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媒文章:重啟美國與東南亞關係面臨挑戰

2020-12-18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12月15日報導澳大利亞東亞論壇網站12月10日發表了題為《重啟美國-東南亞關係的挑戰》的文章,作者為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莊嘉穎。文章認為,如果美國比東南亞國家更希望展開接觸,或者如果華盛頓認為自己可以在不必特別努力的情況下輕鬆重返該地區的話,那麼跨太平洋關係將會難以維持。華盛頓和東南亞的領導人都需要管控自己和對方的期望,以便使合作能夠運轉起來。全文摘編如下:

美國口惠而實不至

在川普政府執政4年後,東南亞國家中存在擔憂美國缺乏承諾和遺棄該地區的情緒。從該地區的視角來看,華盛頓——包括近年的歷屆政府——嘴上說得天花亂墜,但在緊要關頭卻幾乎拿不出什麼實際好處。小布希政府似乎不太關心東南亞,除非關係到反恐。歐巴馬政府曾熱烈談論「再平衡」。

川普讓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確認了美國對東南亞承諾的缺失。美國仍然惹人注目地缺席最近達成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並對該協定保持沉默。這些觀感對華盛頓及其在東南亞的長期合作並不公平,但卻是拜登政府在尋求恢復地區關係和多邊主義時必須走過的部分場景。

東南亞缺乏主動性

希望與美國建立更加牢固和連貫關係的東南亞國家應該警惕這樣一個事實:即將上任的拜登政府對多邊接觸的強調意味著華盛頓希望他人的主動參與。拜登政府申明的優先事項是控制美國境內的新冠疫情及其影響,華盛頓也許一開始會希望支持亞洲夥伴和盟友的倡議,而不是堅持領導它們。這些情況將為該地區國家提供更多加強與美國關係的機會,但這意味著它們應該隨時準備推進合作,而不是依賴華盛頓的領導。

在新的時代,如果該地區國家在接觸努力方面不夠積極主動,認為華盛頓將承擔合作的全部責任,那麼夥伴關係可能難以維持。成功的地區合作需要主動參與——即便是較小參與者的主動參與,而不只是經過要求才行動。

美國與東南亞夥伴之間更加深入和富有成效的合作不會僅僅因為拜登政府希望這樣,以及該地區存在某種與華盛頓接觸的願望才會出現。歷史上有過各種協作努力,在那些努力中,集體行動問題和相互衝突的關切壓倒了最美好的願望。川普政府外交政策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引起的不信任,使東南亞和美國之間的關係變得複雜化並無法輕易得到化解。

「重新建設更好的」跨太平洋協作關係(套用拜登的競選口號)的努力需要耐心、政治意願和風險偏好,前提是清楚地了解彼此期望的局限性。這些條件將提供有關如何恢復東南亞-美國合作——不只是出席地區會議、作出冠冕當堂的表態以及在爭議水域執行航行自由行動——的艱難對話的基礎。如果華盛頓和東南亞國家的領導人不能充分了解這些現實,那麼在更具實質性和多邊性的基礎上與東南亞重新接觸、恢復關係以及打造新的合作領域將是困難的。

