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草啖鹽說蜜
——說天地美食,談家鄉風味
臨家入駐泉州以來,以極大的風頭佔據著泉州美食的頭條,某平臺必吃榜高居第一的本土美味。而我想說的是,臨家確實充滿閩南味道,但憑藉著紅磚瓦厝的格調,是不是能代表傳統的泉州味道?
暫且不說能不能代表泉州味道,衝其打出的閩南招牌,我作為一名本土吃貨,好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去打卡,好像有點不像話,於是這個疫情即將遠去的初秋,相約三位好姐妹一同前往。
先來看看某平臺展示的商家招牌菜,本港海鮮醬油水、姜茸黃椒蒸龍膽斑、大紅袍溏心茶葉蛋、紅菇雞湯燉鹽滷豆腐、韭菜煎本港大蝦、白灼東山小管繡球菌、冰鎮芥末鯊魚皮、肉汁福鼎芋頭煲、黑松醬炒鮑魚蝦球、翔安薑母鴨、蓮花盛開、閩南佛跳牆、閩南煮套腸、原味土豬湯、雞湯撈麵線、香煎山地雞、丙洲煎蟹、沙茶海鮮土豬煲、小鍋蘿蔔飯、肉汁炕蛋涮涮鍋......
這麼長的名單,看懂幾道是泉州菜?
大泉州的菜就分好幾個菜系,惠安、南安、永春德化安溪、還有晉江石獅等,雖是同宗但都有些微不同。而以鯉城豐澤老城區為代表的泉州傳統菜,在這張菜單裡可以說沒有,有的都是變遷的發展中的泉州菜。
以「本港海鮮醬油水」為起頭的招牌菜,一個「醬油水」實乃廈門人的說法,泉州人把「醬油水」稱為「炣」,而林林總總一大串的菜單,不止有閩南菜,還有很多來自閩東閩北甚至閩中的菜。閩菜是對了,而做法閩南滋味也對了。
那麼,我們就開吃吧。
座位落定,服務員上來的是一杯米湯,對,不是檸檬水不是鐵觀音,是米湯,濃稠的米湯。
感覺特別好,因為米湯和胃。閩南人喜歡喝粥,吃之前來杯米湯,暖心暖胃,再吃什麼都美味。
姐妹幾位是吃著玩的,重要的是相聚,談天說地,所以也不一定要按照店家的推介來行事,喜歡什麼就點什麼,三言兩語地就敲定了要吃的菜,海鮮醬油水是要的。
於是來了一道「本港海鮮醬油水」,標價169,三條魚三隻蝦,大夥看看貴不貴?
如今大海開禁,海鮮極多,個人感覺算貴。但可以說,還是吃到了本土的味道,鮮美極了。
估計是閩南人的口味吧,吃「炣魚」,也就是海鮮醬油水,比起什麼清蒸都來得帶勁。
一直遊走在減肥道路上的姐兒幾位,晚上不吃主食是自律的要求,這話我說得沒底氣,減肥成了終身的事業,也很無奈。
晚上不吃主食,吃啥呢?女人都喜歡小吃,喜歡香芋什麼的。
那麼就來一道「南安芋泥包」吧,終於有一道和大泉州掛鈎的菜,來自南安。
驚豔的是,芋泥只在皮上,皮炸得又香又酥,而餡料是豬肉、豆乾、香蔥等材料,味道鹹甜鮮,真的好吃,很合泉州胃。
冰鎮芥末鯊魚皮是我點的,因為鯊魚皮是泉州常見的食材,而我每一次的做法不是煲就是炣,很無趣,就想知道做成涼菜的鯊魚皮味道如何?
讓我來告訴你這道菜的味道:淡淡的芥末味,同樣是甜鮮鹹相結合,以甜為主味;而口感呢,Q彈脆爽,膠原蛋白鎖住皮質裡,每一塊鯊魚皮都不黏連,個人很喜歡。
而鯊魚皮是養顏美容的好食材,比起海參有過之而無不及,價錢又只是海參的一個零頭。
來兩張對比圖,買家秀和賣家秀:
姐姐點了一道雞肉,不是香煎也不是薑母,我們的說法是「香煎和薑母」都太熱了,我們要清淡,所點的這道雞的做法是:鹽和酒。
「鹽酒山地雞」,酒已經融進了雞肉裡。
能不能說福建的女子都是喝酒長大的?因為所有的閩菜,幾乎都會有酒,而就是沒喝過酒的,月子裡也會吃超級多含酒的月子餐。
「豆花肉羹湯」是妹妹點的,妹妹喜歡豆製品,因為黃豆也是美容聖品。
都說在口味上,南甜北鹹,豆花最能說明問題。
在泉州,自古以來的豆花都是甜的。
巷頭巷尾,阿嬸挑著擔,兩頭是熱乎乎的豆花,沿路一直吆喝:豆花、豆花......。
阿嬸將一個「花」字的尾音拖得很長,於是聽起來特別像唱歌。
「來一碗豆花。」
「好咧」,阿嬸放下扁擔,很熟練地用一把扁勺子,將最上面的豆花舀起來放碗裡,再將一瓶甜水撒入豆花裡。
呼嚕嚕地喝下,超級舒坦......。
把回憶拉回現實,眼前的豆花是鹹的,而且是肉羹湯!
是不是借鑑北方人的吃法?
我說:NO!
因為泉州有一道很出名的菜,叫「豆腐滷」,就應該是這道「豆花肉羹湯」。「豆腐滷」用的是極嫩的水豆腐,而這道菜將「極嫩的豆腐」直接變成了「更嫩的豆花」。
姐姐說,來幾道小吃配話吧,說話得有小吃相助,才能越談越歡暢,於是又點了「鹹蛋黃焗板慄南瓜」和「脆皮頭水紫菜豆排」。
「鹹蛋黃焗板慄南瓜」不用我介紹了,來說說「脆皮頭水紫菜豆排」。說白了,這道菜就是釀豆腐,釀豆腐是閩菜很出名的做法,並不局限於閩南。而「脆皮」兩字的意思是將釀豆腐煎香而成。這道菜,釀得不錯,餡料鮮甜;煎得不錯,外脆裡嫩。
可以看出,我們點的菜基本都不在店家的推介上,但如此點餐,可以看出店家廚師的功底,什麼菜都可以駕馭。
誇誇服務。有專人伺候,沒幾個菜的事,服務員不一會兒就過來倒米湯,不一會兒又來換骨碟,不打擾不礙事,桌上很乾淨,過程很享受。
店家鼓勵光碟行動,如果光碟,會送上抵用券,而服務員時不時地詢問菜吃得如何?讓人感覺很舒服。
不過,吃的人大多都是來泉旅遊人士,看到了某平臺的點評後,直奔而來,就連服務員也把我們當成了外地客。
我問餐後還有什麼可吃的,她說:來一碗石花膏吧,來泉州必吃哦。
我撓撓頭,不知如何回應。但我終於悟出一個道理,並非傳統的就能代表地域!在傳統的基礎上,借鑑周邊優秀的做法,一樣能向大眾宣傳本土的美食文化!
而我,堅守紅磚瓦厝格調的美食愛好者,也會折服於創新與借鑑。
或許,再次見到我的本土美食,也已經走在了新的路上。
「草草啖鹽說蜜」,談三餐美食,講四方風情,看似草草,卻是人間百味。喜歡請點讚鼓勵,覺得有價值就轉發、收藏。而無論喜歡與否都在評論區說兩句,我會更努力。原創作品,拒絕不良自媒體盜取,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