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去年吃掉100億盤咖喱,這個黏糊糊的舶來品是如何成為日本...

2021-01-10 觀察者網

本文轉載自好奇心日報。

100 億盤。

也就是說,按照現在日本 1.27 億的總人口來計算,平均每個人一年要吃掉將近 80 盤咖喱。

根據日經新聞報導的這份最新的數據,咖喱在日本的流行程度遠超拉麵( 60 億碗),成為當之無愧的日本第一國民食品。超過六成的日本人可以接受每周兩次去餐廳吃咖喱,還不包括日常在家吃的速食咖喱。

「咖喱是飲料。」從日本搞笑藝人 Uganda 虎(開創了日本肥胖搞笑藝人畫風,已過世)的這個說法,你也可以看到咖喱在日本有多受歡迎。

並沒有咖喱傳統,況且崇尚精緻烹調、強調食材本味的日本人竟然會對這樣一種燙口、辛辣、黏糊糊的醬汁如此著迷,實在令人費解。而且,常用作咖喱入菜的雞肉、牛肉和豬肉也並非日料的主角。

日本人對咖喱的鐘愛自然也催生了一個巨大的市場。日本最大的咖喱餐廳 COCO 一番屋,截止今年 2 月,在日本的門店數達到 1296 家,而在海外市場僅有 161 家;它的母公司好侍(House)也是日本最大的咖喱食品公司,最新發布的 2017 財年上半年數據,4-9 月公司的淨利潤同比增加 2%,達到 43 億日元(約 3800 萬美元),銷售額達到 1434 億日元,儘管中國市場助推了增長,但 90% 銷售額依然是日本本土市場貢獻;還有日本如今超過 5.5 萬家的便利店,都有售咖喱飯便當、咖喱炸豬排便當、咖喱烏龍麵便當。

複雜而多變的印度咖喱屬於一種統稱 本文圖片來源:好奇心日報

但日本人最早對咖喱的描述是什麼呢?「一種臭烘烘的醬汁」。

那麼咖喱最終如何成為了日本消費量最高的食品?在探討這個問題前有必要明確的一點是,雖然名字都叫「咖喱」,但印度咖喱、泰國咖喱、英式咖喱和日式咖喱的口感和原料差別很大,甚至不是同一個概念。比如對印度人來說咖喱是所有「醬汁」的統稱,而非某種固定的調味方式。你不能到印度餐廳點一道「咖喱」,就像你不能在中國說我要一個「炒菜」一樣。

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莉齊·克林漢姆(Lizzie Collingham)在《咖喱:一個關於廚師和徵服者的故事》(Curry: A Tale of Cooks and Conquerors)一書中追溯了咖喱的起源。「咖喱(curry)」一詞的出現與泰米爾語中的 「Kari」 有關,指「用辛辣和香味來遮掩羊肉腥味的特殊辣醬」。

根據莫臥兒王朝留下的食譜記載,咖喱最早的原型是一種蒙古人喜歡的烤肉醬料:「洋蔥、大蒜、杏仁和香料被加入到凝乳中,使之成為一種可以掛在肉上的粘稠物」。當時佔領了印度西海岸的葡萄牙人也幫了點小忙,他們從印度帶走整船生薑、桂皮的同時,也帶來了影響亞洲口味最深遠的美洲作物——辣椒。

真正賦予「咖喱」之名的,是跟著葡萄牙人登陸印度的英國人。1810 年,一家名為 Crosse&Blackwell(簡稱C&B)的英國公司化繁為簡,從成千上百種印度醬料裡選用薑黃、胡椒、鬱金等香料定製了一個標準配方,並且將其命名為「咖喱(curry)」賣往其它國家,成為世界上第一家以食品工業級別(口味穩定、安全、保質期長)做出民用咖喱粉的公司,並在商業上大獲成功,創造了我們今天日常接觸到的「咖喱」的原型。

岡本商店當年推出的咖喱廣告:「來自倫敦的土產」

明治維新(1860 年代開始)後,咖喱被英國人帶到了日本。雖然味道奇怪,但咖喱被視為「文明開化的西洋料理」,作為舶來品的新奇取勝。無論是夏目漱石的留英日記,或是在明治時代的報紙中,都把咖喱當作「英國舶來品」,而非印度料理。

