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錢拆盲盒有多爽?小學生抽得上頭,老母親恨得牙癢

2021-01-14 網易

  「一入盲盒深似海,一盒接著一盒買。」

  在很多中老年人還對「盲盒」這個概念一頭霧水時,泡泡瑪特已經完成了對年輕人甚至小學生的俘獲。

  隨之走紅的是盲盒經濟,泡泡瑪特市值突破千億港幣就是最好的證明。

  

  據媒體報導,最近有一種「奧特曼卡片」在孩子中流行起來,它以「盲盒」的形式包裝,售價十幾元到幾百元不等,部分孩子甚至花費了數千元購買卡片。

  

  評論區的家長們對此詬病已久——

  

  不少小學生還迷上了文具盲盒。有位杭州媽媽打市民熱線吐槽,說家裡這段時間莫名其妙地多出了好多筆,一問,果然就是「盲袋」裡拆出來的。女兒解釋,很多還是和同學交換的,要湊齊顏色。

  

  後來,女兒有點過頭了,上課開始玩各種貼紙。

  「10月份的時候,『盲盒』裡拆出來的小娃娃、蝴蝶仙……都來了。唉,作為家長,我們真的恨啊……

  這位媽媽說,接觸了「盲盒」之後,孩子的學習心思真的分散了很多。她覺得,這種帶有博彩色彩的商品經營模式不適合面向未成年人。

  學習分心,是盲盒的鍋嗎?很多網友並不認同——

  

  如網友所言,與其因為孩子上癮而一味責怪廠商和商家,不妨嘗試跟TA說清「盲盒」的原理:

  為什麼老是買不到想要的那一個?

  為什麼我越是買不到越想買?

  商家利用了你怎麼樣的心理?

  從壞事變好事的角度,這其實是一個不錯的親子交流話題。

  

  盲盒,物如其名,就是靠盲猜猜裡面是啥東西的盒子,買的時候不能拆盒。這種不確定的刺激會加強重複決策,人們會因為賭運氣的想法反覆購買,成了一種癮。

  無獨有偶,孩子們熱愛的手遊也有類似機制,氪金抽卡,有概率得到稀有級別的卡片角色,成了目前市面上的手遊標配。

  

  當然這也不怪設計師,資本是逐利的,不採取類似機制的遊戲不賺錢,因此劣幣驅逐良幣被趕出了市場,剩下的都是抽卡手遊。

  不管是盲盒還是抽卡,本質都是收集與概率性中獎遊戲

  其實我們小時候也有類似的玩意兒——乾脆麵裡的水滸卡,無非是為了提高銷量吸引學生收集。

  

  盲盒只是換了層皮的乾脆麵營銷方式,乾脆麵至少還能吃,盲盒中的玩具除了欣賞沒有任何其他附加價值。從盲盒到抽卡,到底是什麼讓我們的孩子那麼熱衷於收集呢?

  1、社交壓力——不玩就是不合群

  我們採訪了幾位小學高年級學生發現,大多數同學第一次接觸盲盒都是因為社交推薦。有的是看到同學曬出了自己收集的系列,有的是在抖音等社交媒體上看到,然後逐漸入坑的。

  

  

  凡是集換式商業產品,必然需要大量的人一起玩才能火出圈。

  試想當你連開10個盲盒發現有3個重複款,這些重複款的收藏意義並不大,最佳方案就是找一個同樣玩盲盒的同學,和她重複互換。

  想要一個人堅持收集是枯燥艱苦的,但是周圍朋友都開始玩,形成一個氛圍,一切就變得不一樣了,收集盲盒成了空餘時間的談資,一下子增加了社交屬性。

  對於重視同伴關係,容易模仿他人的青少年來說,這種社交壓力就更為明顯——起初可能只是抱著融入集體,試試看的心態嘗試一下,等到察覺的時候,已經迷上拆盒的快感了,也難怪這位媽媽說「小女孩沒有不愛(盲盒)的。」

  

  2、不定比強化——上癮的秘密

  想要讓孩子養成一個行為一般有以下4種方式:

  

  其中,不定比強化(variable-ratio reinforcement)是最容易讓人上癮的一種。它的特徵是經過隨機次數的行為之後就會給與獎賞,類似於老虎機,玩得多總能贏個一兩次。

  

  說白了就是給人一點甜頭,這點甜頭讓賭徒深陷其中,一旦不定比強化條件反射形成,就會長時間影響孩子的行為,難以消退。

  盲盒的營銷方式就是一種不定比強化,每一個系列都有隱藏的稀有款,稀有款就是一個巨大的強化物,隨機散落在整箱中,一旦出現就會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帶來極大的滿足感。

