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嗅覺
嗅覺是一種感覺。是人類最古老的感覺。
它由兩感覺系統參與,即嗅神經系統和鼻三叉神經系統。嗅覺和味覺會整合和互相作用。嗅覺是外激素通訊實現的前提。
嗅覺是一種遠感,意思是說,它是通過長距離感受化學刺激的感覺。相比之下,味覺是一種近感。
嗅覺的受器位於鼻腔上方的鼻黏膜上,其中包含了支持功能的皮膜細胞和特化的嗅細胞。
嗅覺的刺激物必須是氣體物質,只有揮發性有味物質的分子,才能成為嗅覺細胞的刺激物。
人類嗅覺的敏感度是很大的,通常用嗅覺閾來測定。所謂嗅覺閾就是能夠引起嗅覺的有氣味物質的最小濃度。
用人造麝香的氣味測定人的嗅覺團時,在一升空氣中含有5E-10毫克的麝香便可以嗅到;採用硫醇時,4E-10毫克這樣的微量,人們就可以嗅到。
對於同一種氣味物質的嗅覺敏感度,不同人具有很大的區別,有的人甚至缺乏一般人所具有的嗅覺能力,我們通常叫它為嗅盲。就是同一個人,嗅覺敏銳度在不同情況下也有很大的變化。如某些疾病,對嗅覺就有很大的影響,感冒、鼻炎都可以降低嗅覺的敏感度。環境中的溫度、溼度和氣壓等的明顯變化,也都對嗅覺的敏感度有很大的影響。
(二)味覺
味覺是人體重要的生理感覺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動物對飲食的選擇,使其能根據自身需要及時地補充有利於生存的營養物質。味覺在攝食調控、機體營養及代謝調節中均有重要作用。
味覺的感受器是味蕾,主要分布在舌表面和舌緣,口腔和咽部黏膜的表面也有散在分布。
人的味蕾總數約有8萬個。
兒童味蕾較多。老年時因萎縮而減少。
味蕾是由味覺細胞組成的,其上表達味覺受體,可檢測和辨別各種味道。根據這些細胞的功能將其分為3種:支持細胞,受體細胞和基細胞。
味覺系統能感受和區分多種味道,目前認為這些味道都是由酸、甜、苦、鹹、鮮5種基本味覺組成的。一般認為,不同的基本味質為不同的味覺感受器所覺察。
閾值是指某一化合物能被人的感覺器官 (味覺或嗅覺)所辨認時的最低濃度。
由於人的味覺感受器 (味蕾)的分布區域及對味覺物質的感受敏感性不同,所以感覺器官對味覺化合物的感受敏感性及閾值各不相同。對於基本味覺來講,各個典型代表物的閾值一般認為是:蔗糖為0.3%(質量分數),檸檬酸為0.02%(質量分數),奎寧約16mg/kg,氯化鈉為0.2%(質量分數)。
某一呈味化合物所產生的味覺強度,還會由於其他呈味化合物存在而受到影響。
如酸味和甜味之間存在著所謂 「相殺」關係,二者之間的調和會使味覺強度降低並變得緩和。
酸味和鹹味之間存在相乘作用,二者的調和會使味覺變得更酸及更鹹。酸味和苦味之間的相互作用不大,鹹味和甜味之間存在著兩種相反的作用,當食鹽濃度約0.5%時會增加甜度,當食鹽濃度達1%時會降低甜度。
當長時間感受某一種味覺化合物的刺激後,再品嘗同一味覺的化合物,就會感到味覺強度下降,這就是味覺的疲勞,味覺疲勞的產生通常與心理有關。
在神秘果中存在一種鹼性蛋白質,它可以掩蓋食品的酸味,在食用神秘果後再進食酸性食品,不僅無酸味感覺,甚至有甜味,這就是所謂的變調作用。
(三)皮膚感覺
皮膚感覺(cutaneous sense)是指由皮膚感受器官所產生的感覺。
皮膚感覺包括觸覺 、壓覺、振動覺、痛覺、冷覺和溫度覺。
刺激作用於皮膚,未引起皮膚變形時產生的是觸覺,引起皮膚變形時便產生壓覺。觸覺、壓覺都是被動的觸覺,觸覺和振動覺結合產生的觸摸覺則是主動的觸覺。
感知室內熱環境的質量:空氣的溫度和溼度的大小分布及流動情況;
感知室內空間、家具、設備等各個界面給人體的刺激程度;
振動大小、冷暖程度、質感強度等;感知物體的形狀和大小等,除視覺器官外,主要依靠人體的膚覺及觸覺器官,即皮膚。
兩點閾
表示觸覺靈敏度的指標叫兩點閾。
在排除視覺的條件下,用兩個鈍針頭刺激皮膚相鄰的兩個點,能夠覺察出是兩個點時的最小距離就是兩點閾。身體不同部位皮膚的兩點閾是不同的,手指、面部的兩點閾最小,脊背的兩點閾最大,說明他們的感受性是不同的。
生理零度
皮膚表面的溫度叫生理零度,和生理零度相同的溫度刺激皮膚,不會引起熱和冷的感覺。
身體各部分皮膚的生理零度是不同的,同一皮膚表面的生理零度也會發生變化。皮膚對冷覺和溫覺比較容易適應,痛覺則難以適應。「溫度」是物理概念,「溫覺」和「冷覺」則是心理學範疇。
(四)平衡覺
感覺是由物體作用於感覺器官引起的,按照刺激來源於身體的外部還是內部,可以把感覺分為外部感覺和內部感覺。平衡覺是由身體內部來的刺激引起的感覺,因此屬於內部感覺。
平衡覺又叫靜覺,其感受器是人體內耳中的前庭器官,包括耳石和三個半規管。
