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活,又不敢死 」|我們都該如何生活?

2021-02-12 訴心社

🌞你來晚了,戳藍字一鍵關注訴心社

擁抱你的每一個稜角🌼

「活是不想活了,死又不敢死,這種心態已經伴隨我好久了。也一直在嘗試尋找有意思的事情,但是我覺得都好無趣,根本不知道幹什麼了。沒精力學習,遊戲玩膩了,也不想認識什麼新的人。我這樣是不是沒救了?」感覺生活「沒意思」、對生活失去興趣,有多少人也面臨相似的困擾呢?生活興趣指的究竟是什麼?大家對生活興趣有哪些誤解?我們又該如何建立對生活的興趣呢?除了社會節奏本身在加快之外,很多人會過得越來越累,和當前社會上流行的生活觀念有重要聯繫。以下三種生活觀念或習慣,可能會讓人陷入過度忙碌狀態:我們會在生活中展現自己是怎樣的人,有人更多通過自己的內在。比如言談舉止,有人更多通過自己的外在,比如穿衣打扮。而如果過分依賴表面的東西來確立自我身份,容易走向誤區。比如有些人缺乏節制地消費,買的很多東西不是為了正常使用,之所以追趕新潮、買買買,更多是為了建立自己的身份認同,讓這些東西代表自己。豐富的人際關係,有時能提供有效的支持,可能帶來新的人生方向。而現在,很多人更在乎人際關係的數量,忽略了關係的質量。他們奔波於繁多的聚會聯誼,努力認識更多人,卻忘記了多陪伴重要的親人朋友,也忘記多陪陪自己,很少關注內心的感受和想法。當然,不少人也不再費力社交,但是看到別人呼朋喚友,仍會覺得自己是孤單的,好像在交友能力上有所不足。其實,適合自己的人際狀態才是最重要的,或許我們不需要多少泛泛之交,只要能支持自己的兩三人。比如有些人是斜槓青年,既能編程,也會潛水,又開著一家餐廳,比如有些人不僅事業成功,也能非常好地照顧家庭……這樣多樣性的生活確實能拓展人生邊界,但也會讓人從原本應該專注投入的事情上分心,將注意力投向別的地方,在許多的可能性中迷茫失措,耗費過多精力而焦慮不安。不難發現,這些對生活的認識之所以會讓我們過度憂慮和忙碌,是因為這些生活的標準更多都是建立在外界評價上的,缺乏自我價值上的肯定。社會上的優秀標準有很多,從考上知名大學到供職於行業頂尖公司,從人脈發達到跨界多面手等等,而這些是否適合自己、要付出多大的代價,很多人考慮不多。他們焦慮於在這些標準下會得到怎樣的評價,苦思這怎麼更接近這些標準,反而忘記了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想法,忽略了對自身價值的追尋。心理學家Paul J. Silvia把興趣稱為「知識型的情緒」。所謂「知識型的情緒」,和我們熟知的喜怒哀樂不一樣,指的是能引發我們對「知道更多」好奇的情緒。比如,困惑、驚奇、敬畏都屬於知識型的情緒,他們都指引人們去知道更多。但大家可能不知道,興趣也可以平衡人們對不確定性的負面感受。比如一個人失業在家,面對生活的不確定性,害怕再次失敗。但如果ta能對一份渴望得到的工作產生興趣,這種興趣感會讓ta產生對未來的好奇,而緩解不確定性帶來的負面感受。*對於生活興趣,人們有一些常見的誤解,阻礙了他們培養出興趣。誤解1: 「不需要做什麼,我就可以對某件事物一直感興趣。」很多人可能覺得興趣是一勞永逸的,比如有人認為只要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工作,就能對工作一直保持興趣,於是頻繁換工作。但現實是,日子久了,上班依然如上墳,興趣又變成了煎熬。一個人對事物的興趣會隨時間產生變化,「三分鐘熱度」是常態,要對一件事物產生經久不衰的興趣、始終覺得ta很有意思,需要我們首先投入經年累月的努力。