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微博,看到個段子:學習太痛苦,煎餅補一補;失戀怎麼辦,兩碗大米飯;人生得意須盡歡,蛋糕上面配餅乾。
的確,碳水簡直就是中國人的本命,甭管吃了多少菜,最後不來點兒主食,感覺跟沒吃飯一樣。
在很多地方,甚至還存在一個經典公式:美食 = 碳水 + 一切。
肉夾饃、驢肉火燒、蘭州牛肉麵……當然,最多的是各種烙餅和卷餅。
春餅、煎餅、手抓餅、燻肉大餅……發展到極致,便是可甜可鹽、可葷可素,並且還十分可口的——大餅卷一切。
既然要把世界捲起來,首先得有餅。
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人就把很多麵食都叫做「餅」。湯餅類似麵條,蒸餅接近饅頭。
西漢時期也出現了麵餅,不過那更像是點心。倒是來自西域的胡餅,更接近今天的餅。
▲圖/攝圖網
隨著麵粉加工技術的進步,餅食迅速發展起來,有關餅的記載也越來越多。
北魏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中,「餅法」一節記錄了超過20種麵食,包括蒸餅、湯餅、胡餅、燒餅、髓餅、乳餅、膏環等等。
煎餅、烙餅等餅食,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普及和發展。並且,經過漫長的歲月演變,中國人創造出越來越多的餅,以及豐富多樣的搭配。
▲圖/攝圖網
一百多年前的晚清,河北灤州的李盛攜帶妻子兒女「闖關東」,來到了吉林梨樹縣,在這裡經營熟肉下貨為生。
幾十年後,店鋪傳到了李家兒子李連貴手裡,他將店遷到了吉林四平,並在煮肉時增添中藥、香料,燻肉的風味更加獨特。同時,還改進了大餅的工藝。
▲燻肉。圖/網絡
從那時起,李連貴燻肉大餅的名號越叫越響。
麵粉、香料和熱油製成油酥,抹在餅內,這樣出鍋的大餅層層分明,外皮金黃酥脆,內裡潔白軟嫩。
肘子、豬頭肉、五花肉……先用十餘種香料滷好,再用紅糖燻制,紅亮的色澤加上濃鬱的薰香,賦予了燻肉醇厚的口感。
▲圖/四平市人民政府網站
層層分明的大餅,正好將燻肉塞入,再放入幾縷蔥絲,卷上幾卷,蘸上甜麵醬,就是口感濃鬱的東北燻肉大餅。
對於沒時間吃早飯的大城市上班族來說,雞蛋灌餅可以給空空的胃口最溫暖的撫慰。
很多賣雞蛋灌餅的攤子都是夫妻檔,一位負責做餅,另一位則負責加料。
先將餅坯放到餅鐺上,在高溫油脂的作用下,餅坯受熱起泡,制餅的師傅迅速將泡泡戳破,用筷子撐起餅皮,熟練地將打好的雞蛋迅速倒入,然後將餅翻面,待蛋液凝固,便夾起餅放到一旁。
▲圖/網絡
旁邊的那位拿起做好的灌餅,細心地問著顧客的要求。
什麼都不要的話,將灌餅刷上甜麵醬、辣椒醬,夾片生菜就拿走;
也有人會選擇加入土豆絲、胡蘿蔔絲、海帶絲或是豆芽;
▲圖/網絡
對於肉食動物來說,這些都不過癮,得夾上培根、裡脊、火腿腸才來得滿足。
碳水、脂肪、蛋白質和蔬菜,全都匯集到這一個小小的雞蛋灌餅中。
在北方早餐界,還有另一大霸主——煎餅餜子。
在天津,煎餅皮一定不能是白面的,而是要用綠豆面來做;調面也不能用普通的水,要用牛、羊骨熬成的清湯;更講究的,還要添上一點蝦皮。
▲圖/網絡
先在鏊子上刷薄薄的一層油,舀上一勺綠豆麵糊,緊接著抄起T形推,轉一圈,一張煎餅的雛形就呈現在眼前。
另一隻手抓起雞蛋,輕輕一磕一掰,推子再轉一圈,雞蛋就均勻在分布在煎餅皮上。撒上蔥花,等到雞蛋稍微熟固,抄起小鏟,鬆動一下煎餅的邊緣,兩手一翻,煎餅就翻了個個。
放上油條或是餜箅兒,折一下,然後刷一道甜麵醬,刷一道醬豆腐,有需要的再放點辣椒。緊接著再折兩下,就裝入袋中送到你手上,前後也就兩三分鐘。
