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色光-投資有道
深圳新益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簡稱:新益昌)主要從事LED、電容器等行業智能製造裝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業務,主要產品包括LED固晶機、電容器老化測試設備等。2019年8月,公司開始接受廣發證券的上市輔導,後改由中泰證券保薦,擬衝刺上交所科創板。
從經營業績看,報告期可比前三年(2017年~2019年)內,新益昌的營業收入分別為5.05億元、6.99億元、6.55億元,2019年同比下滑6.24%;歸母淨利潤分別為5149.96萬元、10115.87萬元、8775.40萬元,2019年同比下滑13.25%。
除了業績下滑以外,公司的財務數據也十分混亂,通過對比新益昌和客戶的信息披露,我們發現新益昌披露的銷售數據、預收款項金額與五家客戶的相應信披存在較大差異,最多相差230.96%。
另外,新益昌目前持有的15項發明專利均為2019年以後申請,其科創屬性或存臨時「拼湊」之嫌。而公司的多家外協加工廠商或處於同一實控下,但新益昌並未披露關聯關係,亦未將相關外協採購金額按合併口徑披露。
財務數據頻遭「打臉」
我們研究發現,山東晶導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證券簡稱:晶導微,證券代碼:A20290.SZ)、深圳市晶臺股份有限公司(證券簡稱:晶臺股份,證券代碼:A19220.SZ)、深圳市長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證券簡稱:長方集團,證券代碼:300301.SZ)、佛山市國星光電股份有限公司(證券簡稱:國星光電,證券代碼:002449.SZ)、湖南艾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證券簡稱:艾華集團,證券代碼:603989.SH)是新益昌的主要客戶,但新益昌披露的財務數據與這些公司相比均存在明顯差異。
據新益昌披露,公司向晶導微銷售半導體固晶機,2019年的銷售金額為2006.64萬元,佔當期主營業務收入的3.14%。晶臺股份則是新益昌的LED固晶機客戶,2017年的直接銷售金額為2800萬元。
資料來源:新益昌第一輪審核問詢回復
資料來源:新益昌招股書
但據晶導微招股書顯示,公司2019年的第五大供應商為上海昊林電氣有限公司,採購金額為1212.91萬元,僅為新益昌所披露銷售收入的60.44%,但新益昌並非其當期前五大供應商。而據晶臺股份披露,2017年公司對新益昌的採購金額為3328.14萬元,較新益昌披露的銷售金額(2800萬元)相差18.86%。
資料來源:晶導微招股書
資料來源:晶臺股份招股書
另外,問詢回復顯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預收款項第一大客戶為長方集團,預收款項餘額為760.85萬元,形成原因為「尚未到試運行目標產量」。但據長方集團披露,其對預付款第一名單位的預付金額才337.62萬元,僅為新益昌披露預收款項餘額的44.37%。
資料來源:新益昌第一輪審核問詢回復
資料來源:長方集團2020年半年報
新益昌稱,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公司對國星光電、艾華集團的預收款項餘額分別為2215.93萬元、601.53萬元。但據國星光電披露,國星光電對新益昌(曾用名「深圳市新益昌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的預付款項金額為669.55萬元,與新益昌披露的預收款餘額相差230.96%。同時,艾華集團年報顯示,2017年末預付款第一名單位的預付金額為370.24萬元,為新益昌披露預收款項餘額的61.55%。
資料來源:新益昌第一輪審核問詢回復
資料來源:國星光電2017年年度報告
資料來源:艾華集團2017年年度報告
突擊專利拼湊「科創屬性」,研發項目「回爐」成謎
作為一家科創板擬上市公司,新益昌的「科創屬性」值得關注。招股書稱,截至2020年11月30日,公司擁有的形成主營業務收入的發明專利為15項,滿足《科創屬性評價指引(試行)》中「形成主營業務收入的發明專利(含國防專利)5項以上」的要求。
不過,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披露,新益昌目前持有的15項發明專利均為2019年及以後申請。也就是說,在2019年之前公司未擁有任何發明專利,並不滿足科創屬性要求,而新益昌在此之後密集獲取專利,存在突擊專利的嫌疑。
值得注意的是,發明專利「跳片自動安裝機」在2020年7月14日申請,10月23日即獲得授權,而「自動去晶機及去晶方法」在2020年8月19日申請,11月20日即獲得授權,耗時均只有三個月。一般來說,發明專利的申請包括初審和實審兩個階段,自申請至授權最快也需要一年時間,用時三到五年的更為常見,而新益昌在短短三個月內就拿下兩項發明專利,實屬少見。
資料來源:國家知識產權局
另外,據新益昌招股書(上會稿)披露,DRV200交流伺服驅動器研發項目仍在進行中,2018年、2019年、2020年上半年對應的研發費用分別為201.10萬元、76.04萬元、135.10萬元。但申報稿顯示,該項目在2019年已完成,至於這一研發項目為何出現「回爐」現象,還需要擬上市公司進一步解釋。
資料來源:新益昌招股書(上會稿)
資料來源:新益昌招股書(申報稿)
外協供應商為「兄弟」公司,為何不合併披露?
據招股書披露,新益昌採用自主設計加工生產為主,外協加工為輔的生產方式,將技術含量較低的環節,如原材料的粗加工、烤漆、飛面、氧化等非關鍵工序委託給外協加工廠商。報告期內,委託加工費用分別為1682.88萬元、2578.17萬元、2134.07萬元、1171.88萬元。
問詢回復顯示,深圳市美祥順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美祥順」)、深圳市綠福源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綠福源」)分別是新益昌2020年上半年的第二、第五大委託加工廠商,採購金額分別為168.31萬元、123.31萬元,負責鍍鉻、氧化等表面處理工序,看似毫無關聯。
資料來源:新益昌第一輪審核問詢回復
但據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美祥順的股東包括廖文彬、廖堯然、廖俊瑋,廖堯然、廖俊瑋分別擔任總經理、監事。而廖堯然亦是綠福源的原實控人,2017年8月,廖堯然將其持有的綠福源100%股份轉讓給廖梓翔、廖俊瑋,目前,綠福源的監事為廖文彬。從錯綜複雜的持股、任職關係來看,美祥順、綠福源似乎屬於同一家族控制的兩個企業,但新益昌並未披露這一關係,亦未將相關外協採購金額按合併口徑披露。
資料來源: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
無獨有偶,深圳盛豐聯五金製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盛豐聯」)、深圳市興隆達五金製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興隆達」)分別是新益昌2019年的第一、第二大委託加工廠商,採購金額分別為394.25萬元、342.45萬元,負責烤漆、飛面等表面處理工序。
根據企業報送的2019年工商年報顯示,盛豐聯、興隆達使用的聯繫電話均為「1511***0122」,電子郵箱均為「952***549@qq.com」,或許也隱含關聯關係。
資料來源: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