以致於用麵包蘸著咖喱肉湯食用,這種吃法在日本上流社會風靡一時,成為上層人士的一種專屬。即便在半個多世紀後,日本演員北野武小時候在百貨商店吃到咖喱後,依然會產生「今天太奢侈了」的想法。

你可能想像不到,真正讓咖喱在平民中普及開來的是日本海軍。

明治維新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仿效西方國家建立近代化的陸海軍。日本海軍對英國人的模仿痴迷到什麼地步呢?據說連修建海軍教學樓的紅磚都是從英國進口的,更別說吃穿用度,一律按英國人的習慣來。

咖喱,作為當時流行於英國海軍中的一道佳餚,不僅注重葷素搭配、易於保存,還有一個獨特的優勢:糊狀的咖喱與米飯混合後不易溢出,非常適合在不停搖擺的軍艦甲板上食用,很快受到了日本海軍的極力推崇。直到現在,日本的海軍仍然保有周五吃咖喱的傳統。在海上航行的漫長旅途中,海軍官兵對時間的感覺會變得遲鈍,味道強烈的咖喱飯被用來喚起官兵對日期的記憶。

隨著海軍士兵的返鄉或退伍,咖喱飯的烹調方法也被帶到了普通家庭和大眾餐廳。事實上,明治維新讓整個日本都受到了工業文明的衝擊,飲食上效仿西方是其中之一的表現,這被看做是現代化的生活方式。

但如果說一開始日本人接觸咖喱,只是出於對舶來品的嚮往。那麼洋蔥、胡蘿蔔和馬鈴薯三種配菜的加入就完成屬於日式咖喱的本土創作了。

在日本的傳統飲食「和食」中,一直遵循一汁三菜的原則,也就是味增湯加三種小菜來搭配米飯就餐,這種本源上的相似讓日本人真正對咖喱飯產生了親近感。除此以外,日本人吃咖喱飯還一定會配「福神漬」,也就是吃飯的醬菜。為了使咖喱飯吃起來像是一餐飯,日本人也加了這種熟悉的配菜。

C&B 公司的咖喱廣告

而本土公司崛起帶來的價格上的降低,以及口味上的改良,才更大程度上助推了咖喱的流行。說起來有點搞笑的是,一樁「以次充好」的造假案才把國產咖喱推上了歷史舞臺。

咖喱粉最初的配方被當做商業機密,牢牢地握在英國公司 C&B 手中,也就是說,當時日本的咖喱市場完全依賴進口。

1923 年,一位名叫山崎峰次郎的人成功研製出了高品質的日本國產咖喱粉,並特地把公司改名為 S&B,希望和業界壟斷的 C&B 咖喱一爭高下。結果完全遭受了市場的冷遇,很多餐廳只肯訂購 C&B牌咖喱粉,認為「國產咖喱質量不行」。

1931 年,有黑心商販把便宜的國產咖喱放進 C&B 鐵罐裡賣,就這樣賣了好幾年,居然誰都沒發現。大家這才意識到國產咖喱的品質完全不輸給進口貨,價格又便宜,英國咖喱的壟斷由此被打破了。

直到現在,S&B 牌小紅罐咖喱粉依然是日本國內最長青的咖喱品牌,在日本咖喱市場佔據近 30% 的份額,僅次於排名第一的好侍品牌。鑑於山崎峰次郎對咖喱產業的巨大貢獻,日本政府在 S&B 咖喱粉誕生 50 周年(1973 年)之際,對其授予了三等旭日中受勳章。

而作為後起之秀的好侍公司,一崛成為日本最大的咖喱公司,靠的則是配方上的突破。好侍在誕生的 1963 年推出了佛蒙特咖喱塊,也就是中國市場佔有率最高的「百夢多咖喱塊」,首次在咖喱配方裡加入了蘋果和蜂蜜,製成了有日本特色的甜口味咖喱,日本市場從此也有了甘口和辛口咖喱之分。