▲圖/網絡
外面是軟糯的雞蛋和餅皮,咬一口卻嘗到了油條的韌勁或是薄脆的酥脆。
說起煎餅,山東人就表示不服了。
▲圖/攝圖網
其實,山東煎餅和煎餅果子並不是同一個物種。山東煎餅的主料是玉米面,在巨大的鏊子上烙出來,看起來是薄薄一張,卻十分考驗牙口。
山東淄博人蒲松齡還專門寫過一篇《煎餅賦》:「圓於望月,大如銅錚,薄似剡溪之紙,色如黃鶴之翎。」
與天津煎餅餜子多加一點東西,就會被斥為「邪教」不同,山東煎餅的卷菜相當包容。只有沒卷到的,沒有不能卷的。
▲圖/攝圖網
煎餅不止可以用來卷大蔥,豆芽、土豆絲、豬頭肉、辣椒炒小銀魚……都是十分經典的煎餅卷菜。
自唐代開始,中國人便將一些辛辣蔬菜做成春盤,用餅捲起來吃,這成為一種迎春潮流。在漫長的歲月裡,這一習俗也逐漸演變成春餅和春卷。
▲圖/yelp
春餅也叫荷葉餅,因為它的形狀像漂浮在水中的荷葉。
立春時節,將豆芽、韭菜、粉絲和肉絲炒成「合菜」,再搭配上醬肉一起捲起來,就是迎春的期盼。
除此之外,春韭、春筍、香椿芽、嫩蒿、薺菜、榆葉……這些都是可以卷進春餅裡的春天味道。
▲圖/網絡
而在北京,荷葉餅另一個重要用途,就是卷烤鴨。
在東北等地,還有一種類似於春餅的筋餅,它用高筋麵粉製成,筋性更強。
人人都識得驢肉火燒,其實用大餅卷驢肉也是一種美味。
而到了山西長治,當地人將麵餅擀薄後,用擀麵杖翻甩多次,直至麵餅透亮,因此得名「甩餅」。
▲圖/網絡
隨後,將餅放到鏊子上烙制,將朝上的一面刷上驢油,翻面,烙制外焦裡軟。
上桌後趁熱卷上驢肉,撒上小蔥。吃上兩口甩餅,再喝上一口丸子湯,便是一頓無比舒適的簡餐。
一個鏊子,一張薄餅,兩面翻烤至熟,便是北方中原常見的主食——烙饃,在一些地區也叫單餅。
還有一種烙饃,是放在蒸籠裡蒸熟的,看起來就像一張更大的春餅,它被叫做水烙饃。
▲圖/Youtube
作為主食,烙饃和山東煎餅一樣,搭配無所顧忌,只要能捲起的菜,都能與烙饃搭配。
美食導演陳曉卿曾提到說,曾經在他的家鄉,與烙饃搭配的一道雞蛋蒜米,就能用來待客了。
▲圖/網絡
「幾隻雞蛋煮熟去殼,杵碎裝盤。一顆蒜頭去皮後,把蒜瓣放在石臼中舂,碎成糜狀後,出來置於碎雞蛋上面,加一點點鹽和醬油,和幾滴芝麻香油,拌勻,這就成了黃淮海地區一道百搭的小菜。」
除了用做主食,烙饃本身也是一種食材。例如,烙饃做皮可以做成菜盒子。而在河南開封,當地人將烙饃與羊肉末結合,創造出一道知名的開封小吃——羊肉炕饃。
平底鍋上放羊油,油熱後放上水烙饃,把羊肉末,蔥末、鹽、孜然均勻撒到餅上,再拿一張水烙饃覆蓋在上面,正反面都烙至金黃之後,疊好、切開就好了。
在浙江台州,人們將麵糊或者米漿均勻地塗在平底鍋上,不一會兒就誕生了顏色金黃、如紙片一般的麵皮,用麵皮卷上各種菜蔬,就是台州人喜愛的食餅筒。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全國人民都在吃粽子的時候,台州人民是吃食餅筒的。
▲圖/網絡
用來捲起的菜碼大多是炒出來的:韭菜炒蛋、生炒綠豆芽、榨菜肉絲豆腐乾,還有比較硬的炒蝦仁、爆魷魚、梅乾菜紅燒肉等等。
食餅筒既可以直接吃,也可以過油煎炸一下再吃,同一種食物,創造出不同的口感。
前幾個月追《錦衣之下》,其中就出現了這道福建美食——潤餅。
▲圖/《錦衣之下》截圖
雖然潤餅的起源有著多種的民間傳說,但根據在專家推測,應該是唐宋時期,大批中原人遷徙南下,春餅隨之傳入閩南地區,成為潤餅的前身。
潤餅皮與春卷皮類似,都是在爐火的炙烤下,將溼麵團往平底鍋上一貼,稍等片刻就得到一張薄如蟬翼的餅皮。
潤餅的卷菜可甜可鹹,常見的如花生米、胡蘿蔔絲、香菜、豆芽、蝦仁、四季豆,甚至蚵仔煎。
▲圖/網絡
將菜放到餅皮上,捲成枕頭形狀,再根據個人口味蘸上蘸料一個完美的潤餅就可以入口了。
