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的木頭搭房子,在灌木迷宮裡捉迷藏,捉蝌蚪、玩泥巴……木頭、鵝卵石、牆壁,哪裡都是畫布。樹枝、蘆葦杆、狗尾巴草、松果,什麼都是素材。
自己管理時間,自己制訂計劃,自己搭配衣服,自己整理東西,自己修理玩具……
固定布局
工具條上設置固定寬高
背景可以設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對齊背景圖和文字
以及製作自己的模板
2014年底,教育部在重慶舉辦了一場教育研討會,會議邀請了全球知名的幼教專家溫迪女士及其帶領的專家團隊。會議結束後,幾位外賓登歌樂山,品農家菜。
車行途中,溫迪經過一間幼兒園,從大門望進去,心生震撼,立即停車細看,久久不舍離開。
在半山腰的密林邊,在農家孩子的鬧騰中,她發現自己無意間走進了一所「世界級的幼兒園」:大操場上堆滿了真實的木板木墩,小朋友們正在滿頭大汗地建木頭宮殿;
旁邊大大的沙坑裡,一些孩子穿著防水服玩得自己滿身水沙;草地上、牆上、地上、卵石上都是孩子們的「畫布」,任他們恣意塗鴉;幾口舊鍋,一個湯勺,幾個孩子正在玩「打擊樂」;一個小山坡、一座不起眼的小橋加上水泥管做的橋洞,就是布滿小身影的「魔幻山」……
在這所幾乎沒有塑料玩具的幼兒園,溫迪敏銳地觀察到孩子們令人吃驚的創造力:木頭、繩子、鵝卵石、沙、水、牆壁、樹枝、狗尾巴草、松果、蔬菜……什麼都是他們想像、創造的素材。
在老師悠閒的觀望中,他們學會了自己找夥伴,自己找空間,自己找創意,自己找原材料,自己計算時間、完成創作、整理歸位等一系列高難度動作——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能夠獨立完成這麼多真實情景中的任務,溫迪走遍世界各地,幾乎沒有見過。
這裡是重慶市沙坪垻區曙光幼兒園,創辦不到兩年,建園總投資700萬,創校園長李燕此前沒有任何修建經驗,幾乎所有入園的幼兒都是周邊的農家子弟……
在溫迪的驚嘆中,這家幼兒園的名聲不脛而走。2015 年3 月,我們走進曙光幼兒園,想看看這些農民的孩子,過著怎樣幸福的日子。
3月,豔陽天,春日漸暖。在這座城市裡,其他孩子或許正洗乾淨小手在教室裡排排坐,優雅地等待分果果,你只要駕車經鬧市沿歌樂山道轉十幾道彎,就能見到「一塊由孩子做主的地盤」。
你看,他們出動了一切工具——沙桶、沙鏟、藍月亮洗衣液舊瓶子、立白洗潔精舊瓶子……耍水、耍沙、耍泥巴……
這邊,兩個小傢伙正在一絲不苟地構建他們的「沙堆城堡」。他們甚至很少講話,除了需要對方配合——他們只專注在這座「城堡」上。
孩子們有的跳進了水坑踩水,有的開始嘗試用潤溼的沙做各種形狀,有的則在一旁觀察其他人在做什麼。
一個名叫鵬鵬的男孩走到一邊,拿著樹枝學大人的模樣打「蛋漿」、和「麵粉」……「吃蛋糕啦,這是我做的草莓蛋糕!張煌睿、沈露莎快點來吃啊。老師,你也來嘗嘗。」
在這裡,沒有看見一個大人說「不許」。小傢伙們想怎麼玩,就怎麼玩。
小豆豆第一次到巴學園,看到六輛名副其實的電車,那是教室,她恍若在夢境中。電車的玻璃窗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豆豆兩眼閃著光芒,小臉蛋兒不由得也紅光閃閃。她很高興,她告訴媽媽,她喜歡這個學校。她請求小林校長,「求求您,我想上這個學校。」……
小瑞瑞第一次到曙光幼兒園,他看到小朋友們在熱火朝天地搭房子,那是真的木房子。
有的在搭木床,有的在搭木桌子,更讓瑞瑞睜大眼睛的是小朋友們竟然搭出了一幢兩室一廳的房子。「我要玩! 我要玩! 爸爸,我想和他們一起玩!」
