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新疆通古斯巴西古城神秘面紗,見證唐代安西都護府歷史變遷

2020-12-21 騰訊網

龜茲,西域一個古代輝煌王國的名字。充滿神秘,令人嚮往。這裡遍布古代遺址,流傳著一個有又一個傳奇故事。這是一座經歷戰爭烽火的城池,就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見證著歷史變遷。

真沒想到,今年六七月份,新疆新和縣還原建設的通古斯巴西古城即將竣工,耗資五億元的復古工程,這在新疆還是首次。儘管還沒有看到通古斯巴西古城國家古遺址文化公園正式落成,但還是目睹了唐安西都護府文旅產業園,在新和縣將要竣工的場面。

這座復原的唐代安西都護府——通古斯巴西古城,位於新和縣城新華南路,總共佔地600畝,總建築面積8.1萬平方米。為什麼要復原這樣一座歷史古城呢?到底又有什麼價值意義呢?這件新疆的大事,大家還是聽我慢慢敘述前因後果。

01、從一位北大教授考古說起

陳凌,北大文博學院教授、中國資深考古專家和學者。他參加過國內很多古遺址及2011年新疆吐魯番吐峪溝遺址考古發掘,2014年首次參與南疆龜茲地區的土古遺址考古發掘。

2016年8月4日至5日,我作為媒體記者在通古斯巴西古城考古發掘現場,跟隨陳凌教授親身經歷了土遺址考古發掘過程,並針對這座軍事城池存在的年代等謎團進行全程的了解和揭秘。

今年4月2日,當我再次來到新和縣時,卻意外得知通古斯巴西古城復原建設工程即將完工的消息,說實話內心非常激動。當天吃完晚飯,我就孤身一人前往復原建設中的通古斯巴西古城,熱切地目睹這座唐代的重要軍事城池。

陳凌曾告訴我說,從2012年開始,因受國家文物局的委託,他就著手對新和縣通古斯巴西古城考古發掘工作做準備。當時以他的看法,這是一條艱難的考古之旅,也是一條銘刻歷史的生命之旅。

關於恢復古城原貌,陳凌說,他在古城裡面做過一個科學勘探,發現地表下面有超過4.5至5米之間的文化堆積層,大體可以確定城內的道路走向(主幹道是南北大道),有哪幾個建築區域,從開挖的探溝可以看出古城建築奇特,城池的重要部分應該集中在北甕城門東部,那是整座城池的制高點。

漫步於古城內的紅柳叢之間,不難想像,這座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軍事城池,廝殺的將士、貿易的商旅、過往的僧侶、他們都曾在這裡留下了深深的歷史背影和足跡。

千年時光,曾經繁華似錦的通古斯巴西,它與周圍的漢唐古城,戍堡和烽燧遙相呼應,共同構成了龜茲地區自漢至唐的屯田、屯兵和護衛龜茲中心地域的軍事中心,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研究價值。

隨著考古發掘不斷深入,陳凌對還原古城歷史原貌充滿信心,他認為打造國家級的古遺址文化公園,將成為自古以來中央統治西域的重要歷史見證,更是維護新疆和諧穩定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穿越時光隧道,在狼煙四起的龜茲古國大地上,諸多的城池構築了唐代安西都護府軍事防禦體系。作為安西都護府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古斯巴西古城,以其軍事地位的重要性,成為唐代中央軍事駐軍西域的主要城池之一。

靜靜地佇立於土築的城牆上,透過這座滄桑厚重的城池,仿佛聽到衝鋒的號角、戰馬的嘶鳴、將士們的廝殺聲,鋪天蓋地的刀光劍影讓生命顫抖和哭泣,也讓蒼天大地戰慄。唐代歷任安西都護為維護西域邊疆穩定,拋頭顱灑鮮血,用生命捍衛著中央集權制的統一。

