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卓言,我們一起終身學習,第121天。
說起吵架,給人的印象似乎不是一個好詞,甚至有些人一聽吵架便談虎色變、躲之不及。其實,根據心理學家的說法,吵架的本質還是溝通,它是一種特別的溝通方式,是雙方交流的一種激烈的方法而已。今天我們就從吵架最常發生的一對人際關係,夫妻關係的角度聊聊吵架的應對之法。
我們覺得吵架是一個問題,是多數人根深蒂固的偏見,這種偏見源於人們害怕衝突。事實上,我見過很多恩愛的夫妻,但是沒見過不吵架的夫妻,尤其在他們還年輕的時候。
夫妻關係是一種非常特殊的人際關係。夫妻二人來自於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性格和愛好,不同的成長經歷,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即使上述的條件比較相似,但男女的性別差異也是不可避免的。這些因素決定了夫妻之間時時存在分歧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而這些分歧往往以吵架的方式爆發。
所以,我要給你的建議是,轉變心態,別害怕吵架。因為吵架是一種特別的溝通方式,有時候,伴侶會通過吵架來溝通對彼此的情感和需要,也會在吵架當中逐漸磨合彼此的相處模式。
我們應該避免的是那種無效的吵架,也就是兩個人都不願意傾聽,不停重複,卻沒能增加對彼此的了解,也從來不從吵架當中學到什麼東西。所以,好夫妻的標準是:「能爭吵,能和好」。
那麼,怎樣才能儘可能避免無效的吵架呢?有一個辦法就是要理解人際關係的密碼。
人際關係的密碼:關係的語言
人們在溝通裡,很少直接說關係。他們一般只會說他們遇到的各種事情。如果你不會聽,那你就只能聽到他們在討論這些表面的事情。如果你會聽,你就會知道,他們所說的每句話背後,都是在說關係。這就是關係的語言。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舉一個身邊的例子。
前段時間,我的一個朋友向我訴苦,向我說了這麼一件事:
他有個朋友老周最近買房,需要一筆錢周轉一下,10萬,就10天。他們家跟老周家交往多年,知道老周很可靠,就借給他了。10天以後,老周就如約把錢還給了他。
還給他以後,他就跟妻子說:「老周買房,借了我10萬周轉一下,現在已經還給我了。」誰知道她妻子聽了以後很生氣,說:「你怎麼老把我們家的錢借給別人?」丈夫說:「你氣什麼,老周你也是知道的,再說不是已經還給我們了嗎?」
妻子問:「那你為什麼不告訴我?」丈夫說:「我這不是告訴你了嗎?」
妻子就不說話了,在那邊生悶氣。丈夫也很鬱悶,就來跟我吐槽,說早知這樣不告訴老婆了,覺得老婆太小氣了。
聽到這裡,也許你已經聽出來了。表面上,妻子在生氣他不該把錢借給別人,可實際上,妻子在生氣丈夫把錢借給朋友之前沒跟她商量。
借錢之前跟不跟她商量,這在關係上的含義是不一樣的。一個是說:我們家的重要決定需要經過你同意;一個是說:不需要經過你同意。換句話說,妻子是在生他們關係的氣。
人和人之間的互動,都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
第一個是表面上的層面:我們在討論的很多內容。比如丈夫和妻子在討論要不要借錢。更重要的是第二個層面:這些內容背後暗流湧動的關係。有時候,我們只顧對表面的內容信息做出回應,卻看不到內容背後,真正牽動我們情緒的關係信息,就會造成人與人之間很多的誤解。
可以說,關係的語言,是通過說話者討論的內容,來理解他們之間關係的一種語言。如果你能理解關係的語言,那你就掌握了理解人際關係的密碼。
只要兩個人有接觸,那他們之間就一定有關係。只要有關係,就一定存在著關係的溝通。如果你熟悉關係的語言,就能從兩個人的隻言片語中讀出「誰在支持誰」、「誰在反對誰」、「誰在貶低誰」、「誰在生誰的氣」……
內容是表,關係是裡。關係的語言,特點是對人不對事。
我們經常說:要對事不對人。可是關係的語言是相反的:對人不對事。
或者我們可以這樣說:如果關係好了,什麼事都可以談。如果關係不好,談什麼事,其實都是在談關係。
一些公司努力培養「對事不對人」的氛圍,可是這種氛圍的培養,並不說明關係不重要,恰恰說明關係很重要。你要讓員工暢所欲言,就要形成這樣的關係:你和我之間是相互平等、相互配合的。如果沒有這種關係的共識,領導再說:我希望你們表達你們真實的想法,希望你們多提意見,員工也只會配合你演一個開明領導的角色而已。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關係,而只要有關係,就有關係的溝通。甚至可以說,這種關係的溝通比內容的溝通更加廣泛,更加普遍。
那麼,如何解決關係的矛盾呢?
