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秦始皇統一六國,是「奮六世餘烈」的結果。
但是,六世中起決定作用是秦昭襄王趙稷。
這位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在繼位第41年任命了一位新丞相——範雎。
這一年(前266年),距秦始皇統一六國,還有45年。
這一年之前,秦國執行的是穰侯魏冉「遠攻近交」的國策。
這一年之後,應侯範睢「遠交近攻」國策成為秦國的共識。
秦始皇親政後(前231年),繼續推行「遠交近攻」的國策,六國相繼被滅,其先後順序是:
1、滅韓。
2、滅趙。
3、滅魏。
4、滅楚。
5、滅燕。
6、滅齊。
前221年,六國全部被滅。
1、韓國率先被滅
三家分晉之後,韓國是位置和環境最差的,東、北部處於魏國的包圍,西鄰強秦,南接楚國。
不過,韓國能在列強夾縫中生存,有其獨特的原因:通過"內修政教,外應諸侯"的申不害變法,運用"法"、"術"之治,韓國一度"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另外,韓國有個獨門武器:強弩!正所謂"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射程可達800米,遠射可以洞穿敵軍前胸,近射可以直接穿心而過,其威力之大令列強的軍隊望而生畏。
韓國最大的問題是沒有任何軍事戰略縱深,從秦國都城鹹陽發兵到韓國都城陽翟,最快只需要5天。
而且,韓國在七雄裡國土面積最小、軍事實力最弱,儘管輝煌時曾滅掉鄭國,但始終擺脫不了列國爭雄犧牲品的角色。最早夾雜在魏齊戰爭之間,左右為難;後夾在秦楚爭霸之間,被秦楚兩國所利用;又一度成為秦齊爭雄的緩衝國。
戰國末年,韓國更成為秦國進軍中原的戰爭火藥桶——前265年,秦國攻打上黨,上黨卻降於趙國,從而引發秦趙間的長平之戰。秦趙爭雄的最終結果,不僅影響了東方六國此後的國運,而且直接加速了韓國的滅亡。
前230年,韓國率先被秦國所滅,享國173年。
2、趙國最難打
秦國的統一史,也是一部戰爭史。秦出東方,趙國是不可逾越的要塞之地,秦統一六國,最難打的就是趙國。
趙國與秦國同祖同宗,都充滿血性好鬥的基因。趙國的強盛,始於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通過作戰服裝的改變,促進了作戰方式的改變,中原人的寬衣博帶,被緊身短衣、長褲、革靴替代,以騎射為主,基本放棄短兵相接的勇鬥之法。這是趙國對中原傳統戰法的全面革新。
胡服騎射後的趙國,五伐中山國盡收其地,擊敗林胡、樓煩設置雲中、雁門、代郡。戰國七雄中,趙國對戎狄地區的開拓之功與秦國並肩,與秦國爭霸西戎用時200餘年相比,趙國僅用時12年。
最強盛時,趙國騎兵曾擊敗秦銳士。前269年的閼與之戰,趙奢發揮騎兵優勢,快速機動,兩天一夜奔襲,利用精騎壓射陣角,居高臨下出兵,大敗秦銳士。
吳起打造的魏武卒,曾創造5萬人橫掃50萬秦軍的紀錄。經此河西之戰後,通過商鞅變法軍功制打造出來的秦銳士,從此再無敗績。而閼與之戰,10萬秦銳士傷亡過半,遭受誕生以來的最大失敗。
趙國騎兵與秦銳士的最大不同,在於趙國騎兵的戰力提高,是戰法、戰術革新的結果,依賴的是軍事素養的提高;秦銳士是以軍功授爵為驅動力,依賴的是精神力量和意志。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的國運之戰!趙國騎兵駐守邊界抵禦匈奴,無法馳援長平。正如50餘年後秦朝滅亡時,秦銳士正在長城抵禦匈奴一樣。
而長平之戰後的數次戰役表明,趙國騎兵的精銳尚在:龐煖在廉頗負氣出走,率兵以強弓勁弩重創趁火打劫的燕軍;後來面對來犯的10萬秦銳士,以騎兵抗擊,斬殺秦銳士3萬並射殺秦國大將軍蒙驁。
趙國騎兵最後的輝煌,是趙國滅亡4年前。趙幽繆王三年,秦將桓齮(yǐ)兵出上黨,直指邯鄲。李牧率邊兵南下,通過拒陣、襲營後兵分三路,運用野戰全殲10萬秦軍,桓齮畏罪奔燕。
不過,趙幽繆王中了秦國反間計,殺李牧、棄司馬尚,趙國騎兵的最後統帥飲恨而亡。趙國騎兵與秦銳士相比,從戰力上來看略佔上風。但戰爭是綜合國力的比拼,秦國君臣同心,變法革新,富國強兵,遠交近攻……
所以,趙國騎兵敗於秦銳士是早晚的事情。哪怕最強盛的趙國騎兵一直都在,秦銳士最終的勝利也無可阻攔。這也是歷史的必然!