  回想一下,是不是大多數人購買盲盒之後,拆開來的瞬間是快感最大的,一旦知道自己抽到的是哪一款,就僅僅是一個擺設了。

  

  值得一提的是,比起成功抽到自己中意的系列,「差一點就成功」的經歷更能激發「鬥志」。比如看到一起去購買的朋友抽中稀有款,自己卻失之交臂,這個時候我們更容易上頭,一不注意就超出原來的預算——這其實也是賭徒心理的一種。

  3、稀有定價——無法抵禦的誘惑

  在馬克·吐溫的小說《湯姆·索亞歷險記》中,主人公湯姆把無聊的刷牆賦予稀有價值,包裝成了一種有意思的創作和至高無上的榮耀,吸引其他孩子為他代勞。

  後來想要刷牆的孩子竟然排起了隊,為了刷到牆甚至還願意支付零錢、玩具賄賂湯姆。而湯姆則悠閒地嚼著蘋果,看著夥伴們汗流浹背地一個個輪流刷牆。

  

  這個情節其實揭露了人類行為的一個重要定律——想要讓人們渴望做一件事,只需要使做這件事情的機會難以獲得。

  一旦加上「稀有」這個詞,就讓人抵擋不住誘惑想要收集和擁有。盲盒商家正是利用了人性的這個弱點,有意識的創造稀有價值,甚至還會故意營造一種緊張的氛圍。

  比如季節限定性的活動,只在這段時間發售,如果現在不買的話以後就會永久性地失去得到它的機會。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卡尼曼的前景理論認為,人們對於損失是極其厭惡的,有時雖然損失價值並不大,但是一想到自己將會永久性地失去擁有它的機會,總是忍不住要剁手。

  回想一下雙11的最後幾個小時,商品馬上就要恢復原價,自己領的紅包也要到期了,因為害怕錯過機會,你是否買一些並不需要的東西?

  成年人尚且如此,青少年就更無法控制自己了。

  所以,盲盒風潮的背後是一系列消費者心理機制在起作用,而這種獎賞機制,同樣可以運用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有些聰明的爸媽,早就把這些「小心機」運用到極致了:

  1、社交壓力——創造學習氛圍

  每一場流行事件的背後都免不了「羊群效應」的作祟。我們每個人都會受到社交壓力而傾向於與大多數人的行為、想法趨同。

  在家庭教育中,這個社交壓力就是家庭氛圍。我們可以通過營造合適的氛圍來迫使孩子的行為超預期改變。

  

  試想一下,大學時代每逢期末,自習室圖書館扎堆佔座的現象。

  為什麼你不留在宿舍複習呢?

  因為大部分宿舍都沒有學習的氛圍,舍友要不在睡覺,要不就是在打遊戲。而圖書館或自習室卻是「學習」的象徵,當周圍坐著一堆安靜學習的人時,自己也不好意思做「不正經」的事了。

  有一款名為「一起自習」的應用app則是把自習室搬到了線上。當我們想要學習卻難以堅持下去的時候,就可以加入到這款應用中,一旦你走神或想要放棄,看到自習室裡的其他人依然在努力,也會有堅持下去的動力。

  

  同理,在家裡也可以設定「家庭學習時間」。在這個時間段,家庭成員就得把時間花在學習上。孩子寫作業,父母在一旁看書或加班,哪怕只是裝裝樣子,也比大肆打遊戲、追劇的效果好。

  2. 不定比強化——獎懲有方法

  「獎罰分明」是我們都知道的道理,然而做起來卻不那麼容易。

  面對孩子難改的毛病時,我們經常束手無策,只想著他能快點平靜下來。

  因此,以下話術並不少見——

  「你要是不哭了我就給你買愛吃的巧克力」

  「你要是現在好好寫作業待會就可以玩手機」

  ……

  這實際上是在用獎勵來換取孩子停止不良行為,長期來說,這反而會讓不良行為維持下去。

  獎懲固然要分明,但簡單的獎懲也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假設我們希望孩子養成按時寫作業的好習慣,在建立這個習慣的初期,需要經常表揚鼓勵,一旦孩子做得好就立刻給予反饋。

  但長期的正強化就會讓孩子產生「免疫」。想像一下我們的學生時代,如果班主任每節下課都來教室裡「巡視」,其實並沒啥可怕的。讓我們感覺害怕的是不確定感,即不知道班主任什麼時候會出現,被突然逮住的恐懼。

