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似晴天霹靂
它的到來悄無聲息 攻勢卻何其猛烈
你正在沙灘上堆著城堡 做著平常而溫馨的事
直到看見天際線上齊頭並進的浪頭——
海嘯鋪天蓋地 席捲而來
而你 面對此情此景 只能束手就擒
這就是驚恐發作時的症狀,巨大的恐慌感毫無徵兆地出現,伴隨著心悸、出汗、手抖、口乾、噁心、呼吸困難、頭暈目眩.身體頃刻間仿佛失去了抵抗一切的能力,度秒如年,像是在"瀕死線"上與死神進行了一場拉鋸戰,又如在鬼門關略略走了一遭。
驚恐發作(Panic attacks),亦稱為急性焦慮發作,是指人在無明顯原因與特殊情境下,或在某些特殊情境如人群、商店等公共場合中,突如其來地發生強烈的生理應激反應,並且反覆出現:
·以威脅"取勝"
·以突然襲擊"取勝"
·以控制思想"取勝"
·以擔憂未來"取勝"
應激機制可以調動神經衝動快速做出反應,增加腎上腺素與肌肉中的血液供應,這曾在遠古時期幫助人類一次又一次地應對野外生存的危機。實際上,人在自發性的驚恐發作時的生理反應與遇到真實威脅時的反應一模一樣。
然而,引發驚恐的生理因素始終如同"眾裡尋他千百度",是難以發覺且不明確的,在沒有經受外部壓力與挫折時,大腦會傾向於將驚恐發作歸結於內部原因,由此產生"自我懷疑"與"自我攻擊",做出偏差解讀。
一次偶然的、並不存在真實危險的疾病,或許就會因為我們錯誤的態度與行為成為導火索,引起焦慮的持續發作,例如:
心悸時——"我的心跳時有時無,會不會突然停下來?"
眩暈時——"我如果當眾暈倒了怎麼辦?"
胸痛時——"我可能快不行了。"
呼吸困難時——"我要死了。"
如果總是在焦慮不安的身體反應上自我意識過剩,這種恐慌將愈發嚴重,發展到驚恐的程度。即使這些令人憂心忡忡的事情在驚恐發作幾十次以來從未發生,儘管所有的證據都是相反的,被動消極的觀念仍會在次次的消磨中代替原有的自信、驕傲與自我肯定。在這一程度上,驚恐起源於患者對自身疾病的態度,越擔心自己犯病,陷入焦慮和恐慌的可能性就越大,而這些感覺會反過來使身體反應更加糟糕,形成難以輕易擺脫的惡性循環。
面臨特定的情境時,自我定位與局限性、約定俗成的觀念與過去的記憶將使人們處理想法、控制行為的方式產生巨大的差異。
對於易患驚恐症的人群,這些特點並非在驚恐發作後才產生,而是不容忽視的個性特徵:
"我總是感覺自己低人一等。"——缺乏自信
"我覺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爛透了"——常常自我懷疑和自我批判
"我總是擔心不好的事情發生。"—擔憂未來
"害怕出錯,寧願不做。"——完美主義傾向
"我壓抑情緒,面對別人即使不合理的要求也很少說'不'。"——低自尊傾向、慣於取悅他人
"我很怕自己失控傷害別人。"——害怕與人產生衝突
大多數人的行為方式大約在自出生起至青春期階段形成、成年階段固定,一直以來,我們都在毫無意識地按照這種行為方式生活。直到某一天,日常生活壓力和對未來的恐懼日積月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終於出現,重大刺激性事件的發生,就像洪水猛獸衝撞心門,原本不完善的堤防頃刻全線崩潰。
"我如此脆弱、不堪一擊,深陷其中無法自拔,我真的害怕、害怕這種惶惶不可終日的感受伴隨我的後半生。"
倘若症狀長時間持續,程度加重,無法繼續正常生活,則不得不確認是否已患以下幾種心理疾病:驚恐症、恐曠症、廣泛性焦慮症、恐懼症、強迫性神經症與創傷後應激障礙。
恐懼恐懼的"下一次"發生、擔憂焦慮症狀"在未來"的持續,人生仿佛已經脫離掌控.正是因為"不知道"。
"不知道"下一次會在何時到來
"不知道"下一次會在何處乍現
"不知道"下一次會是何種程度
"不知道"成為了最具有殺傷力的武器。驚恐的發作,也正是依靠了"即將毀滅的思想",依靠著"你即將發生災難"的預言而存在。
你在恐懼焦慮的本身的出現。
大腦作為決策者,理所應當要為未能遏止驚恐而負責。作為一個實實在在的生理器官,它是調控身體活動與生理機能的樞紐,產生思想、記憶、推理、情感和判斷。
在不被幹擾的情況下,潛意識思維會自動尋求健康的方式,然而往往受到社會經驗與某些創傷經歷的抑制。消極、片面解讀有可能形成錯誤的觀念(例如,目睹車禍現場,有用的觀念是"不遵守交通規則會有危險",而非"所有交通工具都是危險的")。
觀念一旦形成,大腦便不再持續對新情況進行重新評估,形成路徑依賴,在收到"緊急情況"的即時信息時啟動默認的應急反應。
相信在閱讀完本次推送後,大家對驚恐症的概況都有了一定了解。在下一篇推送中,我們將討論以下問題:
出品 | 北科心理
文案丨Mozker
排版 | flicker
責編 | 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