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菊東籬悠然自得,寄情山水快意瀟灑,那才是詩和遠方

2020-12-18 趣憶史

在如今的快節奏社會,我們不知多久沒有停下腳步好生看過眼前的風景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樣一份難得的閒情逸緻讓人心生嚮往,偷得空閒,煮上一杯清茶,聽著窗外細雨,讀陶淵明詩文,仿佛也隨他進入了山水田園,快意灑脫,將心中煩憂盡忘於此。

這位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的田園詩派大家,文章樸素自然,無需刻意雍容華章點綴,便可將人帶入水天之間,詩情畫意,心曠神怡,高遠拔俗、天然渾成,別有風味,他的恬靜灑脫,傲骨清高也讓人羨慕欽佩。

他寄情山水遠離世俗紛爭,是對人生失望透頂刻意麻痺自己,還是與時光握手言和真正瀟灑自在?

早期陶淵明的家境並不算壞,直到八歲時父親早逝,家道逐漸敗落。他自幼便修習儒家文學,也看道家經典。喜愛閒靜之地,在他《歸園田居其一》中便寫道: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如此看來他本就不喜塵世,不念王權富貴,只想一世灑脫恣意,活出自己的態度生活,尋找心中詩意方才不枉來世走著一遭。

雖然心有詩和遠方,但人總歸是要回到現實的,二十歲家道早就中落的他不得不謀求生路,開始了他的宦官生涯,他在《飲酒》中寫道:此行誰使然?似為飢所驅。不難看出,若不是生計困難,他實在不願出任為官,離開園林舊居,走進紛亂塵世。

初入仕途,他官位極其低微,史書中也記載不祥,二十九歲時,他擔任江州祭酒,仕途略有起色,但他認為自己不堪吏職,於是毅然辭官返家。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命入都,在都工作了幾月後還家,途中被大風阻隔了去路,久久不能歸家,於是寫下《庚子歲五月從都還阻風規林》,詩中寫滿了他對歸家的渴望和園林風光的懷念。想來若不是皇命難違,他許都不願離家。

一年之後其母病逝,他回潯陽奔喪,三年守孝期滿後,他陷入了糾結矛盾之中,多年以來母親和家人對自己的任意妄為,隨心所欲並無過多指責,基本都是遷就,然自己早年也是學過儒家,也有些許報國之志的。現今多年一直默默無為,實在有負聖賢書,於是懷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的觀念再度出山。

在他擔任鎮軍將軍劉裕參軍期間,又寫下《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可見他還在矛盾與仕途和山水之間。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十月,在於仕與耕之間他搖擺了十餘年,這也是現實和期望之間的抉擇,這一年他終於下定決心辭官歸隱,其實心中早就厭倦了官場生活,那些複雜的人情世故,風雲詭譎,陰險的爭權奪利,不擇手段讓他深深不恥。

一首《歸去來兮辭》: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如此向東晉朝堂宣告了他陶淵明現在真的不幹了。寄情山月園林,灑脫風流,豈不快哉。

有人說他有負所學,終其一生都碌碌無為,不為百姓謀福,不為朝堂做事,不為君王分憂,太過自私,只曉得自己快意瀟灑,有辱斯文。然也有人羨慕他對心中追求的果斷灑脫,人這一生多數本就不是為他人而活,當然也有那些心懷天下,社稷蒼生的聖人,他們認為自己應該承擔起濟世之責,方不負所學。

人各有志,並非人人都可做到如聖人一般偉大,有他們那樣的胸懷志向。林語堂曾評價陶淵明:「他是整個中國文學傳統上最和諧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風格是簡樸的,令人敬畏,使那些聰明與諳與世故的人自慚形穢。」

歸隱之後的他熱愛田園熱愛生活,這也是千百年來人們一直難以遺忘他的原因。以前看過一個老教授講陶淵明,他是一個喜愛勞作又風趣 幽默之人,看他《歸園田居其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看到此處你覺得他肯定不管不打理他的田地,不想之後又來句: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好傢夥,這天天早出晚歸的,確是草盛豆稀,但他依舊樂此不疲,對他的田園那是一如既往的喜愛。這也在情理之中,他一個文人哪裡做過勞作,剛開始自然不會得心應手。

元嘉四年(公元427年),陶淵明去世,他與自己的詩和遠方一同去了另一個世界。友人私諡為「靖節」,後世稱「陶靖節」。他的一世皆在追尋自己的人生,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心中所求,乾脆果斷拋開世俗紛擾,將身心寄託田園。

參考資料:

