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疫情如何調整情緒?接觸現實世界有助於緩解焦慮

2020-12-21 央視網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發展,人們心中也滋生了各種情緒,或積極、或消極;在這場防控疫情的阻擊戰中,人們都要不停地進行自我情緒調整。

  如今,不少人已經陸續返工,在此過程中又將面臨哪些新的心理問題?當正常的工作與生活狀態受到擾亂時,人們的情緒問題又該如何解決?近日,記者就返工的相關話題專訪了著名心理諮詢師武志紅。武志紅表示,危機幹預通常包括四個階段:抗拒期、吸收期、消化期和應對期,如果公眾能對這幾個階段有大概的了解,那麼在面對疫情時也會更加淡定,能夠更快地進行自我心理調節。

  「疫情猶如黑色風暴,在這場風暴裡,請務必守住你心中的光。」這是武志紅在關於此次疫情的心理諮詢上說過最多的一句話。而這個光是什麼?武志紅說,它就是某一種理性的力量:在尊重自己的同時,也要學著尊重現實。

  對待過量信息要「細嚼慢咽」

  廣州日報:隨著疫情發展,人們的心理狀況是否會經歷不同的階段?

  武志紅:是的。在這樣的危機面前,人更是需要一個調整的過程。這個過程從危機幹預的角度來說,可以分為4個階段——抗拒期、吸收期、消化期和應對期。

  不同人的自我,會出現不同的反應。自我強大的人,會在整個階段都能迅速調整,並且一直保持自我功能;自我虛弱的人,調整得會慢一些,容易使用嚴重的自我防禦機制,甚至失去自我調節功能。如果一個人對這幾個階段有大概的了解,那麼公眾在面對疫情時也會更加淡定,能更快自我調節。

  廣州日報:在不同的心理階段,人的表現有哪些不同?

  武志紅:危機一開始的時候,通常人本能上會抗拒這個信息,進入抗拒期。典型表現為雖然知道了這件事,但沒有特別緊張,也不去想後果有多嚴重,不去做行為上的調整;而第一步的抗拒只是為了暫時保持自我功能,不至於讓信息直接衝擊內在自我。但由於外部世界的危機仍在蔓延,絕大多數人會進入到吸收期,表現為不斷去刷網頁,看各種關於疫情的消息,試圖讓自己接受這個重大外部事件。

  但吸收了信息,並不意味著你能消化。就像吃飯需要細嚼慢咽,圍繞著疫情的信息也一樣,在你閱讀的大量信息中,不乏一些錯誤信息,有可能會帶來「消化不良」甚至「中毒」,從而導致自己出現疑病或者慌亂等表現。當你發現消化不了,不妨停下來幹點別的事情。

  當你能做到「細嚼慢咽」時,才能比較好地消化這些信息,最終才能做出更適當的反應,即進入了應對期。應對方式一般建立在你的行為基礎上,或是根據外部現實真相而做出的,或是根據內在想像而做出的。前者引發的行為是有效、積極、主動的,而後者的行為可能是紊亂、不符合現實、多變的。

  如果你只根據內在想像做出反應,那麼你會很混亂,要麼不想做任何反應,要麼胡亂做出大量的反應。這種時候,我們最好是主動、客觀去應對這件事,不然就容易陷入被動和紊亂。

  負面情緒可防止「情緒鴕鳥」

  廣州日報:現在很多網友反映「不敢返工」,你覺得應如何理解這種焦慮心理?

  武志紅:在當前的疫情下,最基本的一個重點是「你清晰地活在現實中嗎?」因為疫情有可能會直接影響到你。在這樣的危機下,人們產生一些難受情緒是完全正常的,這樣才會調動更多能量去面對現實。如果只是先把情緒安撫了,讓你遲鈍地去應對現實,這才是糟糕的。

  精神病學中一個術語是「現實檢驗能力」。當一個人基本喪失現實檢驗能力時,就意味著他活在想像之中,因此連心理諮詢都變得基本沒了可能,只能使用藥物治療等其他方式了。所以現在大家得問問自己,對於疫情的現實,我有基本的了解嗎?

  美國心理學家科胡特說,有內聚性自我的人,會在情緒的驚濤駭浪中穩穩地站住。當你主動地掌握各種現實性信息時,這會帶給你一種「腳踩大地」的感覺,會幫助你站得更穩一些。現在我在微博上密集地談論現實,因為這可能直接帶來現實的改善,這比單純安撫情緒是不是重要很多?所以在這個特殊時期,如果人們有一些強烈的情緒,這太正常了。

  廣州日報:那公眾應該如何提升自己的現實檢驗能力?

