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來晚了,戳藍字一鍵關注訴心社
擁抱你的每一個稜角🌼
「活是不想活了,死又不敢死,這種心態已經伴隨我好久了。也一直在嘗試尋找有意思的事情,但是我覺得都好無趣,根本不知道幹什麼了。沒精力學習,遊戲玩膩了,也不想認識什麼新的人。我這樣是不是沒救了?」感覺生活「沒意思」、對生活失去興趣,有多少人也面臨相似的困擾呢?生活興趣指的究竟是什麼?大家對生活興趣有哪些誤解?我們又該如何建立對生活的興趣呢?除了社會節奏本身在加快之外,很多人會過得越來越累,和當前社會上流行的生活觀念有重要聯繫。以下三種生活觀念或習慣,可能會讓人陷入過度忙碌狀態:我們會在生活中展現自己是怎樣的人,有人更多通過自己的內在。比如言談舉止,有人更多通過自己的外在,比如穿衣打扮。而如果過分依賴表面的東西來確立自我身份,容易走向誤區。比如有些人缺乏節制地消費,買的很多東西不是為了正常使用,之所以追趕新潮、買買買,更多是為了建立自己的身份認同,讓這些東西代表自己。豐富的人際關係,有時能提供有效的支持,可能帶來新的人生方向。而現在,很多人更在乎人際關係的數量,忽略了關係的質量。他們奔波於繁多的聚會聯誼,努力認識更多人,卻忘記了多陪伴重要的親人朋友,也忘記多陪陪自己,很少關注內心的感受和想法。當然,不少人也不再費力社交,但是看到別人呼朋喚友,仍會覺得自己是孤單的,好像在交友能力上有所不足。其實,適合自己的人際狀態才是最重要的,或許我們不需要多少泛泛之交,只要能支持自己的兩三人。比如有些人是斜槓青年,既能編程,也會潛水,又開著一家餐廳,比如有些人不僅事業成功,也能非常好地照顧家庭……這樣多樣性的生活確實能拓展人生邊界,但也會讓人從原本應該專注投入的事情上分心,將注意力投向別的地方,在許多的可能性中迷茫失措,耗費過多精力而焦慮不安。不難發現,這些對生活的認識之所以會讓我們過度憂慮和忙碌,是因為這些生活的標準更多都是建立在外界評價上的,缺乏自我價值上的肯定。社會上的優秀標準有很多,從考上知名大學到供職於行業頂尖公司,從人脈發達到跨界多面手等等,而這些是否適合自己、要付出多大的代價,很多人考慮不多。他們焦慮於在這些標準下會得到怎樣的評價,苦思這怎麼更接近這些標準,反而忘記了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想法,忽略了對自身價值的追尋。心理學家Paul J. Silvia把興趣稱為「知識型的情緒」。所謂「知識型的情緒」,和我們熟知的喜怒哀樂不一樣,指的是能引發我們對「知道更多」好奇的情緒。比如,困惑、驚奇、敬畏都屬於知識型的情緒,他們都指引人們去知道更多。但大家可能不知道,興趣也可以平衡人們對不確定性的負面感受。比如一個人失業在家,面對生活的不確定性,害怕再次失敗。但如果ta能對一份渴望得到的工作產生興趣,這種興趣感會讓ta產生對未來的好奇,而緩解不確定性帶來的負面感受。*對於生活興趣,人們有一些常見的誤解,阻礙了他們培養出興趣。誤解1: 「不需要做什麼,我就可以對某件事物一直感興趣。」很多人可能覺得興趣是一勞永逸的,比如有人認為只要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工作,就能對工作一直保持興趣,於是頻繁換工作。但現實是,日子久了,上班依然如上墳,興趣又變成了煎熬。一個人對事物的興趣會隨時間產生變化,「三分鐘熱度」是常態,要對一件事物產生經久不衰的興趣、始終覺得ta很有意思,需要我們首先投入經年累月的努力。這一點和很多人的認知不同:有很多真正意義上的興趣,都是通過懷著討厭、忍受著沒有興趣卻不得不投入的過程,才真正在人們心中紮根的。「怎麼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這樣的提問蘊含了對興趣的一種內隱態度,即認為興趣是固定存在的,只待你去發現。然而,相信興趣是待被發現而不是發展的人,對生活的熱情更少,對新鮮事物的接受度也更低。他們走到一個事物面前,發現哦這個我不感興趣,然後就走開了,因此他們在生活中的投入往往不夠多元、相對單一。