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我們小時候,還是現在的孩子,父母囑咐最多的是「上課認真聽講,努力學習」。
「努力學習」就能學習好嗎?這或許是最大的誤解。很多時候,恰恰是那些「最會偷懶」但成績一直平平的孩子,才更有可能突然變成「學霸」。
俞敏洪高考考了三次,兩次落榜,最後一次才考上北大;馬雲畢業於杭州師範,如果沒有他,可能很多人對這個學校都不太了解;比爾·蓋茨和扎克伯格同為哈佛有名的輟學生。
為什麼他們可以實現人生的逆襲,是因為他們「最努力」嗎?
當然,一個人想成功,努力是必不可少的。但比他們更努力的人,比比皆是,為什麼這些「最努力」的人,卻沒有成功逆襲呢?
「最努力」和「會努力」是有差別的。如果你去採訪那些真正優秀的孩子,尤其是各大學的「學霸」,你得到的答案一定不是他們有多努力。
正如俞敏洪在評價他那些優秀的大學同學一樣,他發現自己無論多麼努力,也沒辦法像他們學習那樣好。他的同學可以僅用很少的時間複習,就能在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
其實,這些優秀的人並非「最努力」的人,往往都是「最會偷懶」的人,又是「最會努力」的人,他們會把自己的努力,用在自己想要努力的地方。
因此,他們絕對不會在所有內容上都死學,如果他們想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就會在自己薄弱的地方下功夫,而不是一遍一遍地做無用功。因為不想讓自己太累,所以他們「最會偷懶」,把有限的精力用到有用的地方。
或許他們之前成績平平,但如果他們想學,就會很快成為「學霸」。在受到某件事的刺激或激勵時,他們會立刻反省,找準自己努力的突破口,有效率地學。
由此可見,「最努力」和「會努力」之間的差別,關鍵在於學習效率。
如果我們回顧人類發展的歷史,會發現,很多科技的進步,都是「偷懶」的結果。比如,由人力到機械,再到今天的人工智慧,就是因為我們發現,很多由人力做的事,效率太低,而依靠科技可以讓人「偷懶」,還可以提高效率。
因此,我們很多時候不應該鼓勵孩子成為「最努力」的人,而應該讓他們學會「偷懶」,學會怎樣「努力」。這也是特別優秀的孩子與普通孩子之間最大的不同。
當然,如果你認為,讓孩子「會努力」就是讓他「不努力」。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會努力」不等同於「懶惰」,懶惰的孩子是沒辦法逆襲的。
比如,有些孩子從小學開始,每天作業都需要老師或家長督促,作業量稍大或稍難,他們就不願意完成;又或者做什麼事都沒有長性,即使是玩,玩一會兒就覺得累,稍遇困難就放棄,這樣是沒有可能逆襲的。
這種狀態,從積極心理學上講,就屬於「習得性無助」,是「懶惰」的表現。久而久之,他們對學習、對其他事都會缺乏興趣,逐漸會缺乏應對能力,甚至長大成人後亦是如此。只要一遇到困難,就想退縮,好讓自己覺得「舒適」。
還有一類孩子,學習很刻苦,父母盯得也很緊,但卻沒有什麼興趣愛好,這類孩子同樣沒辦法逆襲,因為他們不會「偷懶」,不懂「努力」。
其實,很多主科的學習與興趣愛好是相通的。許多優秀的孩子,不僅學習好,「玩」也特別擅長,因而能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和積極樂觀的心態,他們不會被學習重擔壓得透不氣來。他們懂得如何調節,懂得如何「偷懶」,懂得如何「努力」。所以,學習效率也更高。
而過於刻苦,死摳書本的孩子,就如同一根被壓彎的彈簧,長久的壓力已經耗盡了他們的「彈性」。當面臨重大考試,尤其是中高考,他們已經沒辦法再更加努力了,因為所有的時間和精力,早就被佔滿了。
正因如此,我們不建議中小學生,尤其是小學生,按應試的方式去刷題學習。應該鼓勵他們培養更多的興趣愛好,鍛鍊和活躍他們的思維,當面臨中高考等重大考試時,他們才能釋放出在興趣愛好中,培養和積累的能力,從而實現逆襲。
同樣,我們也不鼓勵孩子超前學習。除了個別極其優秀的孩子外,絕大多數孩子還是應該打牢基礎,通過課本的知識來提高能力、鍛鍊思維,利用剩餘的時間和精力多玩一些有助於身心健康和益智的遊戲,讓他們始終保持積極、樂觀的學習心態,學習能力會自然得到提升。
只要興趣愛好廣泛的孩子,知識面才更寬,思維才更活躍,心態才更積極,學習能力才更強,當面對如中高考等重大考試時,才能更有效率地學習,才能更遊刃有餘地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