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6 20: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有一種大愛叫相濡以沫,有一種付出叫不求回報,有一種親情叫不離不棄。她叫白福榮,鎮原縣三岔鎮肖園子村一位48歲的普通農家婦女。就是這樣一位農家婦女,23年如一日照顧雙下肢截癱的丈夫焦克義,被鄉親們傳為佳話,她用大愛無私詮釋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蜿蜒曲折的山路鑲嵌在崇山峻岭之中,翻過一山又一山,走過一峁又一峁,溝邊山腰上,坐落著一戶戶人家。1994年11月,殷家城鄉白家川姑娘白福榮嫁到這個叫肖園子的村,和農村青年焦克義結為夫妻,婚後兩人生育兩個孩子,一同出山勞作,勤儉持家,孝敬老人,日子過得甜甜蜜蜜。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1997年7月在村上擔任計生幹部的焦克義在為村上拉運烤火碳途中遭遇車禍,致使腰椎骨折,雙下肢截癱。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白福榮的婆婆哭幹了眼淚,白福榮悲痛欲絕。隨著焦克義病情穩定,白福榮擦乾眼淚對公公婆婆說:「日子還要過,這個家還有我,丈夫在世一天我陪一天,在世一輩子,我陪一輩子。」從此以後,為了有個完整的家,白福榮拼上了自己的身體成了這個家的「男人」和頂梁柱。無數個夜晚,別人都已經鼾聲濃濃,她才披星戴月從地裡歸來,匆匆吃幾口就要為丈夫理療,擦洗身體。每天天麻麻亮她就起床下地,割草,犁地,放羊,碾場樣樣都幹。幾年間,她不是在地裡幹活就是在家裡忙家務,很少出過門,自己病了強忍,累了咬牙堅持。那時候她在地裡幹一會活回來照顧一會丈夫,又跑去地裡。後來他用架子車幹活時把丈夫拉地裡,熱了拉到涼地方,涼了換到熱地方,邊幹活邊照顧。白福榮的婆婆常說:「我兒媳是個好娃娃,自從進了我家門和我沒紅過臉皮,伺候我們老的照顧我們小的,前些年幫我老兩口種莊稼受苦受累,委屈她了。」
焦克義愛好寫作,白福榮每天一邊勞動一邊向周圍群眾打聽新聞寫作線索,每逢集日還步行到街道取報紙發稿件。有一次為採訪村裡幾位婦女小組長,她推著丈夫不小心從兩米多高的路邊墜下,瘦弱的她花了一個多小時,才把150多斤體重的丈夫背到輪椅上,這次丈夫採寫的「小官能做大事情」一稿發表在《甘肅人口》報,並獲全國十三屆人口家庭報刊研究會好新聞獎。在賢惠善良、通情達理的妻子白福榮及家人無微不至的照顧下,在政府的關心支持下,焦克義又樹立起了生活的信念,他決心用健全的雙手為社會做點事情。他堅持在輪椅上採訪寫稿,走村入戶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辦人口文化大院,幫助計生困難戶,他把無聲的文字和有聲的行動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動力,推動著山裡人走向現代婚育文明。10多年來,焦克義先後在《中國人口報》,《甘肅日報》,《甘肅農民報》,《隴東報》等報刊和網站發表各類新聞稿件1000多篇,其中20 多件作品在國家,省,市獲獎。他因此被評為「全國計劃生育協會先進志願者」和「全省自強模範」。
2012年焦克義被查出尿毒症後,為了方便治療,白福榮在三岔街道租了房子,每天為丈夫換透析液5次,一日三餐,吃喝拉撒全靠她伺候。日長月久,積勞成疾,她自己患上了甲亢,乳腺增生等多種慢性病,公公和婆婆也年老體弱,喪失勞動能力。在沒有固定經濟收入的情況下,丈夫每月需要六千元透析費用,除了享受國家醫保政策和政府的照顧,為了減輕家庭經濟負擔,她在伺候丈夫的同時在快手平臺開通了直播,發揮自己能歌善舞的特長,為大家唱歌唱戲,堅持傳播正能量,賺取一點零花錢。丈夫每月要換一次導尿管,每周要打一次促紅素藥,時間久了,她的熟練程度和專業護士一樣。2017年丈夫因為高燒感染,引起尿漏,在西安等大醫院經過檢查,專家建議做修補手術,但是病人身患糖尿病,腎病,不適合做手術,即使做了也不能保證恢復健康。從醫院出來,白福榮仍不死心,多方打聽,最後找到一個祖傳秘方,通過她半年時間親手用藥、照顧,硬是讓尿漏痊癒,期間沒有發生過感染,醫生都說這是個奇蹟。
焦克義經常說:「白福榮孝敬老人,照顧娃娃,伺候我,操持家裡家外,沒有她就沒有我這個家,我們虧欠她的太多太多······」23年,白福榮含辛茹苦無怨無悔走過,為了這個家,為了丈夫,她付出了數倍的艱辛和淚水,勤勞和汗水,受到鄉親們交口稱讚。這些年,她被縣婦聯授予全縣「」最美家庭成員「榮譽稱號,當選鎮原縣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信息來源:鎮原發布
原標題:《【關注】大山盛開「芙蓉花」 —記鎮原縣三岔鎮肖園子村孝親敬老模範白福榮》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