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拉奧孔》看抗疫題材雕塑創作

2020-12-21 騰訊網

使命(雕塑) 吳為山

希臘詩人西蒙尼德斯說: 「畫是無聲的詩,詩是有聲的畫」 ,肯定了詩歌與造型藝術的共通之處,但德國文藝批評家萊辛卻傾向於指出二者的分別。萊辛在其著作《拉奧孔》中分析了詩歌與雕塑對特洛伊戰爭中的祭司拉奧孔這一人物形象的不同處理方式。在萊辛看來,在雕塑《拉奧孔》中,儘管拉奧孔和兩個兒子被蛇纏繞,但他們面部表情應有的痛苦卻被淡化為近乎哀嘆的情緒,有一種斯多葛式的克制;而詩歌《拉奧孔》則詳細描寫了拉奧孔被蛇咬時的痛苦哭嚎。為什麼雕塑家選擇將人物本來的痛苦淡化呢?萊辛認為,這既不是藝術的無能,也不是藝術家的無能,而是「藝術家供奉給美的犧牲」 。希臘藝術的最高法則是美,而包括雕塑在內的造型藝術對痛苦的表現是不美的,痛苦而扭曲的表情和虯結緊繃的肌肉都給人以不適感,藝術家要儘量避免表現醜或不適,也即儘量避免表現痛苦。

而藝術家所避免表現的這種「痛苦」 ,或許可以有兩種闡釋:從字面角度理解,是對痛苦情緒的表現;從引申含義理解,這種痛苦的背後是對令人痛苦的事件的呈現、對悲劇性或災難性事件的呈現。

從這個意義上講, 《拉奧孔》中對造型藝術避免表現痛苦的分析可以用來觀照當下的抗疫題材雕塑創作。疫情期間,中國美術館組織了一批抗疫題材雕塑創作,雕塑家們對這一災難性主題有不同角度的詮釋,但大家均不約而同地儘量迴避對痛苦的直接表現。這種「迴避」體現在兩個層面,第一,淡化災難事件的痛苦性質,弱化塑造人物的痛苦情緒。比如通過刻畫一位醫務工作者摘下口罩後疲憊憂慮的表情來暗示他所經歷的痛苦,這也是雕塑《拉奧孔》所採用的方式,這種方式對痛苦的迴避並不是徹底的,因為還存在著對痛苦的暗示。第二個層面是對痛苦的徹底迴避,即不表現痛苦,從正向的角度切入災難性主題;不表現災難帶來的負面情緒,而是表現與災難進行頑強鬥爭的力量。比如整裝待發的醫務工作者、在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築工地忙碌的工人、奔赴一線的軍人、在實驗室研發疫苗的專家、在臨時車間裡縫製口罩的女工等等。

表現災難或悲劇題材的雕塑創作天然帶有某種內容與形式間的矛盾,災難或悲劇是可怖可悲的,而雕塑的造型藝術又要體現出形式的美感。如果內容讓位於形式,美則美矣卻失了主題;如果形式讓位於內容,則失去了美感。像雕塑《拉奧孔》一樣用弱化痛苦的表現方式順應了造型藝術表現美的法則,在形式美與表現內容之間找到一種平衡,既保證形式美,又體現了內容;但這內容需要靠想像來補充完整,畢竟拉奧孔經受的痛苦被淡化,要還原他的痛苦只能通過想像。而抗疫題材雕塑創作提供了另一種可能,相較於「疫」的既成事實及其所造成的苦難,「抗」的有生力量才是表現的主體,所以內容與形式之間的矛盾不存在了,在保留形式美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體現抵抗鬥爭過程終將通向的勝利,這是戰勝災難痛苦後的精神上與道德上的光榮勝利,這勝利是可以預見的結果,也是作品內容的升華。從這個角度來講,抗疫題材雕塑創作對表現痛苦的「迴避」其實是一種超越。

