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裝幀設計師朱贏椿:至美無書

2021-01-12 騰訊網

[摘要]朱贏椿是中國當下最炙手可熱的書籍裝幀設計師之一。他的設計獲得過「中國最美的書」「世界最美的書」等獎項。對於他的設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他的設計實驗一定會讓人過目不忘。

《空度》作者朱贏椿 (圖片來自網絡)

(圖片來自網絡)

「為什麼今年找我的人特別多,拿獎的又不止我一個人。」朱贏椿自己也感到很奇怪。在11月下旬,2013年度「中國最美的書」評選揭曉,朱贏椿設計的那本被稱為「無字天價書」的《空度》,以及他為饒平如設計的《平如美棠》再次將該獎項收入囊中,並代表中國參加2014年度「世界最美的書」評選。這兩個獎項,此前他已經多次獲得。

「對我自己來說,也不能老獲獎,讀者疲勞了,作者疲勞了,我自己也疲勞了。」坐在記者面前,朱贏椿一襲黑色風衣、黑色褲子、黑色圍巾的裝束,一如他的《空度》僅有的黑白灰色調。

他穿過南京師範大學的校園,來到他的工作室「隨園書坊」。院子裡鋪滿落葉,門前兩側種了油菜,還有正在開放的一株玫瑰。工作室原為文革時期的廠房,2010年搬到這時,粉刷了外牆,室內簡單做了些裝修。平時工作,朱贏椿都走右邊的側門,一個「慢」的路標立此,因為他做東西「一般不趕」。

進了工作室便是一個天井,這原本是個房頂,裝修時發現塌了,漏雨,「我們乾脆把它掀掉,做成一個天井。」他說。這座建築處處都體現著朱贏椿個人的痕跡——自然、簡約。

朱贏椿走到樓上自己的辦公間,迎面的牆上掛著一幅他自己的畫,畫面似乎空無一物,近看才能發現有幾隻「螞蟻」在畫框裡爬著。

而那本售價480元的「空無一字」的《空度》就躺在茶几上。

「空度,不能告訴你任何東西」

這部被網友稱為「很坑爹」的書,其實有字,只是不細心的人很難發現在書的前後兩個小內封上有兩首詩,一首是李白的「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還有一首外國詩歌,都是為了幫助讀者理解書中畫面的內容。

書中的每一頁均是左下腳一團蘆葦,右上角一隻漁船,似乎是同一幅經過處理的攝影作品。這是去年10月他腳踝受傷時,坐在工作室不遠處的小湖旁,整整一天不做事,不斷地拍攝湖面所得,記錄著湖面一天的所有變化細節。

「有讀者質疑,裡面的畫看上去是一樣的,事實上是不一樣的,每一張都有變化。」朱贏椿對《中國新聞周刊》說。細心的讀者會發現,蘆葦上蜘蛛是怎麼結網的,湖面闖進一隻鴨子,漁船被風吹動逐漸改變了方向,以及光影的變化。

當時他並沒有準備出這本書,浦睿文化的出版人陳墾說要變成畫冊。「這他媽夠嗆吧,要做你就做吧。」朱贏椿回復。

這組照片不是純粹的攝影記錄,畫面也經過處理。「水面上漂著垃圾塑料紙,不處理會很難看的。」朱贏椿對《中國新聞周刊》解釋,「我是給人一種寧靜的遐想的東西,如果是紀實的話我就講水汙染了,對吧。」畫面的中下方原本還有一堆很雜的東西,也被他拿掉。

今年8月在上海書展的首發式上,出版人陳墾介紹說,這是一本「最禪意的書」。「他是吹牛,不能用『最』。我很討厭他這樣用詞,但他喜歡這樣用極端的詞。」朱贏椿笑道。

沒事時,朱贏椿經常去那個無名小湖。「呆在那裡多舒服啊,什麼事都不做,沒有人打電話給你,沒有人幹擾你,那很奢侈的,人能夠聽到自己的心跳,聽風,聽雨滴,聽蟲鳴。」他說。

這就是他心中的「空度」,「不能告訴你任何東西」。他沒指望讀者會買,只印了一千冊。售了幾個月,還剩幾百本。

「不重複,這是我要的特點」

「以黑白灰記錄了一條蘆葦邊的小船從早到晚的色調變化,留白充分,令人遐想。快速翻動書頁時畫面會瞬間活動起來,猶如電影的鏡頭。動與靜的奇妙結合,體現出了空靈的禪意。」這是《空度》獲得「中國最美的書」的理由。

