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速度,馬自達更注重「人馬合一」的操控性。如果說速度是激情的體驗,那麼精準的操控性就擔當起穩定速度的責任。
一直以來,馬自達的操控性在坊間是有口皆碑的,但馬自達對於更好的操控性追求卻從未停止探索。2017年,馬自達為了實現更為理想的過彎,對原本單獨控制的創馳藍天各個技術模塊進行統合控制,誕生了「GVC加速度矢量控制技術」即車輛動態控制技術。
但操控性屬於一個相對空洞的詞彙,通俗而說就是老司機口中的「好開」,車輛配置表上的數據不能對其進行量化,只有用身體去體驗、用其他車型進行對比,才能知道車輛操控性好與差的區別。體驗和感受也要有技巧,不然再好的車只知其然不知其所然,最後只能衝著品牌而去。
別看空間小,日常通勤已足夠
馬自達車艙的空間小是它眾多潛在用戶吐糟的地方,尤其是後排空間已到了無力吐糟的境界。
其實,拿起配置表來看的話,馬自達的軸距並不算短,但馬自達為了追求「人馬合一」的駕控理念,它把發動機挪到前軸靠後的地方,就為了營造近乎後置發動機的操控性,同時也將車頭拉長把車身做到50:50的配重比例,這樣發動機艙勢必與車艙爭奪空間。但,馬自達對操控性的追求絕不止於此,後軸還用成本較高的獨立懸掛系統,車艙空間再進一步遭到壓縮。因此,車艙內的空間小是必須的。
雖然車艙空間是小了,但作為日常通勤交通工具而言卻是足夠的,同時也得益於這樣的設計,馬自達的外觀不單顯得年輕和運動,更顯簡約之美。
油門線性不單兼顧動力還省油
在追求動力輸出、油耗低及節能環保的大背景下,眾多車企紛紛投入小排量渦輪增壓發動機的研究中,甚至是新能源車。但,馬自達仍是堅持使用自然吸氣的轉子發動機,即便最近有消息傳出馬自達也將入局新能車領域,可它依舊以轉子發動機傳動技術進入,轉子發動機究竟好在哪?
好在——動力強勁之餘還穩定。馬自達的轉子發動機在怠速時用最短時間踩下油門,可輕易控制轉速進入到自己想要的轉速上,而且轉速與油門相呼應,不會出現忽上忽下不平穩感,這就是一種線性油門的表現形式。馬自達不單只有精準的動力輸出,對於6AT變速箱的匹配程度更是近乎完美,只因它多年來堅持自主研發。
讀者不妨找到一部馬自達旗下的任何車型,掛入P檔,用最短的時間,逐步踩到1500轉、2000轉、2500轉等轉速試試,體驗什麼是油門線性。
油門線性的好處我們還可以找輛同排量車型進行對比,如2.5L的阿特茲,工信部公布的百公裡混合工況油耗卻是7.0L/km,而同排量的車型即便用CVT無級變速箱工信部公布的百公裡混合工況油耗多在7.0L/km以上(混動除外)。但它也有不好的地方,最大的壞處就是它不能像渦輪增壓發動機在提速時帶來推背感。
GVC=藤原拓海附體
在轉向的時候,我們是會下意識預判行駛路線,但並不是所有的車型都會按照自己預設的路線行駛,於是我們在意識到車輛的行駛軌跡和預判有誤差的時候,就會不得已進行修正。此時,好開與不好開之間便有了區別。而GVC加速度矢量控制技術通過方向盤上的轉向角傳感器,以每秒200次的頻率檢測駕駛員的轉向操作,根據駕駛員轉向操作及車輛的橫向加速度等信息以每秒20次的頻率對發動機扭矩輸出進行精確調整(發動機扭矩動態控制範圍為0-30牛·米),讓車輛過彎更為平穩。出彎時,扭矩限制解除,車身重心後移,並在後輪施加負荷,增強後輪的抓地力,使車輛出彎更加穩定,提速更快。
筆者認為用漫畫《頭文字D》裡面三個主人公就可以輕鬆理解它究竟有多逆天。一般人的駕車技術和對車的了解多是「武內樹」的水平,馬自達GVC系統+創馳藍天技術能快速提高「武內樹」駕車水平,過彎道時猶如「藤原拓海」附身平穩過彎,出彎道後如同「高橋涼介」附身快速進入直線加速。但,這套系統只有在時速30-80km/s時效果才明顯,車速超過100km/s時效果將逐步減弱。因此,它並非一個「賽車神器」,只是一個通勤輔助而已。
駕車出門,煩請切記警察叔叔一句話:「寧等三分,莫搶一秒!」
總結
在家用車領域論操控性歐美車型才是的真「好開」,但想要把玩在手需要很好、很好、很好的經濟實力,而馬自達與它們相比算是平民品牌了,如在同價位上進行選擇,它操控性是真心不錯的。同時,馬自達造車理念太有個性,造出來的車已不再是工藝品而是一種對藝術的追求。
2018第十六屆廣州國際汽車展覽會即將在廣州開幕,屆時讀者們不妨親臨現場欣賞下馬自達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