第一,你只有直面關係,討論關係,才有解決關係問題的機會。
關係的矛盾是很激烈的,它有我們最深層的愛和怕。所以,人會本能地迴避直接討論關係,而要通過溝通各種表面上的內容來做隱晦地表達。
可是你也知道,關係是躲不開的,關係的溝通隨時隨地都在發生。只有直面關係才有解決問題的可能。
第二,在了解關係的語言後,你就要學著從關係的角度理解別人在說什麼,並從關係的角度來回應別人說的話。
當妻子說:「你怎麼老把我們家的錢借給別人?」的時候,如果你知道了她顧慮的是關係,也許你就可以說:「老婆不是這樣的,我也是很想告訴你,我就是有些擔心你把我駁回了,我會沒面子。」這就是對關係的回應了。
第三,要在討論事情之前,先思考怎麼才能在角色上達成共識。
如果我們感受到了一段關係出現了緊張的氣息,那麼可以組織關係中的人一起展開討論,努力去就每個人的角色達成共識。
學會「正確」地吵架
吵架是伴侶之間的一種特別的溝通方式,它代表一種在乎,一種我願意袒露自己的需要和心聲,願意跟你交流我最隱秘、最真實的想法的坦白。這背後,也有一種對關係的信任在。
吵架是伴侶解決問題的一種嘗試。我們只有學會「正確」的吵架才能保證關係的良性發展。
在討論正式內容之前,我們先要提一個吵架的禁忌,就是決不動手。就是說不論爭吵時情緒多麼激動,一不能摔東西,二不能動手打人。有的夫妻在爭吵時,為表示憤怒,常常把鍋碗瓢盆摔得稀裡譁啦,這是很愚蠢的。物品何辜?摔壞了以後還要花錢買,何必呢?至於打人,就更不應該了,這不僅為法律所不允許,而且會使吵架馬上「升級」,弄得不可收拾。
如何正確的吵架?讓我通過一個真實的案例來告訴你。
有一對夫妻,結婚已經8年了,他們還有一個四歲的兒子,這對夫妻的關係還不錯。
有一天晚上,丈夫在沙發上玩手機,妻子說:「讓我看一下你的手機。」丈夫沒太在意,隨口問:「要看我手機幹嗎?」丈夫這麼一問,妻子倒是在意了:「怎麼,我不能看啊?你有什麼秘密?」妻子這麼一問,丈夫也開始在意了,覺得好像妻子在查他,他就沒給。
妻子下不來臺,她就跑過去一把奪過了手機。妻子拿著手機看,可是她自己也覺得無趣,看了一會兒就放下了。
過了一會,丈夫就說:「看完了吧?我出去一下。」就到外面躲清靜去了。
晚上丈夫回來很晚,妻子也沒問,兩人都沒說話。第二天,公公出差路過,到家裡來看他們。妻子還是很不高興,沒太搭理公公。公公坐了一會,覺得氣氛不對,就悻悻地走了。這樣,丈夫就更生氣了,覺得妻子沒禮貌。可是他也不想跟妻子說。兩人繼續暗暗置氣。
聽到這裡,也許你會想:不就是讓不讓看手機嗎?哪來這麼多事。如果你這麼想,那你就沒有理解親密關係裡的這些小微妙。
親密關係中的矛盾,開始的時候,都不是什麼大矛盾,而是一些很難說出口的小委屈。如果這些委屈沒有變成爭吵,那兩人的互動會像放大器一樣,把這些最初的小委屈不斷擴大,甚至變成家裡不可收拾的大矛盾。
兩個人就這麼僵持著。越僵持,家裡的氣氛越緊張。終於在一天早飯的時候,爭吵爆發了。
丈夫說:「你怎麼回事?你一直這樣冷著臉是給誰看?你不要老公,不要這個家了是不是?」
妻子的眼淚湧了出來,很多委屈湧上心頭,她說:「不要就不要,反正你也不管這個家。你動不動就離家出走。那天我想看你的手機,我明明沒有別的意思,就是想看看你拍的兒子的照片。可是你就生氣了。你現在總這樣,動不動就離家出走,你能離家出走,我也想走啊。可是我能嗎?我還不是得乖乖在家陪兒子?」
吵架的開始,兩個人的情緒都很激烈。儘管這樣,但是老婆還是說出了自己的委屈。
