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滅六國的順序是怎樣的?哪國最難打?哪國又最難滅?

2020-12-12 指動歷史

雖然,秦始皇統一六國,是「奮六世餘烈」的結果。

但是,六世中起決定作用是秦昭襄王趙稷。

這位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在繼位第41年任命了一位新丞相——範雎。

這一年(前266年),距秦始皇統一六國,還有45年。

這一年之前,秦國執行的是穰侯魏冉「遠攻近交」的國策。

這一年之後,應侯範睢「遠交近攻」國策成為秦國的共識。

秦始皇親政後(前231年),繼續推行「遠交近攻」的國策,六國相繼被滅,其先後順序是:

1、滅韓。

2、滅趙。

3、滅魏。

4、滅楚。

5、滅燕。

6、滅齊。

前221年,六國全部被滅。

1、韓國率先被滅

三家分晉之後,韓國是位置和環境最差的,東、北部處於魏國的包圍,西鄰強秦,南接楚國。

不過,韓國能在列強夾縫中生存,有其獨特的原因:通過"內修政教,外應諸侯"的申不害變法,運用"法"、"術"之治,韓國一度"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另外,韓國有個獨門武器:強弩!正所謂"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射程可達800米,遠射可以洞穿敵軍前胸,近射可以直接穿心而過,其威力之大令列強的軍隊望而生畏。

韓國最大的問題是沒有任何軍事戰略縱深,從秦國都城鹹陽發兵到韓國都城陽翟,最快只需要5天。

而且,韓國在七雄裡國土面積最小、軍事實力最弱,儘管輝煌時曾滅掉鄭國,但始終擺脫不了列國爭雄犧牲品的角色。最早夾雜在魏齊戰爭之間,左右為難;後夾在秦楚爭霸之間,被秦楚兩國所利用;又一度成為秦齊爭雄的緩衝國。

戰國末年,韓國更成為秦國進軍中原的戰爭火藥桶——前265年,秦國攻打上黨,上黨卻降於趙國,從而引發秦趙間的長平之戰。秦趙爭雄的最終結果,不僅影響了東方六國此後的國運,而且直接加速了韓國的滅亡。

前230年,韓國率先被秦國所滅,享國173年。

2、趙國最難打

秦國的統一史,也是一部戰爭史。秦出東方,趙國是不可逾越的要塞之地,秦統一六國,最難打的就是趙國。

趙國與秦國同祖同宗,都充滿血性好鬥的基因。趙國的強盛,始於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通過作戰服裝的改變,促進了作戰方式的改變,中原人的寬衣博帶,被緊身短衣、長褲、革靴替代,以騎射為主,基本放棄短兵相接的勇鬥之法。這是趙國對中原傳統戰法的全面革新。

胡服騎射後的趙國,五伐中山國盡收其地,擊敗林胡、樓煩設置雲中、雁門、代郡。戰國七雄中,趙國對戎狄地區的開拓之功與秦國並肩,與秦國爭霸西戎用時200餘年相比,趙國僅用時12年。

最強盛時,趙國騎兵曾擊敗秦銳士。前269年的閼與之戰,趙奢發揮騎兵優勢,快速機動,兩天一夜奔襲,利用精騎壓射陣角,居高臨下出兵,大敗秦銳士。

吳起打造的魏武卒,曾創造5萬人橫掃50萬秦軍的紀錄。經此河西之戰後,通過商鞅變法軍功制打造出來的秦銳士,從此再無敗績。而閼與之戰,10萬秦銳士傷亡過半,遭受誕生以來的最大失敗。

趙國騎兵與秦銳士的最大不同,在於趙國騎兵的戰力提高,是戰法、戰術革新的結果,依賴的是軍事素養的提高;秦銳士是以軍功授爵為驅動力,依賴的是精神力量和意志。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的國運之戰!趙國騎兵駐守邊界抵禦匈奴,無法馳援長平。正如50餘年後秦朝滅亡時,秦銳士正在長城抵禦匈奴一樣。

