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分食波蘭

2020-12-14 夢吟言妄話亦痴

1939年,波蘭戰場,時間來到9月16號,波蘭首都華沙被德軍包圍,但拒絕投降。隨著德軍的攻佔,波蘭軍隊朝東後撤,波軍打算或許能在利維夫或其他城市重整,但希望在17號破滅,在所有人都沒料到情況下,蘇聯突然入侵了波蘭。

當天蘇聯外長維亞切斯拉夫.莫洛託夫,在莫斯科宣稱,波蘭政府已不復存在了,因此蘇聯佔領了東波蘭,保護當地的俄國平民,以及白俄羅斯和西烏克蘭。

史達林

由於大戰結束時俄國是站在同盟國這一方的,所以許多歷史學家都採納了蘇聯官方的戰後宣稱,就是蘇聯在大戰初期時維持中立的,但在馬克斯.黑斯廷斯的《天崩地裂》中有獨特觀點——1939年,史達林作出了一個歷史性的決定,那就是默許德國的侵略行動,作為回報,納粹將協助莫斯科進行他們自己的鞏固領土計劃,不管蘇聯領導人後來用了哪些藉口來搪塞,也不管他們的軍隊從未與德國國防軍協同作戰,都無法改變納粹與蘇聯之間通過協議建立的合作機制。

不管怎麼說,德國與蘇聯都站在波蘭的領土上。希特勒一度希望蘇聯的入侵,可以導致盟軍對蘇聯宣戰,但考慮到又要與另一個國家開戰時,倫敦當局對於是否履行對波蘭的承諾就更猶豫了。

只有溫斯頓.邱吉爾和戰爭大臣萊斯裡.霍爾—貝麗莎,認為跟俄國開戰只是需要準備,而英國外交部表示,英國的承諾與保證只針對德國的侵略行動而已。這一切讓波蘭人感到不知所措,然後是憤怒,因為他們西方的盟友背棄了承諾,但波蘭人卻一點辦法也沒有。

德軍埃裡希.馮.曼施坦因將軍在《入侵波蘭》中寫道:鑑於西方強權至今為止的態度,元首做出了一個偉大的決定,他所提出的波蘭問題解決方案非常合適,如果英國與法國真的想要和平,他們應該強迫波蘭接受。

17號這天,波蘭人期盼法國履行在西線展開進攻的承諾,但恰恰相反,法軍撤回了在薩爾布盧根的試探攻擊部隊。

次日,波蘭總統伊格納齊.莫希奇茨基,以及陸軍總司令愛德華.雷茲—希米格維來到了羅馬尼亞,他們在這裡遭到拘留。由於德國的入侵行動,讓蘇聯進軍時基本上沒有遇到任何防禦部隊,蘇聯入侵的部隊有兩個軍團,而波蘭在整個國家東側只有18個營的兵力。

9月17日,英國勇氣號航母被德軍U—29潛艇擊沉,518人陣亡。18號,英國大眾聽到了來自德國「哈哈勳爵」的強制廣播,其目的是為了打擊英國民眾的士氣。19號,蘇聯先頭部隊抵達了匈牙利邊境,北方的維爾紐斯淪陷,蘇聯軍與德軍在布列斯特會師,根據8月23日的秘密協議,部分地區交由蘇聯佔領。

9月20日,阿道夫.希特勒進入但澤市,並受到當地德國裔居民的盛大歡迎,之後他前往索波特與個人專屬醫師卡爾.勃蘭特、德軍首席醫療官李奧納多.康提,以及納粹黨中位居第二的政治官員,地位僅次於希特勒的菲力普.鮑赫勒。希特勒在這裡說明了自己準備,滅絕德國境內所有精神疾病患者的計劃,同樣的計劃還有「仁慈的」殺死那些被認為患有絕症的人們。