但「唯美」「禪意」的讚許之外,這本書為朱贏椿引來了不少爭議,網友調侃這就是個「昂貴筆記本」。這並不是他第一次引來爭議。今年6月,他的《設計詩》也在微博上火了一把。那本書裡,朱贏椿將自己寫的詩歌以畫面來傳達,形式新穎,但也有人認為只是設計遊戲,甚至被不少詩人視為「對詩歌的扼殺」。

「在微博上那幾天給罵死了。」朱贏椿到樓下的庫房拿來他的《設計詩》,又笑著說,「第五次印刷,銷量還不錯哦。」事實上,這本書在2011年就已出版,在微博走紅的當天,網店就賣出9000本。

朱贏椿翻開《設計詩》的最中頁,「我利用書的裝訂線,專門寫了一個東西。」這條裝訂線將「眼耳鼻舌身意,難以束縛的念頭」這些字串起來,意味著「束縛」。另外還有一首寫人多的詩,直接將一堆字橫七豎八地混成一個圓形圖案,這些字是「人擠人」「人踩人」「人拽人」。另外,他設計了一句「湯太鹹了,要淡點」,這一行字不斷重複,字的印刷色調逐漸變淡。

「我兩年才做出來的。而且我的每一個手法不一樣的,不重複,這是我要的特點。」朱贏椿解釋說。事實上,他的很多作品都同時推進,耗時幾年,《空度》算是出版周期最快的特例。計劃今年年底發行的《肥肉》已經做了6年,收集了作家、明星、農民、幼兒園小朋友、和尚等人對肥肉的感想,有文字、照片、圖畫。他此前獲得過「中國最美的書」與「世界最美的書」的《蟻囈》也同樣耗費了數年的工夫。

朱贏椿自己兼任作者和設計師的書只是他眾多作品的一部分。他為別的作者做過的裝幀設計同樣知名,為申坤漁做的《不哭》,為古十九做的《不裁》,為劉春傑做的《私想著》等書,也都獲得過「中國最美的書」。

最具代表性的是去年為申坤漁做的《一個一個人》。該書被稱為「顛覆了整個設計的理念」。故意做舊,書的封面反貼、用水筆添寫了書名等,內頁還充滿了筆記、點菜單、大前門煙盒紙、圖書館的印章等圖案。出版社一開始對這樣另類的設計很緊張,上市之初還遭遇過退貨,以為是發錯貨了。「回過神來才發現這是設計,就會覺得很有意思。」朱贏椿對《中國新聞周刊》說,「我設計的所有書,沒有固定的風格,我是喜歡根據書的內容去衍生設計。」

「不正經,不好好學習,將來怎麼辦」

1995年朱贏椿從南京師範大學國畫專業畢業。「找不到工作,哪個單位要畫家?而且剛畢業很難被人承認。」朱贏椿回憶。正巧學校的出版社需要一個做設計的人。「為了生存」,朱贏椿開始做書籍設計和美編。

「為什麼我的設計至今被人關注,恰恰是因為我沒有學過設計。」他認為非科班出身,反而打開了他的思路。

很難想像,如今以設計的個性與「禪意」聞名的朱贏椿當年只能給教輔書做美編。而且幹了10年。「苦悶」「沒有快樂可言。」他回憶。2004年的一天,朱贏椿無意間走進出版社的樣書庫,發現被一排一排的物理、化學教輔書包圍。

「太震撼了!全是我一個人做的,因為那個出版社只有我一個美編。」朱贏椿回憶當時的場景。「那時候你就發現,你把你的生命糅在這個上面,幻化成一本一本沒有人要看的東西,覺得太可怕了。」

這種心情讓他下定決心要做點像樣的設計。他成立了工作室,起名「南京書衣坊」,就是如今隨園書坊的前身,最早時只有兩個人,他自己和一個實習生。白天把出版社的工作做完「養活自己」,晚上回去做自己有感覺的書。比如《人文江南關鍵詞》這本如今已經很難找到的書,便是他早期的設計。

「那個時候沒想到獲獎的事情,就是想證明一下自己。現在回頭看,是一種激勵。」朱贏椿說。除了有兩年擔任評委不能參賽外,他每年都能獲得「中國最美的書」獎項,然後被送到德國萊比錫參加「世界最美的書」評選。如今朱贏椿拿到的「最美的書」的獎項已有近20種。

