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以來,泉州民間長期流傳著「有朵橋富無朵橋厝,有朵橋厝無朵橋富」的俗語,它生動地說明當時朵橋傅家兄弟的財富和民居極其有名,在本府轄內無與倫比。追溯其源卻有一則有趣的故事。
乾隆年間,傅方升和傅方進兄弟出生於南安金淘朵橋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由於長期的艱苦磨鍊,兄弟兩人都長得身材挺拔,虎背熊腰,很有力氣,且為人忠厚,不畏勞苦,被村人稱讚為好後生。為了生計,他倆終年拼死拼活地在幾塊瘦田薄地上耕耘。農閒時,他倆還幫助別人打雜,或替人肩挑運貨,掙些工錢來添貼家庭費用,日子過得很清苦。
一天下午,兄弟倆正在為建築石埕厝勤快地挖掘地基。忽然,鋤頭掘到一條長石板,他們感到很奇怪,就小心清理了長石板周邊的泥土,搬開長石板,意外發現一個古舊的地下銀庫,內有雪花花的白銀不計其數。兩人都高興地說:「這是土地公保庇,才讓我們得到這麼多的錢財!」他們坐下來商議如何處理這些白銀。傅方升說:「我們一定要嚴守秘密,絕對不能讓任何人知道此事,現在先用鬆土重新把銀庫封好,然後表現得若無其事地繼續在另一頭挖地基。」傅方進接著說:「待到夜深人靜時,我們才挑著竹籃來搬運白銀也不遲。」半夜時分,兄弟倆挑著竹籃來回往返不停地搬運著,直到黎明前才把白銀搬運完畢。一夜之間,兄弟倆就變成大富翁了。
最初,他倆害怕過早露富會惹禍,便在生活上儘量保持原狀。半年後,眼見沒有發生什麼麻煩的事,傅家兄弟就壯著膽子開始商量籌建新房屋的事,並一起到離村幾裡外的杉行去選購杉料。其時,杉行老闆正好與瓦窯頭家、朵橋財主圍著茶几一邊品嘗安溪茶,一邊講天捉皇帝(泉州方言,意即談天說地)。突然,杉行老闆看到兩個頭戴破草帽,身穿舊衣服肩背麻袋,腳上穿草鞋的窮漢來買杉問價,心裡實在不高興,就皮笑肉不笑地說:「你們是搭火灰寮還是修理破厝,竟然問起大杉料的價錢,簡直是『買四兩肉問船豬到幾隻』!真是小題大作不知羞恥!」
傅方升聽後,雖然感到遭受侮辱,但很快就鎮靜下來,毫不示弱地說:「我們是要修建一座大厝,實話告訴你,貴行的杉料我們還不夠用呢!」杉行老闆實在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就叫傅方升再說一遍。傅方升加重語氣又將原話重說了一遍。為了當眾教訓這兩個窮漢,杉行老闆輕蔑地說:「如果你們有錢建新大厝,現在,只要能夠從身上拿出五十兩白銀,我整個杉行的杉料全部歸你們,什麼時候來搬都行!」傅方升聽後,暗自高興,便胸有成竹地說:「此話當真嗎?要不要問老闆娘?」杉行老闆顯然被激怒了,紅著臉大聲吼道:「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豈需問什么女流之輩!你敢與我打賭嗎?」傅方升理直氣壯地說:「我若不能從身上拿出五十兩白銀就算輸了,情願為你杉行做十年苦工不取分文報酬,絕對沒有反悔」杉行老闆說:「好,就請瓦窯頭家和朵橋財主作證人吧!」
瓦窯頭家聽罷,捧腹大笑,挖苦道:「你們兄弟不要雞蛋碰石頭,要知道只靠嘴硬沒有什麼用,還是趁早低頭向杉行老闆賠禮認錯為好,省得以後吃大虧!」傅方升聽後,更加不服氣地說:「我們不僅要買他的杉料,還要買你瓦窯的磚瓦哩!」瓦窯頭家又冷笑一下,諷刺地說:「四兩雞仔啄半斤芋粿——不自量力。不要講大空了(泉州方言說大話的意思)!你們若賭贏杉行老闆,我就將瓦窯裡及大埕上(即庭院上)全部磚瓦奉送,決不食言!如果你們賭輸怎麼辦?」傅方進說:「我情願到你瓦窯做十年白工,不要一分工錢,說到做到!」朵橋財主也幫腔道:「你們兩個窮漢說話想讓風吹去(說話不算話),我知道你們的家底如何,還是早早投降較好!如果不投降,還敢與我打賭嗎?」傅方進說:「打賭就打賭。」朵橋財主說:「你們若贏杉行老闆,我心甘情願將祖業石尖山上的大石頭坪,無償地給你們採石築牆,要多少給多少,絕不後悔!如若你們輸了,我只要你們兩個兄弟跪在我面前連叫三聲阿公就好了!因為我不缺錢財,也不欠長工,最需要的是鄉裡的威望。」傅家兄弟異口同聲說:「好!很好!但是口說無憑,咱們得立個字據才行!」這三個有錢人都覺得這兩個窮小子好對付,打賭一定穩操勝券,就很樂意地接受對方要求。不久,四張字據寫好了,各方都在上面籤字和蓋手印,並各執一份。
「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這時,傅方升從容不迫地用右手伸進麻袋取銀,當場將五十兩白銀交給杉行老闆。這三個有錢人平時最瞧不起窮漢,今天在事實面前,個個瞠目結舌,欲哭無淚,乖乖地低頭認輸。
事後,傅方升兄弟根據字據的規定,僱人搬回了應得的大量杉料和磚瓦,開採了石尖山上的無數石料,聘請能工巧匠,營造一座與眾不同的大厝。經過一兩年努力,終於建成了當時泉州府獨一無二、風格奇特、結構精巧、雄偉壯觀的方形大土樓,命名為「聚奎樓」。整座大土樓分為三層十間房屋,建造得非常堅固,防水防火又防盜,堪與閩西的土樓媲美。傅方升兄弟還利用雄厚的資金經營商業,發了大財,成為富甲一方的大員外,其子孫非常興旺發達,相繼建築了十多座富麗堂皇的三進五間大厝,建築群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大奇觀,令人嘆為觀止。
常言道:「福無雙至。」可是朵橋傅家兄弟竟「五福臨門」,一得地下銀庫,二得杉行木材,三得窯主磚瓦,四得財主石料,五得經商發財。「有朵橋富無朵橋厝,有朵橋厝無朵橋富」的俗語,便隨著這則故事在泉州民間中流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