  武志紅:首先圍繞著返工,我們必須去做出清晰的現實判斷。第一點,搞清楚你要返工的城市、社區和公司,都準備好了嗎?這部分的信息不只是通過網絡,而是必須要找到準確的權威信息。如果你能看到的信息是混亂的,那意味著這時你不返工才是合理的。所以關於返工不返工的問題,我建議層級越大的一方,越要重視自己給出的信息,因為普通員工和市民只能根據自己的情況做出選擇。

  第二點,去清晰地認識病毒的現實信息。我採訪過一些在絕症中生存下來的人,雖然人們喜歡說他們「戰勝了病魔」,但他們其實都做了一個重要工作——深入調查了解他們所患的絕症,以及那些成功案例,然後吸取經驗教訓。因為他們不是被動地被信息所淹沒,而是主動地投入其中,全面了解,再主動做出選擇。不然,他們就非常容易因為各種信息而動搖。

  第三點,就是在尊重現實的基礎上調整心情。目前疫情可能波及到任何一個人,所以這時得允許情緒的波動,因為每一個情緒都是合理的,難受的情緒常常是在提醒你,你要做出調整和改變。因為在三種心靈過程,即思維過程、身體過程和情緒過程中,思維雖然看起來最容易吸收信息進來,但同時思維也最容易因循守舊;這種時候,強烈的負面情緒反而可以撕裂程序性的思維過程,逼迫一個人去面對現實。相反,當你面對外部危機還覺得很OK,那就是在情緒上變成了鴕鳥,忽視了情緒傳遞出來的信號,然後你會變得麻木,而令自己陷入到危機當中。

  學會區分焦慮類型

  廣州日報:在當前的疫情形勢下,人們還可能會面臨哪些新的心理問題?

  武志紅:在疫情期間,很多人會感受到強烈的負面情緒。大家從疫情初期經歷的驚愕和慌亂,之後過度到應對疫情的焦慮和疲累;隨著疫情防控工作開展,形勢逐漸穩定之後,人們又對自己即將面對的工作和生活產生煩亂情緒,也就是所謂的「返工焦慮」。

  還有一些善良的朋友會控制不住地做過多的捐助行為,甚至可能令自己情緒因此失控,這雖然也是一種應對方式,但其實是一種自虐行為。我們得團結一致,共同應對這場疫情,但同時也要儘可能地過好自己的生活。因為成熟的愛,是一方面懂得付出,但同時會把自己照顧好,兩者是可以並存的。

  廣州日報:對於「返工焦慮」,你認為應如何緩解?

  武志紅:當人陷入焦慮之中,其實可以分辨一下到底是現實性焦慮還是神經症性焦慮。前一種焦慮與現實狀況相匹配,可以幫助我們應對現實;後一種焦慮則會減弱你應對現實的能力。

  當你發現自己被焦慮所淹沒,卻不能採取應對現實的舉措時,那麼你就可能是陷入到神經症性焦慮中了。之所以陷入其中,常常不是因為目前的現實所導致,而是現實喚起了早就藏在你心中的巨大焦慮。我們平臺的諮詢師在心理援助中發現,求助者多數都會談到,他們此前就有各種心理問題。當你陷入這份焦慮時,不妨告訴自己「焦慮是可以的」,然後去做點日常生活中很普通的事情。

  因為神經症性焦慮雖然看起來是被現實影響,但其實是人被困在了內在想像世界。所以哪怕你只是去做一些很基本的東西,例如做飯或者打掃衛生,這都意味著你在和現實世界打交道,會幫助你從內在想像世界進入到外在現實世界,這種和外在現實世界接觸的行為,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你的焦慮。(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程依倫)

