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盲盒深似海,一盒接著一盒買。」
在很多中老年人還對「盲盒」這個概念一頭霧水時,泡泡瑪特已經完成了對年輕人甚至小學生的俘獲。
隨之走紅的是盲盒經濟,泡泡瑪特市值突破千億港幣就是最好的證明。
據媒體報導,最近有一種「奧特曼卡片」在孩子中流行起來,它以「盲盒」的形式包裝,售價十幾元到幾百元不等,部分孩子甚至花費了數千元購買卡片。
評論區的家長們對此詬病已久——
不少小學生還迷上了文具盲盒。有位杭州媽媽打市民熱線吐槽,說家裡這段時間莫名其妙地多出了好多筆,一問,果然就是「盲袋」裡拆出來的。女兒解釋,很多還是和同學交換的,要湊齊顏色。
後來,女兒有點過頭了,上課開始玩各種貼紙。
「10月份的時候,『盲盒』裡拆出來的小娃娃、蝴蝶仙……都來了。唉,作為家長,我們真的恨啊……」
這位媽媽說,接觸了「盲盒」之後,孩子的學習心思真的分散了很多。她覺得,這種帶有博彩色彩的商品經營模式不適合面向未成年人。
學習分心,是盲盒的鍋嗎?很多網友並不認同——
如網友所言,與其因為孩子上癮而一味責怪廠商和商家,不妨嘗試跟TA說清「盲盒」的原理:
為什麼老是買不到想要的那一個?
為什麼我越是買不到越想買?
商家利用了你怎麼樣的心理?
從壞事變好事的角度,這其實是一個不錯的親子交流話題。
盲盒,物如其名,就是靠盲猜猜裡面是啥東西的盒子,買的時候不能拆盒。這種不確定的刺激會加強重複決策,人們會因為賭運氣的想法反覆購買,成了一種癮。
無獨有偶,孩子們熱愛的手遊也有類似機制,氪金抽卡,有概率得到稀有級別的卡片角色,成了目前市面上的手遊標配。
當然這也不怪設計師,資本是逐利的,不採取類似機制的遊戲不賺錢,因此劣幣驅逐良幣被趕出了市場,剩下的都是抽卡手遊。
不管是盲盒還是抽卡,本質都是收集與概率性中獎遊戲。
其實我們小時候也有類似的玩意兒——乾脆麵裡的水滸卡,無非是為了提高銷量吸引學生收集。
盲盒只是換了層皮的乾脆麵營銷方式,乾脆麵至少還能吃,盲盒中的玩具除了欣賞沒有任何其他附加價值。從盲盒到抽卡,到底是什麼讓我們的孩子那麼熱衷於收集呢?
1、社交壓力——不玩就是不合群
我們採訪了幾位小學高年級學生發現,大多數同學第一次接觸盲盒都是因為社交推薦。有的是看到同學曬出了自己收集的系列,有的是在抖音等社交媒體上看到,然後逐漸入坑的。
凡是集換式商業產品,必然需要大量的人一起玩才能火出圈。
試想當你連開10個盲盒發現有3個重複款,這些重複款的收藏意義並不大,最佳方案就是找一個同樣玩盲盒的同學,和她重複互換。
想要一個人堅持收集是枯燥艱苦的,但是周圍朋友都開始玩,形成一個氛圍,一切就變得不一樣了,收集盲盒成了空餘時間的談資,一下子增加了社交屬性。
對於重視同伴關係,容易模仿他人的青少年來說,這種社交壓力就更為明顯——起初可能只是抱著融入集體,試試看的心態嘗試一下,等到察覺的時候,已經迷上拆盒的快感了,也難怪這位媽媽說「小女孩沒有不愛(盲盒)的。」
2、不定比強化——上癮的秘密
想要讓孩子養成一個行為一般有以下4種方式:
其中,不定比強化(variable-ratio reinforcement)是最容易讓人上癮的一種。它的特徵是經過隨機次數的行為之後就會給與獎賞,類似於老虎機,玩得多總能贏個一兩次。
說白了就是給人一點甜頭,這點甜頭讓賭徒深陷其中,一旦不定比強化條件反射形成,就會長時間影響孩子的行為,難以消退。
盲盒的營銷方式就是一種不定比強化,每一個系列都有隱藏的稀有款,稀有款就是一個巨大的強化物,隨機散落在整箱中,一旦出現就會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帶來極大的滿足感。
回想一下,是不是大多數人購買盲盒之後,拆開來的瞬間是快感最大的,一旦知道自己抽到的是哪一款,就僅僅是一個擺設了。
值得一提的是,比起成功抽到自己中意的系列,「差一點就成功」的經歷更能激發「鬥志」。比如看到一起去購買的朋友抽中稀有款,自己卻失之交臂,這個時候我們更容易上頭,一不注意就超出原來的預算——這其實也是賭徒心理的一種。
3、稀有定價——無法抵禦的誘惑
在馬克·吐溫的小說《湯姆·索亞歷險記》中,主人公湯姆把無聊的刷牆賦予稀有價值,包裝成了一種有意思的創作和至高無上的榮耀,吸引其他孩子為他代勞。
後來想要刷牆的孩子竟然排起了隊,為了刷到牆甚至還願意支付零錢、玩具賄賂湯姆。而湯姆則悠閒地嚼著蘋果,看著夥伴們汗流浹背地一個個輪流刷牆。
這個情節其實揭露了人類行為的一個重要定律——想要讓人們渴望做一件事,只需要使做這件事情的機會難以獲得。
一旦加上「稀有」這個詞,就讓人抵擋不住誘惑想要收集和擁有。盲盒商家正是利用了人性的這個弱點,有意識的創造稀有價值,甚至還會故意營造一種緊張的氛圍。
比如季節限定性的活動,只在這段時間發售,如果現在不買的話以後就會永久性地失去得到它的機會。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卡尼曼的前景理論認為,人們對於損失是極其厭惡的,有時雖然損失價值並不大,但是一想到自己將會永久性地失去擁有它的機會,總是忍不住要剁手。
回想一下雙11的最後幾個小時,商品馬上就要恢復原價,自己領的紅包也要到期了,因為害怕錯過機會,你是否買一些並不需要的東西?