這是正確吵架的第一個特點:說出真正的需要、委屈和感受,而不是圍繞著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繞圈子。
很多時候,人們在吵的東西和真正生氣的東西,常常不是一回事。這是因為在親密關係中,人們總是會去迴避讓彼此難受的事情,而氣一直都在。有時候逮到什麼矛盾,就來發洩情緒。久而久之,人們自己也不知道在吵什麼,要解決矛盾更是不可能。
這段夫妻的吵架裡,雖然兩個人的情緒張力都很大,可是妻子還是很快把吵架的話題帶回到了矛盾的開始,她直接說出了自己的委屈:自己只是想看照片,丈夫卻生氣,而且還離家出走了。妻子的話讓吵架一開始就有一個聚焦的中心。
說完自己的委屈,妻子就哭了。丈夫心裡還有很多氣,他想繼續指責妻子,也想為自己辯解。可是他沒想到的是,自己晚上出去這件事讓妻子這麼委屈。他光顧著自己的委屈,而沒去想原來這麼做也會讓妻子不舒服。
丈夫想了想說:「好,那是我錯了。我不是想離家,我是沒辦法。我不知道還有什麼辦法來應對這種情況。那你就不能告訴我你就是想看看照片嗎?」
妻子說:「我本來就不想看。誰想看你啊!我只是覺得你不信任我,覺得沒意思,就不想說話了。」
丈夫又繼續說:「可是那天我爸爸來我們家,他又不是經常來,你都不打聲招呼,我心裡怎麼想?將心比心,如果是你父母來,你會怎麼樣?」
妻子也沒想到,自己對公公的冷落傷害了丈夫,她想了想說:「這我要注意。我當時不跟他打招呼,是因為我還生你的氣。」
這就是讓正確吵架的第二個特點:吵架的時候,要能夠傾聽和回應對方的話,而不是不停為自己辯護,兩個人自說自話。
無論情緒怎麼激越,吵架也是一種交流。所以有效的吵架就要包括有效的回應。這也意味著,如果對方說得有道理,你就要承認。
就像在這段吵架裡,妻子說丈夫動不動就離家,自己很生氣,丈夫就認錯了。而且丈夫也承認,是自己不知道怎麼應對,而不是為自己辯護。同樣,妻子也承認不跟公公打招呼是自己要注意的,因為當時她還生丈夫的氣。
雙方都沒有一味地為自己辯護,而是很誠懇地解釋了原因,這種交流可以增加彼此的了解。
聽到對方這麼說,兩個人都開始逐漸緩和了。丈夫說:「你可真是太固執了。你怎麼能堅持這麼久?」
妻子說:「我哪裡固執了?這幾天你倒是好,每天睡得呼呼響,你都不知道,我每天都睡不著的。」
丈夫笑了,說:「那你還不跟我說?你是我們家的冷戰之王,應該給你帶頂桂冠!」妻子也笑了出來。
這就是正確吵架的第三個特點:有效的吵架,總是一邊吵架,一邊修復。彼此都會拋出一些修復關係的「橄欖枝」,也會接對方的「橄欖枝」。
就像這段吵架裡,妻子揶揄丈夫每天睡得呼呼響,丈夫揶揄妻子是冷戰之王。而無效的吵架,不僅沒有和好的信號,兩人還會不斷把衝突擴大,最終矛盾沒有解決,兩人反而會越來越生氣。
這段故事的結尾,是兩人正在聊,兒子從另一個房間出來了。
他看到媽媽臉上掛著的淚珠,擔心地問:「媽媽你為什麼哭?」
妻子說:「我正生爸爸的氣。」
丈夫說:「不是的。媽媽覺得爸爸不愛媽媽了,其實爸爸很愛媽媽。」
所以我們在爭吵的過程中切忌自說自話,切忌在自我辯護中口無遮攔,切忌隨手拿一件不相干的事情做擋箭牌,更不能發展到大打出手。而是更要注意聆聽對方說了什麼,然後給予回應,然後在互動不斷修復彼此的關係。
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您的點讚、關注、推薦是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