天使的唇印(雕塑) 李迅

但這並不代表雕塑《拉奧孔》的表現方法在當下沒有借鑑意義,雕塑人物面部細緻入微的哀痛表情與緊繃但並不痙攣的肌肉組織帶給我們美的體驗,即便萊辛與溫克爾曼在對這件作品的分析上存在分歧,但這並不影響這件作品是「高貴的單純與靜穆的偉大」的極好詮釋。這種高貴與靜穆正是通過對細節的刻畫體現出來的。塑造細節對主題性雕塑創作至關重要,特別是在抗疫題材雕塑創作中,有幾個可把握的標誌性細節——口罩、防護服、被口罩勒出的印痕;如果作品中沒有加入這些標誌元素,主題就未免顯得模糊而泛化。

萊辛認為,造型藝術在表現事件時只能表現某一頃刻,而「最能產生效果的只能是可以讓想像自由活動的那一頃刻」 ,所以造型藝術家要儘量避免描繪頂點的時刻。在雕塑《拉奧孔》中,「拉奧孔在嘆息時,想像就聽得見他哀號」 ,但如果拉奧孔處在最痛苦的時刻,那麼想像力所補充的內容就是拉奧孔在呻吟(頂點前的時刻) ,或拉奧孔已經死去(頂點過後的結束狀態) ,作品直接表現出頂點時刻的狀態,留給想像力的就只有相對平淡的狀態。

在選擇表現的「某一頃刻」方面,主題性雕塑創作有很多經典範例,比如表現抗戰題材的雕塑作品《轟炸》和《地雷戰》 。在滑田友的《轟炸》中,母親側弓步拉扯著孩子仰頭望天的極具暗示性的動作預示著一場轟炸即刻就要發生,孩子捂著臉抱著母親的腿也傳遞著驚恐情緒,這是災難來臨之前的時刻。蕭傳玖的《地雷戰》也選擇了「頂點前」的那一刻,即士兵拿著手榴彈運足腕力準備投擲的時刻。士兵的表情並不是恨不得全殲敵人的憤怒,而是視死如歸的堅毅決然,至於手榴彈精準投擲的情節則可以通過想像力來補全。

在抗疫題材雕塑中也是如此。雕塑家吳為山創作的《使命》塑造了一位青年女性醫務工作者,她穿著厚重的防護服,戴著口罩,體現她整裝待發的精神狀態的是她堅定嚴肅的眼神與筆直標準的軍禮動作。藝術家選擇表現出徵的時刻,也即戰「疫」前的時刻,採用紀念碑式的塑造手法既烘託出醫務工作者形象的偉大,也使觀者想像到她即將面對多麼艱苦嚴峻的挑戰。李迅的《天使的唇印》 、談強的《天使的印痕》則表現了「頂點後」的時刻,醫務工作者摘下口罩,疲憊的臉上是口罩和護目鏡勒出的印痕,她們抿著嘴低垂雙眼,不知道她們此刻在思考什麼,也不知道她們摘下口罩後片刻的休息能持續多久,只知道她們必定經過了長時間的緊張工作才會有現下近於虛脫的狀態。

萊辛在《拉奧孔》中的美學思想基本上是唯物主義、現實主義的,朱光潛先生評價萊辛的《拉奧孔》是「就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的範例」「明確地承認文藝反映客觀世界,有它自己的客觀規律,文藝的形式決定於內容和所使用的媒介」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萊辛在《拉奧孔》中對雕塑作品《拉奧孔》的表現形式的分析,或許可以為當下的主題性雕塑創作,特別是抗疫題材的雕塑創作帶來一些有益的啟發。