有關甜辣之爭,在日本有個流傳甚廣的段子。「她愛吃甜口咖喱,我卻完全討厭(甜口)。」談起為什麼和前女友分手,知名主持人松本人志曾這樣舉例。「連咖喱都吃不到一塊兒」,在日本人的語境裡,可以被理解為「完全不合拍」。

好侍對甜咖喱口味的製作初衷正是為了吸引小孩和女性顧客。當時,因為小孩子受不了市面上咖喱的辛辣味道,家裡做咖喱的時候都要單獨給孩子做一鍋。甜口的百夢多產品在剛上市時曾遭到一致反對,但在廣告和試吃宣傳的推動下,反轉成為了供不應求的熱銷產品。

即食咖喱、密封咖喱的技術突破才最終讓日式咖喱真正成為了國民食品。

誕生於 1945 年「Oriental 即食咖喱」是現存時間最長的即食咖喱品牌,一位早期的銷售人員回憶道:「我們會用放著音樂的宣傳車走街串巷,找到人群聚集的地方進行表演,最後現場製作咖喱供人們試吃,在那個娛樂匱乏的年代,宣傳車總能吸引人們蜂擁而至,每次能賣掉 1000 多袋,單單是作為試吃贈品的湯勺,公司就生產了近 3000 萬把。」

百貨商店和咖喱飯在關西地區的普及也有密切關係。阪急百貨的創辦人小林一三開創性地在百貨內設置了美食街。昭和時期的日本人對咖喱已經很熟悉了,但還是消費不起,阪急百貨從農戶那裡拿到平價牛肉,壓低咖喱飯的售價,讓一般搭乘火車和到百貨公司逛街的民眾也能吃得起咖喱。當時的阪急百貨一天可以賣出 13,000 份咖喱。

1968 年,日式咖喱迎來了真正意義上的革命。大冢公司,也就是現在的世界 500 強大冢製藥獨立開發了塑料軟罐頭包裝,這項發明不僅讓「三分鐘速食咖喱」成為可能,對整個食品業都是巨大的貢獻。一年後,大冢又推出三層鋁箔包裝,成功讓即食咖喱的保質期由 3 個月延長到 2 年,伴隨著 1970 年的大阪世博會的推廣,「袋裝三分鐘咖喱」成為了風靡全日本的爆款。

不容忽視的是,1960 年代之後,日本經濟進入到了高速發展時期,除了大阪世博會,1964 年的東京奧運會同樣推動了經濟發展熱潮,人們對於方便、速食飲食的需求大漲。方便麵和速食咖喱的發明都出現在這一時期。咖喱拌飯剛好滿足了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需求。

還有日本人對大米的喜愛,日本農林水產省的數據顯示, 1965 年時日本人均大米年消費量為 118.3 千克。根據味之素公司在 2000 年進行的調查顯示,米飯、握壽司、燜飯(包括拌飯)是日本人最喜歡的三大主食,全部用到了大米。

有意思的是,音樂行業也對日本咖喱產生了影響。現在走紅的大阪辣咖喱起源於 1990 年前後,樂隊 EGO-WRAPPIN』 的貝斯手後藤邊開咖喱店邊做音樂,調製出一種由 20 種香料組成的咖喱配方,熬製兩天只能做 3 人份的咖喱,這家傳奇的咖喱店被稱為「大阪幻夢」。現在走進大阪有名咖喱店,不少都會在店內設置 LIVE 演出,老闆多是 30- 40 歲的青年人,據說不少都是來自音樂行業的後輩。

《妙手小廚師》中的咖喱對決

咖喱頻繁地出現在日劇、電影和漫畫中

目前日本市面上有超過 2000 多種速食咖喱,價格從 100 日元到 1000 日元不等。隨著加工技術的不斷提升,一些高級的速食咖喱在口感上即使是專業人士也難以辨別。

產品革新依然是爭奪日本咖喱市場的關鍵。2016 年朝日集團推出了一種冷凍乾燥技術,將速食咖喱的 3 分鐘加熱時間縮短到 60 秒,當季度的銷售額提升了 30%。

根據富士經濟調查,2017 年內速食咖喱整體的銷售將首次超過需要加入蔬菜、肉類等熬製後才能食用的咖喱塊。

為了應對速食咖喱的擠壓,好侍食品在今年 2 月推出 「kiwadati 咖喱」。這款咖喱不是固體的塊狀,而是容易溶化的濃縮糊狀,可以快速上桌,上市 5 個月銷量突破 200 萬份。

