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餘文樂在微博上分享了一段自己的經歷,在飛機上「突然異常驚恐、情緒緊張,然後手腳發麻,呼吸困難,那一瞬間感覺自己快要窒息了……」當時吃了鎮定劑才慢慢恢復了過來。
後來去看醫生,醫生說這是急性驚恐症,也叫急性焦慮發作、驚恐發作。
急性驚恐症,是一種突然襲來的極度恐懼的心理症狀。通常伴有胸悶心悸、心動過速、眩暈、窒息、過度換氣、麻木刺痛、暈倒等生理症狀,以及莫名的瀕死感、恐懼感、末日感、大難臨頭感等心理症狀,而患者都不知道自己恐懼的來由是什麼。
這種症狀在當今社會越來越普遍,容易出現在壓力過大、生活不規律的人身上,大家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就重視起來。
學會疏通情緒,
因為每一筆壞情緒都會記在身體的帳上
作家木心曾經說過,人不是情緒的容器,人是導管,快樂流過,悲傷流過,不留痕跡。一旦導管淤積,就會出問題。所以,學會疏通情緒是非常重要的事。
當我們經歷過恐懼、悲傷或憤怒之後,通常會表現出某種身體姿態,這種姿態就是這些情緒的「身體表情」。
如果我們一直置身於這些強烈的情緒中,或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某種情緒,那麼就會形成所謂的「習慣模式」,而在身體層面上,就會表現為肌肉結構的僵緊。
由於身體肌肉和姿態出現了僵化現象,導致情緒無法在身體內部自由流動,就像管道裡有了淤堵,水流就無法通暢一樣,情緒便會被滯留在身體的某個區域裡。
不同的身體部位會儲藏著不同的情緒情感。比如,每當胸部肌肉得到舒展時,被遺棄或被忽略的感覺就會一再出現;按摩背部上方則會產生強烈的憤怒情緒;按摩下顎時則會釋放出悲傷;按摩臀部則會釋放出壓抑和焦慮;按摩肩膀時則會傾訴無窮盡的負擔和責任。
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知道你頭腦裡的所思所念。你身體的任何不適和疾病也都來源於你內在的信念。你內在積壓的悲傷、憤怒、負面情緒越多,你的身體就會越容易成為頭腦信念的受害者。
在瑜伽的習練中,我們可以通過冥想來自我覺察,通過體式打開通道,通過清潔法來清理內在,通過呼吸控制法專注當下。藉由與身體的對話,看清真相,給予自己從出生以來,或更早以前就等待著被滿足的需求。
冥想並不神秘,相信每個人都有過小時候仰望星空的體驗。你可能在大人懷裡仰望過星空,又或者你獨自仰望過月亮。只要你有過這種體驗,其實你就已經經歷過冥想。冥想距離我們的生活一直都不遙遠,哪怕你當時仰望月亮和星空,只有短暫幾十秒鐘。
冥想是一項技能,能使大腦得到休息,達到與平時完全不同的意識狀態。冥想的時候,你是完全清醒和覺察的。你的意識並沒有沉睡,你也沒有做夢或幻想。你的意識是清晰,放鬆和專注於內在的。
在初始階段,冥想具有理療作用,它可以幫助你認清消極思想的存在模式,從而不讓它們將你拽入負面情緒的深淵。它能夠放鬆緊張的肌肉和自主神經系統,將你從精神壓力中解放出來,獲得安寧的情緒。降低應激反應,增強免疫力,讓你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
當你練習冥想一段時間後,阿爾法腦波會被激活,清醒時,工作更有效率,創作更有靈感。睡眠時,則更容易獲得優質的睡眠質量。你會以純粹開放的意識看待事物,擁有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智慧。
通過覺察,清理釋放,將身體記下來的帳一筆一筆還清,就可以重塑對自己的愛,從而達到自我療愈。
冥想中最重要也最常被忽略的步驟就是前期準備。高階靈修者幾乎可以在任何地點開始一段冥想。對於初學者來說,建議大家選擇相對安靜,整潔,舒適,祥和,不會被打擾的環境,則更容易進入狀態。
你可以先從五分鐘練起,逐步加到十分鐘,十五分鐘甚至更久。讓冥想成為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享受它,只有真正享受了冥想的過程,才不會產生拖延或抗拒。
冥想的時候可以採用簡易坐,金剛坐,至善坐,蓮花坐等姿勢,或者坐在椅子上都可以。一般不建議使用躺姿,因為你會聯想到睡眠,從而很難保持警覺和清醒。
健康的生活,均衡飲食,規律作息,堅持運動,將正念禪修和冥想融入生活,提升專注,舒緩壓力,收穫更多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