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edi Slimane 一直是鵝娘很喜歡的一位設計師,有才華,有個性,不論身在哪個品牌,作品都有一種讓人一眼認出的 Hedi Style。
自擔任 CELINE 藝術、創意及形象總監以來,每場秀都備受關注。
最近,這位才華橫溢的設計師與網友分享了他的 「觀影清單」。
Hedi Slimane
作為時尚圈罕見的奇才,他締造了 Dior Homme 最輝煌的時代,讓 Saint Laurent 年收入翻了近三番。
他也是搖滾樂迷,是造詣頗深的攝影師,鍾情於街頭酒吧裡的冷酷獨立的青年亞文化。
頹廢逆反好像已經成為了 Hedi 長期以來的設計語言。
他的個人美學和設計靈感來源於哪裡?
或許我們能夠從近期他和流媒體平臺 Mubi 合作推薦的 10 部電影作品中找到答案。
Notice
這些電影將會在 Mubi 平臺免費播放 30 天直至 5 月 31 日,以陪伴大家更好地度過這段特殊時期。
作為出生在 1960 年代的法國人,不難看出這一時期新浪潮電影對 Hedi Slimane 的影響。
他向公眾推薦的 10 部影片中,有 3 部都是法國新浪潮運動的產物。
這是法國電影史上一個重要的時期,湧現出諸如戈達爾、侯麥、瓦爾達等眾多知名導演。
當時的電影創作力圖表現當代生活和表達「自我」,提出了現實主義主張和「作者電影」的概念,認為導演決定著一部影片的風格和形式。
不得不說與 Hedi Slimane 極具辨識度的風格呈現某種程度上有著一定的不謀而合之處。
1.《四百擊》 The 400 Blows(1959)
豆瓣評分:8.8
導演| 弗朗索瓦·特呂弗 Francois Truffaut
主演| 尚-比埃·裡奧(Jean-Pierre Léaud)
《四百擊》一部帶有強烈自傳色彩的影片,導演特呂弗把它獻給帶自己離開教導所的著名影評家安德烈·巴贊。
法國諺語說:「一個淘氣頑皮的孩子要挨四百下打才能消除災難,祛除惡魔,變成健康聽話的兒童。」
影片也圍繞 13 歲男孩安東尼(Jean-Pierre Léaud 飾)在成長中遇到的問題和挫折展開。
當少年的心性與老師的誤解、母親的出軌、家長的管教發生碰撞時,本該無憂無慮的少年只能通過胡作非為來進行無聲的反抗。
從違逆師長、逃課撒謊,到離家出走、被父母送進少管所,安東尼最後成了普遍意義上的問題少年。可是他的身上,卻也折射出了時代的冷漠和壓抑。
影片結尾安東尼出逃至海灘的長鏡頭是電影史上的經典。安東尼好像獲得了自由,但鏡頭裡的眼神卻惶恐又迷茫。
《四百擊》是二十世紀法國電影「新浪潮」的開山之作,奪得了坎城最佳導演大獎。
其敘事手法簡單直接,卻擁有穿透人心的力量。
有人評價說:
「《四百擊》是溫柔的,充滿了對個體生命複雜性的尊重和體恤,甚至帶著那麼一點點兒童視角的偏激;它也是鋒利的,是對於是對於成人社會固化的思維方式和教育懶政的有力揭示;同時,它更是深刻的,是對人類的溝通方式、情感表達、自我實現等一些本質問題,進行的現象學式的探索。」
2.《狂人皮埃羅》Pierrot Le Fou(1965)
豆瓣評分:8.3
導演| 讓-呂克·戈達爾Jean-Luc Godard
主演| 讓-保羅·貝爾蒙多Jean-Paul Belmondo;
安娜·卡裡娜Anna Karina
《狂人皮埃羅》改編自萊昂內爾·懷特的小說《沉迷》。
講述了費迪南德和前女友瑪麗安娜舊情復燃,為躲避追捕來到南方,最後因爆發感情危機並釀成血案的故事。
通過故事主人公費迪南德,影片傳達了對現代麻痺人們心靈的消費文化的極度反感以及對於暴力和生活機械化的極度憎惡。
作為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另一位領軍人物,導演讓-呂克·戈達爾擅用「跳接」手法表達對自由的崇尚。
在《狂人皮埃羅》中,戈達爾的敘述方式同樣顯得凌亂隨意,拼貼式敘事中夾雜著存在主義哲學思想。
雖然基本劇情構架其實複製了好萊塢的「通俗悲劇」,卻打破了所有人們瞭然於胸的規則套路,用自己的方式來呈現故事。
被評價為:「那個時代一次先鋒的影像實驗,反意義、反本能、反好萊塢,蘊含十足的革命能量。」
3.《紅圈》Le Cercle Rouge(1970)
豆瓣評分:8.3
導演| 讓·皮埃爾·梅爾維爾Jean-Pierre Melville
主演| 阿蘭·德龍Alain Delon,布爾韋爾Bourvil,
伊夫·蒙當Yves Montand,
吉昂·馬利亞·沃隆特Gian Maria Volonté
《紅圈》是導演讓-皮埃爾·梅爾維爾的集大成之作,被稱為是極其純粹而幾乎達至完美的經典電影,堪稱警匪片的範本。
