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恐症(上) 丨在失控中通往未知深淵

2021-12-18 北科心理

好似晴天霹靂

它的到來悄無聲息  攻勢卻何其猛烈

你正在沙灘上堆著城堡  做著平常而溫馨的事

直到看見天際線上齊頭並進的浪頭——

海嘯鋪天蓋地  席捲而來

而你  面對此情此景  只能束手就擒

這就是驚恐發作時的症狀,巨大的恐慌感毫無徵兆地出現,伴隨著心悸、出汗、手抖、口乾、噁心、呼吸困難、頭暈目眩.身體頃刻間仿佛失去了抵抗一切的能力,度秒如年,像是在"瀕死線"上與死神進行了一場拉鋸戰,又如在鬼門關略略走了一遭。

驚恐發作(Panic attacks),亦稱為急性焦慮發作,是指人在無明顯原因與特殊情境下,或在某些特殊情境如人群、商店等公共場合中,突如其來地發生強烈的生理應激反應,並且反覆出現:

·以威脅"取勝"

·以突然襲擊"取勝"

·以控制思想"取勝"

·以擔憂未來"取勝"

應激機制可以調動神經衝動快速做出反應,增加腎上腺素與肌肉中的血液供應,這曾在遠古時期幫助人類一次又一次地應對野外生存的危機。實際上,人在自發性的驚恐發作時的生理反應與遇到真實威脅時的反應一模一樣

然而,引發驚恐的生理因素始終如同"眾裡尋他千百度",是難以發覺且不明確的,在沒有經受外部壓力與挫折時,大腦會傾向於將驚恐發作歸結於內部原因,由此產生"自我懷疑"與"自我攻擊",做出偏差解讀。

一次偶然的、並不存在真實危險的疾病,或許就會因為我們錯誤的態度與行為成為導火索,引起焦慮的持續發作,例如:

心悸時——"我的心跳時有時無,會不會突然停下來?"

眩暈時——"我如果當眾暈倒了怎麼辦?"

胸痛時——"我可能快不行了。"

呼吸困難時——"我要死了。"

如果總是在焦慮不安的身體反應上自我意識過剩,這種恐慌將愈發嚴重,發展到驚恐的程度。即使這些令人憂心忡忡的事情在驚恐發作幾十次以來從未發生,儘管所有的證據都是相反的,被動消極的觀念仍會在次次的消磨中代替原有的自信、驕傲與自我肯定。在這一程度上,驚恐起源於患者對自身疾病的態度,越擔心自己犯病,陷入焦慮和恐慌的可能性就越大,而這些感覺會反過來使身體反應更加糟糕,形成難以輕易擺脫的惡性循環

面臨特定的情境時,自我定位與局限性、約定俗成的觀念與過去的記憶將使人們處理想法、控制行為的方式產生巨大的差異

對於易患驚恐症的人群,這些特點並非在驚恐發作後才產生,而是不容忽視的個性特徵:

"我總是感覺自己低人一等。"——缺乏自信

"我覺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爛透了"——常常自我懷疑和自我批判

"我總是擔心不好的事情發生。"—擔憂未來

"害怕出錯,寧願不做。"——完美主義傾向

"我壓抑情緒,面對別人即使不合理的要求也很少說'不'。"——低自尊傾向、慣於取悅他人

"我很怕自己失控傷害別人。"——害怕與人產生衝突

大多數人的行為方式大約在自出生起至青春期階段形成、成年階段固定,一直以來,我們都在毫無意識地按照這種行為方式生活。直到某一天,日常生活壓力和對未來的恐懼日積月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終於出現,重大刺激性事件的發生,就像洪水猛獸衝撞心門,原本不完善的堤防頃刻全線崩潰。

"我如此脆弱、不堪一擊,深陷其中無法自拔,我真的害怕、害怕這種惶惶不可終日的感受伴隨我的後半生。"