  

  獎勵也是同樣的,突然出現的驚喜會更讓人期待。

  想要一個好習慣長期維持下來,在初期的及時反饋之後,接下來便要用不定比強化,即有時孩子連續三天能按時寫作業就給獎勵,有時連續一周按時寫作業才給獎勵,給獎勵的時間和次數不固定,這種方式才能讓行為習慣更持久。

  3、稀有定價——賦予無聊的事情「意義感」

  在家調皮搗蛋的孩子到了學校往往就會乖乖聽話,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孩子們在學校裡趨之若鶩的東西,比如小紅花(獎章)。

  小紅花是行為表現好的小朋友才能獲得的獎勵,它被孩子看做是一種極大的榮譽。當小紅花累積到一定個數,還可以換取相對應的獎品。

  

  獎章或小紅花本身並沒有意義,而當它被人為賦予意義的時候,它就成了一種稀缺品,孩子們不僅想收集齊各式獎章,更重要的是想獲得認可:我是一個好孩子。

  同樣,在家中我們也可以將某一樣獎勵賦予特殊的意義,提高孩子學習與做事的積極性。

  比如當孩子達成了某一目標,我們便獎勵他可以與媽媽一同做烘焙。乍聽起來這個獎勵並不那麼誘人,但我們需要讓這個獎勵變得有特殊含義:

  因為擔心安全,孩子通常不會接近廚房施展廚藝(稀有價值),所以只有表現良好的孩子才能享受更多與媽媽一起的親子時光。這樣的獎勵不僅讓孩子增長自信,還在其中滲透著勞動教育,意義深遠。

  

  

  如今,盲盒吸引孩子的不僅是新鮮、刺激和社交屬性,它更多成了一種減壓方式,甚至是孩子們的情感寄託。

  每一個被拆開的盲盒玩偶都被孩子賦予了獨一無二的意義,而這背後的情感需求也同樣值得我們關注。

  

