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間斷、實體店關閉……疫情為服裝行業帶來了什麼?

2020-12-21 中國紡織網

  疫情開始至今,已經過去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每日攀升的確診數量反映著嚴峻的形勢,人人期待的拐點至今未現,從假期延長推遲復工,到部分企業紛紛實施在家辦公,疫情造成的影響,開始慢慢顯現,不僅僅是被感染的人,似乎所有人的生活都被這場疫情影響著,也不僅僅是武漢,全國甚至部分國際企業,也必須要面臨一個大關,作為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時尚行業,到底受到了哪些影響呢?

  供應鏈間斷,產品無法正常輸出

  受疫情影響,大多製造工廠停止運行或延遲復工,原材料採購、工廠加工、運輸等任何一關出問題,都會直接造成品牌方無法按期收到產品,早則影響產品的發布與上新,晚則影響庫存與銷量。這其中會有一部分原本要在時裝周、showroom等進行新品發布的品牌無法拿到產品而取消發布會,沒有新品則要直接面臨運行停滯問題。

  而中國作為全世界最大的紡織生產出口商,還代理著無數國際服裝品牌如優衣庫、Zara、Michael Kors等的製造業務,這些國際企業的供應鏈也勢必受到影響。

  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服裝生產商如紅豆、太平鳥、鄂爾多斯、報喜鳥等品牌,擔負責任成立口罩、防護服等生產線,這也將影響服裝生產線的運作。

  實體店關閉,品牌方不得不將重心從線下轉至線上

  近幾日,受疫情影響,無論是為員工安全和健康著想,還是消費者被限制出門,除了飲食日用品等必須物,其他門店將遭受無人問津的慘狀,為了減少損失,各大品牌關店消息曾不出窮,Burberry、Nike等關閉近一半中國內地門店,vans母公司關閉60%中國門店,Prada、Moncler等品牌也都選擇關閉了部分國內店鋪,線下銷售額將大幅下降,一部分品牌也都及時調整了營收預期。

  除此之外,一部分線下營銷活動也隨之取消。由於多個國家入境政策的改變,多數服裝品牌、明星、KOL等將會缺席時裝周,這使得品牌錯失了產品的亮相和營銷機會,同時對明星和KOL的工作也產生了巨大影響。

  樂觀的是,大多數品牌已經開始尋求新的路徑,人們被限制出行,注意力也會更多地放在網絡上,品牌們正把營銷主力從線下轉至線上,如電商平臺、社交網絡、DTC等方式。近日消息,太平鳥女裝疫情期間半數門店暫停營業,積極布陣「數位化零售」,使得日均總銷售額超800萬,這為服裝品牌們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最終產品到達消費者手中之前,物流也是一個重大因素,延長假期期間,多家物流停止運營,導致產品無法及時到達顧客手中,復工之後,也有部分快遞點暫停運營而影響消費者購物。

  特殊時期,消費者熱情是漲是退?

  目前針對此有兩種看法,諮詢公司Style Psychology的創始人Kate Nightingale表示,疫情帶來的憂慮和悲傷將會增加消費。「當人類在直面生死的時刻,會變得更容易衝動購物。」根據為美國911事件和倫敦2006年的恐怖襲擊。

  而另一種看法認為,特殊時期「保命要緊」,由於恐懼、擔憂以及悲傷等心理,人們會專注於食物、醫藥產品等以保健養生為目的的消費,相較之下對服裝等非生活必需品購物慾將會不那麼明顯。

  具體情況如何還待觀察,無論如何,服裝行業在這次疫情中面對巨大考驗,特殊時期穩定度過是第一步,除此之外也應考慮企業的長遠發展和應對風險能力。讓我們一起祈禱疫情早日好轉,春天早日來臨!

【版權聲明】秉承網際網路開放、包容的精神,紡織網歡迎各方(自)媒體、機構轉載、引用我們原創內容,但要嚴格註明來源紡織網;同時,我們倡導尊重與保護智慧財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將版權疑問、授權證明、版權證明、聯繫方式等,發郵件至yuln@netsun.com,我們將第一時間核實、處理。