東京「咖喱大使館」展出 100 多種即食咖喱

而咖喱市場現在面臨的一個挑戰可能是:因為獨居人口變多和女性職工的增加,日本人正在家庭餐桌中遠離大米,尤其是年輕一代。取代大米進入日本人餐桌的則是麵包與面類。

過去的 30 年裡,日本餐飲業市場規模擴大了 1.3 倍,而以便利店飯糰、便當為代表的熟食則每年以 24% 的速度迅速增長。大米消費量在熟食與餐飲業渠道中比重從1985 年的 15.2% 增加到了2015年的31%。

咖喱行業為此推出了專用於便利店銷售的產品。好侍公司推出了適應家庭結構的變化的 「Kokumaro 咖喱塊」,大包裝的容量從 10 盤份減少到了 8 盤份。大塚食品公司的 「Bon Curry 」則縮短了咖喱的製作時間。

總之,都是朝著更便捷、更小份的一人食方向發展。

從舶來品到國民食物,除了時代機遇和技術革新,這或許也是商業生命力在日本本土化的一個最好註解。

相關焦點

  • 1.27億人口的國 1年經吃掉100億盤咖喱!
    1968年,大冢公司,也就是現在的世界 500 強大冢製藥獨立開發了塑料軟罐頭包裝,這項發明不僅讓「三分鐘速食咖喱」成為可能,對整個食品業都是巨大的貢獻。一年後,大冢又推出三層鋁箔包裝,成功讓即食咖喱的保質期由 3 個月延長到 2 年。即食咖喱、密封咖喱的技術突破才最終讓日式咖喱真正成為了國民食品。對於人們快節奏的生活,方便、素食的需求大漲。
  • 一年吃掉100億盤,日本人為什麼愛這坨粘乎乎的東西?
    可事實就是這樣,數據顯示,日本人一年能吃掉100億盤咖喱食品,按照1.27億的人口數字計算,平均每人每年要吃近80盤。超過六成日本人可以接受每周去餐廳吃兩次咖喱,至於在家常吃的速食咖喱,更是無可計數。也正因為日本人民對咖喱的熱愛,衍生出了龐大的咖喱經濟。它在營銷、技術上的種種表現,也讓人看到了日本商業崛起的必然性。
  • 在日本吃咖喱
    除上述主要國家外,食用咖喱的國家還有斯裡蘭卡和越南等。首先說正宗的印度咖喱。記得多年前日本福岡市中心開了一家正宗的印度人料理,全市僅此一家,運營和廚師都是印度人,門庭若市,不可謂不火爆,畢竟沒去過印度的人都沒吃過真正的印度料理。懷著憧憬,我們留學生也組團去嘗試,那個味道確實很好。
  • 去過日本,我再也不想吃中國的咖喱飯了
    這個配方是由一位以前在千串屋工作的姓石川的日本師傅埋頭搗鼓的,用徐暉的話來講,「至少值一百萬」。從上層人士專屬到平民食物作為英國舶來品,咖喱被日本人視為「文明開化的西洋料理」。直到1923年,一位名叫山崎峰次郎的人成功研製出高品質日本國產咖喱粉,取名S&B,英國咖喱的壟斷才終於被打破。S&B也成為日本國內最長青最經典的咖喱品牌。
  • 從咖喱飯,我看到了日本人強大的「精髓」:吸收與轉變
    每年的1月22日,是日本的「咖喱日」。一般十分喜愛某個東西,才會將為了紀念或者不讓人忘記而規定一個日子來紀念或者慶祝。日本人將1月22日定為「咖喱日」,看來日本民眾是十分喜愛咖喱飯了。日本人喜愛咖喱飯,此事並不假,因為日本人每年會吃掉93億份咖喱飯!盤子都夠繞地球一圈了。
  • 日本咖喱品牌印度開店引熱議:咖喱是如何成為日本國民食物的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日本咖喱品牌印度開店引熱議:咖喱是如何成為日本國民食物的8月,在提到印度似乎只有疫情增速的報導中一條有些意外的消息連續幾天登上了日本各大網站的首頁:咖喱連鎖餐廳巨頭Coco一番屋於8月3日在首都新德裡的近郊開出了它在該國的第一家分店。
