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發展,人們心中也滋生了各種情緒,或積極、或消極;在這場防控疫情的阻擊戰中,人們都要不停地進行自我情緒調整。
如今,不少人已經陸續返工,在此過程中又將面臨哪些新的心理問題?當正常的工作與生活狀態受到擾亂時,人們的情緒問題又該如何解決?近日,記者就返工的相關話題專訪了著名心理諮詢師武志紅。武志紅表示,危機幹預通常包括四個階段:抗拒期、吸收期、消化期和應對期,如果公眾能對這幾個階段有大概的了解,那麼在面對疫情時也會更加淡定,能夠更快地進行自我心理調節。
「疫情猶如黑色風暴,在這場風暴裡,請務必守住你心中的光。」這是武志紅在關於此次疫情的心理諮詢上說過最多的一句話。而這個光是什麼?武志紅說,它就是某一種理性的力量:在尊重自己的同時,也要學著尊重現實。
對待過量信息要「細嚼慢咽」
廣州日報:隨著疫情發展,人們的心理狀況是否會經歷不同的階段?
武志紅:是的。在這樣的危機面前,人更是需要一個調整的過程。這個過程從危機幹預的角度來說,可以分為4個階段——抗拒期、吸收期、消化期和應對期。
不同人的自我,會出現不同的反應。自我強大的人,會在整個階段都能迅速調整,並且一直保持自我功能;自我虛弱的人,調整得會慢一些,容易使用嚴重的自我防禦機制,甚至失去自我調節功能。如果一個人對這幾個階段有大概的了解,那麼公眾在面對疫情時也會更加淡定,能更快自我調節。
廣州日報:在不同的心理階段,人的表現有哪些不同?
武志紅:危機一開始的時候,通常人本能上會抗拒這個信息,進入抗拒期。典型表現為雖然知道了這件事,但沒有特別緊張,也不去想後果有多嚴重,不去做行為上的調整;而第一步的抗拒只是為了暫時保持自我功能,不至於讓信息直接衝擊內在自我。但由於外部世界的危機仍在蔓延,絕大多數人會進入到吸收期,表現為不斷去刷網頁,看各種關於疫情的消息,試圖讓自己接受這個重大外部事件。
但吸收了信息,並不意味著你能消化。就像吃飯需要細嚼慢咽,圍繞著疫情的信息也一樣,在你閱讀的大量信息中,不乏一些錯誤信息,有可能會帶來「消化不良」甚至「中毒」,從而導致自己出現疑病或者慌亂等表現。當你發現消化不了,不妨停下來幹點別的事情。
當你能做到「細嚼慢咽」時,才能比較好地消化這些信息,最終才能做出更適當的反應,即進入了應對期。應對方式一般建立在你的行為基礎上,或是根據外部現實真相而做出的,或是根據內在想像而做出的。前者引發的行為是有效、積極、主動的,而後者的行為可能是紊亂、不符合現實、多變的。
如果你只根據內在想像做出反應,那麼你會很混亂,要麼不想做任何反應,要麼胡亂做出大量的反應。這種時候,我們最好是主動、客觀去應對這件事,不然就容易陷入被動和紊亂。
負面情緒可防止「情緒鴕鳥」
廣州日報:現在很多網友反映「不敢返工」,你覺得應如何理解這種焦慮心理?
武志紅:在當前的疫情下,最基本的一個重點是「你清晰地活在現實中嗎?」因為疫情有可能會直接影響到你。在這樣的危機下,人們產生一些難受情緒是完全正常的,這樣才會調動更多能量去面對現實。如果只是先把情緒安撫了,讓你遲鈍地去應對現實,這才是糟糕的。
精神病學中一個術語是「現實檢驗能力」。當一個人基本喪失現實檢驗能力時,就意味著他活在想像之中,因此連心理諮詢都變得基本沒了可能,只能使用藥物治療等其他方式了。所以現在大家得問問自己,對於疫情的現實,我有基本的了解嗎?