如今,位於新和縣巴格託克拉克鄉境內的通古斯巴西古城遺址,坐落在渭幹河古河道,佔地近6萬平方米,周圍是荒灘和農田,城內紅柳、駱駝刺、鈴鐺刺、野生黑枸杞等植物雜亂叢生,四周的城牆嚴重坍塌,但這也是阿克蘇地區境內至今保留完整的古遺址之一。

02、唐安西大都護府考古意義

2014年初夏,陳凌教授帶領北大文博學院學生開始對新和縣通古斯巴西古城進行考古試掘。他說,唐安西大都護府考古項目是國家文物局制定的近期計劃,主要對唐代在西域設置安西都護府範圍內的古城遺址進行考古發掘,也是在新疆考古歷史上具有新的裡程碑。

說起考古發掘的意義,陳凌說國家通過考古發掘能更有力地來證明,新疆自古以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旨在研究唐朝中央政府設立的安西大都護府及其整套管理和防禦體系究竟如何構成等一系列問題,理清安西大都護府相關軍政建置體系。

相對而言,陳凌認為這次土遺址的考古發掘比起古墓考古發掘更困難更複雜更系統。因為新疆的古城遺址絕大部分都是土遺址,如果不經過系統的考古發掘來論證,單從表層上是很難看出遺址的年代和歷史變遷,只有通過系統的考古發掘,才能從實物上的設施來證明中央在西域建立的有效管理,以及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發展的體系和功能。

陳凌從考古意義上解釋,發掘就是要從考古的角度,進一步考證中央對新疆的管理,古代時期的西域在中央統治下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發揮的重要作用;如今保留下來的文獻提供的是文字資料,而考古提供的是實物證據,應該說是超越文獻之上的佐證,考古的意義更重要更重大。

作為國家級文保單位,通古斯巴西古城考古發掘項目計劃五年,從2014年開始至2018年結束。談到考古項目的艱難,陳凌曾感觸地說:「第一年試掘前期,我們做了近兩年的準備工作,每年要進行考察和測量,然後確定下來每一步的考古發掘工作,畢竟土遺址的發掘比較複雜,從方式、技術、工具及材料上的要求也不同;五年時間的發掘,不僅會給我們積累一些寶貴的經驗,更會推動新疆考古歷史的進程。」

目睹著眼前這座西域曾經叱吒風雲的軍事城池,依然遮掩不住當年戰爭時期力挽狂瀾的地理優勢。站在殘垣斷壁的土城牆上,陳凌由衷地發出感慨:「儘管此次考古發掘很艱難,但通過五年的努力,或者更長一點時間,我們會一點一點將通古斯巴西古城恢復原來的建築模式,逐步揭開這座古代軍事城池的神秘面紗,向世人宣告中國自古以來統治新疆及發展的重要歷史意義。」

如今,距陳凌完成考古發掘任務已有一年多了,新和縣復原通古斯巴西古城的建築圖紙和設計,必定傾注了他的心血和付出。也許通過這次考古發掘,讓他在中國考古界不僅有了對新疆考古的權威著作,重要的是揭開了這座古城遺址的神秘面紗,佐證了唐代統一西域的歷史。

03、通古斯巴西古城早於唐代

2016年8月4日,我正跟著陳凌在通古斯巴西古城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時,突然他感到刮土的手鏟觸摸到堅硬的東西,心裡頓時驚喜萬分。當輕輕刮去覆蓋的土層,幾塊黃色的地板磚印入眼瞼,經過仔細的辨認和研究,陳凌確定這是魏晉時期的地板磚。

為什麼會在唐代古城出現魏晉時期的遺物?難道唐代古城與魏晉時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據史料記載,高宗顯慶三年五月,在平定西突厥阿史那賀魯叛亂、西域形勢有所穩定之後,唐安西都護府從高昌(今吐魯番)交河故城遷至龜茲。其後,由於吐蕃對西域地區的侵擾,唐曾一度拔棄四鎮(碎葉、龜茲、于闐、疏勒)。武則天長壽元年,王孝傑率唐軍收復四鎮,以漢兵3萬駐守,此後,安西都護府才在龜茲得以穩固。

