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超在《李文忠公事略》中說道:「其下者,則巧言令色,獻媚人主,竊弄國柄,荼毒生民,如秦之趙高,漢之十常侍,唐之盧杞、李林甫,宋之蔡京、秦檜、韓侂胄,明之劉瑾、魏忠賢,穿窬鬥筲,無足比數。」
每個王朝的衰落、滅亡都有其自身的、深層次的原因,不能單單認定一個人為罪魁兇手。但毋庸置疑的是,在某個重要的歷史節點,確實會出現一些人物,他們的存在和作為為這個王朝的延續做出了積極或是消極的作用。
北宋著名的權相蔡京便是存在於一個重要節點的人物。蔡京先後四次任相,仕途長達十七年之久,四起四落的經歷更是堪稱古今第一人。
然而他卻以奸臣的形象聞名後世,被稱為「六賊之首」。功過能否相抵未可知,但稱其為「大宋的一號奸臣」卻是有依有據的。
一、媚上欺下,禍亂朝野
在宋徽宗即位之初,北宋王朝的實力尚且強大,且社會經濟發展良好。以東京汴梁以及全國的多數城市,尤其是大都城,商品經濟發展呈現良好態勢,經濟繁榮,可謂是國泰民安。
然而在蔡京上位之後,這一切就開始悄悄有了變化,正如前面所說的「蔡京正是生活在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的人物」。
蔡京的仕途之路一開始也並不順利,元符二年(1100年)時,即是宋徽宗即位後不久,蔡京被貶官為端明、龍圖兩學士,太原知府,不久之後又被貶為江寧知府。甚至後來蔡京又遭彈劾,被奪去官職,貶於杭州。
蔡京為了往上爬,巴結上了宦官童貫,童貫利用向皇帝進獻「名家書畫、各種奇巧之物」的便利條件,順帶捎上些蔡京畫的屏幛、扇帶等物。
因為徽宗是書畫藝術大家,所以,慢慢的對蔡京留意起來。蔡京收買太監的同時也極力討好皇帝寵愛的妃子。
但蔡京之所以能夠四度拜相,並且位極人臣,自然是有他自己的過人之處的。只不過他的過人之處並非在文治武功突出,而是在於他對皇帝心思的把握,以及善於緊跟皇權。
在封建王朝之中,有才華有謀略者絕不在於少數,但能夠一直為皇帝所用的卻是不多。觀漢朝便可看出一二,漢高祖劉邦時,韓信可謂是忠肝義膽的名將,然而卻在建國後不久在呂后所殺。這說明的又是什麼呢?是不是韓信能力不行呢?
自然不是的,韓信在劉邦打天下的過程中立下許多重要的功勞,封侯便是對他的肯定。然而韓信卻沒有能夠掌握皇帝意圖,並迎合取悅,於是他成為了皇權政治的犧牲品。
可見在封建王朝中,迎合皇權是為臣子所必須要做的事。能夠被視為奸臣的蔡京自然是深諳此道的,他深知生存於朝廷之中,首要之舉便是「擺平」宋徽宗。
蔡京最擅長的確實是取悅和迷惑皇帝。在宋徽宗為了改革時,蔡京立刻就打出了「變法」的旗號,如此一來,自然就取得了皇帝的好感,得到皇帝的信任乃至重用。
但蔡京表面上是為了變法,實際上卻是趁機大興黨禁,打擊和消滅自己的反對派。
蔡京為宰相,卻不盡對皇帝的規勸之責,反而是聽任皇帝沉迷於各種愛好。諸如徽宗喜歡石頭,他便在蘇州設立「應奉局」,並且專門在東南一帶搜刮奇花異石,甚至還用大船組隊編成了「花石綱」運到開封。而這一路上不斷開挖運河,拆除民房,所耗費的國家稅收,以及給沿岸居民帶來的負擔,可謂是極重的。
以小見大,不難以想蔡京對於宋徽宗的不好習慣是如何的放任、放大,欺上而媚下。
二、製造黨爭、排除異己
