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葬新方式:遺體置入零下196度棺材碾成粉末,真正的挫骨揚灰

2021-01-07 蕭中九歌

文·蕭中九歌

人死亡後,會面臨著各種喪葬方式的選擇。

古代有的會選擇水葬、有的會選擇tian葬、有的會選擇火葬、有的會選擇土葬。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了人們更多的選擇。

如果實在不願軀體的離去,可以付出一定的代價,進行冰凍處理。

在客觀上進行遺體的永久性保存。

上面的方式價格比較昂貴,一般的人也支付不起。

一般人的方式還是跟古代差不多,不論生前有多麼光榮,離去時幾寸的盒子才是其永遠的家。

從一個自由的人到盒子裡,中間經過了殯儀館火化的過程。

但是殯儀館並不是具有普遍性的處理方式。

其一,因為傳統喪葬習俗的影響,部分地區的人們對火葬的方式不認同。

其二,火葬所消耗的資源太多,其他的喪葬方式有汙染環境和傳播病毒的風險。

出於環保和健康的考慮,歐洲的發達國家發明冰葬的方式。

有很大希望能夠成為未來的主流喪葬方式。

冰葬與傳統喪葬習俗最大的不同,是用超低溫的方式將人體的有機組織進行脫水化的出來。

通常是用液體氮氣的方式來儲存遺體,遺體被置入零下196度的特殊「棺材」裡面,浸泡數天,待到充分冰凍完畢後,便可進行下一步的處理。

相關的設備將提前處理好的遺體輸送進去,用大功率超聲波的方式將遺體粉碎成骨灰。

真正做到了不留任何一點殘渣。

換句話來講,是某種意義上的挫骨揚灰。此種處理辦法是當下最純淨的處理辦法。

它不同於火葬用高溫燃燒,還要留下一部分根本無法處理的殘渣。

它不同於水葬、tian葬,不會佔用較大的土地,更不會對環境造成任何汙染。

真正做到了高效和環保。

做到如此地步其實也非常簡單,一共有5個流程。

其一,將遺體輸送進專用的冰櫃中;

其二,對冰櫃添加大量的零下196度的液化氮氣(如果想要過程更快,溫度可選擇更低的價格相應的也會更高),利用超低溫的環境將遺體進行脫水化的處理,使遺體變脆;

其三,將已經液化處理成功的遺體輸送進特殊的超聲波處理裝置,使其震動變成粉末。

其四,將處理後的粉末變成常溫的狀態,除去衣物等雜質;

其五,經過所有流程的遺體,便可以裝進盒子。

總體過程比較簡單和環保。

其特殊的處理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北美的愛斯基摩人。

愛斯基摩人在極端環境下,無法用常規手段對遺體進行處理。

靠近北極,水源的安全變得十分重要。

人死去之後,就會產生大量的病毒和細菌。為了保護水源的純淨度,愛斯基摩人最早開始對祖先遺體進行無害化處理。

冰葬的習俗就此而來。

此外,愛斯基摩人的喪葬習俗有點類似與中國道家的天人合一。

空溜溜的來,空溜溜的去不帶走任何一片雲彩。

每當愛斯基摩人感到自己大限將至,他們會提前告知親人。

親人等到其去世後,就會家族中最好的獸皮將其包裹起來,在茫茫的冰原中找到一個冰洞。

將去世的親人放進去,堵住洞口。在自然環境的影響下進行有機的脫水處理。之後的處理方式,和上文的方式大同小異。

目前,在亞洲韓國率先引進了冰葬的處理方式。

不過由於技術和成本的原因,冰葬的方式並沒有得到大規模的推廣。

除此之外還有文化道統的原因。

亞洲大部分地區都處於傳統的中華文化圈,對於喪葬習俗有著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部分地區和國家實在是不能忍受在去世後,被用一種幾乎等同於挫骨揚灰的方式對遺體進行處理。

不過科技和觀念都是在向前發展的,某一天此種方式流行開來也說不定。

最後,你接受類似的方式嗎?

