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句話的大意是:任何非凡成就的背後,一定布滿了艱辛。楊麗萍,堪稱是「為藝術獻身」的典範,為了自己熱愛的舞蹈事業,她選擇了不生子,甚至還摘除了2根肋骨。
楊麗萍跳的「孔雀舞」確實驚為天人,美得不可方物,她為舞蹈做出的「獻身」,也得到廣大網友的稱頌。但另外一位「為藝術獻身」的藝術家何雲昌,他的行為舉止,卻讓觀眾頗為反感。
何雲昌是誰?
何雲昌1967年在雲南出生,是家裡最小的孩子。之後,憑藉自己的努力,考上了雲南藝術學院,主攻油畫專業。
1991年畢業後,他畫了2年的油畫,參加了不少比賽:他的作品,曾得過第八屆美展銅獎,但他始終覺得油畫太過枯燥,渴望有所改變。
在1993年,偶然的一次機會中,何雲昌接觸到了行為藝術,剎那間,他就像全身觸電一般,仿佛找到了自己一生的使命:為行為藝術「獻身」。從那之後,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後來還成了中國最著名的行為藝術家之一。
為了藝術,何雲昌做了哪些瘋狂的舉動?
在2004年,何雲昌創作了自己的第一個作品:《鑄》,但這個作品卻引來不少質疑聲,為什麼呢?因為《鑄》的內容是:何雲昌把自己「封印」在水泥裡待一天,很多人就覺得他這麼做毫無意義,只是在博眼球。
儘管招到質疑,但這絲毫並不影響何雲昌的創作熱情,在這之後他還創作了《視力檢測》,這個作品的內容是:他用眼睛,直視高達10000瓦的燈泡60分鐘,這對他的眼睛,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傷害,但他依然樂此不疲。
更瘋狂的是:他為了創作《一根肋骨》,竟然上手術臺,讓醫生取出了他自己的一根肋骨。為了達到滿意的藝術效果,他還將自己的這根肋骨,和400克的黃金鑲嵌在一起,做成了一條項鍊。
不知道是為了表達自己對情人的「愛」,還是「痛」?他曾將這條:用自己肋骨做成的項鍊,送給過自己不同的5個情人。為什麼說是「愛」或者「痛」呢?
因為在《聖經》裡,有這麼一個故事:上帝在造女人時,從男人身上取下了一根肋骨。正因此,男人在找到「真愛」之前,他的胸口會一直隱隱作痛,除非找到「真愛」,這種痛感,才會徹底消失。
但故事終歸是故事,實實在在的「痛」,才是現實。不然「付出和收穫」,怎麼能成正比呢?要是「付出和收穫不成正比」,這世界不就亂套了嗎?因此,在後來的時間裡,何雲昌因為少了一根肋骨,成了醫院的常客。
為藝術獻身後,他為什麼會失去笑容?
取出肋骨,對何雲昌造成的傷害,是實實在在的,哪怕在精神上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在行為藝術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就,也無法抵消身體上實實在在的疼痛。況且在「為藝術獻身」的20多年裡,他的身體,已經被折騰得「破敗不堪」了。
再好的身體,也經不起長年累月地折騰,更何況是何雲昌這種「毀滅式」的折騰。每當變天時,他全身就會隱隱作痛,嚴重時還要吃止疼藥,去醫院看病拿藥,更是成了家常便飯,隨著疼痛的「入侵」,他臉上的笑容也逐漸消失了。
小結
藝術是什麼?行為藝術又是什麼?倘若藝術需要「犧牲健康」,那麼這種藝術,是否值得提倡?這種藝術,大眾能否欣賞得來?我想作為「藝術家」,這些問題,確實值得思考?
如果一件「藝術品」,需要靠猜測、揣摩、鑽研其中的「深意」,那還不如讀《唐詩宋詞》,這樣提升心性和文學素養,是不是更直接呢?畢竟「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