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人民幣收藏,帶你發現身邊的財富!
唐高祖李淵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廢五銖,鑄行開通元寶錢,開創李唐王朝金融貨幣新紀元。長期以來,不知是什麼原因,將唐錢傳讀為「開元通寶」,並一直延敘至今。
近代泉學家唐石父先生,力排眾議,師古不泥,從歷史典籍入手,正本清源,認真考證,對該錢的正確讀法,在理論上作出詳盡精闢研究。明確指出,唐武德錢文應為旋讀,即「開通元寶」!石父先生學術成果斐然,轟動泉壇,博得業內大多數同仁認同與讚揚,並獲得「國家級最高殊榮——金泉獎」(唐石父《武德錢文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國古錢幣》2003年版,第633頁)。
按理,武德錢讀法已經基本解決,實際運用應該不成問題。但現實生活中,一些撰文裡關於該錢的稱呼、宣傳,依然堅持舊說。即「開元通寶」。這些悖於錢文本意的表述說明,在古錢研究領域約定俗成的習慣,至今要想糾正過來確實很難。是尊重學術研究成果,與時俱進,還是任其「訛傳」,繼續貽誤後生,這些都是值得傳媒圈認真思考的話題。
上世紀八十年代,得唐代武德合背寶錢兩枚,礙於孤陋寡聞,曾不經意地將這兩枚合背錢棄之犄角旮旯,在把玩中儼然發現,該實物可印證石父先生關於「開通元寶」錢幣考述的正確性。
雖漸有感悟,但惟恐拙見,被人評頭品足而貽笑大方。近有同好諍言,只要悟理不虧,何不妨拿出來獻醜,求大家品鑑,孰是孰非,自有公論。受之啟發,遂將拙藏展示如下,見下圖。
在不改變武德錢體上下方位的前提下,將其B枚(任意左右)翻個面,您可看到B面文字呈90度背逆,但二枚合背語句仍可對釋(如圖示)。A面上的「開」字,對應B面上的「通」字;A面下的「元」字,對應B面下的「寳」字。再看B面左右二字,雖也發生位置變化,但B面的「開」字仍對應A面的「通」字,B面的「元」字仍對應A面的「寳」字,合背二品,天人契合,反覆翻讀,相映成趣。
不難理解,錢文設計極具匠心,構思玄妙,它並非是簡單的文字偶合,恰恰顯示出唐代制錢人的聰明惠智。倘若以舊習讀所謂「開元通寶」,兩枚合背錢則組辭不暢,無法對釋。
合背錢證物充分闡明,唐朝武德鑄行貨幣初衷確係旋讀,所言「開通元寶」當無庸置疑。
值得指出的是,人們刻意堅持舊說,似乎也是有一定理由的。重溫唐代帝王世系表,自武德(618-626)近一百年後,唐玄宗李隆基,即有「開元」年號(713-741)。因此,有理由相信,唐玄宗在開元年間,既傳承了前朝的根本,錢文一字不動,卻以不變為變,採用了巧妙而變通的方式,將旋讀改換為「順讀」,自此開創了「通寶」幣制改革的先河。成書於五代的《舊唐書》謂兩讀皆通,仿佛無須別白,實是並無主見。然兩讀次序先後,是當今必須理清的課題。
開元是唐玄宗的年號,為何開元通寶不是唐玄宗時鑄的年號錢?
在我國古代,新皇帝登基後要改新的年號,同時新鑄銅錢上也要標註新的年號,比如康熙通寶肯定是康熙當皇帝時候鑄造的,光緒通寶肯定是光緒當皇帝的時候鑄造的,這被稱為「年號錢」。唐玄宗,也就是唐明皇李隆基,曾經用過「開元」這個年號,現在我們可以看到的很多開元通寶是不是唐玄宗的年號錢呢?答案是否定的。
開元通寶
開元通寶不是唐玄宗的年號錢,在唐代第一個皇帝李淵時候就已經鑄造了,是唐代的第一種貨幣,當時定名稱就叫「開元通寶」,和後來唐玄宗的年後「開元」同名,完全是巧合。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唐國公、太原留守李淵趁機起兵,攻克隋都大興,自封唐王,立隋煬帝孫楊侑為帝。不久廢楊侑並自立為帝,改大興為長安,建立唐朝。唐朝初建時,當時流通的各種錢幣五花八門,有幾百年前漢朝的,有南北朝的,即使是版式最簡單的隋五銖也有大小多種規格。總之就是流通貨幣十分混亂,又由於隋末戰亂,貨幣大幅貶值,百姓生活非常困苦。
李淵
唐朝局勢穩定後,為適應其統治需要,李淵於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頒詔廢五銖錢,由自己親自主導,給事中歐陽詢監製,改鑄統一的開元通寶。為何取名為開元?開元就死開創新紀元的意思,體現出唐朝包羅萬象,恢弘大氣,奮發進取的精神。開元通寶四個字也由歐陽詢題寫。
開元通寶是唐代第一種貨幣,也是發行量最大,鑄造時間最長的(前後有三百多年),沿用時間最長的貨幣。由於其質量合理,通貨控制得當,錢幣做工比較精美,故深受百姓喜愛。開元通寶已經成為大五帝錢的一部分,具有闢邪,旺財的功效。
金質開元通寶
除銅質開元通寶外,唐朝也鑄造過金、銀質開元通寶。這兩種貴重金屬幣僅限皇家賞賜,供顯貴玩賞,並不投入流通,因此存世量極小,尤其是金開元,更彌足珍貴。金開元通寶是仿銅開元通寶鑄造,並不作為流通貨幣使用,為宮廷賞賜錢。有詩曰:「開元皇帝掌中憐,流落人間二十年,長說承天門上宴,百僚樓下拾金錢。」可見唐開元盛世的奢華。1970年西安何家村出土30枚金開元通寶,是那個時期唯一的一次發現,足見其珍稀程度。
來源長按二維碼,關注人民幣收藏
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