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小的盒子,均價從39-69元不等,裡面裝著12種不同款式造型的玩偶,你無法預知自己抽中的哪一款,也無法預知打開盒子之後是驚喜還是失望,但正是這種「不確定性」下造成的 的腎上腺素狂飆,卻讓許多人沉迷其中,上至兒童,下至三四十歲的成年人。
而玩盲盒,往往只有一次或無數次。當你打開了第一個盲盒,就意味著你將無法避免這個「深坑」——在眾多消費者眼中,盲盒是一種具有「上癮性」的產品,為了能夠抽中自己喜愛的款式,或湊齊一個系列,玩家們往往會一次又一次地「砸錢」去賭。「盲盒的價格設定就巧妙在這裡,它不至於讓你吃不上飯,但也會讓你不知不覺給出一大筆支出。」盲盒愛好者嘮嘮說,嘮嘮是從2019年初「入坑」潮玩圈,至今她一共購入了300多隻單價為59元的盲盒,8隻單價近千元的大娃,以及若干個小娃。
嘮嘮的「戰績」在潮玩圈中不算拔尖。KK的朋友曾為了抽中某款單價約999元的「Demo」系列限量版大娃的購買權,一次性買了500隻「盲盒」,單次消費就高達三萬多。盲盒究竟是「小愛好」還是「智商稅」?瘋狂的盲盒經濟背後又藏著怎樣的隱憂?近日,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對此開展了採訪調查。
文、圖、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程依倫
「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一個盲盒的成本價可能不到10塊,但還是願意花超過5倍的價格去購買,這無非和小時候愛玩刮刮樂,長大後愛抽福利彩票一樣,只為抽中那一刻的喜悅。人天生就有賭性在,有人就是比較喜歡這種刺激的感覺。」微博名為「泡泡瑪特大隊長」的博主說,而她的觀點也代表了大多數「娃友」的觀點。
具有「治癒力」的小玩具
嘮嘮畢業於華南師範大學。走進嘮嘮家,映入眼帘的便是家裡各式各樣的小娃娃,從鞋櫃到電視櫃,娃娃幾乎佔據了嘮嘮家客廳的絕大多數角落。
嘮嘮一共擁有三百多隻盲盒,但嘮嘮並不認為自己是資深玩家。盲盒這陣風大概從2015年開始吹起,而嘮嘮「入坑」的時間則是在2019年初,當時嘮嘮與好友一同路過機器人商店,為了提前送一份禮物給嘮嘮,好友通過平臺抽中了第一隻MOLLY送給了她。「但是因為第一隻盲盒醜醜的,說實話,它並沒有勾起我的購買慾,直到後來我在商店裡看到第一隻PUCKY(畢奇),發現它的造型很可愛,才開始入坑。」
嘮嘮告訴記者,她其實並沒有「收集癖」,也不會太在意自己的存款,購買盲盒純粹是出於喜歡某一個系列,「看到它們很可愛,想要去擁有它」。嘮嘮說,買盲盒一定程度具有一定的「減壓」功效,「不是出於跟風,也不是出於盈利的目的,只是當你不開心的時候買一個,可以從中獲得一些快樂。」
Pucky系列
盲盒的定價通常為59元一隻,對於今年25歲、已經工作了幾年的嘮嘮來說,買盲盒獲得的快樂比買衣服、包包要更簡單,也更划算得多。而「拆盒」的過程往往最誘人,「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是什麼味道」。
KK也抱著同樣的初衷進了「盲盒圈」。KK今年大三,就讀於廣州某大學。過年期間,KK和朋友在閒逛時,無意間在線下商店抽中一隻隱藏款,並就此「入坑」。KK告訴記者,此前她曾一直飽受抑鬱症的困擾,「感覺自己的人生很無趣,沒有任何情緒波動。直到那一次抽中隱藏款,我才發現自己終於有了情緒。」
盲盒一定程度上「治癒」了KK。為了能夠更多地抽中一些心儀的款式,KK也開始嘗試加入到了一些潮玩社群,其中包括了「小滿娘」所開創的「猜盒群」,大家會在群裡互相分享抽盲盒的經驗,也會分享抽中心儀的盲盒的喜悅。
「會讓你從天堂跌入谷底」
「很多人接觸盲盒的初衷其實都是這樣。」群主「小滿娘」說。
「小滿娘」又被大家叫作「泡泡瑪特大隊長」。如今,她是兩個孩子的娃,也曾經是一名「泡泡瑪特」的死忠粉。去年七月份,通過線下商店,「小滿娘」接觸到盲盒,很快她便被這種造型可愛、小巧的娃娃吸引,在小紅書上寫了一篇關於抽盲盒的攻略火起來後,「小滿娘」索性建立起了盲盒愛好者微信群。一年下來,微信群裡的人不斷爆滿,細數下來,如今她總共有二三十個娃友群,每個群都是500人滿員的。
群的主題包括兩種,即「猜娃」和「改娃」——所謂「猜娃」,就是通過搖盒、稱重以及線上抽盒提示等方式,來抽中每個系列盲盒裡的隱藏款或者熱款,這幾乎是每個盲盒玩家的心願;所謂「改娃」,則是對系列盲盒中的「雷款」進行改造。「猜」和「改」的背後,往往預示著盲盒玩家必經的一個心理「陣痛」,那就是沒有抽中心儀的款式。用KK的話說,拆盲盒的過程,有時候會讓你「從天堂跌入谷底」。