在未來數年內,將有上萬名德國民眾被判定為精神病患並處死。

相關焦點

  •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而真實的情況是,在希特勒向波蘭宣戰之前,德軍已於當日凌晨,發起了入侵波蘭的閃擊戰。希特勒就這樣,以這場德國人一手炮製的,被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導火索」的德波邊境衝突事件為藉口,德軍以44個師88.6萬人的兵力,在2800輛坦克、1939架飛機和10餘艘艦艇的配合下
  • 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掠奪多少土地?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蘇俄的結局大相逕庭,沙皇俄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重要的參與國之一,也是最悲慘的,戰爭結束前,中國爆發十月革命,政權被推翻,國家垮臺,沙皇一家慘遭屠殺,失去大片領土,新蘇維埃政權一誕生,就受到英美兩國集結的14個武裝國家的幹預,導致了長達4年的內戰,然而,二十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
  •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何時爆發的
    1938至1939年春,納粹德國在吞併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之後,將下一步的侵略目標鎖定在波蘭。波蘭位於歐洲東部,東接蘇聯,西鄰德國,南連捷克斯洛伐克,北瀕波羅的海,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佔領波蘭,是德國西逼英法、東攻蘇聯、稱霸歐洲計劃的重要一著。為此,德國制定了秘密代號為「白色」的行動計劃。
  • 海鷗與鷹的較量,第二次世界大戰空中戰鬥的幾個第一次
    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點是德國入侵波蘭,所以在波蘭上空的戰鬥註定會和很多第一次聯繫起來。1939年9月1日4時26分,德波邊境籠罩在虛假的平靜中,幾十萬德國地面部隊屏息等待著進攻時刻的到來。藉助天邊露出的微弱晨曦,精選的德國俯衝轟炸機小分隊飛離地面,他們的任務是在正式進攻開始前炸毀波蘭邊界防禦節點,為地面部隊開道。
  • 《第二次世界大戰》單元整合與學習設計
    而且很多學生曾經在電視上目睹了很多戰爭的情況,對於戰爭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對於本課有積極的求知慾和好奇心,渴望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怎樣爆發?如何發展及最後勝利的?二、單元內容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迄今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對當代世界歷史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本單元學習主題通過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勾畫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從醞釀、全面爆發,到逐步擴大和結束的基本進程。
  •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英國首相驕傲回國,為何第二天狼狽退出政壇?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對周邊國家展開了閃電戰收割模式,不僅鄰近的小國家紛紛被德國攻陷,就連波蘭這樣的在歐洲也算是比較大的國家也在短時間內被德國與蘇聯瓜分,這在當時也就是一戰後英法主導的《凡爾賽條約》體系下是不可思議的,要知道,一戰後專門為戰敗國德國制定的《凡爾賽條約》中明確規定,德國軍隊不得超過
  • 第一次世界大戰比第二次世界大戰更是人間煉獄
    說實在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性質上多少還有點不同,這也就決定了戰爭的慘烈程度不一樣。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之間的帶有侵略性質的非正義的戰爭,不同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法西斯勢力與反法西斯勢力之間的戰爭。
  • 第二次世界大戰十大最強武器(十)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一次破壞力量最大,瞻洲的範圍最廣,還有殺傷力最恐怖的一次戰爭。根據戰後數據的統計,共有來自30多個國家的1億多人,直接或間接參與到了二次大戰,總傷亡超過6000萬人。二次大戰造成大規模,毀滅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當時發明了好呢多先進新功能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武器的重點:創新,技術,通訊和醫學上。美國最終在這場戰爭,發明了最具破壞性的原子彈,結束了戰爭,並最後中取得了勝利果實,二戰以德國的瓦解以及日本和義大利帝國的淪陷而告終。
  • 是什麼讓一戰、二戰間隔21年,就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導火線是塞拉耶佛事件,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奧匈帝國皇儲大公與其妻子在閱兵結束後被塞爾維亞青年殺死的事件,主要是二十年代初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戰爭。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導火線是德國閃擊波蘭,英法對德宣戰,這次不僅僅只是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而是全球性規模的戰爭。除了資本主義國家還有社會主義國家參與,是什麼原因讓兩次大戰間隔僅僅21年,就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
  •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期改了?
    俄羅斯國家杜馬(議會下院)14日通過更改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期的法案,將二戰結束日期由9月2日改為9月3日。法案提議者參考了1945年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發布的法令,法令宣布9月3日為戰勝日本勝利日,在當時約180萬人獲得的戰勝日本獎章背面顯示的日期為1945年9月3日。
  •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四大」歷史事件表明,你是希特勒你也會...
