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辛論繪畫詩歌雕塑《拉奧孔》

2020-12-21 小說周邊

朱光潛翻譯的,我讀著覺得翻譯的非常好。讀這本書有兩個原因,一、從今年開始讓自己有意識的閱讀一些學術專業類推薦書籍,薰陶自我的同時學習和積累一些文化素養。二、個人非常喜歡朱光潛的藝術理念,他的書籍我儘量多看一些。下面就我個人閱讀心得分享一點自己學到的皮毛。

閱讀《拉奧孔》遠比我之前想像的要有趣味性。進一步讓我認識到該如何分別來欣賞繪畫、詩歌與雕塑。美是繪畫的最高表現藝術。繪畫有屬於它自己的物質畫面。詩歌不同於繪畫,雖然詩歌也有它自己的畫面。詩歌的畫面和音樂有相似之處,它更多的傾向於韻律。和音樂也不盡相同,詩歌是有意象的畫面。詩歌可以按時間順序一一展示不同的動作即情節。繪畫則不能。繪畫更適合表現靜態美。萊辛強調繪畫崇尚美,拒絕醜。細想想好像很有道理。詩歌可以揭露醜。

繪畫與雕塑我個人覺得最大的區別在於質感和它們分別傳達的意義。各種藝術形式有它獨特的美,無法融通、簡單判斷何種藝術形式更勝一籌。

萊辛在論證繪畫與詩歌畫面不同時,大量引用了荷馬史詩並無比推崇。荷馬史詩必須得借來細細品味。莎士比亞的詩歌幾乎被所有推薦詩歌的大家們所推崇。值得反覆閱讀和學習 。

閱讀萊辛的作品像是閱讀哲學著作似的,他說話很嚴謹為證明一個事實他會反覆列證、推敲。閱讀其中一章他為了證實自己對拉奧孔群雕塑到底出自哪個年代而做的各種論證充滿自信,他的文字傳達出他甚至為能證明到底出自哪個年代做出一點貢獻而感到無比驕傲。藝術家的嚴謹性被他演繹的淋漓盡致。