一個學新聞的歷史故事持有者。關注我,這裡有現象背後的故事。

相關焦點

  • 屍體在零下200℃冷凍後被震成骨灰,網友:這就叫「粉身碎骨」
    冰凍遺體先將遺體置入零下-18℃的冰櫃中,再浸泡在-196℃的液氮中快速冷凍,由於超低溫處理,身體迅速脫水結晶化且變得異常脆弱。粉碎結晶後的遺體放入震動儀器中搖晃震動,使之碎裂成粒狀。放入棺材最後放入有機棺材內就完成了。
  • 零下192度的冰葬到底能不能代替零上900度的火葬?
    同樣是入土為安,零下192度冰葬到底能不能代替零上900度的火葬?啾咪啾咪!和發兔去看看 冰葬,就像餐館傳菜一樣,棺木打開後將屍體扔上傳送帶,打入零下196攝氏度的冷宮,身體狂噴液體氮後,1小時的浸泡會讓遺體迅速脫水,每一處的細胞被凍成結晶,細胞內的冰渣鋒利到能直接刺穿細胞膜和細胞內其它組織
  • 頭條 | 零下196度仍能保溫32度的防寒服長啥樣?
    這款產品已經經過真人測驗,即使在零下196攝氏度的液氮環境下,這件外套內部還能保持約31.6攝氏度的溫度,因此使用者一點也不會覺得冷
  • 帶你了解各國殯葬新方式!
    >土地資源日益稀缺如果不能改變目前的狀況「死人與活人」爭地的現象依然就會逐漸突出急需解決這個問題那就必須用生態殯葬作為一種回歸自然節約資源的新型殯葬模式推進殯葬改革國外殯葬怎樣做到「節地生態」事實上,在瑞典、美國、瑞士等國,節地生態安葬理念已逐漸深入人心,「綠色與簡約」儼然成為殯葬新風尚
  • 古老的喪葬方式有哪些?為何只有火葬和土葬成為了主流?
    在中國這片遼闊的土地上,每個省份或者不同民族的喪葬方式都有很大的區別。有些喪葬方式是古代傳下來的,比如說天葬;有些則是順應時代的需求而成為主流方式的,比如說火葬。有的喪葬方式光聽著都讓人感到毛骨悚然,所以也就沒有流傳到如今了。
  • 在中國喪葬文化裡,棺材的選擇有講究,5種不同顏色對應不同人
    在不同的朝代對喪葬制度也有不同,而地位不同的人同樣對於喪葬制度也是不一樣的,怎麼死的下葬方式也是另有一種。棺材又名棺槨,顧名思義,棺就是放置死者身體的葬具,而槨則是外棺。嚴格的喪葬制度,奢華的殉葬品,都是周天子用來彰顯自己的地位。王公貴族地位雖然沒有天子高,但是他們的地位卻也不低。所以他們的下葬制度自然不能同天子一樣,對於棺材的顏色、圖案、殉葬品都有嚴格的把控,也不能和平常百姓一樣,簡單潦草。於是喪葬禮儀就這樣形成了。
  • 遺體是否安息?棺材裡躺著梅蘭芳?解密孫中山與他的四口棺材
    喪心病狂的日軍在侵略南京時曾威脅過國民政府,如果不投降則會使千載古都成為灰燼,當時曾有人提議把孫中山的遺體帶到重慶,然而開館取遺體必然要爆破,而爆破的破壞力實在太大,靈柩和遺體被破壞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因此當時沒有執行,這也間接造成了後面的遺憾。
  • 貴州一送葬隊伍抬棺上山,因道路結冰摔成一片,現場發出陣陣尖叫
    喪葬作為我國最重要的習俗之一,自然是規矩頗多,在中國人心中人逝世後就應該要落葉歸根,因此直到如今我國部分地區還流行土葬的風俗。  對於火葬和土葬,有很多專家還曾進行過討論,有很多人都呼籲恢復土葬,在他們看來,只有土葬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落葉歸根,而火葬只是將屍體燒成灰,這是對先人遺體的一種褻瀆。但很明顯火葬確實更加符合國情,這樣做既不佔用大量土地,也更加方便與環保。
  • 孫中山的遺體為何躺過4口不同的棺材?如今第1口棺材屬於梅蘭芳