相關焦點

  • 如何緩解疫情帶來的焦慮、抑鬱等情緒?試試這幾種方法
    抗疫情醫護人員對於疫情期間出現的不良心理反應,比如:恐懼焦慮、緊張不安、擔心、抑鬱等負面情緒,應該如何調整心態,應對這些不良情緒?1、正確的認識疫情我們知道,新冠病毒主要是通過飛沫傳播,也就是病毒在空氣中傳播,近距離接觸就可能會被傳染,只要戴好口罩,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不聚集,勤洗手,就能有效防止疫情的傳播,從而預防新冠肺炎的感染風險。
  • 疫情期間,家長如何調節自身和孩子的焦慮情緒?
    針對疫情期間一些家長的來電諮詢,我校心理老師藉此機會通過專業的分析和指導,為各位家有青春期的家長朋友來講解如何在疫情期間,調節自己和孩子的不良情緒。希望能夠對大家提供實質性的幫助,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吧!
  • 面對疫情,普通人如何調整自己的心理?
    我的這個假期因為疫情的原因一直不能出門,原打算終於可以安心宅在家,舒舒服服地休個假,把以前沒來得及看的書、看的劇都刷一遍,但是現實情況卻是這樣的:「看了劇,沒過幾分鐘,還是刷手機刷新聞」;「從早到晚的新聞,有的感動,有的讓人憤怒,每天的情緒都跌宕起伏」;「我感覺到最後,原定的計劃什麼也沒做,時間就是耗過去的感覺」;「每一天的焦慮是四面八方的
  • 【天天健康】緩解焦慮情緒,要有科學的方法
    陷入焦慮情緒怎麼辦? 5、 我們在面對焦慮的時候,不是在解除焦慮而是提升自己對抗焦慮的能力! 如何緩解自己的心理壓力?
  • ...抗擊疫情心理調適特別專題(八)丨哪些方法可以快速緩解焦慮情緒
    為了在疫情期間幫助全區婦女及其家庭成員舒緩情緒,緩解壓力,廣西女性微信公眾號推出了「桂姐姐說」抗擊疫情心理調適特別專題,以實際行動支持防疫阻擊戰。哪些方法可以快速緩解焦慮情緒(1)遠離不良信息:從正規渠道、官方網站獲取相關信息, 掌握必要的相關防疫措施和知識即可,避免接觸帶有各種強烈情緒色彩的信息,避免信息過載對心理造成的衝擊。
  • 面對疫情,如果出現負面情緒,你可以這樣做
    眾志成城 共同戰「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正在流行,面對疫情,我們該如何調整自己的情緒,不因情緒而影響免疫力,更有效地保護好自己呢?我們只需要根據客觀現實適當進行自我調節,避免過度的恐慌即可:1、覺察、理解並接納情緒適當的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有助於我們提高對疫情的警惕,我們會動員全部的經驗來應對危機,對環境更加關注和敏感。這種警惕反應有助於我們提高防禦措施,增強做出準確判斷的效率。
  • 北京:貼心「話聊」緩解市民焦慮情緒
    專家建議境外返京人員如何進行自我疏導?1、檢查和回顧現實問題對自己的威脅有多大,並找到應對措施。在沿途做好防護的情況下從疫情高發國家返京,無需過分為自身擔心。2、分散注意力。為進一步擴大疫情下心理服務範圍、增加心理服務模式,豐臺區還利用「精神家園」App和「身邊家醫」微信公眾號,在全國範圍提供線上心理諮詢服務。相比普通人群,疫情期間,孕產婦的情緒更加敏感、焦慮,稍有緊張,負面情緒就容易被放大。
  • 如何緩解自己的焦慮情緒
    如何緩解焦慮情緒 近年來統計數據表明,焦慮、抑鬱和失眠等身心疾病的發病率正在不斷攀升,全球超過8000萬人患有焦慮、抑鬱和失眠等身心疾病,其中大多數人都無法從現有的治療中得到解脫。那麼我們該如何緩解焦慮和抑鬱呢?一、保持規律的生活習慣。 《莊子·讓王》:裡有句名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就是告訴我們,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確實對我們的身心都有非常大的益處。
  • 面對疫情,你出現了哪些情緒?這份個人心理疏導方案記得看
    最近疫情的不斷發展與升級,讓身邊的很多朋友都陷入了不安、焦慮、恐懼中。在突發事件面前,普通民眾很容易產生一些負面的心理行為,如恐慌心理、盲從心理、悲觀心理,因此要明確民眾的心理變化規律,了解他們的內心想法,對症解決。
  • 焦慮:焦慮情緒過度了,如何自我緩解?對於重度焦慮症如何治療?