這一點和很多人的認知不同:有很多真正意義上的興趣,都是通過懷著討厭、忍受著沒有興趣卻不得不投入的過程,才真正在人們心中紮根的。「怎麼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這樣的提問蘊含了對興趣的一種內隱態度,即認為興趣是固定存在的,只待你去發現。然而,相信興趣是待被發現而不是發展的人,對生活的熱情更少,對新鮮事物的接受度也更低。他們走到一個事物面前,發現哦這個我不感興趣,然後就走開了,因此他們在生活中的投入往往不夠多元、相對單一。從這兩種迷思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們對生活缺乏興趣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們一直向外部世界去尋找興趣,卻沒有從自己內部建立和發展興趣。一方面,我們沒有做什麼努力,只是在生活中尋覓看不見摸不著的興趣,等待興趣自己找上門來。另一方面,有時最初產生的興趣就並非我們內心真正的願望,而只不過是被他人沉浸在興趣中的樣子短暫地吸引了。而想要真正覺得一些事情「很有意思」,產生反覆做這件事都不會厭倦的狀態,需要我們有「能力」足夠充分地感受到這件事的美妙之處。比如逛美術館,瞎逛和自拍的興趣只能維持短暫的時間,而如果你曾經了解過這些作者、作品的故事,你才能更深入地品味它的「有意思」。你覺得對生活無法建立起興趣,可能是你對生活的審美能力不夠。需要付出學習、努力,才能夠建立起對生活更強的審美能力來。所謂的人生面向,指的是一個人自我身份感的多元化程度。顯然,那些有著更為豐富的人生面向的人,會更容易發展出多種多樣的興趣,也就是說,把我們的興趣「不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當你覺得現在的生活沒意思,我們可以轉身面向那些由其他興趣引領的生活面貌。比如你除了是一個職場人士,你是否在某一個感興趣的領域頗有優勢?或者你可以是健身達人、記錄生活的手帳迷等等。你的身份和生活興趣,永遠都有地方可去,就不會覺得沒意思。我們在調查中發現,生活投入程度和對生活的興趣呈正相關,生活投入程度高的人,對生活的興趣也更高(p<0.01)。這種對生活的參與和投入是專注的、富有創造力的,且需要付出努力的。投入的生活,聚焦於滿足感而非愉悅感,他們會儘可能嘗試各項活動,而不是只挑眼下會帶給自己愉悅感的。這種追求充實的滿足,而不是當下的愉悅的生活方式,更能幫人建立對生活的興趣。如果一個人沒有完全投入生活,也有可能獲得愉悅感,比如靠消費純粹享樂。買買買可能讓你快樂一時,但無法令你對生活更感興趣。一個完全投入生活的人,鋪床疊被、打掃房間這種最簡單的行動,都有可能成為ta發揮創造力、感到生活很有意思的機會。想讓生活變得更有意思,需要我們調動自己全部的感官,全然感受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我們有時候會覺得什麼都沒意思,生活無趣而索然無味。但要想把日子過得有意思,你首先要調整自己的生活態度,打起精神來,細緻地、投入地品味你自己每一個當下的感受。
生活不是忙碌或空虛地重複每個日子,興趣也不是光靠找就能被發現。要建立對生活的興趣,需要我們全身心地調動自己,以開放的態度,嘗試更多的體驗。它要求我們持續付出投入生活的努力,然後在生活中,勇敢地迎上自己自由成長地方向。有些人對生活沒什麼興趣,總是感到無聊,又十分討厭這種無聊的感覺,只好不斷刷手機,但越刷越覺得無聊。現代社會,高速的生活節奏以及源源不斷的娛樂供養,使我們的胃口變得刁鑽,越來越難以感受「新奇」。可以說,其實不是生活更無聊,只是我們已經變得更麻木了。