  • 日本咖喱只有150年歷史,為什麼能獨樹一幟?
    記得多年前日本福岡市中心開了一家正宗的印度人料理,全市僅此一家,運營和廚師都是印度人,門庭若市,不可謂不火爆,畢竟沒去過印度的人都沒吃過真正的印度料理。懷著憧憬,我們留學生也組團去嘗試,那個味道確實很好。我們吃的是最基本的套餐,一份白斬雞,一小碗印度咖喱,一小團米飯,一點兒小菜,外加一個剛剛雙面油炸出來的三角大薄油餅,分量對於男生剛剛好。
  • 日本人一周吃四次咖喱?為什麼中國的咖喱沒有日本的好吃?
    寒冷的秋天總是讓人想吃點溫暖的食物,決定了,今天就做咖喱飯吃。咖喱真的是不論怎麼煮都不會太難吃的料理,但是要想讓它超級好吃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咖喱並不是粉末,兒時人們將幾十種辛香料混合的一種糊糊,我對咖喱的喜歡就是從日本的咖喱牛肉飯開始的。
  • 這種又臭又黏糊糊的食品,卻靠著抗癌效果贏得日本民眾的歡心
    一聽到納豆這個詞,估計很多人像聽到榴槤、臭豆腐、香菜一樣由衷發出拒絕的聲音。長久以來,日本人一直將納豆譽為超級食品,但納豆的氨味和黏液狀的粘稠度讓很多人無法接受。為什麼美味與健康不能兼得呢?我65歲的母親每天都在準備一道菜,很多人會說這道菜的樣子和和味道都令人反感。
  • 日本人為何鍾愛咖喱飯?
    大家被傳染一樣,紛紛點頭說「嗯,想吃咖喱飯呢」。小區裡的媽媽們商量了一下,晚餐都統一定成了咖喱飯。我正在切雞肉,鄰居久惠來按門鈴,說她準備做牛肉咖喱,招呼我說晚上咱們一起吃吧,人多更熱鬧。我說好啊,我多削幾個土豆拿過去。說說笑笑地切好了洋蔥,鍋裡的咖喱開始冒泡,電飯煲嘟嘟的響起來,米飯的清香四下飄溢。
  • 日本人死都要吃的,絕不是壽司或拉麵
    △咖喱大使館 / matcha-jp才接觸了咖喱文化一百多年的日本人,現在已經敢自稱王國了?可真是有點兒匪夷所思啊。日本咖喱,到底是如何「穩打穩紮」成為日本這個崇尚清淡飲食國家的「美食頂流」的?小朋友們或許還未懂得「咖喱」兩個字怎麼寫,但就已經懂得如何切土豆,剝洋蔥。△咖喱還會經常出現在學校的供餐裡 / PopJapan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每個日本人平均一年要吃76次咖喱。由於一年也才52周,相當於每人每周至少會吃1次以上的咖喱。他們一天能吃掉2800萬份咖喱飯,相當於一天裡整個國家四分之一的人口都選擇了咖喱。
  • 為什麼日本人那麼愛吃咖喱?
    是的你沒有聽錯,這次它要挑戰的一個是「咖喱米飯的發明國」,一個是「咖喱的聖地」。是什麼讓日本人這麼有自信,敢去英國和印度開店賣咖喱?應該說這種自信來自咖喱在日本的普及率,以及日本人的咖喱愛。據日本農林水產省《2008年咖喱產業報告》稱,日本一年生產25.6萬噸咖喱,產值高達100億。除了咖喱米飯以外,日本到處可見咖喱豬排,咖喱烏冬,咖喱麵包,以及各種咖喱味的零食。
  • 日本大叔開的「咖喱研究所」,只賣4碗飯!
    日本大叔開的「咖喱研究所」準備9年 只賣1種「微辣」的日式咖喱醬19種原料、2日本大叔開的咖喱專門店 準備9年 只賣1種咖喱醬▲《食戟之靈》&《孤獨的美食家》如果喜歡日本的影視作品,一定會發現「咖喱」在日本人的日常飲食中有著不低的出場率。
