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誇張地說,過去15年來,我們從未遇到過如此艱難的一年……儘管存在憂慮和擔心,我們依舊滿懷希望,期待新一年。」2020年12月30日,默克爾以德國總理身份發表了最後一次新年致辭。對世界而言,2020年足夠艱難,對這位已經執掌德國15年的「鐵娘子」來說也是。2021年9月,德國將舉行聯邦議院選舉,如果選舉後組閣順利,默克爾可能將在年內卸任,德國乃至歐洲此後將走向何方,又多了一些不確定性。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曉瑩
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女性
「今年9月德國將舉行大選,我將不再競選,這很可能是我作為聯邦總理最後一次新年致辭。」這是默克爾第16次以德國總理身份發表新年致辭,卻也到了要說再見的一年。從2005年成為德國首位女總理以來,默克爾始終展現出沉穩幹練的「鐵娘子」形象,但這次她卻直言艱難,人們在她的臉上也看到了一絲疲憊。
2020年12月,美國《福布斯》雜誌公布了年度「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女性」排行榜,默克爾第15次登上榜單、第10次蟬聯榜首,地位無人撼動。但這位全球最具權勢的女性,不是生來就是個政客。
默克爾早先是科研人員,擁有物理學博士學位,「柏林圍牆」倒塌後,35歲的她才投身政治活動,那時默克爾給人的印象只是一個不苟言笑、略帶拘謹的普通姑娘。但她很快遇到了自己的「恩師」——德國前總理科爾。在科爾的提攜下,默克爾很快成長起來,成為德國執政黨基督教民主聯盟(基民盟)副主席併入閣。因為這層關係,有人稱她為「科爾的小女孩」。
1998年,德國傳統左翼政黨社會民主黨(社民黨)在大選中獲勝,執政16年的科爾下臺,隨後基民盟又爆出政治獻金醜聞,時任黨主席也牽涉其中。令人意外的是,擔任基民盟總書記的默克爾主動與恩師「劃清界限」,公開批評科爾,並承諾將帶領基民盟迎來新開端。2000年4月,默克爾成為基民盟這個偏保守政黨的首位女性黨主席。
默克爾務實、堅韌、能成大事的性格逐漸顯現出來。2005年,她帶領基民盟在大選中以微弱優勢擊敗社民黨,兩黨組成「大聯合政府」,她成為德國首位女總理。但她當時並不被看好,甚至有民調顯示,大多數德國人認為默克爾政府不會完成四年任期。然而,默克爾依然雄心勃勃地確定了執政目標:10年內使德國重回歐洲經濟增長率前三的國家之列,大幅降低失業率。
誰都沒想到,她做成了,而且還是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凜冬之中。在2008年金融危機和2009年歐債危機的連番打擊下,歐洲遭遇經濟衰退,多國經濟負增長。默克爾領導的德國政府推出經濟刺激計劃,投入資金穩定金融業,尋找高技術、綠色經濟等新增長點。她帶領德國扛住經濟危機的衝擊,將失業率維持在20年來最低水平,讓國內經濟保持增長。
歐債危機中,她帶領德國與法國聯手擔當「歐洲管家」角色,主導紓困計劃,堅持緊縮的財政方針,為歐洲穩定與團結注入活力。到2011年,德國經濟恢復到2008年初經濟危機前的狀態,重新煥發生機。到2020年1月,德國經濟已實現連續第10年增長。
經濟是獲得民意支持的基礎,德國經濟在歐洲一枝獨秀,出色的政績讓默克爾坐穩了總理之位。2009年和2013年,她兩次成功連任,民意支持率一度高達70%。
她成了「最後的捍衛者」
在默克爾低調務實的努力下,德國一舉成為歐洲的「領頭羊」。歐盟雖以法德兩國為核心,但在默克爾之前,無論是地位還是話語權上,法國似乎更勝德國一籌。如今,經濟領跑的德國牽頭成就了歐盟多項內政外交計劃,包括2020年疫情下的歐盟財政紓困計劃。而且,在新冠疫情中,德國也是歐洲國家中的「抗疫典範」。