在物質生活層面上,我們可以嘗試:

 

1. 扔掉多餘的東西

打開抽屜和衣櫃,你可能發現很多東西擱置已久,也不想再使用了,那不如給它們找到更好去處,比如捐贈給別人。

斷舍離,不僅會讓房間更整潔,也會加強我們對自身需求的了解。

 

2. 合理進行消費


為了減少購買不必要的東西,在每次購物前列出必要商品清單;

在思考哪些東西要買時,多考慮使用時的舒適方便,減少對華麗品牌的過分追求;

還可以培養定期儲蓄的習慣,節制自己的消費力。

 

3. 逐步培養極簡意識

一開始就在重要的生活領域踐行極簡主義或許有些困難,我們可以從小事逐漸開始,比如旅行前列必備物品清單,比如在房間裡先開闢一小片乾淨區域,逐漸擴大。

當我們習慣了這種的方式,就可以慢慢轉移到更重要的方面了。

    

「以前我很愛買東西,一去超市就買好幾袋子,塞得冰箱滿滿的,很多東西過期了都沒吃沒用;電商平臺一促銷,又是一大波衣服、日化用品,屋裡亂糟糟的。後來決定存錢,就想著改變這種習慣。 

我給自己建了個儲蓄帳號,開始列購物清單,每次換季時斷舍離,終於改變了之前的習慣。

後來,我自然而然在更多方面也實踐這種節約的生活方式。

我去超市自己準備布袋,也在嘗試全食主義,自己在陽臺也種點菜,不僅覺得生活不再那麼亂作一團,似乎自己的心情和想法也很清楚簡單。」


——小鹿,28歲,教育工作者 


有時渴望獲得更多人際關係,我們允許別人對自我邊界的侵入,與他人過度糾纏。對此,我們可以多思考哪些事是自己願意許可的,哪些是不願接受的。當別人越過邊界時,嘗試誠懇表達出來,讓別人知道你的真實感受,這會讓人際更簡單。
有些關係是否值得投入,可以多詢問自己的感受,因為真正需要的社交常常是支撐性的,而不是消耗性的。如果一段人際關係讓你感到情感和精力上的耗竭,或許你需要思考需要繼續維持下去,或是思考如何改善她。也要多珍惜身邊的人,珍惜你的家人或伴侶,珍惜那些支持你的朋友。

「我從小到大熱鬧慣了。

工作時換了城市,獨自租房,同事氛圍不太親近,讓我很不適應。

於是,我周末參加各類興趣活動,想認識更多人,最後沒找到特別聊得來的人,覺得很孤單。

後來,之前的好朋友給我打了幾次電話,我才醒悟過來,雖然身在兩地,但原本的友情依然值得付出和維持。

朋友不在多,也不必貼身相伴,更在於兩人的支持和默契。」

——雨天的雲,25歲,網際網路從業者


想要更好地了解自己,與自己安靜的相處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嘗試在每晚騰出一段獨處時光,不必太長,十幾分鐘到半小時都可以,你可以安靜地回顧最近的心情和感受,了解自己心裡的想法和渴望。所以,無論精要主義還是極簡主義,都希望人能將完全指向外部的目光更多地轉向我們作為獨立自主的人本身。這樣我們才能貼近那深藏在內心的原生力量:我喜歡什麼?我的感受是怎樣的?我最認可的價值是什麼?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這些問題的回答,才是我們內心深處最珍貴的力量源泉。在我們在尋找這些回答的過程中,我們就是在眾多選項之中去甄別、去取捨,去做出屬於自己的選擇,這是一個刪繁就簡,逐漸明晰的生活歷程,自然會給我們帶來一種簡約輕鬆的生活。希望我們都能從一片嘈雜中聽到自己的聲音,去迎接真正屬於自我的簡單而珍貴的人生。