(作者系中國美術館研究部館員)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你聽說過《拉奧孔》雕塑嗎?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今天小編和大家介紹梵蒂岡博物館的一件雕塑作品:《拉奧孔》。單是看圖片,就會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恐懼和痛苦。一條巨蟒纏繞著三個人,中間的是拉奧孔,旁邊的兩位是他的兒子。拉奧孔的神情處於極度的痛苦和恐懼之中。他使盡全身的利器想要掙脫出來全身的肌肉都處於強烈的收縮中。
  • 萊辛論繪畫詩歌雕塑《拉奧孔》
    閱讀《拉奧孔》遠比我之前想像的要有趣味性。進一步讓我認識到該如何分別來欣賞繪畫、詩歌與雕塑。美是繪畫的最高表現藝術。繪畫有屬於它自己的物質畫面。詩歌不同於繪畫,雖然詩歌也有它自己的畫面。詩歌的畫面和音樂有相似之處,它更多的傾向於韻律。和音樂也不盡相同,詩歌是有意象的畫面。詩歌可以按時間順序一一展示不同的動作即情節。繪畫則不能。繪畫更適合表現靜態美。
  • 午間閱讀 | 拉奧孔:詩聲與畫貌背後的故事
    ([英]金恩:《米開朗琪羅與教皇的天花板》,黃中憲譯,文匯出版社2005年,第153頁)接下來相當長的時間裡,藝術家和學者對諸如雕塑主題、作者、年代等問題展開了各種討論。最後推定,這是特洛伊故事中拉奧孔父子的雕塑。作者是誰?現在行世的說法,是羅得島的三位雕塑家Agesander、Athenodoros和Poly-dorus。
  • 「詩畫一體」阻礙德國啟蒙進程,萊辛用「拉奧孔」反擊新古典主義
    史詩和雕塑中拉奧孔的不同表現引發了諸多討論拉奧孔本來是特洛伊的一個祭司, 因為極力勸阻特洛伊人把藏有士兵的木馬拖進而被庇護希臘人的海神所嫉恨, 結果他和他的兩個兒子都被海神派出的兩條大蛇給纏死了。在維吉爾的史詩當中對他進行了描寫,拉奧孔在遭遇這種痛苦時表情很強烈。
  • |米開朗琪羅|藝術|拉奧孔|裸體...
    ▲ 希爾德斯海姆大教堂青銅大門上的雕塑,創作時間為11世紀初。  對於藝術創作來說,真正的創造和創意是很少的,更多的是技法的傳承,這也是古代雕塑如此重要的原因,像米開朗琪羅這樣的大師都無法擺脫這個規律。  1506年1月14日雕塑《拉奧孔》出土了,這位大師在幾小時之內就抵達了現場。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文化,雕塑藝術的歷史
    雕塑藝術雖然我們現在無法知道其作者當時是在什麼目的下,什麼審美觀念中創作出這一原始藝術精品的:但我們可以看出這件被現代雕塑家們稱道的原始雕塑,已經運用了基本的雕塑語言,那就是靠形體來表達人的意象至公元前6世紀,希臘人戰勝波斯人之後,特別是在開明的政治家伯利克裡斯以後,不但積極提倡民主政治, 而且還努力倡導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再加上當時的人們非常崇尚體育和競技運動,追求生命的美,並從中汲取了美的感受和藝術創作的靈感,使得當時的藝術較之以前,大大地向高處發展了一步。
  • 《拉奧孔》詩與畫的區別
    萊辛在《拉奧孔》中集中地論述了詩與畫的區別。第一,詩是時間藝術,畫是空間藝術。因此,維吉爾在史詩中表現的拉奧孔父子張開大口,高聲呼喊,表達痛苦,這樣才真實。而雕像拉奧孔則不能把口張開大聲喊叫,如果那樣就會讓人看到一個大黑洞,留下醜陋的形象,就不符合畫的美的最高原則了。
  • 美藝術家創作萬聖節南瓜雕塑惟妙惟肖
    10月26日,美國拉斯維加斯,萬聖節前夕,由兩名藝術家Ray Villafane和Andy Bergholtz創作的萬聖節南瓜雕塑惟妙惟肖。  10月26日,美國拉斯維加斯,萬聖節前夕,由兩名藝術家Ray Villafane和Andy Bergholtz創作的萬聖節南瓜雕塑惟妙惟肖。
  • 《拉奧孔》:著名美學家朱光潛翻譯的一本名著
    拉奧孔這種心靈在拉奧孔的面容上,而且不僅是在面容上描繪出來了,儘管他在忍受最激烈的痛苦。全身上每一條筋肉都現出痛感,人們用不著看他的面孔或其他部分,只消看一看那痛得抽搐的腹部,就會感覺到自己也在親領身受到這種痛感。但是這種痛感並沒有在面容和全身姿勢上表現成痛得要發狂的樣子。