相關焦點

  • 疫情與新規下的服裝行業結構優化
    本次疫情以來,消費行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危機,尤其是以線下終端銷售為主的可選消費品受到的衝擊尤為重大,服裝行業首當其衝。此次疫情對服裝行業一季度以及三季度的銷售提供了很大的挑戰,2020Q1 服裝零售整體下滑,Q3 行業面臨冬季滯銷服裝去庫存,全年業績承壓。但此次疫情對服裝行業長期基本面有著催化的作用。
  • 西班牙服裝巨頭關閉三大品牌在中國的所有實體店
    據西班牙《20分鐘》及ABC新聞網綜合報,西班牙服裝巨頭Inditex集團決定關閉Bershka, Pull&Bear 和 Stradivarius這三個品牌在中國的所有實體店,並將全部精力轉投至線上。
  • 為什麼服裝行業暴利,但多數實體店開不下去?
    要說服裝行業是暴利行業,這是世人皆知的事情。一件衣服進價一百多,基本可以買到一千多元。據業內人士透露,服裝行業暴利現象是存在的,但是如果看淨利潤的話,因為要扣除讓店租、人工、水電,再加上打折促銷,那淨利潤也並不是很高,在20-30%之間。本來這個行業因為入行門檻低,賺取利潤比較可觀,更適合於女性創業者。
  • ZARA大規模關店,疫情所帶來的影響遠不止這些
    同時,Inditex計劃將於2021年針對Zara、Massimo Dutti和 Pull & Bear 等品牌,關閉至多1200家小型門店,佔集團門店總數的16%。疫情加劇了快時尚零售問題的集中湧現,消費者對速度的狂熱正在轉移戰場。 在快時尚的黃金年代,Zara平均每周發布500款新品,每年發布2萬款。
  • 服裝行業利潤這麼大,為什麼實體店卻喊「倒閉」?如今真相來了
    說起服裝行業,其實人們都覺得服裝行業是比較暴利的,「進價百元,售價千元」已經是很常見的事情了。根據業內人士表明,其實服裝行業的暴利現象還是存在的。然而,如果只是看進價和售價的話,根本無法體現出當下服裝行業的現狀。即便是「進價百元,售價千元」,也一樣存在服裝店「倒閉」的現象。
  • 西班牙服裝巨頭關閉三大品牌在中國的所有實體店 將全部精力轉投至...
    據西班牙《20分鐘》及ABC新聞網綜合報,西班牙服裝巨頭Inditex集團決定關閉Bershka, Pull&Bear 和 Stradivarius這三個品牌在中國的所有實體店,並將全部精力轉投至線上。
  • 又一運動服裝巨頭「告急」:關閉70%的門店,服裝打折促銷
    文:小娜眾所周知,今年的疫情給很多國家和很多企業都帶來了沉重打擊。受疫情影響,GAP、優衣庫和阿迪達斯等全球巨頭的股價因疫情而大跌。由於大量關店,服裝巨頭的連鎖店收入銳減,部分連鎖店的現金流甚至幾近枯竭,股價腰斬成為眾多服裝巨頭的噩夢。
  • 為本土服裝品牌探索發展新動能,這場時尚供應鏈大會觀點多想法足
    大會邀請了來自各行業協會、專業機構和大型知名企業的資深專家,供應鏈管理、大數據與智能製造的領軍人士以及紡織服裝行業領域知名企業家。他們以後疫情時代服裝品牌大數據應用和智能化管理為主體,深入交流和研討紡織服裝產業發展未來新趨勢,探索尋求供應鏈解決方案。
  • 電商「終結」了實體店?現實告訴你,這幾個行業電商永遠無法取代
    我們都知道,實體店的關閉,確實受到電子商務的衝擊,這是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取代傳統零售行業模式的歷史進程是不可避免的。但除了電子商務之外,實體本身的運營成本、不斷上漲的租金成為壓垮實體的最後一根稻草。網際網路電子商務比實體商業模式,優勢更大。
  • |行業參考|疫情之後,中國紡織服裝業將迎來新時代
    後疫情時代,紡織服裝行業的生存環境將驟然嚴峻,出口受阻,國內消費力降低...不得不說,2020年-2022年左右,紡織服裝行業將迎來最殘酷的時代。疫情導致全球消費降低,製造業遇冷,出口受阻的情況無論是在終端生產企業,還是在供應鏈企業,都發生了。
  • 2020年服裝行業發展趨勢
    近年來我國服裝消費已經從遮體避寒的溫飽型消費需求轉向時尚、文化、品牌、形象的消費潮流。2019年,我國實現服裝產量244.72億件,同比增長3.28%。實現行業營收1.6萬億元。