今天,我們從史料中難以查閱到安西都護府在龜茲地區設置的駐守府衙,有的專家認為通古斯巴西古城是安西都護府衙,還有的專家認為新和縣和沙雅縣的玉奇喀特古城是安西都護府衙,這些爭議暫且不提,畢竟都沒有確切的歷史記載。

陳凌說,究竟唐安西都護府衙設在哪座城池,我們目前都不敢妄下結論,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龜茲地區遍布眾多的城址都屬於唐安西大都護府的組成部分,根據地理位置構築成唐安西大都護府的軍事防禦體系。就像古城的建築年代也有不同的看法,大都認為是唐代,但不能這麼簡單的認為,我們就要從考古的角度來解決這個問題。

在2014年和2015年考古中,陳凌就發掘出很多陶片,還有銅飾品、玻璃器皿、漢代的五銖錢、唐代的錢幣等。因此,他初步推測通古斯巴西古城的建造要比唐代更早,大概在魏晉時期。因為從發掘的實際情況來看,各土層的顏色不同,還有土層中的包含物年代也不同,可以看出這座古城是經過多次改造重複利用,就是再改造再利用,由此說明,通古斯巴西古城的歷史比唐代更久遠。

如果從出土的文物來判斷,似乎說服力比較單薄,結合近兩年多的考古發掘結果,陳凌分析,從北甕城東部來看,緊靠城牆北部都是建造的房屋,由於不同層次的積累,古城多次的使用,發掘到第二層大概已是魏晉時期的房屋;其次發掘的這段城牆,屬多次改造現象,正印證了「時代長、多次維修」。

這種現象,經過發掘驗證後,陳凌心裡比較清楚。再者就是出土的地磚,長寬33釐米,厚度6釐米,顏色屬於黃色,這是魏晉時期多用於建築方面的地磚,唐代的地磚顏色、大小等就不相同於魏晉時期。

另外,整個通古斯巴西古城是建築在渭幹河古河道之上,土層下面發掘有大量的河沙堆積,所以積累這幾個方面的經驗,陳凌斷定古城的年代比唐代要早。

04、文物佐證東西文化的融合

當時,我在考古發掘現場看到,陳凌教授帶領學生們頂著炎日和高溫,有的拿著手鏟小心翼翼地刮去一層又一層的覆蓋的沙土,有的拿著儀器在精確地測量坐標和方位。他們每刮去一層土層,都會發現陶片或獸骨,還有不同色彩的玻璃碎片,每發現一件文物,考古人員的臉上都會閃現驚喜的表情。

陳凌曾指著剛剛發掘出的兩塊玻璃碎片告訴我:「這兩片玻璃差不多和地磚在同一個紅燒土層,理應屬於魏晉時期的遺物,顏色、質地等都有著明顯的東西文化結合特徵,至於陶片及修復的陶器,也有漢唐時期的風格,不過還是要通過測試才能推斷出具體的年代。」

在考古發掘的5年時間裡,陳凌帶領考古隊伍只是在古城發掘出一些陶片、銅器飾件、玻璃、炭精碎片、獸骨、錢幣等文物,這些都具有極其重要的考古價值。文物檢測是一個很關鍵的環節,每一件文物,或者每個時代的文物,它們的配比成分不一樣,所以要經過產地分析、產品分析等不同的檢測,才會得出最終的結論。

後來,這些文物經過檢測之後,古城的年代要早於現在的說法。最重要的一點是,可以說明中原文化一直都在影響著西域文化,出土的各類文物就是東西文化融合的見證,古絲綢之路就印證了這一切,所以西域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時至今天,新和縣復原的通古斯巴西古城,再現了新疆歷史的輝煌時期。真正向世人再一次證明:新疆的歷史不但是中國的,也是屬於世界的;文化不但是中國的,也是屬於世界的。

