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中九歌
人死亡後,會面臨著各種喪葬方式的選擇。
古代有的會選擇水葬、有的會選擇tian葬、有的會選擇火葬、有的會選擇土葬。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了人們更多的選擇。
如果實在不願軀體的離去,可以付出一定的代價,進行冰凍處理。
在客觀上進行遺體的永久性保存。
上面的方式價格比較昂貴,一般的人也支付不起。
一般人的方式還是跟古代差不多,不論生前有多麼光榮,離去時幾寸的盒子才是其永遠的家。
從一個自由的人到盒子裡,中間經過了殯儀館火化的過程。
但是殯儀館並不是具有普遍性的處理方式。
其一,因為傳統喪葬習俗的影響,部分地區的人們對火葬的方式不認同。
其二,火葬所消耗的資源太多,其他的喪葬方式有汙染環境和傳播病毒的風險。
出於環保和健康的考慮,歐洲的發達國家發明冰葬的方式。
有很大希望能夠成為未來的主流喪葬方式。
冰葬與傳統喪葬習俗最大的不同,是用超低溫的方式將人體的有機組織進行脫水化的出來。
通常是用液體氮氣的方式來儲存遺體,遺體被置入零下196度的特殊「棺材」裡面,浸泡數天,待到充分冰凍完畢後,便可進行下一步的處理。
相關的設備將提前處理好的遺體輸送進去,用大功率超聲波的方式將遺體粉碎成骨灰。
真正做到了不留任何一點殘渣。
換句話來講,是某種意義上的挫骨揚灰。此種處理辦法是當下最純淨的處理辦法。
它不同於火葬用高溫燃燒,還要留下一部分根本無法處理的殘渣。
它不同於水葬、tian葬,不會佔用較大的土地,更不會對環境造成任何汙染。
真正做到了高效和環保。
做到如此地步其實也非常簡單,一共有5個流程。
其一,將遺體輸送進專用的冰櫃中;
其二,對冰櫃添加大量的零下196度的液化氮氣(如果想要過程更快,溫度可選擇更低的價格相應的也會更高),利用超低溫的環境將遺體進行脫水化的處理,使遺體變脆;
其三,將已經液化處理成功的遺體輸送進特殊的超聲波處理裝置,使其震動變成粉末。
其四,將處理後的粉末變成常溫的狀態,除去衣物等雜質;
其五,經過所有流程的遺體,便可以裝進盒子。
總體過程比較簡單和環保。
其特殊的處理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北美的愛斯基摩人。
愛斯基摩人在極端環境下,無法用常規手段對遺體進行處理。
靠近北極,水源的安全變得十分重要。
人死去之後,就會產生大量的病毒和細菌。為了保護水源的純淨度,愛斯基摩人最早開始對祖先遺體進行無害化處理。
冰葬的習俗就此而來。
此外,愛斯基摩人的喪葬習俗有點類似與中國道家的天人合一。
空溜溜的來,空溜溜的去不帶走任何一片雲彩。
每當愛斯基摩人感到自己大限將至,他們會提前告知親人。
親人等到其去世後,就會家族中最好的獸皮將其包裹起來,在茫茫的冰原中找到一個冰洞。
將去世的親人放進去,堵住洞口。在自然環境的影響下進行有機的脫水處理。之後的處理方式,和上文的方式大同小異。
目前,在亞洲韓國率先引進了冰葬的處理方式。
不過由於技術和成本的原因,冰葬的方式並沒有得到大規模的推廣。
除此之外還有文化道統的原因。
亞洲大部分地區都處於傳統的中華文化圈,對於喪葬習俗有著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部分地區和國家實在是不能忍受在去世後,被用一種幾乎等同於挫骨揚灰的方式對遺體進行處理。
不過科技和觀念都是在向前發展的,某一天此種方式流行開來也說不定。
最後,你接受類似的方式嗎?
一個學新聞的歷史故事持有者。關注我,這裡有現象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