  • 日本人究竟有多愛咖喱?
    明治時代的日本海軍以英國海軍為模範,而英國海軍的軍隊夥食被稱之為燉菜,日本海軍也開始模仿將這種食物作為自己的軍隊夥食。最初是英式的咖喱配麵包來吃,後改良為做成稠糊狀配上米飯,再後來這種咖喱推廣至全國各地,成為了日本的咖喱飯。咖喱到了日本,發展為可以大規模生產的咖喱粉和咖喱塊。雖然不再像印度咖喱那樣味道千變萬化,但勝在夠方便,節省時間。
  • 疫情下,日本人的「續命食物」,絕不是壽司或拉麵
    疫情期間,日本人的「續命食物」竟然是咖喱。他們不僅搶購大米,廁紙,咖喱更是搶購的目標。01日本人到底有多喜歡咖喱?記得和日本朋友聊天,問起來日本人學做菜時第一道一般會做什麼,他表示一般都是咖喱。 糊狀的咖喱搭配米飯營養均衡,美味的同時也非常適合在顛簸的船上食用,就這樣咖喱飯成為日本海軍喜愛的固定料理,一直到今天日本海上自衛隊也依然保留著周五吃咖喱飯的傳統。
  • 咖喱簡史:中國人是何時迷上印度味道的?
    作為亞洲人餐桌上的兩大特色調味,咖喱和辣椒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不過,和辣椒不同的是,咖喱並不是一種單一的植物,而是一種混合辛香料製成的醬料。在咖喱的原產地印度,咖喱是必不可少的佐食,印度人喜歡在咖喱中加入胡蘿蔔洋蔥等各種切碎的食材,熬製成菜糊糊,吃的時候,用手撕下麵餅,蘸著或卷著糊糊,或者澆在米飯上拌著吃,便是噴香的一頓美餐。
  • 印度沒有咖喱,中國人吃咖喱主要跟著日本人
    據調查,日本人平均每個月至少要吃4次咖喱飯,這還只是下館子的次數,在家裡吃的不算。的確,咖喱真的算是日本人的國民料理。日本街道上的咖喱餐館非常多,尤其是快餐館,幾乎都會提供跟咖喱有關的菜。在日劇和動漫裡,咖喱更是神一樣的存在:一說起咖喱,很多人總是將它和印度料理聯繫起來。
  • 為什麼這麼多人迷戀日本咖喱? 各國咖喱口感大對比!
    據日本農林水產省《2008年咖喱產業報告》稱,日本一年生產25.6萬噸咖喱,產值高達100億。
  • 黏黏糊糊的拉比奧特不可或缺?是的!
    「黏黏糊糊的拉比奧特不是解決尤文圖斯中場的答案」。這個理由當然很牽強,因為現在的拉比奧特已經比剛加盟時的表現好了很多,最突出的一點是,拉比奧特願意帶球了,也就是球迷們和解說員詬病的「黏黏糊糊」。儘管身材高大,但拉比奧特的技術極其出說起來,黏黏糊糊這個比喻也不算錯,咱們球迷的眼光一向很準的,拉比奧特在巴黎聖日耳曼期間就是這個踢法。
  • 《戰艦》海軍咖喱物語:咖喱飯與近代日本海軍的飲食傳統
    ,吃貨們首先會想到生魚片、壽司、天婦羅等傳統的日式美食,不過在日本人的餐桌上最常見的食物並非上述傳統料理,而是咖喱飯。日式咖喱飯在現代日本飲食中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製作時使用咖喱加上肉類、蔬菜混合烹煮,再配上米飯食用,這種料理方式深受日本人的喜愛,咖喱飯甚至被稱為「日本人の國民食」,以至於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會以為日本是咖喱的發祥地,但事實上咖喱對於日本來說是地地道道的舶來品,是在明治維新後隨著歐美飲食文化的傳入而在日本普及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