相關焦點

  • 重現千年古城——訪新和縣唐安西都護府文化園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趙妍中外記者在安西都護府文化園參觀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張雲帆):12月5日下午,參加「外籍記者看新疆」活動的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外記者來到新疆阿克蘇地區新和縣唐安西都護府文化園參觀採訪
  • 什麼是北庭都護府?
    「 可考的北庭都護官銜中不再有「大」字。但其作用是明顯的,北庭都護府在地位上實現了與安西都護府的平起平坐,整個西域由二府東西分疆而治。NO.為了統治廣袤的西域邊疆,有效管理眾多的少數民族,唐朝效法漢朝建制設置都護府,都護府負有「撫慰諸藩,輯寧外寇」之責,進而穩固唐朝的統治。唐朝在西域先後設置了安西都護府與北庭都護府。而北庭都護府便是武則天時期主管天山北麓軍政的機構。它興於一座城——庭州。
  • 跟我走進新疆吐魯番「交河故城」 探索大唐安西都護府的前世今生
    這座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西域古城,在唐朝時期是西域最高軍政機構「安西都護府」最早的駐紮地。西域在中華歷史上也有兩次輝煌的時期:漢朝(西)以及唐朝(包含武周),而漢朝的張騫和唐朝的玄奘都是來自中原卻目睹了西域時代變遷的親眼見證者。
  • 為什麼要去一次新疆:神奇和古老,那裡的每一處風景都此生難忘
    通古斯巴西城址是安西都護府下的軍事重鎮,是古代龜茲較大的古城堡之一。它始建於西晉時期,東西長250米,南北寬230米,古城四角有突出的牆垛,規模宏大,保存完整。還出土了許多重要文物。甘肅有「隴上江南」之稱,寧夏有「塞上江南」之美譽,阿克蘇的【烏什縣】不僅是「塞外江南」,更是享有「半城山色半城泉」之美稱。
  • 新疆奇臺縣:歷史與人文自然相融合的天山北麓綠洲
    自古以來,奇臺縣就是西域人類活動區域,這裡遍布歷史遺蹟,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是漢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歷史與人文自然相融合的古地域。第一次去奇臺縣,也算是匆匆忙忙,我們在縣城古城街賓館住宿,價格只有一百多元,第二天便在古城街閒逛,並品嘗了有名的奇臺拌麵。
  • 《又見平遙》沙瓦劇場揭開神秘面紗
    1月20日上午,我國第一部以城文化為主題的室內情景體驗劇——《又見平遙》沙瓦劇場在平遙古城舉行落成典禮,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又見平遙》劇場分A、B、C、D四個實景演藝區。A區為引導區,仿照平遙古城內經典鋪面建造,真實反映平遙最鼎盛時期票號建築的特色。
  • 這,就是新疆!
    新疆油田採氣一廠 克拉美麗氣田新疆擁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3個。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中國四大無人區之一。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王小軍 攝藏野驢、野犛牛、藏原羚、黑頸鶴罕見的野生動物常常在這裡出沒。
  • 新疆考古證明,龜茲故地的庫車,土著居民有這三個人種組成
    庫車古稱龜茲,是西域歷史上一個比較重要的綠洲城廓,漢朝的安西都護府和唐朝的西域都護府曾在此設立,由此證明,龜茲應該是西域最大的故國,但它的土著居民卻成為了人們關注的話題。根據歷史考古和近代專家的研究分析,我們對龜茲土著居民有了一條清晰完整的脈絡。
  • 新疆很容易認錯的5個地名,你能讀懂幾個?
    從古絲綢之路過玉門一路往西,進入到浩瀚西域之後;當歷史重返到數千年前,天山南北一直都是旌旗招展,諸侯分割,從而也就形成了歷史上著名的三十六國。而在這些遠古列國當中,大都是盤踞在天山以南或大漠或綠洲之中,也就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和歷史積澱。