相關焦點

  • 生活艱難 我們該如何活在當下
    有一個預測師告訴我的同學說她克夫,結果她從結婚到離婚,她的日子過得一直都不快樂,她滿腦子想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她克夫,天天想,一定形成了一種不利的磁場。其實有些事情我們需要通過預測來解決,但有些事情我們並不需要知道那麼多,不需要想那麼多,我們只需要平平淡淡、本本份份地生活,只需要活在當下。
  • 你敢不敢活成想要的樣子,每個人都該活成一個戰士!
    作者:蕭秋水轉自微信公號 蕭秋水(ID:qiushuixiao)原標題:《你敢不敢活成想要的樣子》每個人都應該活成一個戰士!一位朋友有次對我說,下午去安撫一個離婚的朋友了,對這個離婚還是挺意外的。我說,離婚不見得是壞事,不離,天天壓抑地生活在一起,指不定出命案。朋友說,一直覺得他感情很好。
  • 活著看不到希望,絕望到死該怎麼辦?
    在網上看到很多人問這個問題,總覺得自己死路一條了,或是想去死,可是我在想究竟有多絕望才能讓人放棄所有,不害怕死呀。其實真的沒有誰會想死,也沒有誰會敢去死,如果真這樣做的誰不是逼不得已,有苦難言,對生活充滿絕望,一片灰暗。
  • 負債20萬,有嚴重的憂鬱症,不想活了,該怎麼辦?
    生意終於有了點起色,今年疫情就來了,我們做電商,快遞不發,兩個月一件都沒賣出去,直接虧損了100多萬,再次跌到谷底。這一年下來,我頭髮白了不少,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就在想,什麼時候是個頭啊。想的多了,頭就痛的要死。晚上睡不著,白天昏昏沉沉,每天日夜顛倒,最後,醫生說我有抑鬱症傾向。說實話我想過自殺。在自殺前一刻,我想明白了,我連死都不怕,我還怕100多萬嗎?
  • 《誰是被害者》—我不想死,更不想沒有希望的活
    這部劇講述了一起連環自殺案,一共有八集,可以說,每一集都是一根針,直插這個社會的黑暗。首先介紹一下劇中的人物。男主方毅任,是一名法醫,患有亞斯伯格症(精神疾病,類似自閉症),在警局和同事關係不好,結過婚,但是不幸福。在他女兒小時候不小心被化學溶劑燒傷,他感覺自己無力,只會給家庭帶來痛苦,所以選擇了離婚。
  • 《不為人知的故事》:Twentine,我都不敢看了,怕哭死
    《不為人知的故事》:Twentine,我都不敢看了,怕哭死"你知道麼,這世上有很多不被接受的種子,都在不為人知的角落,開成了花。"確實像作者自己說的,這故事偏冷門,對於衝著言情二字去的我,確實沒有得到太大的滿足,卻意外開啟了另一番思緒。
  • 我想活得體面,到死都是:人生最後的尊嚴,是安樂死
    他已經沒有意識,不會說話,生活無法自理,家裡沒條件請護理,只有老太太每天在身邊照顧他,哪裡都不能去,有時難免有脾氣,和我媽訴苦:「我真是不想活了。」我媽嘆氣說,當初醫生建議放棄治療,這樣活著對老人家很折磨。但他們家人不肯,因為老爺爺是退休公務員,每個月有一筆退休金,他活著一天就能領一天錢,人死了就沒了。
  • 想死的心都有,但又不能死!不敢死!活著真累
    現代生活中,每個家庭幾乎有老人,小孩子,老人的醫藥費以及要交房租或者房貸,小孩奶粉錢或者幼兒園學費等等,大部分家庭都是男人在支撐著,他們除了歲月增加的滄桑外,沒有一樣東西是容易的,他們經常發出感慨:想死的心都有,但又能死,也不敢死。
  • 程又青該怎麼活?
    關於他提出的種種論文硬軟傷我都暫且不提,只答辯開始的那句話——「我一點兒也不認為女性主義有什麼意義,所謂女性主義文學存不存在?這本來就是個問題。」——讓我瞬間想到波伏娃在《第二性》中的無奈:「有時候,我在抽象概念的討論中聽到男人對我說:『您這樣理解,因為您是一個女人』,我感到很惱火;我知道,我唯一的捍衛方法就是這樣回答:『我這樣理解,因為事實如此』……」可是我比波伏娃還無奈,因為需要一個文憑,所以連「捍衛」都不敢。我只能微笑,不答。儘管心裡頭已經有一萬頭神獸呼嘯而過。
  • 「不甘心活成自己,又活不成別人」的她死了,但我們得活下去
    她死了,但我希望你可以「活」。花村,五秀出生的地方。村裡每戶人家都是不多不少5口人,男人都梳著大背頭,女人都扎著一根又粗又長的麻花辮,齊刷刷的甩在她們左肩上,長度恰好探到腰間,所有人的衣服都是麻布素衣。
  • 李子柒粉絲過億,你追我趕的年代,我們該如何活出心之所念
    本文嘗試著對這物慾橫流的年代人們內心的訴求進行闡述,引出李子柒廣受歡迎的原因,並結合大眾對李子柒詩意生活的嚮往,啟發我們如何在這「最好又最壞」的年代,如何學習她找回內心的本真。1.對慢生活的渴望,是對當下的牴觸今年2月份宅在家的那段時間,有一篇文章在朋友圈被刷屏。