  • 大批實體店關閉,「關門潮」愈演愈烈,「罪魁禍首」是電商嗎?
    這群人還沒有活下來,現在已經逐漸被市場「淘汰」或關閉,特別是那些舊的購物中心和商店到處都是。許多網友還表示,新一輪的商場「關門潮」即將到來。許多人認為關門是電子商務行業的快速發展,對實體店有很大的影響。不可否認,電子商務確實對線下門店有一定的影響,但這只是商城關閉的原因之一。那麼,還有什麼原因會導致商店關門呢?
  • ZARA也要大規模關店,你多久沒逛實體店了?
    同時,Inditex計劃將於2021年針對Zara、Massimo Dutti和 Pull & Bear 等品牌,關閉至多1200家小型門店,佔集團門店總數的16%。疫情加劇了快時尚零售問題的集中湧現,消費者對速度的狂熱正在轉移戰場。 在快時尚的黃金年代,Zara平均每周發布500款新品,每年發布2萬款。
  • 疫情期間荷蘭如何確保供應鏈穩定
    隨著全球的疫情的階段性發展,消費者更多通過在線方式訂購商品,商店需要保證充足貨源,醫院需要不間斷的醫療物資供應,這些都給供應鏈帶來了壓力。荷蘭政府在對公眾實施新的安全措施的同時也明確了荷蘭供應鏈在任何情況下都將保持運轉,包括空運和海運鏈、公路運輸以及食品與醫療物資供應鏈等。
  • 供應鏈復工之路漫漫|新冠疫情下的化妝品行業(番外)
    所以現在品牌方那就只要價格單,我要做什麼產品只要下單給OEM廠,OEM廠就會去找這些相關不同的這個工廠組合成一個產品給到一個品牌商。就是這樣的一個情況,比如現在的上虞啊、餘姚啊、廣東啊,都是產業鏈非常發達的。」化妝品供應鏈企業的細分,是社會化專業化分工所帶來的必然結果,這也使得化妝品企業間協作變得愈發複雜。
  • 疫情之下,他們採訪了30家實體店,結果……
    餐飲巨頭西貝尚且如此,那其他餐飲、零售品牌在疫情之下過得如何呢?《新商網》採訪了30+餐飲、零售品牌,了解了他們在疫情下的真實生存情況。以下為部分採訪內容:  零售品牌:庫存問題普遍存在  1、美妝|林清軒品牌創始人 孫來春:  林清軒現在在線下有337家實體店,線下收入佔比75%。目前一半門店被批關閉,開業的門店也沒有客流和業績。
  • 刷屏的RCEP,為跨境電商、紡織服裝、家電等行業帶來「春意」
    分析人士指出,對行業層面來說,伴隨著RCEP區域貿易活躍,在過去幾年飽受全球經濟增長緩慢和貿易衝突的港口航運板塊將迎來轉機。RCEP協議將加快區域內貨物貿易自由流通,港口航運板塊將迎來新的增長引擎。除港口、航運相關受益板塊被普遍看好外,RCEP的籤署也將促進我國在區域內的輕工製品出口,跨境電商、紡織服裝、家電以及玩具等行業也將受益。
  • 服裝零售行業專題:疫情帶來終端服飾消費下滑 繼續看好運動鞋服賽道
    數據顯示,2020年1-10月,服裝鞋帽、針紡織類零售額累計值9,399億元,同比下跌9.7%。近年來服裝行業發展放緩,整體增長仍缺少明確動力,但其中幾個細分子行業包括運動鞋服品類仍保持較高的景氣度。因此,我們認為過去幾年運動鞋服的高增速並非短期的階段性潮流,而是生活水平提高所帶來的必然趨勢,中國的運動鞋服市場仍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擴容,未來有望持續增長。
  • 被疫情「籠罩」的時尚產業 熬過寒冬便是春
    逛街人數驟減,實體店收入不容樂觀,也打亂了時尚企業新一年的生產、上新和發貨計劃。   直面庫存壓力、運營成本、疫情時長不確定等考驗   深圳服裝品牌影兒目前在全國有1300多家實體店,受此次疫情影響,其半數已暫停營業(其餘半數營收不樂觀)。影兒時尚集團總裁俞淇綱表示,我們正在經歷實體店的運營停滯,我們賴以生存的根本被動搖。
  • 廣州服裝行業重啟突圍,但疫情的衝擊可能持續到8月份!
    中大紡織商圈停擺了一個多月,對服裝下遊產業鏈的蝴蝶效應已現。蘑菇街女裝供應鏈負責人香果向記者表示,受疫情影響,商家早已備好的春季新裝需求未充足釋放,再加上春季的銷售周期較短,導致批發市場出現積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