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BioMed Central微信公眾號(ID:BMC2000)發布了來自浙江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王福俤教授課題組研究成果報告,日前,王教授再次為我們撰寫博文,介紹課題組的研究成果。
該論文發表在BioMed Central旗下旗艦刊之一BMC Medicine(IF:8.005)上。
言歸正傳,聽聽王教授怎麼說↓
鎂缺乏是一種常見但又經常受到忽視的公共健康問題。根據流行病學證據,超過一半的美國人口不符合推薦膳食供給量(RDA)對鎂膳食攝入的要求,導致鎂缺乏流行率估計高達約15%。
作為地殼中第八大常見元素以及生命必須的生物活性礦物質,鎂是幾百種酶的關鍵輔因子,同時也為核酸合成、能量產生、氧化磷酸化以及糖酵解所需。因此,鎂缺乏會導致眾多的症狀以及疾病。
鎂缺乏的主要原因通常在於膳食攝入不足。由於每日糞便、尿液以及汗中的鎂流失,人類需要攝入鎂(例如,通過食用全穀物、綠葉植物以及堅果等富含鎂的食物)從而維持正常的鎂水平。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低水平的血清鎂可增加各種疾病的風險,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阿爾茲海默症以及心血管疾病,但是迄今為止報告中存在不一致性。
為此,我們進行了系統回顧以及薈萃分析,以收集來自前瞻性隊列研究的所有可用證據,這些研究針對鎂攝入與心血管疾病(CVD)、2型糖尿病和全因死亡風險之間的關聯。我們的薈萃分析包括40項前瞻性隊列研究,覆蓋超過1百萬參與者。其中,22項研究在美國進行、6項在中國、5項在日本、2項在瑞典,還有各一項分別在英國、巴西、澳大利亞、芬蘭以及德國進行。
薈萃分析結果表明鎂膳食攝入每天增加100mg與心力衰竭、中風、糖尿病以及全因死亡風險分別降低22%,7%,19%以及10%相關聯。
但是,未觀察到增加鎂膳食攝入與所有CVD或冠心病風險之間存在明顯關聯。值得注意地是,亞組分析顯示逆相關僅顯著存在於鎂攝入增加與中風發病率之間,而鎂攝入增加與死亡之間並無。
總而言之,這項研究強調了增加食用富含鎂的食物可有益於總體健康的觀念。
英文原文,請點擊頁面左下角【閱讀原文】
作者簡介:
王福俤博士是中國浙江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求是講席教授。榮獲多項國家級榮譽,包括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學者、國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家,以及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學者。王福俤博士的主要研究興趣在於通過整合基因敲除小鼠和斑馬魚模型以及人類流行病學研究從而探究慢性疾病中營養代謝的分子機制。
BioMed Central隸屬於Springer Nature出版集團,是世界上開放獲取出版的先鋒,發表生物、醫學領域的最新科研成果。目前擁有300多本開放獲取期刊,其中近200本擁有影響因子。期刊Genome Biology (IF: 11.313)、BMC Biology (IF: 6.967)、BMC Medicine (IF: 8.005)、Genome Medicine (IF: 5.7)為旗下4本旗艦刊,頗受科研人員的歡迎。同時,擁有多本與中國科研機構合辦的期刊,廣受中國作者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