而長平之戰後的數次戰役表明,趙國騎兵的精銳尚在:龐煖在廉頗負氣出走,率兵以強弓勁弩重創趁火打劫的燕軍;後來面對來犯的10萬秦銳士,以騎兵抗擊,斬殺秦銳士3萬並射殺秦國大將軍蒙驁。

趙國騎兵最後的輝煌,是趙國滅亡4年前。趙幽繆王三年,秦將桓齮(yǐ)兵出上黨,直指邯鄲。李牧率邊兵南下,通過拒陣、襲營後兵分三路,運用野戰全殲10萬秦軍,桓齮畏罪奔燕。

不過,趙幽繆王中了秦國反間計,殺李牧、棄司馬尚,趙國騎兵的最後統帥飲恨而亡。趙國騎兵與秦銳士相比,從戰力上來看略佔上風。但戰爭是綜合國力的比拼,秦國君臣同心,變法革新,富國強兵,遠交近攻……

所以,趙國騎兵敗於秦銳士是早晚的事情。哪怕最強盛的趙國騎兵一直都在,秦銳士最終的勝利也無可阻攔。這也是歷史的必然!

3、楚國最難滅

秦國統一六國中,吃到的最大虧是在楚國身上,也就是說:六國中楚國最難滅。

楚國在秦趙長平之戰中,通過合縱之術遏制了秦國的統一步伐。一直死磕秦國的趙國雖然被打殘了,但是楚國的存在成為秦國最大的心腹之患。

不過,前238年春申君的門客李園,替秦國幹了一件大事:發動政變殺掉了春申君。此後,楚國完全淪落為一隻待宰的羔羊。好在,還有項燕!這是楚國唯一的底牌。

項燕的存在,讓秦國在統一之前嘗到了最大的失敗滋味。

秦王政滅楚前,先問年輕將領李信(漢朝「飛將軍」李廣的先祖):滅楚國你認為需要多少兵馬?

李信答:20萬足夠了。

秦王政隨後見到老將王翦,問了同樣的問題。

王翦答:沒有60萬人打不嬴。

秦王政大笑道:王將軍,你老嘍。

於是,李信領兵20萬攻楚。結果是項燕以逸待勞,打敗了李信,並且3天3夜一路跟蹤追擊,李信的兩個軍營被端,7名都尉被殺,李信一敗塗地!

秦王政這下明白什麼叫「薑還是老的辣」了!親自登門道歉,請王翦出山。前224年,老將王翦統率60萬兵馬攻楚,項燕舉全國之兵作生死一戰。兩軍對壘,相持1年,楚軍最終大敗,項燕戰死於蘄縣之南,楚國隨之滅亡。

4、末世君主的下落

有統計說,秦始皇統一天下,殺死了180多萬六國士兵。似乎這證明了秦始皇的殘暴?其實,有戰爭就會有死亡,何況秦國士兵也有傷亡。

現在來看看六國末世君主的下落,就知道秦始皇究竟是不是殘暴了。

1、韓王安:投降被俘,軟禁於陳縣(今河南淮陽一帶)。5年後,亡韓故臣在韓國的舊都新鄭叛亂,不久被秦軍平定。秦始皇只好下令把並沒有參與叛亂的韓王安處死,以絕後患。

2、趙王遷:投降被俘,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縣)深山,最終餓死,死時僅15歲。

代王嘉:趙王遷之兄。趙國被滅後,逃到代地復國,自封為代王,與燕國聚兵抗秦,6年後兵敗被俘,不知所終。

3、魏王假:其下落有兩種說法,一說源自於正史,稱魏都陷落,魏王假出降,此後下落不明。二說源自《烈女傳》,稱魏王假出降後,與魏氏王族全被殺掉,只有信陵君魏無忌的族人逃脫。