從這兩種迷思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們對生活缺乏興趣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們一直向外部世界去尋找興趣,卻沒有從自己內部建立和發展興趣。一方面,我們沒有做什麼努力,只是在生活中尋覓看不見摸不著的興趣,等待興趣自己找上門來。另一方面,有時最初產生的興趣就並非我們內心真正的願望,而只不過是被他人沉浸在興趣中的樣子短暫地吸引了。而想要真正覺得一些事情「很有意思」,產生反覆做這件事都不會厭倦的狀態,需要我們有「能力」足夠充分地感受到這件事的美妙之處。比如逛美術館,瞎逛和自拍的興趣只能維持短暫的時間,而如果你曾經了解過這些作者、作品的故事,你才能更深入地品味它的「有意思」。你覺得對生活無法建立起興趣,可能是你對生活的審美能力不夠。需要付出學習、努力,才能夠建立起對生活更強的審美能力來。所謂的人生面向,指的是一個人自我身份感的多元化程度。顯然,那些有著更為豐富的人生面向的人,會更容易發展出多種多樣的興趣,也就是說,把我們的興趣「不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當你覺得現在的生活沒意思,我們可以轉身面向那些由其他興趣引領的生活面貌。比如你除了是一個職場人士,你是否在某一個感興趣的領域頗有優勢?或者你可以是健身達人、記錄生活的手帳迷等等。你的身份和生活興趣,永遠都有地方可去,就不會覺得沒意思。我們在調查中發現,生活投入程度和對生活的興趣呈正相關,生活投入程度高的人,對生活的興趣也更高(p<0.01)。這種對生活的參與和投入是專注的、富有創造力的,且需要付出努力的。投入的生活,聚焦於滿足感而非愉悅感,他們會儘可能嘗試各項活動,而不是只挑眼下會帶給自己愉悅感的。這種追求充實的滿足,而不是當下的愉悅的生活方式,更能幫人建立對生活的興趣。如果一個人沒有完全投入生活,也有可能獲得愉悅感,比如靠消費純粹享樂。買買買可能讓你快樂一時,但無法令你對生活更感興趣。一個完全投入生活的人,鋪床疊被、打掃房間這種最簡單的行動,都有可能成為ta發揮創造力、感到生活很有意思的機會。想讓生活變得更有意思,需要我們調動自己全部的感官,全然感受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我們有時候會覺得什麼都沒意思,生活無趣而索然無味。但要想把日子過得有意思,你首先要調整自己的生活態度,打起精神來,細緻地、投入地品味你自己每一個當下的感受。在物質生活層面上,我們可以嘗試:
1. 扔掉多餘的東西
打開抽屜和衣櫃,你可能發現很多東西擱置已久,也不想再使用了,那不如給它們找到更好去處,比如捐贈給別人。
斷舍離,不僅會讓房間更整潔,也會加強我們對自身需求的了解。
2. 合理進行消費
為了減少購買不必要的東西,在每次購物前列出必要商品清單;
在思考哪些東西要買時,多考慮使用時的舒適方便,減少對華麗品牌的過分追求;
還可以培養定期儲蓄的習慣,節制自己的消費力。
3. 逐步培養極簡意識
一開始就在重要的生活領域踐行極簡主義或許有些困難,我們可以從小事逐漸開始,比如旅行前列必備物品清單,比如在房間裡先開闢一小片乾淨區域,逐漸擴大。
當我們習慣了這種的方式,就可以慢慢轉移到更重要的方面了。
「以前我很愛買東西,一去超市就買好幾袋子,塞得冰箱滿滿的,很多東西過期了都沒吃沒用;電商平臺一促銷,又是一大波衣服、日化用品,屋裡亂糟糟的。後來決定存錢,就想著改變這種習慣。
我給自己建了個儲蓄帳號,開始列購物清單,每次換季時斷舍離,終於改變了之前的習慣。
後來,我自然而然在更多方面也實踐這種節約的生活方式。
我去超市自己準備布袋,也在嘗試全食主義,自己在陽臺也種點菜,不僅覺得生活不再那麼亂作一團,似乎自己的心情和想法也很清楚簡單。」
——小鹿,28歲,教育工作者
「我從小到大熱鬧慣了。
工作時換了城市,獨自租房,同事氛圍不太親近,讓我很不適應。
於是,我周末參加各類興趣活動,想認識更多人,最後沒找到特別聊得來的人,覺得很孤單。
後來,之前的好朋友給我打了幾次電話,我才醒悟過來,雖然身在兩地,但原本的友情依然值得付出和維持。
朋友不在多,也不必貼身相伴,更在於兩人的支持和默契。」
——雨天的雲,25歲,網際網路從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