此外,蔡京還大力製造黨爭,以排除異己。他依靠宦官童貫,取得宋徽宗的寵信,開始拉攏大批黨羽。
蔡京在拉攏黨羽方面的手段也是令人喟嘆,在向朝廷推薦官員的時候從不避諱這些人與自己的聯繫,並且每次舉薦人數達十人之多,絲毫不考慮所謂的官場平衡。
而蔡京歷來舉薦人也是沒有原則性的,不考慮此人是否有這個能力,但凡是跟著他混的都一概封官許願。如此一來,便導致了無緣無故的人事升遷以及大量的冗官冗員。
隨著朝廷中越來越多的人都是蔡京的人之後,整個朝堂愈發的烏煙瘴氣。對於那些不執行自己命令的人,蔡京歷來都是對其羅織罪名,打擊報復。而這種打擊報復,在蔡京任相期間是常有的,諸如誅殺元祐黨相關的一大批人。
這樣無限制的報復直接就動搖了北宋朝廷的人事制度基礎,對北宋王朝造成了極大的摧殘。以至於最後朝廷中的可用之人所剩無幾,全是奸佞小人。
甚至於,就連軍權都被童貫這樣的無能之人所掌控,導致了北宋與金國的前期交鋒中,宋軍實力形同虛設,節節敗退,發生了令人垂淚的「靖康之恥」。
三、危害百姓,動搖國本
蔡京除了腐化北宋朝廷之外,更是腐化了北宋的民風。因蔡京的所作所為,官場乃至民間的奢侈之風漸起,而賣官鬻爵之舉更是愈發頻繁。官員為了貪汙腐敗對百姓層層盤剝,導致普通百姓苦不堪言。
同時,蔡京還打著「變法」的旗號,進行了所謂的幣制、榷制、市舶制等經濟改革。但實際上卻是為了增加稅賦,使得國家的財政收入迅速增加,國庫充盈。
而這些收入並沒有用於正處,一方面用於給皇帝大興土木,同時大小官員也都以皇帝的名義來中飽私囊,也就是說,老百姓的錢最終都進了蔡京和大小官員的口袋。
另一方面,蔡京把錢用於對西夏的戰爭上。彼時大宋的北方威脅主要是遼和金,但北宋卻不解決這個威脅,反而是去攻打西夏。其結果自然只是耗費財力物力,嚴重損耗北宋實力,最後被金國所滅。
蔡京最大的不該便是動了老百姓的錢,如此一來便動了國本。民心歷來都是一個王朝存在的根基,蔡京的所作所為使得百姓怨聲載道,民心盡失,這便是宋朝滅亡的關鍵。
小結
不可否認,蔡京確實是一個聰明的人,蔡京,但是他的聰明卻沒有用在正處,若是他的聰明才智是為了百姓、為了國家,那麼他必然能夠成為一個有用之臣,造福世人。
但他偏偏為的是自己的權力,自己的一己私慾,這樣的聰明才智便成了一把劍,捅向了北宋的百姓、朝廷。最終將這個昔日強大的王朝,逼向了滅亡的道路。
而蔡京的財政改革究其根本,是他作為利己主義者所採取的一種手段罷了,通過財政收入的增加,他取得了皇帝的讚揚和滿意,鞏固了自己的權利地位。同時在皇帝的大興土木過程中,他又將這些錢財收入到自己的囊中,為自己所用。
如此一來,可謂是名利兩收,一手牌打得可謂是漂亮極了。蔡京並非不知道如此做法的後果,但他所關心和追求的不過是自己個人的權勢和私利,只要能夠獲得權勢和私利,他可以不擇手段,也可以不顧一切。
由此來看,北宋的滅亡並非真的因為金人鐵騎是如何的善戰,宋朝能夠建立,並且一統天下,可見其實力非凡。北宋之亡,亡於當權者的極度無能,朝廷官員的貪汙腐敗,而造成這種局面的罪魁禍首便是蔡京。他為了自己的私慾,選擇將國家推向滅亡,這就是為何說蔡京是北宋王朝的一號奸臣所在。
參考資料:《李文忠公事略》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