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在教室裡上課。(新華社 史有東/圖)
女兒西西讀三年級,一向是天不怕地不怕、調皮搗蛋第一名的男孩子性格。有一天她回到家,安靜得有些反常,讓我感覺有點不對勁。我問她:「你今天在學校犯了什麼錯嗎?」她很淡定地回答我:「沒有啊。」她越是這麼說,我越是覺得心裡不踏實。
趁西西做完作業休息玩耍的時候,我悄咪咪從她的書包裡摸出她的各科作業來看。果不其然,作文拿了一個很低的分數。語文老師是一位很負責的人,用紅筆寫了很多修改意見。今天的作文題目是讓小朋友自由編寫一個童話故事。西西是這麼寫的:
森林裡的動物們要選舉一個百獸之王。老虎和獅子都參加了這次選舉。小動物們選獅子的比較多。於是獅子被選為了百獸之王。然後老虎就很不開心。獅子見老虎這麼不開心,就對他說:那我把王位讓給你吧,你不要不開心了。
全文到此結束。可愛得教人忍俊不禁。
這讓我想起了我在大學裡給學生上寫作課,上到小說寫作時經常舉的一個反面教材。香港電影《麥兜》裡面有這樣一個情節,小豬麥兜央求媽媽給他講睡前故事,媽媽麥太是個嘴笨的人,憋了這麼個故事給他:
從前有一個小朋友,他懵懵懂懂的,有一天,他就變成了個老頭。(原臺詞是粵語:從前有一個小朋友,渠懵下懵下,有一日,渠變住一個佬。)
這當然是電影編劇刻意營造的喜劇效果。然而,從這個反面例子裡面去深究,可以提煉出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從而總結出應該去規避的小說寫作技術上的錯誤。我會由此出發,給成年的大學生講到坎貝爾的《千面英雄》、麥基的《故事》、格非的《小說敘事學研究》,等等。
可是,我要怎麼給小學三年級的孩子講這些東西呢?
撇開天賦異稟的孩子不論。普通三年級的孩子,識字量有限、書寫不穩定、詞彙積累有限、閱讀積累有限,寫作經驗更是無從談起。這種情況下讓她寫出技術圓潤的作文,這就好比說,讓一個八歲的孩子直接拿著籃球去投籃,她暫時把籃球扔不到籃框那麼高,投不進去。怎麼辦?讓她拼命去練投籃技術?
正確的培養方案當然是給提供她合理飲食,再配合基礎的力量和協調性訓練,靜待她的體質發育成熟之後,再練投籃技術。八歲的時候扔不到那麼高,培養得當的話,十五歲不就輕而易舉扔上去了嗎?
中小學語文教育,大家普遍覺得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作家強調寫作最重要,學者強調閱讀最重要,書法家強調書寫最重要……說法令人眼花繚亂。我從文學教師的角度來看,最大的問題,不是書寫、閱讀、寫作哪個模塊最重要,而是學藝講究個次第漸進,所有重要的內容,在教學裡都應該有個先後主次。以語文學習為例,正確的次第應該是:小學中低年紀著重培養背誦和書寫,因小朋友感官發達,背誦和書寫分別調動聽覺和視覺,對小朋友來說毫無難度;小學中高年級強化閱讀,因從兒童過渡到少年,抽象理解能力加強,能夠從紙面的內容汲取營養;而寫作這件事,應該放到初高中來培養,因為寫作的本質是一種輸出性創造。輸入(背誦、書寫、閱讀)都沒搞好,馬步沒扎穩,寫作就像一個沒放水的水壺,你幹燒它,任你燒得水壺通紅髮燙,也不可能燒出開水來。
我們的中小學語文教育,眉毛鬍子一把抓,在該抓背誦、書寫的時候讓孩子同時發力去閱讀和寫作,搞得老師和學生既罔且怠。如果西西以後有足夠的閱讀量,她就會知道,這個東西叫做第二十二條軍規。
面對第二十二條軍規,我能做的事,就是暫時不把女兒的寫作當成個重要的事情來抓。這是為她好,也算是對得起我學文學、教文學二十來年的馬步功了。
楊昊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