在這裡,孩子們不需要玩桌面的積木遊戲,要玩,就玩真的。三角、圓柱、長方形……他們用真木塊,建構自己心中的房子——想到什麼,就搭什麼。
人們往往期望孩子們都乖乖的,吃飯乖乖,睡覺乖乖,上課乖乖,活動乖乖。中三班的琪琪就是一個很「乖」的小朋友。正因為很乖,所以對琪琪的常規,老師一點也不用操心。
她上課的時候不會講話,也不會和小朋友瘋打……但這樣一個「乖乖娃」,卻讓曾婷婷老師很頭疼。
在曙光幼兒園,老師們不願意孩子們太乖。因為這說明他不在狀態,他沒有找到快樂,不敢造次,也不會創造,這樣的乖讓人心疼。尊重兒童與生俱來的「內在生命力」,是蒙臺梭利所強調的。
曙光幼兒園的辦園理念是「本真教育,快樂童年」。他們希望孩子不要太乖,更重要的是發現自己,做自己。老師們每天本能的動作,就是給孩子自由的空間,讓他們自由自主地快樂成長。
教育應該向自然學習些什麼?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裡說,自然從小心選擇原料開始。對於性靈的薰陶,我們可以開始得更早一些,在還沒有對美麻木以前就開始。
在這得天獨厚的歌樂山森林深處,花開的時節,孩子們就跟老師去看漫山的野花;橘子紅了,孩子們就跟老師一起摘橘子;蔬果收穫的時節,孩子們就跟老師一起為蔬菜瓜果過盛大的節日。
孩子們依時開耕,依時播種,依時漚肥,依時除草……依時收穫。在分辨花草、分辨五穀、分辨寒暑更替中,他們也在依四時而生長。
在構建幼兒園景觀之初,李燕就考慮了依春夏秋冬不同的時節,種不同的花草樹木。芒果、桂圓、枇杷、桃子、水晶葡萄……
薄荷、虎耳草、柴胡……在這座幼兒園裡,有近百種植物,果樹有12 類,喬灌木有35 類,花卉有23 類,藥材有10 類,不知名的野草也有20 多類。按12 生肖分了12 塊地讓小朋友認領種植。
四季有花香,四季有果香。新年裡,是親子蔬菜趣味運動會;春天裡,是種植賞花節。
每年「六一」的趣味遊園活動,把戶外的各個區角全部運用起來,課程與活動不用刻意地去生造,而是在花香、果香的環境裡不知不覺就會自然生長出來。
感察天地運化,體悟萬物呼吸,自然之美就已深入骨髓,長在每個孩子、每個老師心裡。
童年的世界不需要精緻,你只需幫助他們在夢境與現實之間穿越。
幾口舊鍋,一個湯勺,就是「打擊樂」樂器;小山坡上架一座小橋,造一個橋洞,就是孩子們的「魔幻山」,爬山,鑽洞,玩得很陶醉。
這種天然看似很粗糙,卻隱藏著那些只有孩子的靈性才會發現的細微的美好。
坡上,一朵花新開了,就被蜜蜂爵士發現了;草邊,螞蟻軍團正整齊有序地排隊運送糧草進秘密洞穴;土裡,花匠蚯蚓悄悄爬出來曬太陽了……這些事物,成人已經沒有心思去看,孩子們卻總是因此鬧騰、興奮。
現在許多幼兒園,包括住宅小區,都是適合乖乖女生長的地方,野性的東西太少了。」所以,在她的幼兒園裡,她讓孩子野性生長。
陶藝吧是仿日式溫泉造的,使用了天然石板和卵石,這些石頭比較光滑,不會扎傷孩子的小腳丫。
石板可以當桌子給孩子捏泥巴,玩累了就是板凳。池底有泥,可以挖了泥巴做泥塑,也可以赤腳踩泥巴。
他們有時候還會專門買了活的泥鰍放在裡面,讓孩子們捉泥鰍。不只在陶藝吧,在環繞幼兒園的小溪裡都可以捉泥鰍捉蝌蚪,捉小魚……
迷宮是小灌木組成的。那片灌木本來就在那裡。學校新建之初,有人還說全移去。李燕的眼前卻馬上浮現出而今這別有生趣的畫面。
移還是移了,只是移得有意思,變成了綠色迷宮。小朋友在裡面半天都找不到路,但找到路也捨不得出來。
跳馬、跳繩、攀爬、烏龜爬鑽圈、做輪胎遊戲、投球、投沙包……走、跳、爬、攀、鑽……你能想像嗎,這只是一組幼兒園的晨間遊戲?
