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溫江區公平街道圍繞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戰略部署,聚焦區「積極盤活用活農村閒置資源,注重業態植入,推動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切實增加農民收入」要求,以「五個之城」建設為路徑,以「三大品牌」打造為抓手,奮力推動「北林」傳統農集區轉型升級,為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積極貢獻「公平力量」。
溫江公平 攝影 戚原
堅持黨建引領,激活源生動力,讓轉型發展有「力度」
公平街道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和黨員幹部先鋒模範作用,以黨的先進性指引道路的正確性,打牢轉型發展基礎。一是建強戰鬥堡壘。結合村(社區)體制機制改革,通過個別談話、問卷調查、實地查看等方式,精選黨性覺悟高、工作實績多、群眾口碑好的黨員作為基層黨委的「骨架」,並按照人盡其才、人崗相適的原則定崗定責,實現正宗和建安、龍鳳和錦秀4個農集社區黨組織有機融合、堅強有力。二是強化隊伍建設。深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規範「三會一課」制度,通過「魚鳧先鋒」「學習強國」等平臺,開展主題黨日、集中培訓等方式,持續強化黨員先進性教育,提升基層黨建工作水平。做實專業化人才選拔、儲備、培訓,邀請律師講解《民法典》《行政法》等常用法律法規,與中心城區玉林北路社區、簧門街社區等建立互助關係,著力建立一支懂經濟、懂政治、懂管理的專業型幹部隊伍和一支站起來能講、坐下來能寫、沉下來能幹的「兩委」隊伍,提高基層服務群眾業務能力。截至目前,採取公開招聘、在社會組織吸納優秀人才等方式,引進培養黨建、招商引資類人才40餘名,全部納入「兩委」後備幹部儲備庫;開辦培訓課程16課時,培訓「兩委」及後備幹部45名。三是多元隊伍管理。落實包村幫帶機制,健全「上掛下派」管理模式,加大村大、黨建指導員等社區工作者在街道科室跟班學習、專項培訓力度,增強社區工作者業務能力。暢通街道優秀年輕幹部下派社區掛職鍛鍊渠道,為社區注入新思想、新觀念、新方法,增強社區專業化服務水平,突破社區傳統管理思維束縛。今年以來,累計「上掛下派」各類骨幹11名。
搶抓時代機遇,推動產業成勢,讓轉型發展有「深度」
公平全面梳理4個農集區存量資源和發展實際,搶抓「環高校經濟圈」打造機遇和縱深推進健康產業園區建設契機,著力推進產業振興,切實增強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一是動靜聯動。以龍鳳社區傳統美食和惠民社區特色民宿區域分布為基礎,科學規劃、統籌農集區產業布局,著力打造傳統美食動律區、特色民宿靜謐區,形成「動靜分明」的產業格局。二是校地聯合。聯合川農大打造集特色小吃、文創於一體的特色商業街區,推進商旅產業升級,實施「川農牛雙創示範街」共建項目,以減免房租、申請大學生貸款創業補貼等優惠政策,強力保障雙創示範街創業項目。截至目前,入駐店家31家,入住率100%。三是商家聯盟。正宗社區西部禽蛋市場140家企業「抱團」,成立西部市場蛋品協會,吸引四川興能、四川中潤、涼山德彝等優質企業入駐;龍鳳社區魚鳧文創孵化園先期招引7家企業入駐,對標寬窄巷子,通過網紅流量帶動經濟騰飛,力爭樹立美食名鎮、網紅小鎮、文化小鎮、喜劇小鎮的城市新名片;惠民社區按照商業產業集群思路,創建「商民聯保」機制,多方面建設營商示範街區,以政府主導、市場主體、商業化邏輯推動78家民宿統一提檔升級;分水惠和村以群眾為主體,成立「股份經濟合作聯社」,策劃實施土地整理項目,初步完成土地流轉臺帳面積地塊的核實,以及19個組1000餘戶的宅基地實測工作。
聚焦民生導向,補齊公服短板,讓轉型發展有「溫度」
瞄準群眾訴求,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群眾真切體驗到滿意的公共服務。一是全力整治電力隱患。推進電力設施突出隱患治理,對老化電力設施設備更新改造,滿足群眾基本生活需求和商業發展需求。目前,已基本完成惠民社區A區電力隱患整改工作,讓居民在用電高峰期也能得到充足保障。二是全力消除飲水痼疾。先後召開村組壩壩會60多次,收集群眾意見建議20餘條,全面摸清1841戶居民飲水需求,攜手區水務局實施農村飲用水達標提標行動,目前已通水1800戶,通水率98.09%,5600多名居民喝上了自來水,其中分水惠和村在全區實現率先通水。三是全力建好便民場所。整合惠民社區閒置土地資源,擴寬建成具有230餘個停車崗位的公共生態停車場,有效緩解四川農業大學、公平實驗學校、公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周邊路段交通擁堵情況和惠民商業街區商家、居民、消費群體停車難問題,營造良好營商環境。
提檔宜居品質,加力社區治理,讓轉型發展有「厚度」
以文化社區、智慧社區、友好社區建設為抓手,夯實高品質和諧宜居花園社區建設,著力實現「城市有變化、市民有感受」。一是建設文化社區。按照「一品一街一牆」思路,拓展社區空間,打造具有社區特色和記憶的街區,及社區文化牆和標誌性景觀小品,以及社區公共服務示範街,推動社區環境良性發展。深挖區域資源稟賦,集中生產要素投入,圍繞惠民社區「勸學」、正宗社區「敏學」、龍鳳社區「美食文化」、分水惠和村「鄉村振興」主題,聚力打造立體新時代文明實踐矩陣。著力培育專業藝術團隊,組建社區居民藝術團9個,邀請藝術學校老師指導方式,編排特色節目11個,打造出「娥娥飛」「四川清音」等一批精品節目。二是建設智慧社區。借鑑「王嬢熱線」經驗做法,提檔升級「市民之聲」平臺,健全「線上收集訴求、線下派單調處」機制,基本實現「大事小事不出社區」。完善社區派單,街道、部門接單機制,對一些涉及高頻問題的領域,在社區設置臨時辦公點位,邀請區級部門專職工作人員駐村進行工作指導,打通社區與部門的聯繫壁壘。三是建設友好社區。針對社區內特殊、弱勢群體,以「安全」為核心要素,研究制定「安全友好」制度,牽頭對商住樓盤場地資源進行升級打造,增設便民食堂、臨時託管等配套場所11個,滿足居民差異化需求;組織志願服務團隊7支,包裝「情暖惠民」等項目5個,重點對空巢老人、低收入人群入戶走訪關愛,協調解決問題14項。(記者 戚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