這麼多年,朱贏椿一直在做書籍設計,從未染指更賺錢的商業設計。「小時候沒書看,對我後來做書的情結蠻重要的。」朱贏椿對《中國新聞周刊》解釋。

上世紀70年代初,他出生在江蘇淮陰農村,「小時候就喜歡圖形,喜歡畫畫」,經常把父親帶回的發票的反面當做畫紙。甚至在上課時,也在課本上直接畫,然後被老師擰住耳朵,提到講臺邊站著。「不正經,不好好學習,將來怎麼辦。」這是父母和老師當時對朱贏椿的評價。

但中考時,朱贏椿作為藝術生被特招進高中,幾年後因為「文化課成績很差」,復讀了一年才考上南京師範大學的國畫系,高出分數線兩分。

多年後,那個被老師揪耳朵的高考復讀生終於從一堆教輔書中脫身,成為中國最炙手可熱的書籍設計師之一。這幾年,他開始挑選找上門的案子,「選擇有感覺的,也不一定是名家」。早已不像五六年前,有人來找就求之不得。

「我拿自己扎針」

「很多人一直對我有誤解,認為我做的書,都是形式大於內容。」朱贏椿覺得自己有時候有點冤,「我偶爾一做自己的東西,就會被群起而攻之。」其中不乏同行。

事實上,那些超常規的設計,都是朱贏椿把自己當做小白鼠做的實驗。常規設計佔據了他與隨園書坊出品的主要部分。北島的《青燈》,馮唐的《如何成為一個怪物》,徐來的《想像中的動物》,毛尖的《例外》,雷蒙·卡佛的《火》,甚至,隨園書坊至今都還做著教輔書的設計與排版工作。

「生活本來就是豐富多彩的,我做這些東西以後,也要允許我做《設計詩》。《空度》也是我私人的實驗,只印了一千本,沒指望要賣。」朱贏椿說,從媒體到讀者,並沒有多少人關注到他做的常規書。他的名聲被框定在了那些極具個性的設計裡。

「把自己藏起來,為作者的文字去設計,讓讀者能夠認認真真地去看書,不要被設計形式所幹擾。」這是他做常規設計的原則。今年一年,常規書的設計他做了五六本。「我分得很清楚,不會胡來的。別人看到的形式大於內容的那些,其實都是我自己的東西,我拿自己扎針,做實驗。」朱贏椿解釋說,「或者像《一個一個人》這樣,作者無限信任我的,我可以做。」

傍晚七點,下起了小雨,工作室周圍的樹叢響著滴雨聲,朱贏椿把工作室的燈關掉,去吃飯。天井旁的屋頂上有一隻白貓在叫。「送出去那麼遠,怎麼又跑回來了?」朱贏椿自言自語,這是之前他收養的。

飯館也在學校裡。三菜一湯,加個炒飯。吃飯時,他還聊起年底要出的《肥肉》。他給出版人陳墾打了個電話,和對方開玩笑,「你他媽的就知道賣書,也不給我問問作者。」掛了電話,他又念叨,書都快下廠印刷了,韓寒都還不交《肥肉》的稿。

抱怨歸抱怨,但他對當下的狀態還算滿意。「有了名有了利,還能專心幹自己的事情,其實上蒼對我已經很眷顧了。」朱贏椿說。說完這話,平時不喝酒的他,把一點啤酒倒進杯子,慢慢喝掉。