《五柳先生傳》

相關焦點

  • 散文/心中要有一盞明燈,照亮夢想,照亮遠方
    心中要有一盞明燈,照亮夢想,照亮遠方秋雨綿綿,綿延不斷。它還真的有耐性,就這樣一直下到第二天的凌晨,還在下。好在它只是細雨綿綿的,沒有給人帶來煩惱的感覺。你覺該怎麼睡,就怎麼睡;你夢該怎麼做,就怎麼做。
  • ELAN依瀾沙發 寄情山水 詩意生活
    山水於是被賦予了崇高的品質,成為古代文人墨客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歷代文人一生多宦遊天下,縱情山水,他們從山水清音、草木榮枯中領悟自然法則和人生真諦,表達自己的理想和情懷,寄託思鄉之情,甚至療救政治仕途上的坎坷失意,從而為中國文學和藝術貢獻了無數關於山水的璀璨篇章和優美畫卷。源於自然,歸於自然。
  • 童星鄧文怡單曲《採菊東籬下》發行,俏皮歌唱美好生活
    近日,童星鄧文怡最新原創歌曲《採菊東籬下》在全網發行,這位猶如花仙子一般美麗的小姑娘用純淨甜美的聲音再一次給大家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驚喜,歌曲一經上線就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各大音樂網站人氣飆升,勢必會點燃2018年兒童音樂之火。
  • 秋日賞菊,50種名菊,50首名詩,賞心悅目
    菊花,在秋風中開得飄逸瀟灑,留給世人陣陣怡人香氣。01、墨牡丹▼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02、胭脂點雪▼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時百花殺。03、紫龍臥雪▼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 寄情於山水之間,相忘於江湖之上
    漸漸明白,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糾纏於俗世的紛擾,不如寄情於山水之間!最近兩年,告別了前些年繁忙而熱鬧的生活,日子逐漸歸於悠閒與寧靜。曾記得學習時有個蘇州的老教授這樣說:「蘇州是需要靜下心來才能發現美的地方!」是的,匆忙的腳步怎會看清周遭的一切美好的事物?世間從來都不缺乏美,缺乏的是發現美的能力!
  • 與詩人寄情於山水,品人之情感
    古代詩人在鬱郁不得志時,大多喜歡借怡情山水,聊以忘憂。今天雪陽要給大家講解幾首古代詩人寄情於山水的古詩,品味詩人所體現的情感。第一首詩是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由於詩人的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遊覽名山古剎,雲遊四海,尋幽探勝。這首《題破山寺後禪院》題詠的是佛寺禪院,抒發的是作者忘卻世俗、寄情山水的隱逸胸懷。此詩抒寫清晨遊寺後禪院的觀感,以凝鍊簡潔的筆觸描寫了一個景物獨特、幽深寂靜的境界,表達了詩人遊覽名勝的喜悅和對高遠境界的強烈追求。所以這首詩感覺起來有點想我們現在遊覽名勝後寫的觀後感,寫的同時更加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 古詩中經常出現的「東籬」是什麼意思?如何理解它的含義?
    「東籬」從字面上來講,就是東邊的籬笆。但是經常讀詩的人都知道,在詩歌裡這是一個有特指的詞語——那是菊花盛開的地方。在詩歌中,「東籬」基本就等同於「菊花」。所謂的「東籬把酒黃昏後」,就是說黃昏時分在菊花叢邊喝酒。「東籬」是如何跟菊花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這涉及到詩歌意象的固化問題。
  • 詩佛王維寧靜致遠,詩畫相融得天獨厚,為唐詩開拓山水風光
    在此期間,他做了不少山水詩畫,後人讀其詩文,慢慢品讀,清新淡遠,自然脫俗,還有些許佛家禪意,讓人心境平和,似乎也看到了那俊秀田園,嫋嫋仙境,流連忘返,後人也稱他為南宗山水之祖。安史之亂,跌宕起伏若是大唐盛世依舊,那王維或許會是流傳詩人中最為瀟灑自在之人,可惜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表面上太平安樂的李唐早在李林甫楊國忠等人的爭權奪利下攪弄得天翻地覆,安史之亂將那層虛偽的面紗殘忍撕下,大唐風雨飄渺,搖搖欲墜,王維的人生也在此改變。
  • 「寄情山水」與園林的關係
    可以說「天人合一」對士人們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他們發現了大自然山水風景之美。對美麗風景的自覺開發,揭開了古老的自然崇拜、山川祭祀的神秘外衣,逐漸地在士人圈子裡滋生了熱愛自然山水風景的集體無意識,導致遊山玩水這一現象,成為一種風尚。士人為官做事之時,仍不忘山水之樂,一旦為官失意往往寄情山水。因此,名山大川無不留下各種士人的遊蹤。
  • 寒日蕭蕭,梧桐葉落,夢斷獨飲酒醉,莫負東籬菊黃