成年人尚且如此,青少年就更無法控制自己了。
所以,盲盒風潮的背後是一系列消費者心理機制在起作用,而這種獎賞機制,同樣可以運用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有些聰明的爸媽,早就把這些「小心機」運用到極致了:
1、社交壓力——創造學習氛圍
每一場流行事件的背後都免不了「羊群效應」的作祟。我們每個人都會受到社交壓力而傾向於與大多數人的行為、想法趨同。
在家庭教育中,這個社交壓力就是家庭氛圍。我們可以通過營造合適的氛圍來迫使孩子的行為超預期改變。
試想一下,大學時代每逢期末,自習室圖書館扎堆佔座的現象。
為什麼你不留在宿舍複習呢?
因為大部分宿舍都沒有學習的氛圍,舍友要不在睡覺,要不就是在打遊戲。而圖書館或自習室卻是「學習」的象徵,當周圍坐著一堆安靜學習的人時,自己也不好意思做「不正經」的事了。
有一款名為「一起自習」的應用app則是把自習室搬到了線上。當我們想要學習卻難以堅持下去的時候,就可以加入到這款應用中,一旦你走神或想要放棄,看到自習室裡的其他人依然在努力,也會有堅持下去的動力。
同理,在家裡也可以設定「家庭學習時間」。在這個時間段,家庭成員就得把時間花在學習上。孩子寫作業,父母在一旁看書或加班,哪怕只是裝裝樣子,也比大肆打遊戲、追劇的效果好。
2. 不定比強化——獎懲有方法
「獎罰分明」是我們都知道的道理,然而做起來卻不那麼容易。
面對孩子難改的毛病時,我們經常束手無策,只想著他能快點平靜下來。
因此,以下話術並不少見——
「你要是不哭了我就給你買愛吃的巧克力」
「你要是現在好好寫作業待會就可以玩手機」
……
這實際上是在用獎勵來換取孩子停止不良行為,長期來說,這反而會讓不良行為維持下去。
獎懲固然要分明,但簡單的獎懲也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假設我們希望孩子養成按時寫作業的好習慣,在建立這個習慣的初期,需要經常表揚鼓勵,一旦孩子做得好就立刻給予反饋。
但長期的正強化就會讓孩子產生「免疫」。想像一下我們的學生時代,如果班主任每節下課都來教室裡「巡視」,其實並沒啥可怕的。讓我們感覺害怕的是不確定感,即不知道班主任什麼時候會出現,被突然逮住的恐懼。
獎勵也是同樣的,突然出現的驚喜會更讓人期待。
想要一個好習慣長期維持下來,在初期的及時反饋之後,接下來便要用不定比強化,即有時孩子連續三天能按時寫作業就給獎勵,有時連續一周按時寫作業才給獎勵,給獎勵的時間和次數不固定,這種方式才能讓行為習慣更持久。
3、稀有定價——賦予無聊的事情「意義感」
在家調皮搗蛋的孩子到了學校往往就會乖乖聽話,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孩子們在學校裡趨之若鶩的東西,比如小紅花(獎章)。
小紅花是行為表現好的小朋友才能獲得的獎勵,它被孩子看做是一種極大的榮譽。當小紅花累積到一定個數,還可以換取相對應的獎品。
獎章或小紅花本身並沒有意義,而當它被人為賦予意義的時候,它就成了一種稀缺品,孩子們不僅想收集齊各式獎章,更重要的是想獲得認可:我是一個好孩子。
同樣,在家中我們也可以將某一樣獎勵賦予特殊的意義,提高孩子學習與做事的積極性。
比如當孩子達成了某一目標,我們便獎勵他可以與媽媽一同做烘焙。乍聽起來這個獎勵並不那麼誘人,但我們需要讓這個獎勵變得有特殊含義:
因為擔心安全,孩子通常不會接近廚房施展廚藝(稀有價值),所以只有表現良好的孩子才能享受更多與媽媽一起的親子時光。這樣的獎勵不僅讓孩子增長自信,還在其中滲透著勞動教育,意義深遠。
如今,盲盒吸引孩子的不僅是新鮮、刺激和社交屬性,它更多成了一種減壓方式,甚至是孩子們的情感寄託。
每一個被拆開的盲盒玩偶都被孩子賦予了獨一無二的意義,而這背後的情感需求也同樣值得我們關注。
作者:木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