相關焦點

  • 從《拉奧孔》看抗疫題材雕塑創作
    使命(雕塑) 吳為山 希臘詩人西蒙尼德斯說: 「畫是無聲的詩,詩是有聲的畫」 ,肯定了詩歌與造型藝術的共通之處,但德國文藝批評家萊辛卻傾向於指出二者的分別
  • 午間閱讀 | 拉奧孔:詩聲與畫貌背後的故事
    以上是詩歌相關的大致描述,現在回來看這具雕塑群。對比上述詩歌再現的內容,很容易看出,雕塑只抓住兩條蛇纏住拉奧孔父子三人的某一片刻,黑格爾說,「儘管它表現出極端痛苦,高度的真實,身體的抽搐,全身筋肉跳動,它卻仍保持美的高貴品質,而絲毫沒有流於現醜相,關節脫臼和扭曲。」([德]黑格爾:《美學》第三卷上冊,朱光潛譯,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187頁)按錢鍾書的話說,這是「富於包孕的片刻」。
  • 「詩畫一體」阻礙德國啟蒙進程,萊辛用「拉奧孔」反擊新古典主義
    史詩和雕塑中拉奧孔的不同表現引發了諸多討論拉奧孔本來是特洛伊的一個祭司, 因為極力勸阻特洛伊人把藏有士兵的木馬拖進而被庇護希臘人的海神所嫉恨, 結果他和他的兩個兒子都被海神派出的兩條大蛇給纏死了。在維吉爾的史詩當中對他進行了描寫,拉奧孔在遭遇這種痛苦時表情很強烈。
  • 你聽說過《拉奧孔》雕塑嗎?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今天小編和大家介紹梵蒂岡博物館的一件雕塑作品:《拉奧孔》。單是看圖片,就會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恐懼和痛苦。一條巨蟒纏繞著三個人,中間的是拉奧孔,旁邊的兩位是他的兒子。拉奧孔的神情處於極度的痛苦和恐懼之中。他使盡全身的利器想要掙脫出來全身的肌肉都處於強烈的收縮中。
  • 鮑勃·迪倫丨詩歌遠方與繪畫雕塑
    ,而是鑲嵌在他的歌聲中:一個人要走過多少路,才能被稱為真正的人;一隻白鴿要飛過多少片大海,才能在沙丘安眠;炮彈要多少次掠過天空,才能被永遠禁止;我的朋友,答案,它在風中飄揚……人們經常傾聽這位作者的「詩歌
  • 《拉奧孔》詩與畫的區別
    萊辛在《拉奧孔》中集中地論述了詩與畫的區別。第一,詩是時間藝術,畫是空間藝術。他指出:「既然繪畫在它的摹仿中所用的媒介或符號確實是和詩所用的完全不同——那就是說,繪畫用空間中的形體和顏色,詩用在時間中發出的聲音。」「因此,物體和它們的可見屬性是繪畫所特有的題材。」「動作是詩所特有的題材。」兩種不同的藝術就有了不同的表現對象,而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不過,萊辛也注意到了它們之間經過了特別處理。
  • 繪畫 | 提香《耶穌加冕荊棘冠》
    在提香的畫筆下,基督的形象來自雕塑《拉奧孔和他的兒子們(拉丁語:Laocoon cum filiis)》中的拉奧孔,提香在向希臘化時代的經典致敬。雕塑名稱:拉奧孔和他的兒子們/Laocoon and His Sons作者:Agesander、Athenodoros及Polydorus年份:可能在公元前20年-160年之間原作材質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文化,雕塑藝術的歷史
    所以我們應該認真了解一點雕塑的發展史,以便我們更好地掌握雕塑的語言。在人類藝術的發展史上,離塑藝術起源於什麼時代恐怕現在很難說清楚。但是,就目前我們能夠看到的比較完整的雕塑作品而言,已距今大約有二、三萬年了。例如被藝術界稱為「母神」的奧地利出土的「維林多夫的維納斯」,就是我們所知道的人類最早的雕塑作品之一。
  • 德國藝術家A·R·彭克繪畫和雕塑作品
    與西格馬爾·波爾克(Sigmar Polke)和安塞爾姆·基弗(Anselm Kiefer)等藝術家一起被認為是新表現主義者的A·R·彭克(A.R.Penck)最出名的是他的繪畫和雕塑,其特點是簡化的人物和形式,以及新原始的符號和圖案。這位藝術家原名拉爾夫·溫克勒,在讀了地質學家阿爾布雷希特·彭克的作品後使用了他的筆名。
  • 文藝復興早期的雕塑與繪畫
    《天堂之門》是吉爾貝蒂的代表之作,這件作品是為弗洛倫薩禮拜堂製作的青銅浮雕作品,他將繪畫的藝術手法借鑑並使用在他的作品之中,利用高低不同的起伏塑造人物形象,又利用繪畫的透視原理來安排人物大小遠近等空間關係,
  • 《拉奧孔》:著名美學家朱光潛翻譯的一本名著
    ——歌德溫克爾曼先生認為希臘繪畫雕刻傑作的優異的特徵一般在於無論在姿勢上還是在表情上,它們都顯示出一種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他說,「正如大海的深處經常是靜止的,不管海面上波濤多麼洶湧,希臘人所造的形體在表情上也都顯出在一切激情之下他們仍表現出一種偉大而沉靜的心靈。」
  • |米開朗琪羅|藝術|拉奧孔|裸體...
    圖/《裸體藝術》  古希臘人對健康裸體的崇拜,在了他們雕塑藝術上得到了最為充分的展現。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500年是古希臘雕塑的古風時期,那時候的希臘人雕塑是埃及風格的,但他們把埃及雕塑身上僅有的那點衣服給去掉了。
  • 重識主題性繪畫的敘事特徵與審美價值
    展覽甄選的近20件榮獲巴黎高美年度羅馬大獎的繪畫、雕塑作品,讓人們依稀能夠觸摸到在巴黎高美盛期崇尚歷史主題性繪畫的濃厚氛圍,而圍繞培養畫家最終能夠勝任對於歷史、聖經題材繪畫創作所展開的人體習作、表情練習、草圖訓練等,又無不體現了一套完整而嚴謹的學院教學模式。
  • 從雕塑到繪畫:真愛必須受到的懲罰
    正文在新系列的第一期「感覺的藝術」中,凱莉·格羅維耶(Kelly Grovier)探索了有關「愛」的歷史繪畫和雕塑。3.譯註:奧古斯特·羅丹(Auguate Rodin 1840—1917年)在歐洲雕塑史上的地位如同歐洲文學史上的但丁。他是新時代雕塑的開拓者,又是古典雕塑的集大成者。只要仔細觀察它們,就能發現藝術家們在創作時有意想表達出的「微妙的張力」,這樣緊張的感覺使得這些作品看起來更為神秘,所流露的情感也更為複雜衝突。
  • 詩歌,繪畫,以及那些遙遠的美麗傳說
    當詩人用富有韻律的詞句來吟誦靈魂當畫家用飽含想像的色彩來展現夢境
  • 村上隆新近繪畫和雕塑作品亮相倫敦高古軒畫廊
    村上隆作品高古軒畫廊展出村上隆新近繪畫和雕塑作品。村上隆獨特的「超平面」風格,借鑑了傳統日本繪畫技法和形式,以平面的,具有代表性的圖像來描繪一些歷史主題事件、波普、動畫以及御宅族內容的作品。村上隆最近的一組繪畫作品探索著他對於世界著名畫家小松崎邦雄作品的複雜矛盾,小松崎邦雄將瑜伽,西方繪畫引入日本明治時期的創作,並推進了歷史題材繪畫的發展。村上隆借鑑了小松崎邦雄的藝術,並通過運用傳統日本畫技法以一種全新的重複方式來闡釋它。相關主題在其雕塑作品中也有體現,包括他與日本重要藝術家聯合創作的當下流行的御宅文化。(摘自artdaily,胡譯文/譯)
  • 【貓咪錶情包】吳永杭繪畫貓+李德忠雕塑貓
    愛貓的形式千千萬,今時今日,當代藝術家愛貓的表達方式更加直觀,吳永杭以繪畫的方式、李德忠用架上的塑造,將喜愛的情感參入其中,創作出獨特的吳式與李式貓咪錶情包。李德忠簡介1979年出生於河南信陽;2003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本科,2008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獲碩士學位,師從著名雕塑家楊奇瑞、於小平教授;2006年留學於法國ENSA
  • 大眾藝術網:101歲恩斯特的畫家妻子 —— 美國女畫家、雕塑家 Dorothea Margaret Tanning 繪畫雕塑作品
    Dorothea Margaret Tanning(1910年8月25日 -  2012年1月31日)是美國女畫家,版畫家,雕塑家,作家和詩人。她在追求自己的繪畫時支持自己作為商業藝術家,並在現代藝術博物館發現了超現實主義。 1936年的開創性展覽,奇幻藝術,達達和超現實主義。經過八年的合作關係,她於1941年與作家荷馬·香農短暫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