  作者:木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陽光家長學院 ▏ 「盲盒第一股」上市破千億.為什麼孩子拆盲盒一時爽,一直拆一直爽?
    實現零錢自由的大孩子們,則往往成群結伴地去逛盲盒店,駕輕就熟地掂一掂盒子,放在耳邊搖一搖,根據聲音揣測盒內玩偶的形狀,最後糾結地選出一盒,買完單後立刻聚集在一起拆盒,若是抽到心心念念的款式,甚至會興奮尖叫,拍照上傳社交網站分享。盲盒的概念源於日本,一開始叫做mini figures,指的是用沒有任何樣式提醒的紙盒包裝而成的精美迷你手辦。
  • 【瘋狂的盲盒·玩具篇】燒錢拆盲盒,這種娃娃被年輕人買上市了
    都市時報記者在售賣機前停留了10分鐘左右,就有市民前來購買盲盒。24歲的小李不僅是一個樂高迷,更是一個資深的盲盒愛好者。 通常情況下,盲盒12盒為一箱,裡面有一個隱藏款,各個盲盒都有不同的主題系列,而抽中Molly星座1代隱藏款的概率僅為1/144,部分特別版隱藏款的概率更是低至1/720。
  • 【瘋狂的盲盒·文具篇】買筆拆盲盒,昆明學生最近也流行拆拆拆
    其中一家叫博古文具的文具店,店裡晨光文具貨架上擺滿了柯南、海賊王等各式各樣盲盒,有筆、膠帶等,其中筆佔據了半壁江山,一個盲盒價格在5元左右。而在另一家幾米文具店,同樣也有盲盒筆售賣,工作人員介紹,店裡中學生買的比較多,也有大人買給孩子。「盲盒筆最近比較流行,我們家賣得最好的一款是「與子成說」系列。新產品肯定比較有吸引力,盲盒其實就是滿足大家的一個好奇心,很多學生買的過程很快樂。」
  • 燒錢拆盲盒,在學生圈有多火?杭州媽媽被女兒「神操作」氣炸:作為...
    劉女士想了一下,家裡這段時間莫名其妙地多出了好多筆,一問,果然就是「盲袋」裡拆出來的。女兒解釋,很多還是和同學交換的,要湊齊顏色。「難不成要召喚神龍啊?」劉女士暗想。後來,女兒有點過頭了,上課開始玩各種貼紙。「10月份的時候,『盲盒』裡拆出來的小娃娃、蝴蝶仙……都來了。
  • 「停不下來」的盲盒:隱藏款是玩家躲不過的坑
    記者在中國青年報官方微博上所做的調查顯示,當問到盲盒在年輕人中流行的原因時,48%的受訪者選擇「抽中有快感,買不停」;21.7%的受訪者選擇「熱炒,賺快錢」;16.4%的受訪者選擇「治癒、社交等需求」;13.8%的受訪者選擇「時尚,追潮流」。抽盲盒「上頭」,為的是未知的驚喜彥君買盲盒完全是為了6歲的女兒,是每次出門逛街的「必選項目」,家裡已經有十幾個玩偶。
  • 沱牌X《新神魔大陸》跨界更上一層樓,首創白酒盲盒掀逆流新風潮
    盲盒之所以能夠打破年齡層圈粉,是因為它帶給了人們每日閒時收集好物的小快樂,還有和朋友相互分享的大樂趣,就像酒友們碰見人間美酒,一定會相約舉杯,互相share共飲,最簡單的小情懷反而最有樂趣。所以我們腦洞大開,想到了將白酒和備受玩家們喜愛的遊戲《新神魔大陸》融合,放進時下最火最潮的盲盒中,三合為一創新推出首款遊戲盲盒白酒。這次跨界活動,不管是老酒友還是年輕人,也都對我們的盲盒白酒「上頭」了,一下子就將他們心底的那個孩子給「勾」出來了!
  • 王者榮耀線上盲盒 登錄APP得開盲盒機會領永久皮膚
    「機會」可在多個盲盒專場間通用,單個專場每日可開盒9次。 在了解完盲盒後,下面就帶大家康康盒子裡面都有啥吧! 首先當然少不了,召喚師們都喜歡的永久皮膚,這次有女僕咖啡、緋紅之刃、棒球奇才,以上三款皮膚均有可能抽中
  • 拆盲盒,讓無聊變成驚喜
    我又說:「可是,如果沒有拆到你想要的怎麼辦呢?」圓子想也不想就回答我:「沒關係,雖然沒拆到,但是我『拆』過了呀,『拆過』和『拆到』一樣好玩!」我心裡暗暗地豎起大拇指,嘴上卻窮追不捨繼續問:「那你會不會失望呢?」圓子像個哲學家似的說:「也會、也不會。這是你自己要拆的,反正不管拆到什麼,都是你自己選的嘛。」
  • 圖書盲盒、美妝盲盒 「小盒子」還能帶來多少「大驚喜」?
    所謂盲盒,就是在盒子中放置不同的產品,消費者購買的時候不能拆盒,全憑運氣抽中商品。「盲盒+」的營銷方式漸成風氣,以盲盒經濟為延展的商業模式也在多個行業被複製、借鑑。小小的盒子由此超越了普通的潮流玩具概念,延伸到多個產業之中。2020年以來,包括故宮、麥當勞、上海迪士尼在內的眾多商家都在營銷中引入盲盒概念。宜家、名創優品、綜藝節目《國家寶藏》、星巴克等也相繼推出了系列盲盒產品。
  • 抽盲盒,抽盲盒,抽完盲盒抽自己
    盲盒的「盒」不那麼重要,盒子裡的東西才是驚喜刺激之本體。從水滸卡、扭蛋到盲盒,讓人上癮的「隨機性」啊。動動手指在微博上搜索 # 盲盒 #,就有五千萬閱讀量,還不算其他的附屬前後綴。而盲盒擴充延伸的話題更是無底洞,瞧瞧扎眼的這幾個:不出所料,年輕的愛豆們也是抽盲盒大軍中的佼佼者,「球鞋狂魔」白敬亭在線拆盒。