    網絡圖片,與文無關 日本侵華:1931年9月18日,日本策劃並發動了「九一八事變」,隨即侵佔中國東北,從而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第一個戰爭策源地,之後中國政府向所謂的國聯求助,但卻未得到積極的回應,當時的西方大國普遍奉行綏靖政策,意圖通過忍讓政策來換取法西斯暫短的和平,所以日本侵佔東北後發現沒事,這就更加助長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九一八事變」也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世界格局,1937年7月7日,日軍再次挑起「盧溝橋事變」,徹底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進一步加劇了當前國際形勢的緊張狀態,第二次世界大戰已初步顯形。
  • 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有哪些國家參加,中國正處於什麼年代?
    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有哪些國家參加,中國正處於什麼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在1914年7月28日到1918年11月11日之間,中國當時中國正處於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中國這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後期才加入到協約國陣營當中,直到這場世界範圍內的戰役結束後都沒有太大的作為。別看這次戰役只有短短的四年時間,但是其戰況卻是非常慘烈的。在此期間大約有6500萬人參與到其中,造成了1000多萬人死亡,2000萬人受傷的悲慘局面,至於戰場引起的經濟和財產損失基本無法用錢財來衡量。
  •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常敗之師,軸心國裡屢戰屢敗的義大利軍隊
    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軸心國成員由德國、日本和義大利組成。德國我們就不用多說了,在歐洲大陸上所向睥睨,那是差點統一歐洲的存在。日本呢?在太平洋戰場上和美軍交戰,甚至一開始還和蘇聯打了幾仗,戰鬥力還算說得過去。至於義大利呢,仿佛一直在拖德國的後腿一樣,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通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是這樣一步步成為世界的霸主的
    清中期開始衰落,英國崛起,成為世界上最有影響的國家,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此時的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直到現在,美國是這個世界的霸主。為什麼會這樣,要從二戰時期的英國、二戰時期的美國和二戰後的世界分析。
  • 二戰:德國進攻波蘭前,波蘭元帥為何敢叫囂三天滅亡德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閃擊奧地利、比利時等歐洲小國並不足為奇,戰場上這些歐洲小國無論是從經濟實力還是軍事戰備上都不足以與儲備良久的德國相抗衡,然而在德國與蘇聯交界處的波蘭,但就人口與領土面積上而言,都是一個不容小覷的國家,就是這麼一個相對來說不算小的國家,卻在德國的鋼鐵洪流面前,僅僅支撐了不到二十天的時間,這不禁讓以英法為主的反抗法西斯聯盟瞠目結舌
  • 第二次世界大戰,所有參戰國都元氣大傷,只有英國無法恢復?
    1939年,在經濟崩潰10年之後,德國因為高效的行政團隊,一掃一戰失敗的陰霾,以閃電戰的方式突襲波蘭,正式打響第歐洲戰場的第一槍,同時蘇聯也為了分一杯羹,兩月後掀開蘇芬戰爭。而另一個重要的軸心國日本早在1931年就掀起對華侵略戰爭,亞洲戰場早就開闢,1937正式全面進攻。同時,義大利也在非洲開闢戰場。
  • 敏感時刻,美再提第三次世界大戰!作戰方案曝光,結局不堪設想
    文/小南南眾所周知,20世紀頭50年就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即1914年到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1935年到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兩次大戰間隔時間如此之短令人震驚。時間過去了已有近百年,有關第三次世界大戰是否會爆發、何時爆發、在哪爆發的猜想一直沒有中斷過。近日,美國《國家利益》網站刊文稱,北約曾為打贏第三次世界大戰而在歐洲部署了嚴密的作戰計劃。冷戰時期,美國和西歐國家都認為,如果歐美與蘇聯爆發大規模戰爭,戰場必然在歐洲大陸。而在這種情況下,北約的戰略任務就是防止歐洲被蘇聯摧毀。
  • 究竟是什麼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為了削弱德國的勢力重新對於世界進行分割,協約國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籤訂了《凡爾賽條約》。在條約的制定敲定的過程也被成為巴黎和會,我國在巴黎和會的失敗最終導致了我國的五四運動。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不可一世的德國,這項條約又是如何將強大的德國「元氣」大傷的?這項條約又是如何點燃了德國國民對國家復興的渴望,又是如何引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下面我們將一一道來:德國總統:「接受沒有勝利的和平」。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拍攝的8張舊照片和它們背後的故事
    1939年9月,德軍和蘇軍會師在波蘭布列斯特,雙方裝甲部隊的士兵在互相寒暄。 1939年8月,德國與蘇聯籤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雙方約定共同出兵對波蘭發動復仇之戰,因為在一戰以後,被英法扶持起來的波蘭,仗著英法做後臺,強行將寇松線東移150英裡,霸佔了450萬烏克蘭人和150萬白俄羅斯人。 又慫恿英法將德國一分為二,在東普魯士的但澤跟德國本土之間插了一個「波蘭走廊」(割地)。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偉大的轉折點——莫斯科保衛戰
    每當我們提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我相信即使對歷史不是很熟悉的人也能聯想到莫斯科保衛戰,這足以說明這場戰爭的地位與影響。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深入了解一下這場聞名遐邇的著名戰役。 莫斯科保衛戰又稱莫斯科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之一。這場戰爭從1941年10月開始一直到1942年1月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