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有這麼一家西餐連鎖,主打義大利菜,老闆卻是純正的日本人,已經開了近400家店,卻只開在北上廣深,沒有一家是加盟或授權,都是日本高管親自指導的純直營店!最重要的是,這家店人均消費才35元但利潤頗豐,客流量完虐必勝客!你猜到它是誰了麼?
沒錯,它就是薩莉亞,一個由日本人開的義大利餐館!
薩莉亞1967年創立於日本,靠著「平價意餐」這一差異化定位,53年不敗,在亞洲開出了1500多家直營門店,其中近400家在中國。門店數量是其次的,關鍵是,薩莉亞的盈利能力了得。
財報顯示,2019年薩莉亞企業營收1540億日元(約100億人民幣),其中大中華區營業額達339.3億日元(約22.01億人民幣)。對比國內最大的意式快餐品牌必勝客,百勝中國招股書顯示,必勝客中國有2200家店,2019年營收為20.45億美元(139.78億元)。
把兩個品牌門店數量和營業額進行換算,薩莉亞的營收跟必勝客差不多,但關鍵是,薩莉亞的客單價只有必勝客的一半。也就是說,薩莉亞的生意比必勝客更好,接待的客人更多。
那麼問題來了,這個靠「平價」出位的日本快餐品牌卻活得如魚得水。它是怎麼做到的?
1、食材垂直採購、自產自銷
「美味=原材料」,這是正垣泰彥的美食觀,因此他非常注重食材的品質、採購、以及菜品的組合搭配。在薩莉亞只有幾家店時,他就提出了「薩莉亞60年構想」,希望建立從產地到門店的一條龍的製造直銷系統,去除中間環節,用最低的價格獲取優質食材。
現在這個構想已經基本實現。薩莉亞建立了一套垂直採購體系,原材料的採購、製作、銷售均由公司負責完成,公司有一整套明確的採購指標,全權操作直營門店食材的採購,並由中央統一配送,節省了間接的人工費用及中間供應商的費用。
以意面為例,據紅餐網報導,其意面是集中採購的義大利進口巧意(LIGUORI)。通過集中採購、籤訂合作協議,用很低的價格拿到了巧意。據悉,他們這款巧意(LIGUORI)的價格比必勝客的DIVELLA更貴,但成品的價格卻比必勝客便宜一半。這就是規模採購的優勢,降低成本的同時保障了品質。
2、中央廚房前置作業,降本提效
去過薩莉亞用餐的人應該都知道,薩莉亞是高標準化的餐廳,上菜速度非常快。他們對外號稱自己「廚房裡沒有一把菜刀」,咋一聽十分不靠譜,但薩莉亞是認真的。薩莉亞的產品不需要在門店廚房進行任何烹調作業,所有能夠集中操作的廚房作業,都轉移到了中央工廠規模化處理。
日本的福島、埼玉、神奈川、兵庫各縣都有薩莉亞集中烹飪的中央廚房,國內也有食品加工廠。沙拉全部切好一袋6人份;通心粉預先煮開,然後按一人份裝袋;生菜也是加工好與切細的胡蘿蔔拌勻後送到各分店備用。如此一來,其門店員工只需要將加工好的食品,根據操作標準加熱、裝碟上桌就行。據悉,薩莉亞烹飪時間最長的一道菜不過8分鐘。
3、靈活用工,提高人工效率
日本人工成本是國內的5倍以上,高昂的人力成本衍生出多種靈活的用工方式,比如合同工、臨時工、兼職等。為了控制人工成本,薩莉亞實行全職+兼職的用人模式,除了正式員工外,面向職人、學生、家庭主婦等無經驗人群招募兼職,挖掘臨時工的價值。
以廣州薩莉亞為例,其官網顯示,公司的正式員工有1100人,小時工則達2000人,全職和兼職的比例接近1:2。
薩莉亞非常注重提升員工的工作效率,把員工的利用率提到最高。與國內眾多餐廳的常用的績效考核不同,薩莉亞重點考核「人時營業額」(人時營業額=總營業額÷總勞動時間),即一名員工一小時所能實現的營業額,講究單位時間內的勞動效率,以此實現較少的人力維持經營,降低勞動力成本。
食材、人工、房租成本是餐企肩上的三座大山,前兩者薩莉亞都有相應解決的對策,房租成本呢,如何降低?答案是:選址「去中心化」,裝修「輕便化」。
薩莉亞門店目前主要分布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這裡的選址「去中心化」並不是說摒棄市中心,去郊區開店。恰恰相反,其門店大部分分布在交通方便、人流量密集的商場或者社區附近,只是並不會拿黃金地段的黃金鋪位,而是商場比較偏的位置,或者街邊的二三樓,這些地方相對便宜。
因為忠實客戶多,很多人就是衝著它的價格便宜、性價比高去的,因此這樣的選址,對生意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租金成本也降下來了。
至於門店裝修方面,薩莉亞更「絕」。它對店面的形狀和大小並不是很在意,裝修也以簡約、簡單為主,不搞過多的花樣。而且,其不少店鋪是承接了競爭對手關閉的門店,連一些裝修、硬體設備等都直接「繼承」下來用,省了很多裝修費用。
可見,做低價餐飲在中國還是非常有市場的。引用一句餐飲前輩的話就是:只要功夫深,1塊錢的甜筒也會有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