「這種心態很折磨人,因為你知道隨著泡泡瑪特越來越火,喜歡盲盒的人越來越多,你抽中心儀盲盒的機率也開始降低。但是每次有喜歡的系列上新,你還是會忍不住想要搏一搏。」可現實經常是,每次熱款剛上新,就會立馬在網上「搶購一空」。
嘮嘮也有過這樣的瞬間。「最誇張一次,我想要買一款PUCKY的花精靈款。但當時看線上抽盒機裡12個已經被拿走一個,為了提高命中率,我連用了三張提示券,排除掉其中三款盲盒,將剩下的盲盒一齊拍下,花去四五百多塊錢,結果到手時發現8隻盲盒裡一隻都沒有。盲盒的價格設定就巧妙在這裡,它不至於讓你吃不上飯,但也會讓你不知不覺給出一筆不小的支出,甚至血本無歸。」嘮嘮說。
而隨著泡泡瑪特上新速度越來越快,玩家們也越來越感到錢包的「力不從心」,「特別是這些東西最後在家裡越堆越多,他們放在那裡不能吃,也不能用,只能蒙灰,慢慢地也就會看乏了。」
一個盲盒裡通常包括一個玩具+卡片
在各大群裡看慣了玩家們的喜怒哀樂,「小滿娘」頗為感慨。她告訴記者,如果是有賭性的人,對於盲盒往往會比較入迷。「很多人就喜歡抽盲盒時這種刺激的感覺,如果是在二手平臺是換或者買,不夠刺激。我自己是比較理性地看待這個東西,往往抽兩盒抽不到就不弄了。」
被隱藏的1/144
但事實上,如今猜盒的「命中率」卻是越來越低。
嘮嘮告訴記者,購買盲盒大體上分為三種方式:在天貓旗艦店下單購買;在線上抽盒機上購買;線下商店購買。相比第一種,無疑後兩種更能夠讓消費者感受到拆盒的快感,「但是現在許多線下店鋪都會存在黃牛提前蹲點的現象,他們會提前抽中隱藏款賺取中間差價。」
在「泡泡瑪特」群裡,也有網友向記者反映,線下店鋪中,不乏黃牛與店員提前溝通,黃牛會通過稱重、搖盒等方式判斷裡面裝的哪個娃娃,從而把熱款盒、隱藏款拿走,其餘的再在店內原價賣出。在一個系列的盲盒中,通常會有12大盒,每盒包含12個娃娃,其中只有一個隱藏款娃娃。而在二手市場上,一個隱藏款娃娃能賣出1000元,熱款轉也能賣出100-200元。
線上抽盒機則同樣不容易。「很多黃牛會蹲在IP群裡,提前掌握淘寶會幾月幾號幾點發售限量級的盲盒,然後通過代拍器來幫助玩家代拍。代拍價格從50元到80元不等,等產品首發後,立馬鎖定訂單,讓玩家付款。所以導致很多產品一開售就會被售空。」KK透露。此前她曾為了一款名為丫丫雪糕的限量款大娃,守在電腦前很久,但不出一秒,「300個訂單就全部被鎖定」,最後她只好在二手平臺上以四倍的價格購入。
而在「潮玩星球」上,廣州日報記者注意到,其中僅最新出的DIMOO聖誕系列,在社群中點擊「想要」的用戶達到5.5萬,在賣的用戶達到1.7萬,而在該系列的12件盲盒中,僅「玩雪的DIMOO」單件便從售價的59元炒到197元。
「這還不是被炒得最兇的,之前泡泡瑪特出過錦鯉款和拉布布的絕版款,單價都被炒到到上千元。通常隱藏款在二手平臺上的價格也都被炒到超過500元。」KK告訴記者:「儘管每個人都知道,這些玩偶不過是由樹脂做成的塑料玩具,但還是擋不住一些人瘋狂地想要去擁有它。」對此,KK憤憤然。
在她看來,炒盲盒的人都是「圈內毒瘤」,他們不僅抬高了盲盒的價格,破壞了這個圈子的規則,同時也是對IP的一種傷害,使得不少真正喜歡這個產品的人不得不「脫粉退坑」;更讓她感到悲哀的是,不少品牌設計師實際上對於這種哄抬IP價格的行為持一種「默認」態度,「因為這種行為可以讓他們的IP火起來,我越來越覺得這個圈子變味了,扭曲了」。
除此之外,頻繁被投訴的售後服務問題,也成為了如今盲盒圈,尤其是泡泡瑪特的一大「頑疾」:提前兩三個月預售的款,在用戶買單後,卻因工期等原因無法按時發貨,前不久,泡泡瑪特的ZIMOMO系列就曾被消費者投訴至消費保,僅10月19日當天關於泡泡瑪特的投訴量就達到了上千條。這還不是泡泡瑪特第一次被投訴,廣州日報記者在「315消費保」官方微博上搜索發現從今年1月至今,泡泡瑪特被「掛」了八次,其中包括老款變首發,欺騙消費者;泡泡瑪特艾拉兔系列抄襲娃娃城堡公司產品,被消費者發現後拒不退款;抽盒機《晝夜》款延遲發貨,拒不退款等情況存在。而至於產品質量不過關、甲醛超標、假貨等問題,更是屢見不鮮。
在產品問題得不到解決的情況下,僅憑熱愛被吹大的泡泡,究竟能夠走多久?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程依倫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程依倫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程依倫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蔡凌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