4、楚王負芻:投降被俘。秦王政親自主持了負芻的投降儀式,斥責其「弒君之罪」並宣布將其廢為庶人。這是因為負芻是楚幽王、楚哀王庶兄。楚幽王去世,楚哀王即位。2個多月後就被負芻所派的黨羽襲殺,本人則自立為王。

楚王啟:負芻之弟。楚滅,昌平君熊啟逃到淮南,被擁立復國,以長江為屏障,據吳越之地抗秦,後被秦軍所滅,楚王啟自殺。

5、燕王喜:投降被俘。燕王之死,正史記載不詳。野史記載,燕王喜被俘後,由王翦率軍押往鹹陽,「途中饑渴而死。」走一路沒有管吃管喝,活活餓死和渴死了。

6、齊王建:投降被俘。秦國大兵臨境時,秦國賓客誘騙齊王建,稱只要投降便賜他500畝封地。齊王建投降後,為兌現當初諾言,秦王政把他安置在共地(今河南輝縣)500畝荒僻的松樹、柏樹之間,令兵士看管,不供給他食物,齊王建最終餓死。

參考文獻:《史記》、《資治通鑑》、《戰國策》、《烈女傳》,感興趣者可以詳細一讀

相關焦點

  • 秦始皇滅六國的順序,是「遠交近攻」的戰略與戰
    談秦說漢(164)秦始皇滅六國的順序,是「遠交近攻」的戰略與戰術契機的靈活運用 秦始皇滅六國的順序,是先滅韓國,接著吞滅了趙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
  • 秦始皇開啟滅六國之戰:先打最強,「一箭三雕」,高明!
    秦始皇二十二歲親政,用一年多時間迅速處置內亂獨攬大權後,就正式開啟了他圖謀已久的滅六國大戰。那麼,這位剛即位的年輕君王,會先拿誰開刀呢? 根據秦國「遠交近攻」的策略,當時可供秦始皇選擇的首戰目標應是韓、魏、趙、楚四國。韓、魏最弱;楚國較強;趙國則是六國中最強,是他一統天下的最大障礙。
  • 秦始皇滅六國後,嬴政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結局讓人感慨
    秦始皇是一個很了不起的皇帝,統一六國,結束了幾百年割據分裂的局面,但是,這個功勞不僅僅是秦始皇一個人的功勞,這和他之前的幾代皇帝的殫精竭慮離不開關係,雖然秦朝之存在了短短的十幾年,但是對後世的影響是不可磨滅的。
  • 分享秦滅六國,秦始皇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
    本文分享秦滅六國,秦始皇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 秦滅六國圖 秦國滅六國用了差不多十年,先後按照韓、趙、魏、楚、燕、齊的順序進行出擊,在戰國七雄當中,韓國的領土和實力可以說是最弱的,而當時韓國的國君是韓王安,在秦國連年的攻打之下
  • 秦滅六國為啥是這個順序?
    秦滅六國的順序是韓、趙、魏、楚、燕、齊,但實際上由於各國不同的特點,滅亡過程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單純,比如趙國被滅後由於地理位置靠北而出現了代國,楚國因為地盤太大而很難一次性吞併等等。或許秦國之所以選擇這樣一個出兵順序,多數是「走一步算一步「,除了最後滅齊以外,其他都沒有規劃順序可言。聊滅六國首先要從楚國的特殊性談起,楚國自身挺強但從春秋開始一直受制於晉,終於熬到戰國結果發現晉是沒了,但東西兩國又壓著它。於是楚國選擇誰也不惹、兩邊交好。直到樂毅聯軍一戰,讓秦國發現齊不是不可戰勝的,開始打起了齊國的主意。
  • 為什麼秦始皇滅了六國,最終卻沒能統一中國?
    秦始皇嬴政13歲即王位,一生南徵北戰鮮有敵手,在位期間先後滅了其餘六個諸侯國,北擊匈奴南徵百越,對內統一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廢除分封制,建立起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秦朝,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基本政治格局,功蓋三皇德高五帝自稱始皇帝,完成了歷史上不可一世的貢獻。