美國心理學家科胡特說,有內聚性自我的人,會在情緒的驚濤駭浪中穩穩地站住。當你主動地掌握各種現實性信息時,這會帶給你一種「腳踩大地」的感覺,會幫助你站得更穩一些。現在我在微博上密集地談論現實,因為這可能直接帶來現實的改善,這比單純安撫情緒是不是重要很多?所以在這個特殊時期,如果人們有一些強烈的情緒,這太正常了。
廣州日報:那公眾應該如何提升自己的現實檢驗能力?
武志紅:首先圍繞著返工,我們必須去做出清晰的現實判斷。第一點,搞清楚你要返工的城市、社區和公司,都準備好了嗎?這部分的信息不只是通過網絡,而是必須要找到準確的權威信息。如果你能看到的信息是混亂的,那意味著這時你不返工才是合理的。所以關於返工不返工的問題,我建議層級越大的一方,越要重視自己給出的信息,因為普通員工和市民只能根據自己的情況做出選擇。
第二點,去清晰地認識病毒的現實信息。我採訪過一些在絕症中生存下來的人,雖然人們喜歡說他們「戰勝了病魔」,但他們其實都做了一個重要工作——深入調查了解他們所患的絕症,以及那些成功案例,然後吸取經驗教訓。因為他們不是被動地被信息所淹沒,而是主動地投入其中,全面了解,再主動做出選擇。不然,他們就非常容易因為各種信息而動搖。
第三點,就是在尊重現實的基礎上調整心情。目前疫情可能波及到任何一個人,所以這時得允許情緒的波動,因為每一個情緒都是合理的,難受的情緒常常是在提醒你,你要做出調整和改變。因為在三種心靈過程,即思維過程、身體過程和情緒過程中,思維雖然看起來最容易吸收信息進來,但同時思維也最容易因循守舊;這種時候,強烈的負面情緒反而可以撕裂程序性的思維過程,逼迫一個人去面對現實。相反,當你面對外部危機還覺得很OK,那就是在情緒上變成了鴕鳥,忽視了情緒傳遞出來的信號,然後你會變得麻木,而令自己陷入到危機當中。
學會區分焦慮類型
廣州日報:在當前的疫情形勢下,人們還可能會面臨哪些新的心理問題?
武志紅:在疫情期間,很多人會感受到強烈的負面情緒。大家從疫情初期經歷的驚愕和慌亂,之後過度到應對疫情的焦慮和疲累;隨著疫情防控工作開展,形勢逐漸穩定之後,人們又對自己即將面對的工作和生活產生煩亂情緒,也就是所謂的「返工焦慮」。
還有一些善良的朋友會控制不住地做過多的捐助行為,甚至可能令自己情緒因此失控,這雖然也是一種應對方式,但其實是一種自虐行為。我們得團結一致,共同應對這場疫情,但同時也要儘可能地過好自己的生活。因為成熟的愛,是一方面懂得付出,但同時會把自己照顧好,兩者是可以並存的。
廣州日報:對於「返工焦慮」,你認為應如何緩解?
武志紅:當人陷入焦慮之中,其實可以分辨一下到底是現實性焦慮還是神經症性焦慮。前一種焦慮與現實狀況相匹配,可以幫助我們應對現實;後一種焦慮則會減弱你應對現實的能力。
當你發現自己被焦慮所淹沒,卻不能採取應對現實的舉措時,那麼你就可能是陷入到神經症性焦慮中了。之所以陷入其中,常常不是因為目前的現實所導致,而是現實喚起了早就藏在你心中的巨大焦慮。我們平臺的諮詢師在心理援助中發現,求助者多數都會談到,他們此前就有各種心理問題。當你陷入這份焦慮時,不妨告訴自己「焦慮是可以的」,然後去做點日常生活中很普通的事情。
因為神經症性焦慮雖然看起來是被現實影響,但其實是人被困在了內在想像世界。所以哪怕你只是去做一些很基本的東西,例如做飯或者打掃衛生,這都意味著你在和現實世界打交道,會幫助你從內在想像世界進入到外在現實世界,這種和外在現實世界接觸的行為,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你的焦慮。(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程依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