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身體好不好,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你是否「吃得下,睡得著」。
人的脾胃是相互聯繫的,胃為六腑之一,為表,脾為五臟之一,為裡。人身體的許多方面都與脾胃有關。脾主肉,面黃肌瘦、疲乏無勁與脾有關。
脾統血,有出血方面的毛病,在止血的同時必須健脾。脾主思,用腦太過,飯不思、臥不眠,也須補脾。
有人脾胃不好,一吃飯就會感受到肚子發脹,飯剛吃過就想上廁所,吃點東西肚裡像有股氣,噯氣、腸鳴,這股氣能噯出來還好過一點,噯不出來,脹在那裡才真叫難受。
大便溏稀,有的前幹後稀,或者秘便。有時一吃涼的東西,立馬肚痛,這些都是脾虛的表現。
保養脾胃平時就得注意,很多人沒有這個意識,早晨起來,一杯涼水。
每次外出吃自助餐,常見有人要吃很多的西瓜,這些都是傷脾陽的做法。早晨屬陽氣升發時刻,此時吃寒涼食品最傷人的脾陽,日久會引起脾胃寒涼。
古代有一治療脾胃氣虛證的基礎方,叫四君子湯,由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四味藥組成的古方劑,主治脾胃氣虛。
四君子湯是從《傷寒論》中的「理中丸」脫胎,把原方中秉性燥烈的乾薑去掉,換成了性質平和的茯苓,由驅除大寒變成溫補中氣。
方中只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四味,不熱不燥,適度施力,從了「君子致中和」的古意。
脾胃位於人的中心,脾五行屬土,故古人把補脾胃也叫補中,或叫補脾土。
方以人參益氣,扶中養胃;白朮健脾燥溼,助運化;茯苓滲溼利水,甘草調和藥性,全方既可補氣,又可健脾去溼。一般脾土虛弱之人皆可選用。
這四味藥的用處真是大了去了,後世衍化出眾多補脾益氣方劑。許多的補藥,醫生開的方子都能見到此四味藥的影子。
在古人的方中常見人參,人參為補氣上品,古方中的人參是否與現今的人參相同,醫藥學界一直有不同的觀點。
有學者認為漢代時,如今的上黨地區就產人參。有的認為那時的人參就是如今的黨參。在時今的藥中一般都用黨參代替人參,價格便宜,補脾氣的效果也很好。
以上四味藥五碗水煎成兩碗水,就是平常我們吃飯用的小碗。因為是健脾補氣的藥最好上午之前,吃飯之前服用。脾胃虛兼有氣滯,食慾不佳,上腹脹滿的可以加陳皮6g、木香6克;體內痰溼較重的加木香6克,砂仁6克;脾胃虛寒、一吃涼就拉肚子的加高良姜6克、香附6克。註:四君子湯適合大部分服用,只有一種人不可用,就是胃火太過於旺盛,吃了馬上又餓的那種。這種人大便燥結,又幹又硬,需要先通再補。當然,孕婦以及沒有病的小孩子就不要服用了。如果脾虛日久,就會很容易導致痰溼等病理產物,於是後人加上陳皮、半夏組成六君子湯,在益氣健脾基礎上,增加了和胃化痰的功能。如:香砂六君丸由六君子湯加木香、砂仁組成。再增加了理氣暢中等功能。除了方藥,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食療。當下,夏季補脾胃正當時,推薦食療方:
黃精50g、黨參25、淮山藥25g、雞1隻、生薑、蔥各15g、胡椒粉3g、黃酒50mL、肉湯1500mL。1.將雞宰殺後,去雜毛和內臟,剁去腳爪,入沸水中汆透,撈出砍成骨牌塊。2.將黨參洗淨切5cm長段,山藥洗淨切片,生薑洗淨拍破、蔥洗淨切長段。4.放入雞塊,黃精、黨參、淮山藥、胡椒粉、注入肉湯、料酒、用大火燒開。6.待雞肉熟時,揀去姜、蔥不用、收汁後入味精調味即成。脾胃氣虛證。適用於脾胃虛弱所致之便溏、消瘦、納少、帶下等證。夏季健脾養胃正當時,祝大家都能有個好脾胃!
▍申明:內容僅供參考,請在專業醫生指導下辯證治療。▍來源:每日一膳,本平臺所發布的內容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分享此文出於傳播和學習交流之目的,並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如涉版權問題,請留言告知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