    寒日蕭蕭,梧桐葉落,夢斷獨飲酒醉,莫負東籬菊黃文/雨小荷(河南)深秋,是清冷的季節。此時,很多花兒開始凋零,落葉也隨風而舞。行走在深秋,讓人很容易觸景生情,心中湧動著憂愁。馬致遠寫秋天的憂愁:「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蘇軾則曰:「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 靜心詩:心若清淨,風奈我何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詩人以平淡之語,寫南山的秋日晚景和歸隱之樂,道生活哲理,既富於情趣,又饒有理趣。
  • 王維四十歲後寫的一首詩,是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曾入選高考試題
    田園詩,首推陶潛,山氣日夕佳的恬淡,那採菊東籬下的悠然,都讓人嚮往,那是一种放下束縛後的無為與自然,是道家的,是追求樸質無華的,也是追求逍遙自適的。是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獨立人格追求。這為後人寫田園奠定了寫作基調。
  • 採菊東籬下,兩篇課文告訴你,陶淵明究竟是什麼樣的人
    提到陶淵明,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他「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千古名句,體現了他追求閒適生活的理想。而「富貴非吾願」更明確表示了他的人生理想不在乎官場名利,由此引發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騷客慨嘆感傷。他寧願過比較貧困的生活,也決不肯混跡官場,幹那些趨附鑽營、勾心鬥角的事,不肯喪失人格的獨立和心靈的自由,即所謂「質性自然,非嬌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已交病」。因此他任彭澤令才八十餘日,便再也忍受不住,棄官而去了。《歸去來兮辭》把隱居生活想像得那麼美好,正從反面見出作者對惡獨官場的深惡痛絕。第二,《歸去來兮辭》表現了陶淵明隨順自然的生死觀。
  • 詩酒快意李清照,睹一代才女的自由瀟灑人生,我心亦嚮往之
    究竟為何會說李清照的人生是藝術品呢,那就要我們走進她的詞裡隨她一起浮沉。那些她讀過的書、她走過的路以及她愛過的人都隨著她的詞緩緩向我們流出。李家女兒初長成時光倒轉回千年以前的宋朝,宋神宗元豐七年,在今山東濟南章丘「明水鎮」,陽春三月,有一戶姓李的人家喜得一女嬰。
  • 寄情於山水之間
    寄情於山水之間原鐵道兵嫩江基地機械連褚麗君北方的秋天似乎來的匆匆忙忙,昨日還是短衫彩裙,只是一夜秋風,便吹走了燥熱,早上推開窗,一縷清涼的風擠進來,讓人舒爽愜意,太陽不再兇巴巴的了!變得溫暖而柔情,秋天的陽光真好!那秋天的山呢?秋天的水呢?一定會更好吧!
  • 陶淵明的淡泊豁達裡,藏著我們追求的詩和遠方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仿佛我們的人生。當你行走在人生的旅途中,也許荊棘叢生,困難重重,如果你放棄,就有可能失去即將見到的廣袤天空大地。最後,再尋桃花源,不復得路,也說明有時,不要刻意去強求些什麼,美好會在不經意間降臨。桃花源也許根本不存在,然而只要心中保留著一方淨土,就是我們的桃花源。《五柳先生傳》,是我初中時背得最熟的一篇古文。
  • 採菊「中隱」下 悠然見南山 柏廚家居新品營造中隱生活空間
    「採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陶淵明的隱逸生活是每個中國人心中的理想。在傳統的中式生活方式中,寄情山水的隱逸情懷必不可少。莊子的道是他長久地置於天地、隱於山水中悟出來的,他倡導的「天人合一」也成為中國古人孜孜以求的生命境界。「隱」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處世哲學。
  • 捷映|寄情於山水之間,寄山水於短視頻中
    山水風光,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騷客的喜愛之地,時至今日,名勝古蹟,自然山水更是人們日常旅行的喜愛之地,不僅可以去領略大自然的造化鍾神秀,天地的鬼斧神工,更能寄情於山水,追尋心中的那一片桃花源。山水有情,不僅是大自然的萬般變化,更是人把情感寄託於山水,才造就了這引人入勝的無限風光,每一幅秀麗的畫面,不僅是自然的傑作,更是作者真實的內心情感。旅行的意義在於沿途的每一處風光,都是內心情感的一份表達。
  • 霞飛北嶺楓丹早,黃遍東籬菊影長——《滿庭芳苑》(383期)
    松煙浮古寺,菊影飾新橋。山水宜人處,拼詩健上敲。王雙武(江蘇)壽勝寺登臨眺遠鐘聲穿朝霧,寶頂紫燕翩。崔大年(北京)詩畫燕山秋霜染長城美,龍攀五彩銜。菊開金甲亮,楓動紅浪翻。群山詩意裡,廣眾畫圖間。黃召晨(山東)夕陽紅採菊東籬隱逸翁,田園築夢酒三盅。誰言老驥空依櫪,猶有超凡雅士風。
  •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了解中國人的山水審美意識
    雄偉壯觀的山漢魏六朝時期,由於社會動亂和玄學盛行,人們開始以隱逸的心態寄情於山水之間,追尋「暢神「境界,欣賞山水本身.那千姿百態的自然美。自然山水與縱情於名山大川的謝靈運不同,阿淵明則以寂靜清澈的心境,無為自得地欣賞自然山水:「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