  • 龜茲時期壁畫中描繪下的商貿,反映古絲綢之路上的經濟繁盛
    隨後,唐朝逐漸統一西域,置安西都護府,設四鎮,龜茲結束了動蕩不安的局勢,社會環境漸趨穩定,商業貿易有了發展的基礎。龜茲社會的穩定得益於唐朝在西域所實施的一系列軍政管理制度,這恐怕也是龜茲歷史上的「美好時光」。
  • 古代都護府|大風起兮雲飛揚,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從詩中可知,王維是去見都護的,都護是都護府最高官職,那麼都護和都護府是什麼時候開始設置的呢?在政治軍事上有什麼意義呢?歷代沿襲又如何?下面我們就來簡單介紹。
  • 深圳有座歷史古城,見證「深圳速度」的發展變遷,一起去看看
    南頭古城南城門這就是南頭古城,又叫「新安古城」。南頭古城牌樓南頭古城地處珠江入海口東岸,同時也是歷代嶺南沿海地區的行政管理中心、海防要塞和海上對外貿易集散地。獨特的地理位置賦予了它重要的歷史責任和使命。
  • 亞洲古代文明展在河北博物院揭開神秘面紗
    12月4日,《同在東方——亞洲古代文明展》在河北博物院正式揭開神秘面紗——  絲路迴響中國風記者 龔正龍攝  月形門庭、鏤空隔斷、幽藍之光……12月4日,河北博物院13號、14號展廳,以悠遠深邃的藝術陳設,帶來午夜幽蘭般的神秘。「似曾相識,無比懷念。」展廳內,經常出國工作的石家莊市民裴愛紅心潮澎湃,不禁回想起多年前的中亞之旅。  一個好的展覽,總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和回味。
  • 新疆吐魯番交河故城:世界上現存最完好最古老的生土建築城市遺蹟
    交河故城位於新疆吐魯番,是目前世界上現存最完好的,最古老的生土建築城市,早在1961年就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所謂生土建築是指用沒有經過烘焙的土建成的建築物,如直接在土臺上挖出一個院子來,墻是直接挖出來的等。
  • 安西安西,最後的安西都護,最後的大唐
    766年,吐蕃趁機攻佔河西走廊,切斷西域同大唐的聯繫,至此安西孤懸西域。駐守西域的安西軍,甚至連唐朝改元都不知道。上世紀吐魯番出土的文物有「廣德四年」的字樣,而真實的廣德只有兩年。768年,安西軍小隊突破重圍到達長安,所有人都以為西域早已丟失,他們卻告之,安西將士依舊在苦苦堅守,為國盡忠!滿朝文武皆悵然落淚。
  • 古城長汀古城古城古城古城中國和多的美麗都是美麗的風景
    古城長汀古城古城古城古城中國和最多的美麗都是美麗的風景,免費向公眾開放我相信你對這個省很熟悉,可稱為中國著名的旅遊大省,他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和許多美麗的旅遊景點,世界各地的人們每天都來參觀,要說最著名的景點是鼓浪嶼,鼓浪嶼曾經吸引了很多遊客前來遊覽
  • 《探秘冬蟲夏草》——揭開冬蟲夏草的神秘面紗
    《探秘冬蟲夏草》——揭開冬蟲夏草的神秘面紗 2020-12-11 12: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疆文化:昔日的巴楚縣,今天的水墨綠洲
    新疆所有的地方,我唯獨對巴楚縣有深刻的印象,因為我在那裡度過了難忘的新兵歲月,二十多年之後,原來的部隊已搬遷到巴楚縣城了,或許原來的副業隊還留在那裡,成為部隊的後勤養殖基地。畢竟原來新訓的地方緊靠著一個叫小海子的水庫,這裡的一切曾留給我無數親切的回憶。
  • 歷史上的新疆——絲綢之路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它是如何經過新疆的
    正如唐代詩人張繼(涼州詞)所描寫的「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無數鈴聲遙過嘖,應馱白練到安西」。近幾年在唐代祭壇上出土的雙峰駝俑,背上覆蓋著掛毯,上面蓋著馬鞍架,架上背著一個裝滿東西的花袋,包的兩邊各放了兩卷絲綢,絲綢中間是白色,兩端是紅色,兩股絲,擰成一條繩,是藍色的,這應該是當時絲綢之路交通狀況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