默克爾執掌德國的15年間,法德力量對比發生變化,德國在歐盟的地位更穩固、更突出,站到了歐洲權力中心,外界對默克爾的暱稱從「德國媽媽」變成了「歐洲祖母」,美國「政客」網站將她譽為「歐洲的基石」。但是,2015年爆發的難民危機,成為默克爾政治生涯乃至整個歐洲政治生態的轉折點。
2015年,歐洲遭遇二戰後最嚴重的難民危機,數以百萬計的中東、北非難民從地中海和土耳其湧入歐洲,歐盟各國進一步分裂,為難民「攤派」爭得不可開交。在大多數國家加強審查、關閉邊境之際,默克爾力排眾議,開門接納難民,德國成為歐盟接收難民數量最多的國家。僅2015年一年,德國就收容了近110萬難民。
然而,難民湧入帶來的財政負擔和社會及安全問題,讓默克爾飽受國內、盟友甚至黨內反對。2016年至2017年期間,歐洲多國恐襲頻發,也被指是過度接收難民的後果。
受此影響,歐洲多國迎來一波極右翼思潮崛起,民粹主義的極右翼政黨借難民危機與恐襲吸引大量選票,英國「脫歐」、民粹主義政黨對傳統政黨形成威脅、川普上臺等一系列「黑天鵝事件」,都出現在這一時期。
2017年大選後,默克爾遭遇最艱難的一次組閣。雖然基民盟與姊妹黨基社盟組成的聯盟黨、社民黨分別保住聯邦議院第一、第二大黨地位,但得票率大幅下跌。極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德國選擇黨成為第三大黨。為組成執政聯盟,默克爾進行了一系列談判與妥協,歷經5個多月才組閣成功,開啟第四個總理任期。
僅憑默克爾一個人,無法在歐美政治生態演變中挽狂瀾於既倒。2016年英國公投「脫歐」後,換了三任首相;2016年底,川普打著民粹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旗號勝選;2017年,厭倦了傳統政客的法國民眾選擇了年輕人馬克龍……當這些國家的政局風雲變幻之際,在德國耕耘十餘載的默克爾,已被《紐約時報》評價為「歐洲最後一位強大的捍衛者」,她不能退出,也不能倒下,可她也已有些力不從心。
誰能像她一樣引領歐洲
作為挺立15年的政壇「常青樹」,默克爾以理性冷靜的實幹作風,在多次危機中穩住內政,發展外交,將德國帶到歐洲領導者的地位,歐盟與其他大國關係都在她的引領下發生了深刻變化。2020年12月初,默克爾在聯邦議院講臺情緒激動、含淚哽咽地勸說人們遵循防疫規範的視頻,讓人感嘆她還是那個「德國媽媽」。
即使是「鐵娘子」,也不是鐵打的。2018年以來,默克爾已在多個場合表明退隱之心。2018年10月,她表示自己在2021年任期結束後將不再競選總理。2019年夏天,默克爾一個月內三次在公開場合被拍到渾身不受控地發抖,引發外界對她健康狀況的擔憂。無論看個人意願還是客觀條件,默克爾的離開都已註定,誰來接棒成了一個大問號。
2018年12月,有「小默克爾」之稱的卡倫鮑爾被選舉為基民盟黨主席,這位德國現任國防部長被視為默克爾的接班人。但在2020年2月,卡倫鮑爾突然宣布辭去基民盟黨主席職務,並放棄參加2021年大選,德國政壇的不確定性陡增。
今年9月的德國大選,必將引來全球關注。據預測,新總理大概率會是基民盟的新黨主席。1月中旬,基民盟將以線上形式選舉新黨主席。目前,德國北萊茵-威斯伐倫州州長拉舍特、曾出任聯盟黨聯邦議院黨團主席的默茨、聯邦議院外事委員會主席勒特根都是熱門人選,但目前這三人的選情形勢並不明朗,暫且看不出哪位能夠鶴立雞群。
「默克爾時代」落幕後,德國將走向何方?還會不會有一位像她這樣的領導人,能深刻影響並引領歐盟?歐洲將會團結,還是更加分裂?2021年,或許將告訴我們答案。
本稿件所含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
齊魯晚報
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