  • 秦滅六國後,六國國主分別落得了怎樣的下場?
    隨著最近熱播劇大秦賦的熱播,許多人又把目光集聚到了秦始皇滅六國的那段激蕩歲月中,同是戰國七雄,最終卻是秦國的嬴政一統了六國,這其中既有秦國六代先王奮發努力的結果,也有六國自甘墮落或者自毀長城的結果,總之結局就是秦滅了其他六國,在這六國中韓國是最先被攻滅的。
  • 秦始皇掃滅六國時,抓來的俘虜怎麼處置了?
    秦始皇掃滅六國,前後十餘年,出動兵力總計百餘萬人次,大小數百戰,當然都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既然勝利,就會抓不少俘虜,那麼,這些俘虜,秦始皇以及秦國最後都怎麼處置了呢?事實上,關於俘虜,歷來無非三種處置方法,殺、放、用。
  • 韓國人內史騰滅韓易如反掌,秦國人滅楚功敗垂成
    秦始皇掃六合,一統天下,其順序並非是我們常說的韓、趙、魏、楚、燕、齊,而是韓、魏、楚、燕、趙、齊。理由很簡單,秦國滅亡燕國後,回國時順路把代國給滅了。荊軻刺殺秦王嬴政,是燕國太子丹幹的,但為燕王出主意殺死太子丹的卻是代王欠。
  • 大秦賦:已然獨霸七雄,為何難滅六國?詳解秦始皇嬴政的親政危機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後,秦國已然是戰國舞臺上的超級大國,而韓魏如同秦國的一個郡縣而已,滅國的條件似乎已經成熟。然而,直到秦王政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230年,秦國才開啟了滅國模式。就算加上預備滅國,最早也只能算到公元前234年的秦攻趙之戰。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就完成了政權統一。也就是說,秦滅六國只花了10-15年,而準備時間卻長達20多年。
  • 秦始皇滅六國不算統一天下,有國家存在900年到秦二世才滅亡
    說起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功績,其中之一就是掃滅六國,一統天下。秦王嬴政即位之初,周王室剛剛衰亡。當時實力較強的諸侯國有七個,即「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國。從地理位置而言,秦國位於西北地區,因而其餘「六雄」就是東方六國。從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用了十年,逐一攻滅東方六國,乃稱皇帝,是為秦始皇。
  • 大秦滅六國,王翦一人滅五國最後卻能善終,魏忠賢卻成了東施效顰
    而這這個人上線之後,國人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完全不用任何的緋聞和情感吸引觀眾,他靠的就是純粹的軍功和戰力,他就是大秦滅六國最大的戰將,王翦。在楚系勢力被清楚,昌平君被罷相之後,秦始皇意氣風發,終於可以完全由自己一展抱負,秦始皇二十一年,急於求成的嬴政沒有採納老將王翦的建議,最終派李信率領二十萬大軍,發動了滅楚之戰。這相當於是秦始皇的第二次親政,在徹底一個人說了算之後,秦始皇的滅楚之戰,沒想到迎來的卻是他人生的第二次危機和慘敗。
  • 秦滅六國為什麼是從韓國起,到齊國終,這順序有什麼講究?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派將軍內史騰率軍攻打韓國,從而正式拉開了秦滅六國統一天下的大幕。經過近十年徵戰,秦國先後攻滅了韓國、趙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成功統一天下。那麼問題來了,秦滅六國為什麼是從韓國起,到齊國終,這個滅國順序到底有什麼講究呢?
