲是一種集神話故事、音樂、舞蹈、表演、吟頌、傳唱為一體的藏傳佛教法舞表演劇目。一般在正月十五,大哇寺廟舉行「祈願大法會」的時候演出。演出時間通常3個多小時。而從前完整的演出甚至需要一整天的時間,整個戲也大約需要50人表演。人員主演分為樂曲演奏人員(10人)和表演人員(40人)兩個部分。樂曲演奏主要以莽筒、鈸、鼓、鐃、海螺、撒拉子(嗩吶)為主要樂器。
獅舞,亦稱「獅燈」,是小金縣人民熱衷的一項傳統民俗活動。
小金縣民間耍「獅燈」,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圖喜慶。過了大年初一,小金三街十二溝的大小山寨就敲鑼打鼓,舞起「獅子」,跳起鍋莊,唱起山歌,完全沉浸在歡樂之中,忘記了一切煩惱與憂傷,給歡快的節日增添了一分喜慶的氣氛;二是求平安。民間奉「獅燈」為神靈,新年到來,耍一下獅子,就是把這神靈請到家門,以求其降妖除魔、消災免難,保佑來年人畜平安、吉祥如意。
別斯滿嘉絨藏族服飾喜歡運用紅與綠、黑與白、赤與藍等對比,並且巧妙地運用副色、金銀線,具有明快活潑的藝術效果。據考證,早在公元前一世紀前後,西藏高原土著部落的服飾就已具有今天藏族肥腰、長袖、大襟、右衽長裙、束腰以及毛皮製衣的特徵。隨著與外界的交流,嘉絨藏族服飾曾經受到漢、蒙、滿等族以及波斯等國服飾的影響,最終博採眾家之長,在服飾的色澤和製作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小金縣結斯鄉的藏族服飾被譽為嘉絨藏族服飾的「活化石」
王雅菡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