相關焦點

  • 書籍裝幀設計師朱贏椿:曾花一年半設計一本書
    書籍裝幀設計師朱贏椿:曾花一年半設計一本書   朱贏椿是那種屬於大學校園的人,即便他對於書籍的設計再有藝術感與前衛,比如《元氣糖》,可他更像個老派的大學老師,和時代有那麼一點點脫節,但卻也未必會擺出太不入世的姿態。
  • 薦書|朱贏椿:中國也有世界第一流的圖書設計師
    他是著名的書籍裝幀設計師,他設計的書籍作品,多次獲得「中國最美的書」和「世界最美的書」獎,並在德國、韓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巡迴展覽,不僅使國際同行認可了中國的圖書設計作品,也使國際社會開始關注中國的圖書裝幀設計。《蟲子旁》是朱贏椿首部圖文作品,講述被我們忽略的蟲子的世界。
  • 朱贏椿談《日本四季》裝幀:設計師必須首先是個好裁縫
    看過「快餐速食」的電子書之後,紙質書更注重裝幀方式與內容的結合。這讓愛書人感到欣慰,同時也需要書籍設計師承擔更多責任和使命。 曾數次獲得「世界最美圖書獎」和「中國最美圖書獎」的朱贏椿老師而言,他時刻提醒自己要區分哪些設計是實驗的概念性設計,哪些設計又需要後退一步隱藏設計師身份。
  • 裝幀設計精緻化之惑:紙質書籍將變成收藏品嗎?
    儘管「甲骨文」難以複製,但越來越多市場化的出版機構開始著力推出裝幀精美的社科人文類圖書,成為一時風潮,廣西師大出版社理想國、後浪出版公司等更是從海外延聘專人負責書籍裝幀設計。陳威伸就是一位從臺北來的圖書裝幀設計師,從事書籍裝幀設計工作多年,2016年移居北京,現任職後浪出版公司設計總監。
  • 我是臺灣圖書裝幀設計師陳威伸,關於書籍裝幀設計,問我吧!
    我是臺灣圖書裝幀設計師陳威伸
  • 【裝幀設計】書籍的名片
    在圖書館選擇書籍購買或者借閱,書籍的裝幀設計是第一印象,直接影響我們是否會拿出這本書進行進一步翻看,可見書籍裝幀工作之重要性。
  • 淺談書籍裝幀在書籍中的應用
    摘 要:書籍裝幀自古有之,而且隨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書籍裝幀的觀念也在不斷發展,到了現代,書籍裝幀事業發展時期相對繁榮。書籍的裝幀設計風格和走向漸漸趨向於從情韻美、趨向於內在美和形式美,並注意到書籍傳遞的廣告信息來陶冶情操,以增強裝幀設計的內涵。
  • 裝幀設計 | 書籍的第二次生命
    這是書籍設計與裝幀的區別所在,既要尊重原作品格,又體現設計者的態度和價值。書籍設計要具備一些要素,編輯設計;編排設計;裝幀加上信息視覺化設計。強調一本書內容呈現的傳達結構創意;圖文層次經營;節奏空間章法,字體應用得當,文本編排合理。
  • 書籍裝幀設計中的視覺因素
    通過上文對設計師運用設計語言與讀者進行直接或間接的交流的論述,我們可以體會到設計師在這整個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設計師通過對設計語言顯性意義與隱性意義的研究,實現傳達某種即定的意義而創造審美的信息空間並依靠其語言本身的原創性而完成自我的實現,實現審美主體對設計信息和審美空間嘗試解釋的力量。
  • 書籍裝幀設計與書籍內涵的關係分析
    然而,在書籍裝幀設計中,如能把裝幀設計和書籍的內涵結合起來,其效益會更加突出。本文就如何在書籍裝幀設計突出內涵進行分析研究,揭示了裝幀設計和反映書籍內涵之間的一定關係。於是方便攜帶的「書籍」開始形成。中國的書籍由簡牘制度、捲軸制度發展到冊頁制度,其裝幀方式也逐漸產生變化,逐步有了對書籍保護、美化的需要,於是產生了書籍裝幀設計,而且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21世紀的裝幀設計與之前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 世界頂尖書籍裝幀設計師眼中,有一個截然不同的卡夫卡
    然而,當你看到未讀推出的「設計師聯名書系 · K經典」+文創,一定會感到眼前一亮!如果要認識這位設計師,我想,沒有什麼比欣賞他的作品更好的方法。不愛讀書的鋼琴演奏師不是好的裝幀設計師(✧(≖ ◡ ≖✿ )。超有意思的是,這似乎和作者卡夫卡的經歷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卡夫卡一面是生活掙扎的普通保險職員,一面卻堅持寫作終成萬千讀者的文學偶像。裝幀設計師與已故作家的連接,造就了一次現代主義與現代主義的激情碰撞。重讀卡夫卡,從賦予他全新色彩開始門德爾桑德的設計特點之一就是,一!定!先!
  • 【金點|咖啡】想成為專職的書籍裝幀設計師,來看看這篇吧!