  • 他生於清朝同治時期,4個老婆全熬死,122歲開始等死卻活到2017年
    眾所周知,古代醫療科技都不發達,而且加上很多天災人禍,所以能活到50多歲的人,在家裡都已經很稀少的老人了,能活50多歲是真的十分不易。20世紀以後,原來的,人類的經濟科技醫療開始出現了質的飛躍,而人類的壽命開始增長,像現在21世紀,基本上人類都能活到70多歲,但我們今天說的這個老人太過神奇,他生於清朝同治時期,4個老婆全熬死,122歲開始等死卻活到2017年。
  • 醒著做夢,死著去活~
    我依然選擇,醒著做夢,死著去活~我依然沒有事業心,應該說我從來沒有事業心~我只有一顆瘋狂的心,去體驗我想體驗的所有人事~骨子裡就是不著調,也從未想著調過~世俗這條道,不想走卻在走著~走著卻猶如沒有走著~偶爾在主幹道,偶爾又走丟了~
  • 生活中我們該如何自我療愈
    我們的心情不是每一天都能夠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有時,壞心情或突然就存在或是一直都儲存在我們的心裡,無法釋放。  在這裡,我就講講如何做到有效的自我療愈,幫助你快速走出陰霾,擁有一個好的精神狀態。  不開心了,有煩惱了,那就自然的呈現出來。不要想著把情緒都放在心裡,這可能一時起到些作用,但時間長了,後患更大。你要做的就是,儘快的接受這個狀態,心情不好就心情不好,你可以思想上偷一會兒懶,可以暫時打破你原定的種種規律你生活的原則,通過這些你都可以釋放自己的情緒。
  • 生活越來越美好,為什麼我們卻越來越不想工作?
    「啃老族」、「蟄居族」的興起讓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失去生活的方向,喪失工作的動力,成天忙碌卻越來越窮。生活越來越美好,而我們卻越來越不想工作,到底是因為我們變懶了,還是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了,壓得我們無法呼吸,只想逃離?
  • 不結婚的人都該去死
    我單身這麼久,步入婚姻後就忘記了自己曾經也是單身狗的朋友不計其數,她們教訓單身者的語氣就好像她們一出娘胎就已經結了婚,一出娘胎就已經有了孩子,「單身」這麼卑微又可恥的事情,好像從來都沒有在她們身上發生過一樣。這些話我已經聽的太多了,所以我並不介意,可是不知為什麼,從豐色嘴裡說出來,我怎麼聽都覺得彆扭,就像是一個褪了毛的公雞揚言說:「公雞他媽的就不該長毛」一樣荒誕。
  • 在忙著只知道賺錢的年代,該如何活好?林清玄給出了很不錯的答案
    好像社會早就有了這樣的本領,讓一個之前不知道賺錢,不為錢所動的人,都變得愛錢了,都變得知道壓力,知道賺錢養家餬口了。那麼在這個忙著只知道賺錢的年代,該如何活好呢?相信這個問題,很少有人去探討過。今天在沒有讀林清玄的語錄前,我們不妨一起來回答一下。相信很多思考後,都會回答,想要活好,自然是先把錢賺滿,賺足,也就能活好了。
  • 生活,我們是為了自己而活,還是為了別人而活,值得我們大家深思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關於我們生活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也非常知道我們大家深思的問題。就是我們生活是為了自己而活還是為了別人而活呢?關於這個問題,不管是誰始終都想不透。那麼下面就和大家列舉幾個相關的事情。,就算我們長大了,也是一樣,還是默默的付出,甚至我們結婚了,都一直在我們身邊,不讓我們受苦,也許這就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精神,從古至今,亦是如此,這樣的生活一直傳承下去,我們自己也是一樣,拼命的工作,不都是為了下一代嗎?
  • 如果生活真的很糟糕,我們又該如何是好?
    生活沒了光彩,學習沒了興趣,每天自我嘲諷,自我頹廢。總感覺自己一事無成,活著浪費空氣,連死了都會遭人唾棄。但每個人所經歷的「低谷期」又有所不同。有的放棄了生活,有的更是放棄了生命。我們打小腦子裡就萌發了將來美好的夢想。
  • 拉撒路的死與活
    拉撒路的死反映了人類最終的結局,拉撒路的活反映了主掌管復活與生命,無論是死是活主的愛都是不變的,它超越環境與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