倘若症狀長時間持續,程度加重,無法繼續正常生活,則不得不確認是否已患以下幾種心理疾病:驚恐症、恐曠症、廣泛性焦慮症、恐懼症、強迫性神經症與創傷後應激障礙

恐懼恐懼的"下一次"發生、擔憂焦慮症狀"在未來"的持續,人生仿佛已經脫離掌控.正是因為"不知道"。

"不知道"下一次會在何時到來

"不知道"下一次會在何處乍現

"不知道"下一次會是何種程度

"不知道"成為了最具有殺傷力的武器。驚恐的發作,也正是依靠了"即將毀滅的思想",依靠著"你即將發生災難"的預言而存在。

你在恐懼焦慮的本身的出現。

大腦作為決策者,理所應當要為未能遏止驚恐而負責。作為一個實實在在的生理器官,它是調控身體活動與生理機能的樞紐,產生思想、記憶、推理、情感和判斷。

在不被幹擾的情況下,潛意識思維會自動尋求健康的方式,然而往往受到社會經驗與某些創傷經歷的抑制。消極、片面解讀有可能形成錯誤的觀念(例如,目睹車禍現場,有用的觀念是"不遵守交通規則會有危險",而非"所有交通工具都是危險的")。

觀念一旦形成,大腦便不再持續對新情況進行重新評估,形成路徑依賴,在收到"緊急情況"的即時信息時啟動默認的應急反應。

相信在閱讀完本次推送後,大家對驚恐症的概況都有了一定了解。在下一篇推送中,我們將討論以下問題:

出品 | 北科心理

文案丨Mozker

排版 | flicker

責編 | 譚天

相關焦點

  • 精神衛生科普丨有驚恐症的時候,該怎麼辦?
    種種想法均是由驚慌及擔心造成,並不反映真實情況,只要得到協助,調理情緒就能康復,所以驚恐症屬於情緒病。驚恐症很少單獨出現,患者通常會同時患有其他情緒病或焦慮症。大部份患者最初是向其他身體專科就醫,檢查顯示身體器官很健康,但患者仍會反覆找醫生再檢查,直至最後被轉介至精神康復科。而亦有部份患者沒有尋求幫助,一直不知自己患有驚恐症,以至病情得不到適當治療。
  • 有驚恐症的時候,該怎麼辦?
    種種想法均是由驚慌及擔心造成,並不反映真實情況,只要得到協助,調理情緒就能康復,所以驚恐症屬於情緒病。驚恐症很少單獨出現,患者通常會同時患有其他情緒病或焦慮症。      大部份患者最初是向其他身體專科就醫,檢查顯示身體器官很健康,但患者仍會反覆找醫生再檢查,直至最後被轉介至精神康復科。而亦有部份患者沒有尋求幫助,一直不知自己患有驚恐症,以至病情得不到適當治療。
  • 我們如何優雅地老去媽媽的驚恐症
    感覺自己要死了。甘蘋今年49歲,是一名優雅的設計師,她的丈夫憲斌是一家公司的老總,平時工作比較忙,女兒小憲去年考上了珠海的一所大學。甘蘋說家庭關係挺和睦,無論是經濟上還是生活上都沒有什麼憂慮,可是最近半年甘蘋都很容易失眠。尤其是最近兩個月媒體上連續報導了幾起女大學生失蹤、被害的案件之後,甘蘋內心充滿了憂慮,一個人的時候,滿腦子都是女兒遭遇不測的想像。
  • 驚恐症|我在害怕自己會發瘋的過程當中瘋了
    答對一半,驚恐發作中還包含著多種軀體症狀,心跳加速、四肢麻木、瀕死感從四下排山倒海而來無法阻擋……沒有逼真瀕死亡感的,都算不上是真正的驚恐發作···  當然,除了這些博大眾眼球的明星藝人,其實每一個普通人都有可能患上驚恐症,在這個快節奏、高壓力的社會,每個年齡階段的人都在承接來源於生活的重壓。
  • 餘文樂「窒息」上熱搜,驚恐症這種無形疾病原來就在身邊!
    6月2日,餘文樂在微博上分享了一段自己的經歷,在飛機上「突然異常驚恐、情緒緊張,然後手腳發麻,呼吸困難,那一瞬間感覺自己快要窒息了……」當時吃了鎮定劑才慢慢恢復了過來。後來去看醫生,醫生說這是急性驚恐症,也叫急性焦慮發作、驚恐發作。急性驚恐症,是一種突然襲來的極度恐懼的心理症狀。
  • 「患上驚恐症之後的我的生活.」
    上述這些症狀是驚恐症的發作時的表現,驚恐症是高度焦慮症的一種。在症狀發作之前,我完全沒有意識到焦慮是一種病,我以為它單純只是一種情緒。我也未曾設想我會患上這樣的病症。01-2020年11月的一個深夜,正在專心碼字的我突然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眩暈,手心腳心滿是冷汗,那一瞬間我的腦海中充斥著
  • 一個高知焦慮驚恐症患者自述
    所以,這是首次我認識到主觀上對驚恐發作的影響。到後來,病情慢慢演變,導致胃口下降,並且出現了發作時全身麻木的症狀,對於呼吸的問題,我一直沒有感到過呼吸急促,很有可能是因為我每次都把注意力放在心跳上,後期放在麻木上,而忽視了呼吸問題。
  • 來自深淵:在黑暗中盛開,這部番劇到底有多致鬱?
    今天要聊的這部動漫《來自深淵》,無疑就是個註定的悲劇,但也許對動漫中的人物來說,並不算是悲哀。在第二層的監視基地,雷格第一次的遇見了一直生活在深淵中的人們;第四層遇見的娜娜奇和米蒂,讓雷格看到深淵中的溫馨,雖然最後也是由他結束了這溫馨,但將美好永遠定格到了那一瞬間;在深淵五層的前線基地,他作為機器人體會到了自己生命和別人的生命。
  • 《來自深淵》面對充滿危險的深淵,好奇心太重,是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面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卻少不了好奇心的支持。現實中,人類對未來、海底、星空的探索永不止步,就跟《來自深淵》中人類對未知世界阿比斯深淵的探索一樣。這種面對未知世界,人類的好奇心太過於旺盛,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
  • 別被軟萌畫風欺騙,設定卻非常龐大的硬核動畫《來自深淵》
    先講一下龐大的世界觀~在每個角落都被探索殆盡的世界上,在南海貝奧魯斯卡的島上,發現個巨大的垂直型的洞穴,直徑1000多米,而深度至今未知,而這座巨洞也吞噬了無數冒險者,但依然阻止人們對未知探求的嚮往,而這個洞穴被稱為——阿比斯深淵。在這個不知延續至何方的阿比斯深淵內,棲息著各種奇妙而又危險的源生物。
  • 焦慮之驚恐症整合治療康複方法
    收錄於話題 #驚恐症
  • 摩登鍊金術丨一招就能搞定通往奇幻世界的法寶(內含福利)