    而書籍的設計便能結合文字與圖像,創造許多特別的可能。覺得自己很幸運,能成為專職的書籍裝幀設計師,過了幾年Freelance Designer生活竟也還沒餓死(笑)。期待有朝一日能夠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代表作,喔!還有環遊世界。那麼今天金小點就帶大家看看許晉維的優秀作品吧!
  • 設計閒談 那些好玩的書籍封面,是怎樣設計出來的?
    就連魯迅、徐志摩等眾多文壇巨匠都是它的粉絲,而這本「The Yellow Book」後來也作為著名的先鋒雜誌留名於英國文學史上,許多人把它看作是現代書籍裝幀設計的開端。  另一部分,設計得新穎而活潑,打破傳統裝幀方式,讓書籍變得更好看且富有創意,刷新我們對書的認知。今天,小雄就挑選了幾本非常獨特的書和雜誌與大家分享,小板凳擺好,一起來看。  吃一塊肥肉,講一個故事  朱贏椿
  • 朱贏椿:在系統中循規蹈矩時,不要忘記適時地開一扇窗
    採訪還未開始,書籍設計師朱贏椿就帶著意味深長的笑說出了這番話。《蟲子詩》確實是本另類之書。另類之處在於它所使用的語言並非現存的任何一門人類語言。朱贏椿將自己在工作室隨園書坊中看到的昆蟲咬噬、爬行、產卵乃至排便的印跡收集、拓印,再排列組合成「詩」。儘管實際上並無含義,看起來卻煞有介事。「危險」是假,「詬病」卻是真。
  • 關於書籍裝幀的起源的兩種說法
    不同時間和不同地域產生了不同形態的文字內容,而不同的文字形式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差異則使人們選擇了多樣化的載體,各種各樣的書籍裝幀形態由此而生。書籍裝幀的出現是在文字出現的基礎之上得以發展的,據記載,中國最早的文字形式是商代甲骨文,這種文字出現後,書籍才開始萌芽。
  • 書籍裝幀的技術,一步一步的優化
    這種裝幀方式在唐朝以前就已經出現了,加上當時的書籍大多數為抄寫在紙張上的,最後再被裝成卷子,所以到了後來的書都沿用以前的稱呼,叫做卷書。即使到了現在,也能經常看到很多書畫仍然使用捲軸式的裝幀方式,最常見的一般都是立軸和橫軸的兩種。
  • 書籍裝幀設計中傳統藝術的運用,看完真的漲知識!
    20世紀初,我國傳統書籍開始了向現代書籍裝幀設計形態轉變,以魯迅、錢君匋、豐子愷、陶元慶等人為代表,堅持將西方的製版、印刷及裝訂技術與中國傳統書籍文化相結合,注重書籍裝幀藝術的民族化發展,不斷將傳統文化藝術元素融入書籍設計之中,開拓了中國民族圖書裝幀藝術的現代化道路。
  • 獨一無二的手工書、藝術家手制書……英國手工裝幀設計師聯展,帶來...
    這是一場手工書籍裝幀藝術的盛宴!7月28日至9月30日,由草鷺文化的草鷺裝幀工坊、滬江草鷺裝幀設計研究中心主辦的「草鷺·英國手工裝幀設計師線上聯展」舉行,登陸「草鷺俱樂部」公眾號即可飽覽此次展覽佳作。二十世紀,將書籍裝幀視為藝術門類的復興運動,湧現了一批著名的倫敦工坊,很多裝幀師繼續科布登-桑德森開啟的傳統,成為藝術家裝幀師,他們所追求的,不僅是手工裝幀的書籍作為獨立的完美物品,也要反映或引領當代藝術設計的潮流。
  • 「書」的好看的皮囊——淺談日本近代書籍裝幀設計
    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人才會有意識的從內容入手去搜集書籍,但是,一個令人心動的裝幀設計無疑是給書籍內容加了不少分。有個有趣的現象是,中國古代的書籍裝幀,在封面設計上卻並沒有太大的花樣。當然,中國古代是有裝幀藝術在的,去年在臺北故宮買到一本圖錄《之美》,裡面收錄了各式各樣工藝複雜、材料名貴的書畫裝裱工藝,其中就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國古代書籍的外觀設計,但是這些藝術概念大多是定位在宮廷並沒有平民化,更沒有大規模普及,對比起我們的鄰居日本,我們走的更像是高端定製路線。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近現代的東方書籍裝幀設計是從日本開始的。
  • 設計文本詩意的舞臺——書籍裝幀設計40年
    也正是在這一年,我進入書籍設計行業。這期間,我親身經歷了中國書籍設計業從觀念到技術的變化與提升。從活字印刷到平版印刷,從鉛印到膠印,從手工繪圖、貼稿製版到如今電腦設計聯網成書……40年來,生產力、生產工具、生產關係的巨變,引發出版體系構成、產出授受關係、設計思維概念等等革命性的範式轉移。多少年來,書籍裝幀主要就是畫封面,所謂「人靠衣裳馬靠鞍,書靠書衣來打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