不同的難度、不同的層次,可以鍛鍊娃娃不同的動作能力,達到更全面的鍛鍊效果。曙光幼兒園場地相對較大,體能活動就可以利用各個區域的地理自然條件或者後期改造條件進行混齡的遊戲。
跳馬、跳繩、攀爬、烏龜爬鑽圈、做輪胎遊戲、投球、投沙包……走、跳、爬、攀、鑽……你能想像嗎,這只是一組幼兒園的晨間遊戲?
不同的難度、不同的層次,可以鍛鍊娃娃不同的動作能力,達到更全面的鍛鍊效果。曙光幼兒園場地相對較大,體能活動就可以利用各個區域的地理自然條件或者後期改造條件進行混齡的遊戲。小班單列一組,中班、大班混齡為一組。
孩子們根據不同年齡、不同難度來進行專門的體能訓練。把現有的一些體育器械也加入進來,大概一個組可以玩十幾到二十幾個類型的體能遊戲。
就是說我玩了這種大器械以後,再去爬個小山,然後再爬個挑戰架,接著再穿過綠色迷宮,然後拍球到某個地方……這裡的體育鍛鍊就是玩一系列的組合遊戲。
曙光幼兒園是由1997年開始閒置的曙光小學改擴建而成,場地本就比一般幼兒園大。
就以運動區而言,跑道、沙坑、平衡架、攀爬牆……加上可以隨機組合適應多種需求的大器械,有限的空間得到疊加提升,一環緊扣一環。環境有效地幫助娃娃們自然推進一項一項的連續活動。
所以,在這裡,你幾乎不會看到小胖墩,孩子們吃飯也乖很多。環境的重構使得精力與野性得以釋放,對性格也是一種自然塑造。
「這些水池怎麼有高有矮啊?」「這是小朋友們入園洗手清潔的水池,幼兒園的孩子正在生長,有高有矮,所以水池也就有高有矮。」李燕解釋道。
孩子正在生長,長大的成年人竟然忘記了這麼有趣的事。因為孩子正在生長中,所以我們不能用整齊劃一的水池,也不能用整齊劃一的教育。
蒙臺梭利認為,教育還意味著符合個體的特徵。要和兒童發展的敏感期吻合,就必須用不同的教育來適應不同的發展節律。
幼兒園裡的許多東西都是小小矮矮的,桌子小小矮矮的,椅子小小矮矮的,看到的景也是小小的,因為我們是用孩子的眼睛在看世界。
在曙光幼兒園建園期間,李燕讀到了教育部頒發的《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南》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個領域描述了幼兒學習與發展,分別對3 至4 歲、4 至5 歲、5 至6 歲三個年齡段末期幼兒應該知道什麼、能做什麼,大致可以達到什麼發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
《指南》還要求幼兒教育要遵循幼兒的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珍視幼兒生活和遊戲的獨特價值,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
「所以,在曙光幼兒園,教育就是牽蝸牛散步,急不得,慢慢來。
玩了,就要收好。
這是一個幼兒園的材料收納區,各種不一的收納箱、收納車。大型的玩具,幾個孩子用大車拉;
塗鴉的竹片放進大點的筐子,畫筆放進小筐子……孩子們在「曙光」一次一次地學習分類放好,終於可以把玩具、工具在有限的時間裡井然有序地收納起來。
玩的時候恣意野性,但是遊戲真正有趣的並不是因為它貌似無序的自由,而正是因為它有規則。
蒙臺梭利說,所謂的給孩子自由,並不是放縱的意思,兒童必須遵守兩條原則:一是自由應以集體利益為限度,不允許幹擾他人;二是幼兒必須按照規定的程序使用教具。
這些積木還有不同形狀、不同體量。孩子們在那兒搭那麼大一個主體,就像橋之類的,他需要和很多人一起合作。他需要交流、溝通,也需要專注與信任,這樣才可以實現。
在這個遊戲王國裡,每個家長都會準備兩套衣服給孩子。夏天娃娃赤腳耍沙、耍水、耍泥巴,冬天就穿上雨靴。出了汗,一身泥,孩子知道在旁邊的水槽洗乾淨,自己換好衣服。
遊戲教會他們想像、創造,也教會他們規則、秩序。
種植園的旁邊,有個木房子叫「紅葉屋」,是兒童的家,裡面藏著你意想不到的寶貝。家長拿來的鍋、瓢、碗、灶、不能用的液晶顯示器、豆漿機……都在裡面。
娃娃們把石頭、樹葉撿起來,就在桌子上炒「菜」,坐到凳子上「野餐」,然後蕩會兒鞦韆,再到那個家裡去打電腦。
