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我們紅餐微雜誌發了一篇關於鍋氣的文章《什麼叫鍋氣?粵川魯三地大師對話小炒鍋氣》,近日,有很多廚師都在熱議鍋氣,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物質呢?本期紅餐微雜誌,我們繼續帶領大家對鍋氣進行深度的探索。
鑊氣,粵菜的老一輩師傅們也稱其為「鑊上氣」,是指食物在鍋裡成熟的過程中,經過高溫處理而產生出來的一種香氣,從而達到在上菜時菜未到,香先至的效果,以先聲奪人的姿態來勾起人們食慾的一種呈現方式。
而對於鑊氣,每位行家都有不同的見解和說法。
業內行家李睦明
鑊氣,聽著就像是武俠小說裡面的劍氣一樣,指的就是小炒上桌時,那一層飄在菜面上的熱氣,是粵菜獨有的標誌,在包括熱度之外,還要講究色、香、味、和口感的搭配。所謂熱度,就是菜餚出鍋時要熱氣騰騰、霧氣瀰漫,讓人雙眼發亮。「色」則是顏色鮮明、油色清亮、芡汁透明如琉璃。「香」,要上桌就能聞到食材受熱所散發出來的香氣。口感就以爽口脆嫩為主。五者兼備,才能稱為「有鑊氣」。
香港光頭廚神黃永幟
其實新派粵菜也好、傳統粵菜也好,都是要講究三個字:夠鑊氣!什麼叫夠鑊氣?其實好簡單,就好比炒碟牛河,芽菜夠爽脆、河粉夠幹身兼條條上色,最緊要是上桌要熱辣辣!這才叫夠鑊氣!
資深食評家姚學正
粵菜小炒之所以聞名海外,關鍵在於廚師的技藝精湛,物料要切得長短劃一、厚薄一致、紋理暢順;二是以鑊勺,除了用鑊鏟之外,主要靠大面積拋掀菜料,使它快速同熟,最大限度地保留菜的本色;三是勾芡精當,小炒多為薄芡,讓厚料把芡汁吸收,吃完菜餚不見芡汁;四是猛火急攻,小炒最講旺火急炒,廣府菜的炒鱔片就是猛火急攻的範例,其得意之處是鱔片只用數次刀起刀落,然後旺火急炒幾下,成菜送到餐桌,前後不過5分鐘,此時鮮嫩的鱔片還在收縮、律動而香氣撲鼻、味道鮮美,此小炒已成為粵菜小炒的典範,在海內外傳頌。
鑊氣的獲得方法
由於粵菜在發展的過程中,連爐具也發生了變化,因此,鑊氣的獲得方法也出現了以下幾種:
大火急炒法:
這是上一輩的師傅們用的手法,因為那時候,廚房用的爐具是柴油爐,火力比現在用的煤氣爐更「實」、更猛,同是把一鍋水燒開,柴油爐用的時間就比煤氣爐要快,而且柴油爐不利於頻繁地變換火力大小,師傅們常常是調好了一個火力,就這麼一直炒下去(俗稱「定火),因此,手慢一點都會令食物有焦掉的可能,所以動作一定要不能過多,要跟火力比誰快。
柴油爐冒出來的火焰,是橙黃色的、實心的(圖1),動作容不得半點遲緩,而煤氣爐冒出來的火焰,是藍色的,空心的(圖2),火力比柴油爐遜色。
圖1
圖2
用此方法獲得鑊氣的代表菜有:
豉椒炒鱔片
做法:
1、黃鱔在脖子處砍一刀(別把頭砍下來),致其半死,使其不能到處遊動,用鋼針扎入尾部,釘在砧板上,左手拇指掐進脖子開刀處,把其拉直,用刀從尾到頭剖開腹部,取出內臟,再從頭到尾削去主骨後,才把頭砍掉,把身體斜切成件,洗淨血水與表面的黏液,端去給爐頭師傅。這時的黃鱔肉,還是在蠕動的。