3、楚國最難滅
秦國統一六國中,吃到的最大虧是在楚國身上,也就是說:六國中楚國最難滅。
楚國在秦趙長平之戰中,通過合縱之術遏制了秦國的統一步伐。一直死磕秦國的趙國雖然被打殘了,但是楚國的存在成為秦國最大的心腹之患。
不過,前238年春申君的門客李園,替秦國幹了一件大事:發動政變殺掉了春申君。此後,楚國完全淪落為一隻待宰的羔羊。好在,還有項燕!這是楚國唯一的底牌。
項燕的存在,讓秦國在統一之前嘗到了最大的失敗滋味。
秦王政滅楚前,先問年輕將領李信(漢朝「飛將軍」李廣的先祖):滅楚國你認為需要多少兵馬?
李信答:20萬足夠了。
秦王政隨後見到老將王翦,問了同樣的問題。
王翦答:沒有60萬人打不嬴。
秦王政大笑道:王將軍,你老嘍。
於是,李信領兵20萬攻楚。結果是項燕以逸待勞,打敗了李信,並且3天3夜一路跟蹤追擊,李信的兩個軍營被端,7名都尉被殺,李信一敗塗地!
秦王政這下明白什麼叫「薑還是老的辣」了!親自登門道歉,請王翦出山。前224年,老將王翦統率60萬兵馬攻楚,項燕舉全國之兵作生死一戰。兩軍對壘,相持1年,楚軍最終大敗,項燕戰死於蘄縣之南,楚國隨之滅亡。
4、末世君主的下落
有統計說,秦始皇統一天下,殺死了180多萬六國士兵。似乎這證明了秦始皇的殘暴?其實,有戰爭就會有死亡,何況秦國士兵也有傷亡。
現在來看看六國末世君主的下落,就知道秦始皇究竟是不是殘暴了。
1、韓王安:投降被俘,軟禁於陳縣(今河南淮陽一帶)。5年後,亡韓故臣在韓國的舊都新鄭叛亂,不久被秦軍平定。秦始皇只好下令把並沒有參與叛亂的韓王安處死,以絕後患。
2、趙王遷:投降被俘,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縣)深山,最終餓死,死時僅15歲。
代王嘉:趙王遷之兄。趙國被滅後,逃到代地復國,自封為代王,與燕國聚兵抗秦,6年後兵敗被俘,不知所終。
3、魏王假:其下落有兩種說法,一說源自於正史,稱魏都陷落,魏王假出降,此後下落不明。二說源自《烈女傳》,稱魏王假出降後,與魏氏王族全被殺掉,只有信陵君魏無忌的族人逃脫。
4、楚王負芻:投降被俘。秦王政親自主持了負芻的投降儀式,斥責其「弒君之罪」並宣布將其廢為庶人。這是因為負芻是楚幽王、楚哀王庶兄。楚幽王去世,楚哀王即位。2個多月後就被負芻所派的黨羽襲殺,本人則自立為王。
楚王啟:負芻之弟。楚滅,昌平君熊啟逃到淮南,被擁立復國,以長江為屏障,據吳越之地抗秦,後被秦軍所滅,楚王啟自殺。
5、燕王喜:投降被俘。燕王之死,正史記載不詳。野史記載,燕王喜被俘後,由王翦率軍押往鹹陽,「途中饑渴而死。」走一路沒有管吃管喝,活活餓死和渴死了。
6、齊王建:投降被俘。秦國大兵臨境時,秦國賓客誘騙齊王建,稱只要投降便賜他500畝封地。齊王建投降後,為兌現當初諾言,秦王政把他安置在共地(今河南輝縣)500畝荒僻的松樹、柏樹之間,令兵士看管,不供給他食物,齊王建最終餓死。
參考文獻:《史記》、《資治通鑑》、《戰國策》、《烈女傳》,感興趣者可以詳細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