相關焦點

  • 澳媒梳理中澳貿易關係發現:中國市場無法替代
    來源:海外網圖源:Getty海外網11月19日電中澳關係面臨困難之際,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19日以「我們需要更多替代市場?」為題發文梳理中澳貿易關係,並得出這樣的結論:很難找到像中國這樣對葡萄酒和龍蝦有巨大需求的國家,中國留學生資源也是其他地區無法代替的。澳媒報導稱,由於中澳尚未找到解決方案,許多受影響的澳大利亞出口商正尋找其他可替代市場。澳大利亞貿易部統計數據顯示,日本是僅次於中國的澳大利亞第二大出口市場,約佔澳商品和服務出口的13.1%。
  • 澳媒催促莫裡森,別等美國,等也是白等
    澳大利亞媒體提醒澳政府把握時機最近澳大利亞對話網站發布了一篇名為《拜登勝選為莫裡森改善澳大利亞與中國的糟糕關係帶來機會》的文章來提醒澳大利亞政府需要重新考慮與中國的關係了。文章當中指出,莫裡森此前曾強調地區聯繫的重要性,但是卻忍不住配合川普「美國優先」的外交政策。
  • 澳前駐華大使認了:指望不上美國
    中澳關係陷入困局,中方多次強調「責任全在澳方」、「解鈴還須繫鈴人」。話說明白到這地步,澳高級外交官員、前駐華大使還「倒打一耙」稱中國對中外交流「設置條件」。與此同時,她發現現在已經「不能指望美國像過去那樣發揮領導作用」,「單一全球超級大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 美國欲在印太重建第一艦隊,澳媒獻殷勤:讓美國海軍賓至如歸
    美國海軍的這一計劃引發了澳大利亞的濃厚興趣,有澳媒分析說澳大利亞有條件為第一艦隊提供基地,甚至還有澳媒喊出「讓美國海軍賓至如歸」(Let Us Navy make itself at home)。美國想擴軍,澳媒獻殷情 布雷思韋特決定重建第一艦隊的想法,引發了澳大利亞媒體的濃厚興趣。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在3日的報導中分析,即使作為一支遠徵艦隊,第一艦隊仍將需要來自美國盟國的支持,以便獲得補給維持戰鬥力。
  • 中國諷刺漫畫再次觸動西方神經,澳媒辯駁:我們是美國最大盟友
    近期有關中澳關係的新聞中,最火爆的莫過於中國漫畫破防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令後者氣急敗壞到惱羞成怒。寓意很明顯,澳大利亞正在被美國、被白宮所操控。對此,不少澳媒進行了讓人摸不著頭腦的駁斥。澳大利亞第七新聞認為,《環球時報》是在暗示澳大利亞在中美關係中的立場,中國以前就見過這種「澳洲詭計」;澳大利亞新聞集團則表示,澳大利亞一直是美國區域戰略中的典範,並為美國贏得了榮譽,在面對中國時澳大利亞不能聲稱自己是美國第二順位的盟友。
  • 澳大利亞龍蝦在中國遭遇清關延遲,澳媒炒作:將是下一個打擊目標
    據澳媒《雪梨先驅晨報》當地時間11月1日報導聲稱,目前有成噸的活澳大利亞龍蝦正滯留在中國機場,面臨來自中國海關的清關延遲問題,許多出口商擔心他們的龍蝦在變質前無法運抵餐館和商店。 由於澳方此前曾提出所謂的「新冠疫情獨立調查」和插手香港事務,導致中澳關係持續滑坡。這家澳媒如今更是炒作,龍蝦或成為中國針對澳大利亞的「下一個貿易打擊目標」。
  • 德媒分析:拜登將分步驟重啟對華關係
    來源:參考消息參考消息網11月27日報導 德國《時代》周報網站11月25日發表的文章指出,鑑於美國存在的問題,拜登政府重啟對華關係將分步驟行事。全文摘編如下:拜登未來的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最近對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說,川普削弱了美國的同盟關係,退出了世界政治,留下了中國可以填補的真空。總的來說,川普嚴重損害了美國的國際吸引力。布林肯認為,中國帶來的挑戰與其說是它日益增強的實力,不如說是我們自己的示弱。安東尼·布林肯和喬·拜登都是多邊解決方案的擁護者。
  • 中澳關係跌到谷底,中國市場遭其同盟國瓜分,澳媒:真的值得嗎?
    澳洲媒體報導,隨著中澳關係的惡化,中國也因澳大利亞的紅酒事件對澳洲實行了徵收關稅的懲罰。對此,中國的市場份額也被澳大利亞其他同盟國瓜分。長時間以來,澳大利亞對中國的貿易主要由鐵礦石支撐,並因此得到了澳大利亞大多數人的支持。
  • 澳媒文章:美國挑起對華「新冷戰」讓亞太盟友不安
    參考消息網7月28日報導 澳大利亞東亞論壇網站7月27日發表該網站編委會的文章稱,美國國務卿邁克·蓬佩奧正在華盛頓帶頭髮起針對中國的新冷戰。無論對美國本身或對中國的最終結果如何,都使亞太地區的盟友和夥伴深陷其中。文章編譯如下:美國國務卿邁克·蓬佩奧正在華盛頓帶頭髮起針對中國的新冷戰。
  • 澳大利亞真慘,澳媒惱羞成怒,掉頭猛攻莫裡森
    由於莫裡森政府的頻頻反華舉動,致使中澳兩國關係迅速惡化,兩國貿易也大受影響,澳方遭遇了沉重打擊。澳媒紛紛調轉槍口,猛攻莫裡森。澳大利亞《商界新聞》日前發表題為《我們應該怎麼與中國打交道?》文章指出,中國宣布對澳大利亞紅酒採取臨時反制措施,此舉雖殘酷,卻有效懲罰了澳公開強硬的對華立場。儘管澳商界和學界都表達了越來越多的擔憂,但莫裡森繼續抵制那些呼籲採取更細緻溫和方式的聲音,還稱為保護澳大利亞的地區利益、民主和主權,他別無選擇。但這種策略是不是經濟後果嚴重且過於簡單化了?環顧本地區,澳並非唯一與中國存在矛盾的國家。
  • 澳媒終於恍然大悟:春節中國遊客不來,澳損失慘重