2、黃鱔飛水、過油,倒起。
3、青椒(也叫燈籠椒、菜椒)去囊切角,紅椒(紅尖椒)去囊切角,飛水倒起。
4、爆香料頭和豉汁,贊酒,倒進「2」和「3」,翻炒數下,拉離鑊位避火,舀芡湯、拿溼粉、攪拌成芡粉,把鑊推入猛火中,一邊翻炒一邊倒入芡粉,把食物大火翻炒至香氣冒出,最後包尾油即可上碟。
但此方法有一定的缺點,一是廚師在炒制的過程中容易被竄上來的火苗燒傷(圖1),即使用鍋把火苗蓋住,火苗還是會從鍋的周圍冒出來;二是鍋的使用壽命不長,很快就會被燒壞掉,出現凹凸不平的情況;三是如果菜涼了,鑊氣也會隨之縮減甚至消失。
圖1
濺生抽法:
隨著時代的進步,粵菜的爐具也從柴油爐換成了煤氣爐,火力也可以隨意地頻繁變換了用腿來調控就行。這樣更方便於廚師在烹調的過程中,根據食物的成熟度來掌控所需要的火力。
而勾芡的手法也一起進化了,在炒小炒之前,會先調好一碗「碗芡」(也叫兜仔芡),不像過往那樣,在炒制的中途才轉身調芡粉,因為小炒一氣呵成、中途不停頓,炒出來的效果才會好。
用此方法獲得鑊氣的代表菜式有:
豆角炒鯪魚滑
做法:
1、先調好一碗碗芡,往芡粉裡加入麻油、胡椒粉,待用。
2、把鯪魚膠擠成橢圓形,滑油後回鍋煎香,倒起。
3、豆角洗淨,掐去頭尾,切長段,撒少許鹽拌勻,使其軟化出水,濾去水份後,用7成油溫過油至有少許皺身,倒起。
4、燒鑊落油,搪鑊後把油倒起,掃乾淨鍋裡的餘油(因小炒油多不香),爆香料頭,下豆角,調味,翻炒均勻後下魚滑,關火,左手慢慢注入碗芡,右手不斷用鍋鏟翻炒食物,只利用爐子關火後的餘熱就能使芡粉成熟,然後把食物撥向自己這邊,讓鍋中間留空,開大火,往鍋中間濺入幾滴生抽,趁著生抽受到高溫而冒出香氣時,把食物推向冒出香氣處快速翻炒,以讓食物吸收香氣,最後滴入幾滴雞油炒勻就可以上碟了。
用此方法炒出來的小炒香氣雖然久經不散,但也有缺點,就是鍋底有時候會粘底,成品會出現有小黑點的情況(圖1),且菜色有點發暗,不夠明亮(圖2)。
圖1
圖2
濺美極法:
這種方法其實跟上一種大同小異,做法大致上一樣,不過為了增加鑊氣和顏色,會往碗芡裡加入少許蠔油,而在濺入美極時,不濺在鍋裡燒得最熱的地方,而是直接濺在食物上。
用此方法獲得鑊氣的代表菜式有:
南沙靚小炒
做法:
1、先準備一碗碗芡,往芡粉裡加入少量蠔油、麻油、胡椒粉,拌勻。
2、藕片用7成油溫炸至幹香,倒起。
3、帶皮茄條炸至上色,倒起,回鍋用鹽、糖水稍燜片刻,意在使其半入味及去清表面的油份。
4、豆角、紅椒條用油鹽糖水炒熟,倒起。
5、爆香料頭,倒入所有用料,調味炒勻後關火,注入碗芡,濺入美極,大火炒香即可上碟。
用此方法炒出來的小炒香氣撲鼻,也避免了成品有小黑點出現的情況。
包芡燙生粉法:
粵菜的小炒多用薄芡,粉多水少,因此,芡粉常不夠包住鍋裡的所有食物,導致一部份食物的表面會出現焦黑的情況。而這種做法就剛好相反,要求芡粉的量要多到足以包裹住所有食物,然後用大火把裹在食物表面的芡粉燙至粘鍋,從而取得鑊氣。
而為了控制好食物的生熟度和增加鑊氣,通常會先在碗芡裡調好味,再加入大地魚粉。
用此方法獲得鑊氣的代表菜式有:
青瓜炒蝦球
做法:
1、先準備好一碗碗芡,加入鹽、雞粉、大地魚粉把味道調好,待用。
2、青瓜(黃瓜)、紅椒件用油鹽水炒熟,倒起。
3、生剝的蝦仁用鹽稍醃,用多一點的油生炒至8成熟,鏟起。
4、把料頭裡的蔥白度先兩面煎香一下,鏟起,再下料頭爆香,倒入所有用料,左手慢慢注入碗芡,右手不斷用鍋鏟翻炒食物,以讓芡粉能夠均勻地包裹住所有食物,然後開大火,攤開食物,把包裹在食物表面的芡粉燙至粘鍋底,再滴進幾滴生榨花生油,炒勻,上碟。
此法違反了傳統做法裡面「先爆肉,再炒菜」的順序,也顛覆了老師傅們「炒菜要不粘鍋底才叫夠師傅」的理論,成品香氣稍淺,但發光透亮,引人垂涎。
淋麻油法:
此方法取得的鑊氣香味,與前幾種不同,特點是上桌後香氣能夠持久不散。
代表菜式有:
蘆筍銀杏炒白玉菇
做法:
1、蘆筍、白果、百合、紅椒角用油鹽水炒至7成熟,倒起。
2、白玉菇煎香,鏟起。
3、爆香料頭,倒進「1」,調味炒勻後,注入碗芡,倒入白玉菇,往鍋邊淋上麻油,大火把食物炒香即可上碟。
用此法做出來的成品,顏色清亮,色彩分明,菜品乾淨,食物帶有焦香味。
雖然鑊氣是用來評判粵菜小炒的一個重要標準,但事實上,粵菜的小炒也不一定要全部炒成「有鑊氣」的,比如像炒「泮塘五秀」、「蘆筍百合炒花菇王」、「荷塘月色」、「清炒XX」等一些素類雜錦的、清淡口味的、需要突出食材原來味道的小炒,就可以把鑊氣的香濃度降低一點,或不用炒出鑊氣。
其實鑊氣就掌握在廚師的手中,一位夠班的粵菜廚師,是可以根據不同情況或客人要求,把一道小炒炒成深度香氣、淺度香氣或無香氣的,因為有的客人,是不喜歡有香濃氣味的小炒的。
好消息:
「粵港餐飲微雜誌」正式更名為《紅餐微雜誌》,同時,餐飲精英聯盟「紅餐匯」微信群和QQ群正式開始向《紅餐微雜誌》微友開放(歡迎免費申請加入),「紅餐匯」成員今後將會有更多的線下交流和分享!
微信群: 「紅餐匯」聯盟旗下的微信群已建立(紅餐金廚會微信群、紅餐精英會微信群、紅餐私董會 微信群),想入群可加「紅餐匯」負責人微信號gdscwhhc,邀你進來跟全國同行及時切磋!
QQ群:「紅餐匯」全國QQ交流總群:98471997
溫馨提示:申請加入「紅餐匯」群時必須註明:單位名+職位+姓名
要是喜歡本文,就轉發到朋友圈同大家分享吧。紅餐微雜誌(原「粵港餐飲微雜誌」)是一個日閱讀量超20萬的專業餐飲微信公眾平臺,加關注即可免費查閱更多往期精彩內容(我們每天精編餐飲內容)。
紅餐微雜誌公眾微信帳號:ygcywzz
目標讀者:酒店人、餐飲人
主辦單位:廣東省廚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