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一個組織的成長也是同樣道理。11月26日,由東莞市文化館傾力打造的「東莞市公共文化服務社會組織孵化中心(以下簡稱「孵化中心」)在文化館·驛正式揭幕啟動。
東莞市文化館副館長何超群、東莞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辦公室副主任姜良晨、東莞市社會組織事務中心科長鄧志江、東莞市文化館拓展部主任龔利曦出席啟動儀式。
何超群在儀式上表示,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運營是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的有效途徑,是推動新時代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是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內在要求。近年來,東莞大力推動公共文化改革創新,推進文化館總分館制,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發展文化非營利組織,創新供需對接,推動東莞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自2018年起,在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東莞市文化館連續舉辦了三屆公共文化(旅遊體育)產品採購會,並承辦了全國公共文化和旅遊產品雲上採購大會廣東專場的展示推介,向全國展示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區,近3年特色公共文化和旅遊領域建設亮點。
從僅限於東莞範圍的文採會,擴大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文採會,搭建了公共文化供需對接新平臺,推動公共文化和旅遊產品供給側改革,有效豐富了文化供給,積累了大量的工作經驗。
同時,也發現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困境和難處,由此「孵化中心」應運而生。2020年8月以來,經過3個多月的籌備,孵化中心首批邀請了37家優秀社會組織入駐接受為期一年的培育和孵化,這標誌著東莞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化專業化又邁出了新的一步。
儀式結束後,37家社會組織歡聚一堂,互相介紹了解,大家對孵化中心表示高度認可。疫情期間,各社會組織雖有難處卻也依然堅持為東莞公共文化提供服務的初心和情懷。大家彼此鼓勵,加油打氣,也希望能夠通過孵化中心互幫互助,共同進步。
東莞市文化館作為文化和旅遊部在全國設立的25個國家文化和旅遊研究基地之一,也是文化館行業唯一的基地,承擔著加強文化和旅遊研究,通過搭建東莞市公共文化服務社會主體「研究+學習+交流+實踐」平臺,大膽開展「實踐+理論」探索,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的重要任務。成立東莞市公共文化服務社會組織孵化中心,有助於發揮東莞市文化館基地優勢,孵化培育更多社會合格主體,推動研究與實踐相結合,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
東莞市文化館希望入駐的社會組織能夠互相學習,互相交流、分享,最後都能成功「孵化岀殼」,為東莞市民提供更多高品質的文化內容和服務,助力東莞打造「品質文化之都」。
相關連結
「孵化中心」簡介
東莞市公共文化服務社會組織孵化中心,由東莞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東莞市社會組織事務中心指導、東莞市文化館管理,東莞市文化志願者協會執行運作。是以東莞市文化館為陣地搭建東莞市公共文化服務社會主體「研究+學習+交流+實踐」平臺,培育優質合格公共文化社會服務主體,即全方位為入駐組織定製成長方案。
五大服務功能
①場地設施
東莞市文化館提供3個中小型劇場和30間功能室。每年每個入駐孵化中心的社會組織有3次機會,可以申請免費使用場地,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活動和相關工作。
②業務培訓
孵化中心每年邀請國內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專家、文化藝術名家等專業人士,為入駐組織開展系列公共文化服務政策解讀、文化藝術、活動策劃、宣傳推廣、基層文化團隊建設、藝術普及教育等與公共文化服務相關的業務技能培訓,幫助社會組織了解公共文化服務行業、提高服務供給能力。
③交流空間
孵化中心將定期在東莞市文化館「匯合點當代藝術空間」舉辦入駐組織分享交流沙龍活動,了解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困難和建議,促進社會組織之間的交流和碰撞,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項目創新發展。
④實踐項目
當年入駐組織可以學以致用,在東莞市文化館專業人士指導下根據自身資源和特色策劃特色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依託東莞市全民藝術普及行動計劃和共享文化節等全市性品牌項目,以基層為重點廣泛開展服務實踐。
⑤推廣平臺
最終孵化合格的社會組織將推薦作為年底公共文化產品採購會優質參展商,在市級乃至省級文採會平臺進行重點展示推廣,助力社會組織後續常態化發展。
孵化流程
在一年的孵化期中,社會組織將接受標準化、規範化、系統化的培訓指導,全面掌握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的各項標準和要求,並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實踐。社會組織在孵化合格後,需要在相關部門進行註冊登記,在成功註冊發證後方能被授予資質證書,納入「合格社會文化服務主體推薦目錄」供社會及各單位主體進行選擇,孵化期內接受孵化中心為期一年的監管。
文字/趙水平
攝影/市文化館供圖 視頻/無
編輯/鍾彥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