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七 拾香粉
趙林祥
岐山農村,自古流傳著七夕節姑娘媳婦拾香粉的習俗。
農曆七月七日,是神話故事裡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喜日子。民間傳說,眼巴巴盼了一年的織女,一大早就起身,精心梳頭打扮,擦胭脂施香粉,描眉塗唇,想以最美的容貌,去見心愛的牛郎。這就引起王母娘娘的反感,暗地裡指示天宮更夫,故意拖延七夕前夜的更鼓時辰。造成織女每年都是匆匆起身匆匆打扮,手忙腳亂中塗脂擦粉,便有許多香粉從指間滑落,飄飄灑灑,在空中與清晨的溼氣凝結成細小的白色粉團,落到人間。凡間女人如果施用了天宮裡的香粉,醜姑娘也會變得像織女一樣貌若天仙。據說拾香粉之前,凡人一概不能說話嬉笑,以免織女覺察,斷了世間難覓的珍貴香粉。
七夕這天早晨,當東方的天邊剛露出一抹似有似無的微曦,提前商量好的村姑們就悄悄起床,輕輕拉開頭門溜出家,與約好的姐妹相聚一起,三五成群,尋找村裡的老宅院,老牆根。鄉間盛傳,年份越久的土牆下,香粉越多。此時的鄉野,尚在黎明前的酣睡中,大地朦朦膿膿,影影綽綽的村姑們輕手輕腳,如靜夜裡的幽靈般穿行於村巷,生怕驚擾了正在精心裝扮的織女,人人懷揣著拾到香粉,渴望變成美女的夢想,大氣不出地提前守侯著。
晨曦似乎理解了鄉村女人的愛美之心,一霎那掙脫了黑夜的牽絆,天空猝然間放亮,大地一瞬間出奇地清晰明了。等待中的姑娘們立馬四散而開,伏著身,彎下腰,瞪大眼,斂住氣,順著黝黑斑駁的黃土牆一路尋覓。牆根下是成年累月風化後堆積成的老塵土,細碎的土沫間,不時閃現出一兩顆肉眼不易覺察,僅有芝麻般大小的白色粉粒,晶瑩透亮,潔白無瑕。小心翼翼地用指尖輕輕粘住,拾起來放入掌心,這便是傳說中織女遺落的香粉。一路尋尋覓覓,一路拾拾撿撿,正忙得不亦樂乎,太陽冷丁跳出地平線邊,千萬道絢麗的霞光傾灑大地,奇妙的香粉頓時了無蹤影。民間說法,太陽出來這一刻,織女正好結束打扮,啟程奔往會見牛郎的鵲橋,自然不會再有香粉了,傳統的七夕拾香粉到此結束。算起來拾香粉的過程前後不到一刻鐘,雖然時間短暫,但每個起早的撿拾者都會有所收穫,掌心裡或多或少都託舉著三五顆圓溜溜,白亮亮,粉撲撲,光鑑可人的粒狀香粉。性急的姑娘家,顧不上回歸就將掌心裡的香粉照直塗抹在兩個臉頰上,反覆地搓揉,讓神奇的香粉摻合著臉上晶瑩的晨露,滋潤膚肌,美化容顏。據說,抹了香粉的女人,不僅周身香氣濃鬱,以後無論風吹日曬,臉頰的皮膚始終保持著人見人愛的嬌嫩粉白。做完這些,忍了大半天的鄉村姑娘,這才放任天性,開始了習以為常的嬉笑打鬧。初升的朝陽下,披一身露珠兒的年輕村姑們,個個水靈靈,俊俏嬌媚。尤其是剛搓了香粉的雙頰,紅撲撲,白嫩嫩,宛如一朵朵盛開的桃花,紅裡帶白,白中泛紅,嬌豔嫵媚,粉白亮眼,坦露出鄉裡閨女家阿娜多姿的天然百態。此時此刻,沉醉在幸福中的姑娘們,無拘無束,凝眸相視,你望我,我看你,互相欣賞中,卒然間爆發出「嘻嘻哈哈」的仰天大笑,放肆的笑聲驚醒了貪睡的鄉村。冷不丁,一曲古老而悠長的七夕歌謠沖天而起:
七月七,鵲橋會,
天上織女見牛郎。
七月七,拾香粉,
凡間妹妹想情郎……
哦,古老的七夕節,有趣的拾香粉。
趙林祥,岐山縣鳳鳴鎮鞏寺村人,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全國自強模範。1983年開始發表作品,出版有長篇小說《理事長》《西安是個坳》,長篇紀實小說《愛不流淚》,村莊史話《櫛風沐雨盤龍寺》,散文集《人生的第一個青蘋果》。其中《愛不流淚》榮獲陝西省首屆慈善文學一等獎,《亮亮•木車•小鳥》榮獲陝西省殘疾人散文詩歌大賽二等獎。
三秦作家微信公眾平臺
投稿郵箱 208519699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