    通往GUCCI秘境的最捷徑除了運用時髦鍊金術之外,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就能抵達。策劃:高琪製作:他名編輯:Oliver Lee◆本文版式/內容/創意均系原創,謝絕轉載,抄襲自便◆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及品牌提供研修時髦鍊金術的過程中,
  • 42歲港姐李珊珊神隱7年首度公開患驚恐症,古天樂鄭秀文現身支持
    意外的是,在日前,李珊珊首度公開自己的病況,原來這麼多年來她一直神隱是因為患上了驚恐症——情緒病的一種,自己堅持抗病了多年,直到今年情況有所好轉,她才逐步公開露臉。認識李珊珊完全是因為她香港小姐冠軍的身份——1996年李珊珊以大勇的狀態奪得了比較少有的「四料冠軍」包括冠軍,友誼小姐、最上鏡小姐以及才藝小姐,在卸任港姐後,李珊珊就迅速得到了TVB的力捧,1997年在重頭劇《鑑證實錄》中出演的蔡小棠一角戲份追得上女一號陳慧珊,而她也藉助這個角色令很多人關注,之後她又在《鑑證實錄2》、《刑事偵緝檔案4》等不少TVB劇集中有不錯的演出。
  • 來自深淵:恐懼只是暫時的,唯有善良永存!
    當探險家們一步步走向深淵的時候,深淵是歡迎冒險家的到來的,儘管會干擾這個未知的世界,但這個世界不就恰好如此嗎?無論是人還是物,都喜歡接觸那些自己從未接觸過的東西。恐懼這個詞語是非常有魅力的, 人們大多數都討厭令自己恐懼的事物,但有一部分人除外,越是讓自己感到恐懼的東西,他們就越想接觸,而《來自深淵》就給了我們這樣的一種體驗。當恐懼和殘忍、未知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我就愈發喜歡。
  • 可怖瘋狂的萌萌治癒番,獻給成人的致鬱童話——《來自深淵》
    即使《來自深淵》的故事都是通過孩子的視角,它故事的內核卻是獻給已經不是孩子的大人們的一場冒險。大人世界的迷惘與疑問也是在通過這場冒險尋找著答案。深淵是一場探究自己是誰的冒險與地面上的人類不同,雷格是一個失去了記憶的機器人。他來自深淵,記憶中殘存的碎片也指向了深淵。在雷格與莉可的約定之外,他對深淵的冒險,更是他對自己「根」的探索。越是潛入深淵,他就越是想知道自己是誰。
  • 《來自深淵 深沉靈魂的黎明》R18黑童話,關於正義的討論永不停下
    《來自深淵 深沉靈魂的黎明》可以稱得上是近年來暗黑童話動漫的神作,不論從畫面還是音樂上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同時裡面關於正義和人性的討論,也觸動到了很多人,據我另外看過的朋友描述:它光從畫風上看,絕對是一部溫暖治癒向的動漫,而當沉下心來了解完整個故事之後,才發現,它原來是致鬱向,更是不能輕易讓未成年人觸碰的R18禁忌動漫,裡面關於人性的討論太過於深刻,讓人看完之後久久不敢回頭再看第二遍
  • 寶可夢No.201——未知圖騰
    精靈寶可夢,簡稱寶可夢,是這個星球上不可思議的生物。無論是在天空、海洋還是陸地,在這個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可以看見它們的身影。寶可夢的確切數量是未知的,至今為止,已經確認的寶可夢有890種,未來一定還有越來越多的寶可夢不斷地被發現。這裡介紹下會產生某種不可思議力量的家族——未知圖騰。
  • 《來自深淵》劇場版簡析
    《來自深淵 魂之黎明》的最初的觀感就是「大片感」,畫面清晰銳利,線條細節豐富,但是,光有「大片感」是不夠的,這一部的作畫是實打實的強大,特效畫師橋本敬史參與了製作,讓本片中出現的一些光束特效,惟妙惟肖,打鬥作畫本身也是魄力十足,風格也是我喜歡的類型,並不會和某些作品一樣過於抽象和跳脫,而注重整體的場面感。單從製作來說,我覺得這部劇場版是無可挑剔的。
  • 《失控玩家》:「失控」的自性化之旅
    電影講述了網路遊戲Free City裡面的一個NPC(非玩家角色)Guy的「失控」故事。在遊戲中,NPC(非玩家角色)是一成不變與呆板的,他們重複地說著自己的對白,日復一日的發揮著同樣的功能。阿尼瑪就是個體意識與內在無意識之間的橋梁,ta是男性無意識中的永恆女性意象,是人類的靈魂,具有打開通往自性之路的潛能。歌德在《浮士德》中說:永恆之女性,引導我們上升。
  • 迷宮系列丨混沌深淵
    :心智<50,禱告室選擇黑暗之神,30%獲得效果:施法後,20%概率獲得1個黑暗之石巨龍鱗片來源:冒險者出戰,25≤心智<50,砍伐惡魔藤蔓,50%發現村民獲得效果:擊敗敵人後,1%概率獲得龍珠Peter的金手指來源:擊敗Peter後對話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