  • 大秦賦劇透:秦始皇滅六國,一天下,都在這8張圖中
    秦始皇滅六國的順序是什麼,誰的戰績最大,又有哪些波折和啟發? ,用李斯為相國,採取了首滅近鄰韓國的戰略。韓國是三晉之一,曾經在韓昭侯時任用申不害變法,但是身處四戰之地,在戰國七雄中最弱。 滅韓的將領是原韓國南陽郡的代理郡守內史騰,他率兵十萬,先破趙軍,轉而突襲韓國,韓王猝不及防,無奈之下只得與群臣親奉印信,大開城門迎接秦軍,韓王從此「委國聽令」入質秦廷,成為秦的屬國藩臣。七年後(前230年)韓國被廢。
  • 趙國兵力強盛,秦始皇為什麼第二個滅它,原來跟小時候經歷有關
    秦始皇嬴政滅六國的順序分別為韓、趙、魏、楚、燕、齊。這個順序是按照範雎和張儀制定的遠交近攻方針執行的,先將自己周邊的韓、趙、魏三國滅掉,之後再慢慢進攻相對較遠的其他三個國家,但是趙國兵力強盛,為什麼秦始皇要第二個滅掉它呢,這樣會耗費秦國很多的軍力,其實原因有三點。
  • 大秦滅六國,王翦一人獨滅五國,如此功高震主為什麼會有好下場?
    而這這個人上線之後,國人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完全不用任何的緋聞和情感吸引觀眾,他靠的就是純粹的軍功和戰力,他就是大秦滅六國最大的戰將,王翦。 在楚系勢力被清楚,昌平君被罷相之後,秦始皇意氣風發,終於可以完全由自己一展抱負,秦始皇二十一年,急於求成的嬴政沒有採納老將王翦的建議,最終派李信率領二十萬大軍,發動了滅楚之戰。 這相當於是秦始皇的第二次親政,在徹底一個人說了算之後,秦始皇的滅楚之戰,沒想到迎來的卻是他人生的第二次危機和慘敗。
  • 秦始皇一生未娶嗎?他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我們用《史記》的記錄來說話,秦始皇是滅了六國的,他滅了六國之後,就把六國皇室裡的女人都給搶來了。這些搶來的六國女人,都安置在了秦國都城附近。用史記來說,就是他每滅一個都城,就把這個都城裡的宮殿照著原樣在秦朝都城建立一個,讓搶來的所有的妃子,在住進原來一模一樣的宮殿裡。
  • 為什麼說楚漢之爭實際上是第二次秦滅六國?
    楚漢之爭在地緣上看,劉邦打敗項羽統一天下的過程,與秦始皇滅六國的路徑很相似。 兩者都是坐擁秦國這個基本盤,自西向東,打敗其他國家,最終建立大一統王朝。 漢高祖劉邦和秦始皇嬴政在建立王朝後,也分別對向了南方的百越和北方的匈奴。
  • 李斯助秦始皇滅六國,為何不肯讓扶蘇繼位,其實跟扶蘇身世有關
    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建立集權的封建王朝秦朝,結束了春秋戰國五百多年的苦戰,用雄才霸略蕩平了其他六個國家,但是還沒來得及享受的他,就在南巡的途中突然離世,而他所建立的秦朝也在三年後就分崩離析,而這一切跟他最信任的兩個大臣有著直接的關係,這兩個人就是趙高和李斯。
  • 《史記》的秦始皇,剛兼併六國,就膨脹了,李斯在幹嘛
    秦國統一六國是必然的:秦國之所以能滅了六國,統一天下,並非完全是秦始皇的功勞。這其中隱含千百年來哲學中分與合大勢所趨的邏輯必然。即使沒有秦始皇也會出現另外人。所幸的是秦國加上秦始皇在內的七代君王,在執政上都能按著秦國的既定路線(滅六國,統一天下),都能盡心盡力使秦國強大。難道靠這個路線和君王本身強,秦國就能滅六國嗎?這當然是不可能的!無論任何事情,都需要很多的力量才能完成。如何利用這些力量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