  • 盲盒避坑指南
    在「盲盒熱」中乘風破浪的同時,也不乏在其中大把大把地「燒錢」,勢必要在這市值千億的大項目上畫下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之人。       天貓發布的《95後玩家剁手力榜單》顯示,盲盒收藏成為「硬核玩家」增長最快的領域,而2018年在盲盒上花費超過2萬元的「硬核玩家將近20萬人,不知道屏幕前的你是否也參與過這個超過千億的大項目呢?
  • 盲什麼盒?什麼盲盒?盲盒什麼?
    目前,泡泡瑪特在全國四十多個城市有近百家門店,超過300臺自動販賣機。除了線下銷售,泡泡瑪特還拓展了線上的盲盒抽取方式。例如在淘寶官方旗艦店,用戶可以在線抽盲盒。在「泡泡抽盒機」微信小程序上,泡泡瑪特玩家通過購買盲盒積攢的積分可以兌換為「顯示卡」,在抽盲盒之前就可以通過「顯示卡」率先打開一個盲盒,這樣可以提高抽中想要的款式的機率。
  • 養暹羅就像在拆盲盒,拆著拆著……意外就發生了!
    有句話怎麼說的來著:「養暹羅就像是在拆盲盒,你永遠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麼…」上周,有網友在日推上發起了#暹羅貓變色錦標賽#的話題,看完之後,簡直打開了我新世界的大門!▌@たぬKIKI「看了這麼多,感覺我家貓黑得還挺標緻。」
  • 盲盒星球,線上零售潮玩盲盒的先行者
    與此同時,泡泡瑪特更是憑藉盲盒營銷打開潮流玩具高利潤市場,三年增長287倍,2019年淨利潤更是高達4.5億元。水漲船高的潮玩市場、前景廣闊的盲盒消費,一時間輿論譁然、褒貶不一。圖片來自方正證券、樂睛智庫「燒錢」盲盒愈演愈烈,盲盒星球跨界合作。
  • 換湯不換藥 盲盒抽卡像極了小時候買方便麵集卡片
    近段時間,和水滸卡類似的一種盲盒抽抽卡片「重返」校園周邊,讓不少學生們私下裡掀起了「集卡風」。男生玩的奧特曼系列、女生玩的葉羅麗系列等,讓很多小學生們以抽到「高級卡」為樂,當然此舉也引起了不少家長的擔憂,擔心盲抽卡、盲盒玩具等令孩子難以抵擋誘惑。小學生放學後小賣部 分享抽卡經驗「買一包2元卡。
  • 拆盲盒贏九陽破壁機、小米即熱飲水機等...
    文末送100元星禮卡  2020年,是「工行福建」公眾號  開通的第6年  6年來,公眾號風雨無阻  每天為您帶來一手金融資訊  和貼心的工行福利  6年,2100多天  感謝一路有您  伴我們步步成長  在這個特別的月份  工行準備了一系列的驚喜活動  誠摯邀請您一起共度  我們的生日party~  【福利時間】  「工行福建」微信公眾號周年慶  福利來咯~  拆盲盒有驚喜
  • 圖書盲盒、美妝盲盒 「小盒子」還能帶來多少「大驚喜」
    「星巴克盲盒有7款,涉及6個常規款和1個隱藏款,以小熊為原型,包括聖誕老人、麋鹿、狐狸、哈士奇、雪人等,看起來十分可愛。」  此外,圖書盲盒、美妝盲盒、高校錄取通知書盲盒、生鮮盲盒接連出現,讓人感到「萬物皆可盲盒」。  「盲盒現在已不單是一個簡單的商品。」
  • 文具盲盒火爆,別讓小學生迷失在文具盲盒裡
    在杭州國大城市廣場的九木雜物社,記者搜遍了整家店,看到2個大概2米高的貨架,鋪滿了各種品類的文具盲盒,有中性筆盲盒、手帳彩繪筆盲盒、印章盲盒、橡皮盲盒、鉛筆盲盒、膠帶盲盒,還有集合了各色文具的盲袋,應了那句「萬物皆可盲盒」。
  • 明知故問 | 盲盒經濟為什麼會火,盲盒市場有多大?
    盲盒中的物品多是玩具,偶爾會有其他品類。,成為95後年輕人中熱度最高也最燒錢的愛好。以當前盲盒界最受歡迎的MOLLY系列盲盒為例,其通常有12個常規造型,加上1個隱藏款造型,隱藏款抽中的概率約為1/144。很多玩家為了抽到隱藏款,只好買一個拆一個,不行再買;而更高階的玩家,則會一次性花費幾千元,成箱往家搬,確保100%買到。
  • 深度調查丨盲盒:昂貴的「小愛好」
    盲盒愛好者嘮嘮說,嘮嘮是從2019年初「入坑」潮玩圈,至今她一共購入了300多隻單價為59元的盲盒,8隻單價近千元的大娃,以及若干個小娃。 嘮嘮的「戰績」在潮玩圈中不算拔尖。KK的朋友曾為了抽中某款單價約999元的「Demo」系列限量版大娃的購買權,一次性買了500隻「盲盒」,單次消費就高達三萬多。盲盒究竟是「小愛好」還是「智商稅」?瘋狂的盲盒經濟背後又藏著怎樣的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