    孫中山的遺體為何躺過4口不同的棺材?如今第1口棺材屬於梅蘭芳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也是中華民國的締造者,更是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但是孫中山希望自己死後可以像列寧一樣,保存他的遺容讓後世的人都可以瞻仰,於是負責此事的人專門從蘇聯進購了一口水晶棺材。但是在水晶棺材運到中國之前,孫中山的遺體剛開始被安置在了一口楠木棺材之中。但是沒過幾天,孫中山的姐夫也就是孔祥熙認為這口楠木棺材太過簡樸寒酸了,於是他替孫中山買下了一口更大的楠木棺材,中間還有玻璃隔層,孫中山的遺體也就被安排在了第二口棺材之中。
  • 女子零下20度翻柵欄卡住後被凍死 遺體頭下腳上死狀詭異
    俄羅斯近來進入嚴寒的冬季,巴什科爾託斯坦地區一名女子出門竟忘記帶鑰匙,回家時進不了門,便想翻越圍牆,卻在零下20度的天氣中不小心卡在柵欄縫隙,由於整晚都沒人發現,整個人就此活活被凍死。遺體「頭下腳上」掛在欄杆上,呈現相當詭異的姿勢。
  • 『資訊』零下196度仍能保溫32度的防寒服長啥樣?
    國外的一家公司推出了一款防寒外套Oros Apparel,儘管只要3mm的厚度,可是卻能夠反抗整個冬季,就算是用零下196℃的液氮對它蹂躪
  • -196攝氏度下人體速凍成冰塊然後震碎,再用粉碎機粉碎裝進骨灰盒
    -196攝氏度液氮下人體速凍成冰塊,這種環境下屍體會脫水變得幹且脆,然後在利用超聲波將屍體震成碎冰塊,再用粉碎機粉碎成骨灰粉末,最後裝進骨灰盒。吵吵了數年的冰葬真的來了,該新型葬法預計需要花費近30萬元,並已率先在武漢試行!
  • 中國本土首例,整個身體被冷凍在零下196℃的液氮中,等待覆活
    地球上第一個被人體冷凍技術冷藏起來的人是美國的一位物理學家詹姆斯·貝德福德,他的遺體於1967年1月19日開始被冷藏起來,如今53年過去了,仍保存於當前最大型的人體冷藏公司—美國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當中。雖然沒能達到預期效果,但貝德福德冷藏自己遺體以待未來復活的樂觀態度值得讚賞,目前已處於冷藏狀態的人也達到了一百人以上。
  • 遺體塞滿火葬場!捷克疫情悽慘 隔幾分鐘就送來COVID棺材
    (圖/達志影像/美聯社)記者張寧倢/編譯歐洲新冠肺炎疫情年後仍不見趨緩,位於中歐的捷克面臨接近歷史新高的感染人數,火葬場人員日以繼夜地進行火化工作,速度仍不足以負荷暴增的死亡人數,幾乎每隔幾分鐘就會送來一副棺材,地方政府為此已向中央當局尋求協助。
  • 柳木棺那麼出名,為何農村做棺材卻不用柳木?
    因為喪葬禮儀的改革,有的地方不得不實行火葬,這直接影響了壽棺的生意。土葬的話,壽棺比較大些,而火葬的棺材要考慮焚化爐比例,故而要小一些。因為本身是要一把火燒掉的,所以一些人對棺材的製作變得不是那麼講究。
  • 孫中山逝世前後的秘聞軼事:遺體易換了四副棺材?
    孫中山的四副棺材孫中山逝世後的第三天,遺體被運到北平協和醫院進行防腐處理,然後被裝殮在一副美式楠木棺中,這是孫中山的第一副棺材。孫中山遺體入殮後不久,孔祥熙嫌這副楠木棺材太小,又換了一副大的楠木棺。這副楠木棺為橢圓形,前端呈方形,棺中用玻璃作隔層,揭開棺蓋可瞻仰孫中山的遺容。
  • 沙發棺材二合一?日本三和物產株式會社推出了一款多功能棺材!
    從事喪葬行業的日本三和物產株式會社近日推出了一款日用型棺材「SOCAN」(そかん)。表面上看這是一款普通的長凳型沙發,但是可以通過折迭變成棺材的形狀。 產品名「SOCAN」是由日語中的沙發(ソファー)與棺材(棺)兩個單詞的讀音組合而成。
  • 五色棺材葬五種人,你知道不同顏色的棺材代表的是什麼?
    而今天就給大家講述一下,那些喪葬中的「禮儀」。 中國人講究「事死如事生」,所以對待那些逝去的人不管是喪葬品的準備還是喪葬程序都有著極其嚴苛的要求,而棺材作為仙逝之人的所居之地,在古代禮制的束縛下也是有著區分,除了材質的不同外,不同顏色的棺木也是有著不同的含義。通常來看,棺材的顏色大體分為以下五種:黃色,紅色,黑色,白色,金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