那些樹根就放在地上,長了很多蘑菇,還長了些大人也不認識的植物。這種環境給娃娃們一種神秘感。而且,因為一年四季都在變,這個環境是活的,總能長出一些讓孩子覺得新鮮的東西。
漚肥料、澆水、種植,就是一個感知世界的過程。色彩不只是在調色板上去認識,而是在這些花花草草的四季更替中認識。認圖形也一樣。回到生活中,環境本身就是一本活教材。
那些大小不一的洗腳水槽,有數字、有顏色、有高低,能幫娃娃們分辨數量的關係、體量的關係。種上樹,樹蔭下放個木頭凳子,孩子就可以坐在樹下畫畫、看書。很舒服,夏天也不會很熱。
幼兒園就是要給孩子提供材料,創造環境,讓他去體驗,然後再通過觀察孩子接觸物質的過程,去發現他的喜好,解讀他的行為和語言背後的需求。環境就是促進孩子多方面發展的活教材。
上善若水,水給萬物以靈性。順水風車而下,有條小溪環繞曙光幼兒園而過。春天,孩子在溪邊觀察蝌蚪;夏天,脫掉鞋子,就可以下去捉魚。
孩子喜歡這條小溪的靈動,放學後都很喜歡在這條路跑來跑去。他會很驚奇地發現蝌蚪的變化。而冬天冷的時候,學校不提倡下水,而是幾個孩子分做一組,清理溪裡一小段的落葉。
孩子們還可以藉助一些輔助材料,比如說長木板,進行一個過河的探索。孩子們也探索了幾種不同的取水方法。其中一個就是水風車的利用。一天,放學的時候,李燕看到好幾個孩子一直在觀察水風車。
正好這時斷電了,風車就突然停下來,孩子們覺得很奇怪,開始七嘴八舌地討論水風車究竟是怎麼轉動的……
環境就把課堂搬到了戶外,給孩子一個發現、思考、探索的機會。風車谷讓孩子科學探索,沙水池讓孩子操作建構,紅葉屋讓孩子生活體驗,開心農場讓孩子種植、觀察,迷宮大闖關讓孩子趣味探索,魔幻山給孩子體能鍛鍊……
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活動,而同一個區域可以生成不同的活動。環境不僅是被欣賞的美,也是可以被體驗的童趣,自然成了孩子們讀不夠的書。
曙光幼兒園也因為環境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環境課程。根據不同的功能分區,構建了一系列遊戲活動。
每一天上午10點到11點就是固定的全園性的大活動,單周大一班今天玩塗鴉,明天玩建構,後天玩沙水,大後天就可以進行闖關挑戰……
雙周就輪到大二班,這是循環的。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環境,許多家長簡直把曙光幼兒園當作了娃娃的醫院,想用這裡的環境濡染孩子,對孩子進行一次性格的重塑。
曙光幼兒園的院子裡倒了棵樹,於是,整個幼兒園變得意想不到的有趣。
枯木加上吊籃,只要勤於澆水,就是最有生機的裝置藝術。稍加雕琢,就是大象、鱷魚,而大象、鱷魚連起來就變成了孩子們的小火車。
其實,當時是房子擴建的時候,一些樹死了。李燕說,一根都不要運走。但是這個木頭用來幹什麼呢?她帶著全園的老師一起想,做花槽呀、做板凳呀、做桌子呀、做木馬呀……
有些樹根就放在那邊,這些木頭凳子就放在這裡,放顏料也好、坐也好、站也好,都可以。指示牌就是用留下的香樟木做的。而最好玩的是枯木上還長出了蘑菇、木耳。孩子們就觀察,木耳怎麼長呀,蘑菇怎麼長呀,怎麼由小變大呀,這就把木頭的劣勢變成了優勢。
「堅持本真,拒絕虛浮,因地制宜」就是李燕遵循的理念。幼兒園環境不需要豪華。曙光幼兒園的環境打造就是向大自然要材料,不追求浮華。那些豪華的東西太過精緻,人們總是怕損壞而不碰,所以使用率不高。
轉山、拜訪大樹,樹枝、蘆葦杆、狗尾巴草、松果……大自然有著最豐富的材料,只要你用手藝人之心去發現、去創造,一切都可以化腐朽為神奇。信手拈來,什麼都是可以創造的素材。
(作者,龔曉薇,蒲公英教育智庫研究員,作者,龔曉薇,蒲公英教育智庫研究員。)
麗樺教育支持每一位幼教人成為更好的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想要獲得更多園所管理、家長溝通、教師成長的園長,可點擊文末「閱讀原文」進行詳細了解和諮詢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