    一段時間以來,由於澳大利亞國內一些人固守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偏見,視中國發展為威脅,採取了一系列涉華錯誤言行,導致中澳關係急劇下滑並陷入困難局面。據美國CNBC網站此前報導,全球知名經濟諮詢凱投宏觀數據顯示,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夥伴,2019年至2020年間澳對華商品和服務出口分別佔澳商品和服務出口總額的39.4%和17.6%,且澳對華商品和服務出口近四分之一的份額已受到中方關稅影響,而這部分出口佔到澳經濟總量的1.8%。
  • 澳媒:中國不是完美國家,那麼哪個國家又完美呢?
    對此,澳大利亞《雪梨先驅晨報》發表文章,提問「中國不是完美國家,那麼哪個國家又完美呢?」文章寫道,西澳大利亞州財政部長本·懷亞特在最後一次議會演講中表示,一些政客只想著攻擊中國,而不是培養跟「主要貿易夥伴」的關係。懷亞特表示,這些攻擊中國的言論毫無用處,澳大利亞需要跟中國建立互相尊重的關係,鞏固兩國的貿易利益。
  • 澳媒:澳成了下場很慘的那隻雞
    儘管兩國存在爭端,但雅加達與北京保持著緊密的投資、貿易和商業關係。日本也是如此。東京謹慎地處理著與北京的關係,兩國一直保持著友好的商貿關係。印尼與澳大利亞一樣,希望美國在本地區保持強大的對華制衡作用。但在雅加達,務實佔據上風。印尼樂於讓莫裡森在不知不覺中繼續以川普的地區「副警長」自居。
  • 甘當美國馬前卒?澳大利亞對華挑釁升級,俄媒:要付出慘痛代價
    中澳建交40多年來的歷史證明,一個健康、穩定發展的中澳關係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根本利益。然而,澳大利亞卻甘當美國馬前卒,不斷對華進行挑釁。除了在新冠病毒溯源問題、涉港問題上尋釁滋事,澳大利亞日前還通過對外關係法案針對中國。此外,澳大利亞貿易部長伯明罕威脅稱,就中方對澳大麥加徵關稅一事,澳大利亞不排除將中國告上世貿組織。
  • 歐洲演出市場重啟面臨艱巨挑戰
    作為歐洲文化市場的風向標,演出市場復甦並非易事,歐洲文化重啟還面臨著諸多困難和艱巨挑戰。 1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年初,第一波疫情襲來以後,歐洲文化演出界為了求生存、謀發展,採取各種方式,不少藝術家的舞臺從線下轉到了線上。第二波疫情來臨後,他們不得不重新面對新一輪防控措施帶來的生存困境。
  • 美媒文章:川普要對美國疫情災難負責
    參考消息網7月10日報導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7月7日發表《川普要對美國正在發生的冠狀病毒災難負責》一文,作者麥可·格爾森在文章中稱,川普一直是這種病毒堅定而富有創造力的「盟友」。文章編譯如下:美國正在進入危險的未知領域。我國人口佔世界總人口的4%多一點,卻大約佔到了冠狀病毒感染人數的25%。在五個月的時間裡,死於這種疾病的美國人超過了死於一戰的美國人數量。新感染病例數已經重新加速增加,正在走向某個未知的高峰。而我們的總統似乎根本不在乎。
  • 澳媒:澳方「惡語相向」,中國憑啥不能生氣?
    導語——澳媒:澳方「惡語相向」,中國憑啥不能生氣?11月22日,澳大利亞媒體發表了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了中澳關係,中國在疫情期間創造了奇蹟,不僅經濟快速復甦,還讓數億人脫貧,世界歷史上也沒有出現過這種情況。因此,中國的發展,不是威脅,是機遇。
  • 澳大利亞葡萄酒或被美歐等多國商品替代,澳媒:澳洲農民將遭受苦難
    然而,由於澳大利亞經濟不斷打破市場規律,導致今天澳大利亞農產品正面臨空前的出口困境。其中,葡萄酒就非常明顯。根據澳大利亞葡萄酒協會的數據,中國此前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葡萄酒出口目的地。與此同時,澳媒報導,澳大利亞最大的葡萄酒公司之一Yalumba Wines董事長羅伯特·希爾·史密斯(Robert Hill-Smith)擔心,在出口受到打擊之後,葡萄園,儲存和加工基礎設施中的紅酒庫存將被行業資產緊縮所衝銷。他說,澳大利亞對中國的葡萄酒出口市場價值13億澳元,澳大利亞800家葡萄酒出口商所分享的葡萄酒市場現在已成為一個「籃子案」。
  • 紐約正式重啟 法拉盛華人商家積極籌備復工
    (圖片來源:美國《世界日報》/朱蕾 攝) 中國僑網6月9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紐約市於當地時間6月8日進入復工第一階段,全市各華人區商家在「暫停」近三個月後,也積極籌備復工。 皇后區法拉盛此次疫情下受重創,紐約市重啟之際,不少商家表示,能否有足夠客源將是重開面臨的最大挑戰。
  • 美媒:中國在東南亞獲海空軍基地 根本改變地緣政治
    環球時報10月28日14:19美國《外交官》網站報導,柬埔寨最近拆除裡姆海軍基地設施(美國所建)的消息再次讓美國人懷疑,有報導稱柬方正準備將該基地移交給中國,供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使用。但《華爾街日報》2019年7月的一篇文章聲稱,中國和柬埔寨之間有秘密協議,允許解放軍使用該基地。美國當然擔心這種可能性。柬埔寨拒絕了美國提出的修復裡姆海軍基地的提議,轉而與北京達成一項協議,這促使美國駐柬埔寨大使在9月份與柬埔寨國防部長迪班會面,顯然是為了阻止這一結果而做出的最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