輕輕咬一口,各種餡料複雜的口感就迸發出來,甜、餡、酥、韌,全部集中在這一張薄薄的餅皮裡。
不管在學校門口的小攤兒,或是夜市街上,手抓餅都是最熱門的美食之一。
雞蛋、火腿腸、生菜可以說是手抓餅的標配,卷裡脊、培根、雞柳,甚至炸雞排,也都有人做過。
▲圖/攝圖網
因為和面時加入的油,才能使手抓餅層層分明,並且起酥,不過這也造成手抓餅的口感比較油膩。
我們早就習慣性的認為,手抓餅來自臺灣,不管是街上的店鋪還是電商裡的速食手抓餅,打的都是「臺灣手抓餅」的名號。
但去過臺灣才發現,這東西在那裡叫天津蔥抓餅,而在維基百科上,又說手抓餅起源於山東。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圖/網絡
有臺灣美食作家考證過,認為是有臺灣人在天津吃到了濟南的一種小吃「油旋」,然後將它引進到臺灣,改造成了蔥抓餅。之後,大陸又有商家將蔥抓餅作為臺灣小吃引進回來大陸,變成了今天的手抓餅。
絲娃娃是貴州街頭的一種常見小吃,別名素春卷。
將用米麵粉做成的薄紙狀小圓餅烙熟,旁邊整整齊齊地擺上五顏六色的菜碼。
▲圖/網絡
薄如蟬翼的小餅,卷不了多少食材,但還是每樣都得來一點。蘿蔔絲、折耳根、綠豆芽、海帶絲、炸黃豆、脆哨等多種佐料。
小心地把麵皮裡裹成小卷,再來點各店家滋味不同的蘸水,香脆軟嫩和獨特的蘸水滋味,全部融化在口中。
餌塊,雲南特有的一種美食。「雲南十八怪」其中一怪便是——粑粑叫餌塊。
餌塊的原料其實就是大米,將米蒸至六七成熟後,搗成面狀製成米糰。
▲圖/網絡
在雲南的很多地方的街頭,都能看到一個個小攤,火盆上置著一個鐵絲網,下邊是碳火。
將米糰切下來薄薄一片,放在炭火上炙烤,不一會兒就烤到兩面金黃、骨出起泡,這邊是燒餌塊了。
燒好的餌塊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加入辣醬、甜醬、芝麻醬、滷豆腐、花生碎、豆芽、酸菜、肉沫等等。
▲圖/網絡
除此之外,餌塊還可以趁熱揉成餅狀,加入肉沫、豆芽、辣椒等食材,包成類似大餃子一樣的餌塊包,包好之後再上火烤一下就好了。
以上說的這些卷餅,大致上還有個固定搭配,而到了華北,尤其是京津一帶,大餅是人們最常見的主食之一,當地的人們也將大餅的創造力發揮到了極致。
在北京,家裡懶得做飯的時候,去街上買點大餅,再買上些肘子、豬頭肉之類的熟肉,便能應付一頓飯了。
▲圖/網絡
有店家順著這個思路發揮,將帶魚用高壓鍋壓至骨酥肉軟,創造出一道非常年輕的「傳統北京菜」——烙餅卷帶魚。
不過要說創造力,還得看天津人的,天津人真真創造出了大餅卷一切。
▲圖/Youtube
常見的土豆絲、醬肉、香腸已經不算什麼了,各種炸串和魚丸,也能出國之後捲起來吃,更有一種天津獨有的吃法——大餅餜子,大餅卷上油條,雙倍碳水,雙倍滿足,以及可能雙倍長胖。
用餅捲起食物來吃,不止是在中國,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類似的美食。
▲圖/pixabay
墨西哥卷餅(Taco),餅皮用的是玉米面,餡料有生菜、牛肉、雞肉、牛油果、芝士、沙拉醬等等。不同於中國人把餅卷得嚴嚴實實,墨西哥人拿起來對摺一下就開吃了。
▲圖/pixabay
越南春卷則是用幾近透明的米皮,卷上七彩的食材,黃瓜、小番茄、蝦仁、胡蘿蔔、紫甘藍……看起來就賞心悅目。
做法簡單的卷餅,卻有著複雜、豐富的口感;不僅用來飽腹,各種食材匯聚,也兼顧了營養與顏值,它不是什麼高大上的美食,卻飽含著我們最豐富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