    文/阿秋如何識別自己的焦慮情緒過度了?過度之後,如何自我緩解?對於重度焦慮症如何治療?焦慮情緒是每個人都存在的,也是非常常見的一種情緒異常、心理問題。那麼如何知道自己是否焦慮過度了呢?即便別人安撫了你,但是自己卻仍舊深信不疑地認為這些事情就會發生,或者已經發生了,而導致自己的情緒和神情焦慮不安、精神緊張、無心做任何事情、失眠、心慌等等。」這既是焦慮的性質,也是焦慮情緒過度產生的一些異常思維和情緒異常等表現的反應。那麼自己又如何來界定自己的焦慮情緒是過度了呢?
  • 生活中如何緩解焦慮情緒
    所以,只要有好的方法去調整和訓練,就有變成一種正能量,讓你慷慨陳詞暢所欲言。竹筍強迫症焦慮這些人在平常心裡非常脆弱,一點點打擊都會讓他們感覺到無法忍受,為了保護自己的身體健康,及時進行一些情緒調整是有必要的。
  • 帶娃焦慮?娃也很焦慮!如何緩解?專家「支招」
    疫情期間,不少孩子表現出了焦慮、沮喪、恐慌,甚至抑鬱等負面情緒;同時,他們還要面臨考試、升學等壓力。面對孩子的各種焦慮情緒,我們應該如何幫助孩子緩解,與壓力和焦慮「化敵為友」?在這種「不對稱」的影響下,一方面家長的困惑和焦慮得不到緩解,另一方面兒童的壓力得不到釋放,雙方間的鴻溝不斷加深。疫情下,所有的壓力都有了疊加,比如活動減少了,和朋友的接觸交往減少了,讓孩子的壓力積累了起來。
  • 面對疫情,如何正確調適心理
    當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牽動著大家的神經。少數人出現心理失衡,產生焦慮、恐慌等負性情緒,影響正常工作、生活。面對疫情帶來的心理不適,我們該如何調整好心態,積極有效應對? 面對疫情,人們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負性情緒—— 一是漠視,不相信事實。
  • 疫情防控常態化下高考生如何備考?四個方法可緩解焦慮
    隨著時間推移,因疫情推遲一個月的高考即將到來,一千餘萬考生即將面臨考驗。在這特殊的一年,有著特殊學習體驗的高三考生,面對高考時的心理狀態調節,變得更加重要。今天,我們邀請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的藺秀雲教授,指導考生調節心理狀態,應對臨考的各種情緒,也提醒家長如何做好陪伴。
  • 答疑解惑|疫情在家,如何化解焦慮煩躁的情緒?
    來訪者問:疫情在家,為什麼常常感到焦慮煩躁,如何化解這種情緒?心之愛諮詢師答:這次的疫情打了我們一個措手不及,還沒有弄清楚發生了什麼,就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逼著我們來面對這突發的疫情以及由此而引發的不便。
  • 面對疫情有些朋友會非常焦慮,天天感覺自己被感染了,該咋辦?
    接下來我們聊一聊新型肺炎如何確診!根據第5版的新型肺炎治療指南(試行版),對於湖北省外的患者,是如下建議的:●首先如果您懷疑自己是疑似病例的話,要有在發病的前十四天內,與武漢以及周邊地區人們的接觸史,如果發生接觸的人員發熱或者是咳嗽的話,要高度可疑;或者在發病的14天之前接觸過確定病毒感染的人群;另外一個就是聚集性發病。
  • 錯誤的認知模式產生焦慮情緒,如何應對焦慮煩躁?
    相信大部分人都有焦慮、煩躁。有的時候會控制不住自己,使自己陷在了焦慮中無法自拔。了解焦慮症,才能不被焦慮症、心情焦慮煩躁擾亂你的正常生活。當你面對沒有把握的事情時,往往會出現焦慮情緒,這是一種正常的情緒表現,但是如果焦慮的程度與客觀事件明顯不符或者焦慮持續時間過長,則被診斷為焦慮症,這不僅僅會影響自己的生活,還會給他人帶來不便。
  • 在面對新冠疫情有些反彈的情況下,我們該如何調整情緒和心態?
    近日國內新冠疫情有些反彈,像天津等地又出現了幾例本土病例。很多人面對這樣的情況感到比較緊張。我們要做到面對疫情不能鬆懈,把握好防疫這道關。嚴格做到日常防護的幾個要點。面對疫情其實我們也不必焦慮和恐慌。因為經過了年初的疫情的防護,我們積累了大量的有效經驗。
  • 疫情防控期間,如何緩解心理壓力?專家支招
    面對壓力,要釋放情緒,保持親人間的聯繫與溝通,相互間的鼓勵與支持會增強我們戰勝疫情的信心。三是面對焦慮、抑鬱、煩躁等情緒時,尋找合適的情緒疏洩方式。如向親人傾訴、做簡單室內運動、看電視等。四是走出恐慌,恰當求助。
  • 孩子害怕:當孩子感覺到「死亡焦慮」,如何幫助孩子緩解?
    她的這種情況就是典型的由冠狀病毒放大了的死亡焦慮感,使得她將無法承載的死亡恐懼情緒,投射到了「在家裡也要戴口罩」這件具體的事上。這個時候對她來說,在家裡戴口罩已經不是為了防禦病毒,而是為了緩解她恐懼的情緒,達到心理上的安慰,這種對死亡的恐懼是一種心理上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