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陰功」一詞,相信絕大部分人第一次聽到或看到時,都會一頭霧水,不明所指——「什麼鬼東西?莫非是一種冬天練得陰狠武功!?」當然,現如今很多人都知道了,這其實是一道菜名,而冬陰功湯則是一道聞名於世的經典泰國湯品。
「冬陰功」一詞有兩層意思,其一,冬陰功有「護衛者」的意思。在泰國古代,國王一般是坐在大象背上的,在國王的周圍有四個武士保衛他的安全,而這些人勇猛無比被稱為守護者,也就是後來人們說的冬陰功。
其二,「冬陰」是酸辣的意思,「功」指的是蝦,連起來便是酸辣蝦的意思。
人生之中,第一次邂逅冬陰功湯,是在味千拉麵店。所以嚴格講,當時喝的這碗湯屬於麵湯。但那酸酸辣辣的味道,在一種特殊香味的助攻下,不費吹灰之力就霸佔了我的每一個味蕾,當時的我,猶如日漫中華小當家裡的評委一般,表面風平浪靜,內心卻早已波濤洶湧,涕泗橫流——「好喝!」
之後幾年的某一天,當我在超市內看到了新款上市的「冬陰功風味」合味道,內心突然湧出一個聲音:「買它!」
本著「煲湯不積極,思想有問題」的宗旨(其實就是饞了),我開始著手準備食材,打算在「三九寒冬」復刻一鍋。冬陰功湯所用的食材,主要是蝦、菇、南姜、香茅、小米椒、檸檬、檸檬葉、椰漿、魚露及冬陰功醬等。這其中,南姜、香茅、小米椒、檸檬、檸檬葉、椰漿及冬陰功醬等食材,可以輕鬆從網上打包購買。至於選擇什麼蝦和什麼菇,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寫到這,不得不吐槽一下最近物價的上漲——去年年底,大概11月的樣子,上海菜場的基圍蝦才27元/斤,而當我前幾天去購買時,卻被老闆無情告知已是45元/斤。What!這才過去兩個多月啊(暴露了,兩個多月沒吃基圍蝦了)如果上天再給我一次機會的話,我希望能夠回到兩個多月前,對菜場老闆說六個字——「袋子給我裝滿!」
回到當下,於是,我迅速收起驚訝的表情,淡定地告訴老闆:「請給我來個半斤」
就這樣線上線下一頓操作,食材都已備齊,可以架鍋起灶了。
50毫升椰漿
魚露
湯味道的好與一般,在我淺薄的認知內,主要取決於食材、調味料與水的配比。至於所謂火候,無非就是對應階段下用對應大小的火燉對應的時間。但煮得過程中,放入食材的先後順序還是要結合一下食材的特點及個人的口味。
我的砂鍋是2.5升的大小。來到廚房,先把食材都清洗乾淨。取小米椒3個,去尾切成小段。然後再切個5片左右的南姜。香茅2根,斜切成小段。當你結束這一頓「猛如虎」的操作後,此時的砂鍋也差不多飽含沸水深情,嗷嗷待哺。
將小米椒、南薑片、香茅段、五六片檸檬葉一起下入鍋中,大火煮它個5至10分鐘。然後,就輪到冬陰功醬粉墨登場了,就我這鍋2.5升的鍋,我放入了3小塊(每塊12克左右,醬是鹹的,放多了你懂的),接著調中火煮個5分鐘,期間適當攪拌一下。這時,湯的雛形已經有了。聞一聞香味後,就可以把切好的菇放入了(我買的是鹿茸菇,別被它名字給唬住,挺普通的),待菇小煮片刻之後,接著下基圍蝦(是否去頭去蝦線,悉聽尊便),調大火猛攻3至5分鐘。出鍋前約2分鐘,擠入50毫升的椰漿、一小勺魚露、及切片帶果汁的青檸檬(1個),大火攪拌均勻即可結束戰鬥。
建議先吃些蝦和菇,少喝些湯,因為,這湯還可以配面!掛麵或新鮮面用其他鍋清水煮熟,然後瀝水倒入這該死的冬陰功湯中,溫柔地攪拌幾下,嘖嘖嘖,美滋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