  • 百家石說|花羽共輝 氣韻生動 ——「孔雀」題材創作簡析
    筆者嘗試從傳統的花鳥題材中發掘還未被廣泛使用的石雕藝術形象,不斷鑽研,力圖推陳出新,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這也是筆者從事青田石雕創作以來始終秉持的藝術追求和態度。主題和形式是雕塑藝術中的兩個主要因素,而在確定主題之後,造型便是其中的關鍵,直觀反映作者的思想、審美傾向以及整件作品的氣質。
  • 魯迅美術學院-新中國最早的雕塑藝術教學與創作單位
    魯美院徽魯迅藝術學院雕塑繫於1951年成立,是新中國最早的雕塑藝術教學與創作單位。創作的北京全國農業展覽館廣場《人民公社萬歲》群像、《哈爾濱抗洪紀念碑》和瀋陽中山廣場大型群像《毛澤東思想勝利萬歲》等大型紀念雕塑,成為新中國建國後紀念性雕塑的代表作品。
  • 魯美師生創作國內最大的室內主題性雕塑《走向勝利》
    經過近兩周的溝通與等待,9月14日,記者終於走進魯迅美術學院大型組雕《走向勝利》的創作現場,獨家採訪到了魯美師生創作的全過程。全長30米的組雕如同一條騰飛的巨龍,118個人物栩栩如生,各個不同,有的戰士手拿鋼槍在奮勇向前,有的戰士在拉著一匹戰馬,有的戰士怒目向前……   洪濤介紹說:「去年9月,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完成改擴建後,為了給全國觀眾獻禮,想增加一個具有標誌性的藝術作品,便委託魯美創作一組反映解放軍革命戰爭光輝歷程的大型室內雕塑。
  • 一代人的記憶|江南商場雕塑保留原址,創作者回憶當年創作過程
    按照最初的設想江南商場的雕塑並不是現在的樣子84歲的唐大禧現在生活在廣州,仍一直惦記著遠在千裡之外的「未來屬於我」這座城市雕塑。為此,他還專門給我市有關部門寫信,尋找當年邀他參與創作的常州團市委工作人員。
  • 雕塑家貝尼尼,關於他和他的影響,你知曉多少?
    雕塑中正統皇家風格的確立方式與建築大致相同,接受羅馬和貝尼尼1665年造訪的影響。在巴黎期間,貝尼尼為路易十四雕刻了一尊大理石胸像。他還受託為國王製作一尊騎馬像,這件作品後來在羅馬完成並運回巴黎,且在巴黎被重新加工。現在立在凡爾賽宮。
  • 他50歲開始創作雕塑,廢舊物件被重新組合,風格很朋克
    用廢舊零件創作朋克風格的雕塑,是Arturas一直在做的事情,他說,靈感是一點一點迸發出來的,當蝸牛組裝到一半時,他發現這不是普通的蝸牛,而是蝸牛賽車,於是「迫不得已」為它安裝了一個記速器和小號金屬喇叭。他喜歡這樣的創作方式,在看到這個老式機械剪推之前,他從未想過要製作一輛小巧的割草機雕塑。
  • 千璽創作千禧龍雕塑高3.5米!他的雕塑老師履歷更是深厚到可怕!
    雕像高3.5米,是一個男人跪在山石上,周身盤著一條龍,聽千璽講解的它的寓意,因為他本人是千禧年生人,屬龍,弟弟也是屬龍的,祝願和他同樣都是千禧一代的少年們可以有美好的未來這幅雕塑亮相的時候真的驚到了一眾網友,紛紛感慨:這位朋友還有什麼做不好的嗎?學了不長時間,而且在如此忙碌的工作當中竟然完成了這樣大的一件雕塑,對此大家都很佩服弟弟了。
  • 靜穆的偉大和深邃的靈魂——米開朗基羅與古希臘雕塑藝術
    一、「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古希臘雕塑沒有哪個民族像古希臘人一樣對人的身體結構那麼感興趣,並通過人體雕塑來表達個人的感情。他們認為完善的心靈存在於健美的體魄之中,於是塑造身心完美的人物形象成了古希臘雕塑藝術的終極目的,在審美上趨於理想和幻想。
  • 鄭州高校師生用廢鐵創作遊戲人物 雕塑與數字媒體相結合
    10月27日,河南鄭州,鄭州輕工業大學易斯頓美術學院雕塑專業和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師生結合,耗時70小時,消耗廢鐵零件200餘個,用熱愛與專業的技能打造出「最具硬核」的機械青鋼影,向剛剛闖入英雄聯盟S10總決賽,SN戰隊上單阿bin的招牌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