平衡覺反映的是人體的姿勢和地心引力的關係。憑著平衡覺,人們就能分辨自己是直立,還是平臥,是在做加速、減速,還是在做直線、曲線運動。
前庭器官是與小腦密切聯繫的。
刺激前庭器官所產生的感覺在重新分配身體肌肉緊張度、保持身體自動平衡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前庭感覺也與視覺有聯繫。當前庭器官受刺激時,可能會使人看見物體發生位移的現象。前庭器官也與內臟器官密切聯繫著。
當前庭器官受到較強烈的刺激時,可以產生噁心、嘔吐等現象,如暈船或暈車等。平衡覺的研究在航空、航海方面有著重要意義。例如,為了適應航空及宇航飛行的需要,生理心理學必須研究加速度以及失重、超重等現象對人的心理的影響。
(五)運動覺
動覺(kinesthetic sense)也叫運動感覺,是對身體各部位的位置和運動狀況的感覺,也就是肌肉、腱和關節的感覺,即本體感覺。它反映身體各部分的位置、運動以及肌肉的緊張程度,是內部感覺的一種重要形態。
動覺是隨意運動的重要基礎,是對自己身體的運動和位置狀態的感覺。動覺感受器分布在人體肌肉、肌腱、韌帶和關節中,如肌梭、腱梭、關節小體等。
當關節伸屈或肌肉弛縮時,就會刺激這些感受器,產生神經衝動,沿脊髓上行傳導,到大腦皮層的中央前回而產生動覺。
通過動覺,能使人感知到自己身體的空間位置、姿勢和身體各部分的運動情況。人們由於具有高度精確的動覺,才能實現動作協調,完成各種複雜的運動技能。
動覺在人的認識和活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動覺是主動觸摸的重要成分,動覺和膚覺結合產生觸摸覺。
在排除視覺的條件下,通過手的觸摸運動可以正確地知覺物體的大小、形狀和彈性。
手在運動時肌肉緊張度的變化,告訴我們物體的種種屬性。在視覺器官的工作中,由於有眼肌的動覺參與,才能有關於物體的大小、遠近的視知覺。
在言語活動中,聲帶、舌與唇的精確諧調運動,是語音知覺的重要條件。
巴甫洛夫曾指出,言語器官的動覺刺激是第二信號的基本成分、抽象思維的感性基礎。沒有聲帶、舌頭、嘴唇參與的精確分化的運動,就不可能有人類的言語活動。
在隨意運動中,由於肌肉運動的速度和強度等信號不斷傳入大腦,形成反饋信息,才能實現大腦對肌肉運動的神經調節,使隨意運動成為可能。
如果沒有精確的動覺反饋信息,就會造成運動失調。
人對客觀世界的正確反映,是各種感覺相互協調、相互驗證的結果。動覺在各種感覺的相互協調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動覺和其他感覺的結合,人的知覺能力就不能得到正常的發展。
(六)內臟感覺
內臟感覺又叫機體覺,包括飢餓、飽脹和渴的感覺,窒息的感覺,疲勞的感覺,便意、性以及痛的感覺等。
內臟感受器的適宜刺激是體內的自然刺激(如肺的牽張、血壓的升降、血液的酸度等)。由心血管、肺、消化管等組織器官來的內臟感受器傳入衝動,能引起多種反射活動,對內臟功能的調節起重要作用。
內臟感受器的傳入衝動一般不產生意識感覺,但傳入衝動比較強烈時也可引起意識感覺。例如,胃發生強烈飢餓收縮時可伴有飢餓感覺,直腸、膀胱一定程度的充盈可引起便意、尿意。
但是,內臟傳入衝動引起的意識感覺是比較模糊的、彌散而不易精確定位的。
(七)痛覺
痛覺是機體受到傷害性刺激時,產生的一種不愉快的感覺。痛覺常伴有情緒變化和防禦反應,對機體起到保護性作用。同時疼痛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症狀,對於輔助疾病的診斷具有積極意義。
痛覺感受器是游離的神經末梢,其本質是化學感受器。
傷害性刺激作用於機體時,引起組織損傷,釋放某些化學物質如K+、H+、5-羥色胺、前列腺素等,興奮痛覺感受器,使之產生換能作用,隨後產生傳入衝動,沿傳入通路抵達皮層第一感覺區、第二感覺區等部位,產生痛覺。
1.疼痛是一種警戒信號,表示機體已經發生組織損傷或即將遭受損傷,通過神經系統的調節,引起一系列防禦反應,保護機體避免傷害。另一方面,劇烈的疼痛也能危及生命,如果疼痛長期持續不止,便失去警戒信號的意義,對機體將是一種難以忍受的精神折磨,會嚴重影響學習、工作、飲食和睡眠,降低生活質量,這時疼痛就沒有積極意義,需採取措施進行治療。
2.疼痛也可以是恐懼的信息或者是求助的信號。疼痛可能成為焦慮、抑鬱症的突出症狀,並沒有組織損害的證據,如果不了解這種心理意義,只把疼痛看成與組織損傷有關,就會造成診治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