講述了剛出獄的大盜 、越獄犯人與被革職的警察聯合策劃了一起珠寶搶劫案,卻在銷贓之時被警察用逐個擊破的方法全部擊斃的故事。
不僅將警匪電影中常有的殊死拼殺、情誼與榮譽等主題表現得深刻動人;三人最終在死亡的血泊之中會合的悲劇結局也折射出在強權勢力壓制和圍追堵截下,反體制者的悲劇性命運和無法逃脫的宿命。
片中有一段長達近半個鐘頭的戲裡幾乎沒有一句對白。
但梅爾維爾卻以風格冷峻的鏡頭語言,出奇不意的劇情編排,複雜而多變的場景,嫻熟的鏡頭調度和流暢凝鍊的剪輯,使整場戲極具可觀性,堪稱電影示範教科書。
除了以上 3 部影片,Hedi Slimane 還推薦了同一時期美國、義大利、瑞典的 5 部影片。
20 世紀 60 年代前後,受當時哲學思潮的影響,不論是好萊塢還是歐洲,世界電影都在發生改變。
4. 謎中謎Charade(1963年)
豆瓣評分:7.9
導演| 斯坦利·多南 Stanley Donen
主演| 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
加裡·格蘭特(Cary Grant)
《謎中謎》是奧黛麗·赫本和加裡·格蘭特兩人唯一合作的電影。
講述了奧黛麗·赫本出演的少婦瑞姬·藍伯特(Reggie Lambert)在丈夫被謀殺後,因為丈夫生前貪汙了一筆戰時贓款而捲入充滿兇險的巨大謎局之中的故事。
加利·格蘭特飾演的不斷變化姓名的男子則是這個謎局中最神秘的人物。
作為一部一流的懸念影片,《謎中謎》的風格卻是迥異於同種類型的電影的。
它大膽地在緊張懸念中融入了風趣幽默的喜劇色彩,是模仿希區柯克風格的影片中最成功的範例之一。
電影有著巴黎的美景、跌宕起伏的懸疑、紀梵希的時尚服飾、浪漫與驚悚相得益彰。
赫本在片中佩戴的太陽眼鏡也一度引領了上世紀 70 年代大鏡框深色眼鏡的風潮。
5.《夜潮》Night Tide(1961)
豆瓣:暫無評分
導演| 柯蒂斯·哈靈頓Curtis Harrington
主演| 丹尼斯·霍珀Dennis Hopper
相對於上述電影史上的經典而言,柯蒂斯·哈靈頓執導的《夜潮》要小眾很多,目前在豆瓣上暫無評分。
該電影的出發點是從一名由 Dennies Hopper 扮演的水手,愛上當地遊藝團的「美人魚」Mora 為故事背景展開,在屢經磨合後雙方相戀,後又在多方困阻下雙方不得不終止了這段不該有的愛情。
雖然經歷過 1961 年完成了首映,直到 1963 年才發行的坎坷,這並不妨礙《夜潮》成為一部優秀的懸疑片。
尼古拉斯·溫丁·雷弗恩對它也給予了高度評價:
「這是柯蒂斯·哈靈頓的導演處女作,但它實在是太棒了,絕對是我最喜歡的童話電影之一。此片在我拍攝《霓虹惡魔》時給了我很多靈感,因為它也是一部描繪洛杉磯神奇之處的電影。」
6.《紅色沙漠》Red Dessert(1964)
豆瓣評分:8.0
導演|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
主演| 莫妮卡·維蒂Monica Vitti;理察·哈裡斯Richard Harris
《紅色沙漠》以生活在義大利北部工業區一位婦女(Monica Vitti)的精神狀態和混亂的內心作為影片的中心內容。
貫穿影片貫穿全片的工廠噪音、被汙染的河流、荒涼的郊外、冷清的街道,營造出一個讓人無處可避的世界。
講述了現代工業文明之下人類的掙扎與抗爭,敏感而準確地再現了現代人的內心世界,傳達了安東尼奧尼對現代文明的高度質疑。
作為義大利現代主義電影大師安東尼奧尼電影的第一部彩色電影,《紅色沙漠》被視為其執導生涯的分水嶺。
在延續既往自我表達個人風格,簡化敘事和戲劇衝突的同時,安東尼奧尼創造性地運用色彩來傳達人物情緒,營造影片氛圍,讓色彩成為表現意義的一種手段。
代表怯懦的黃色,充滿生命力的綠色,熱情又絕望的紅色,深沉絕望的灰色…
各種色彩和令人躁鬱的機械聲共同描繪出一副野蠻的工業社會對人類精神的壓抑和異化之景,構成了這部電影的精髓。
7.《假面》Persona(1966)
豆瓣評分:8.8
導演| 英格瑪·伯格曼Ingmar Bergman
主演| 畢比·安德松 Bibi Andersson;麗芙·烏爾曼 Liv Ullmann
《假面》主要講述了失聲後的女演員伊莉莎白讓照顧她的護士阿爾瑪成為自己的替身,與自己的丈夫生活在一起,照顧自己的孩子。
逐漸地,阿爾瑪逐漸失去自我,成為了伊莉莎白另一半。
這部帶有心理恐怖元素特徵的影片,情節與《搏擊俱樂部》有些類似,都有對自我與他者互動的關注。
以一種壓抑陰鬱的口吻,訴說了人類個體的精神磨難。
作為公認的電影大師,伯格曼對電影這一媒介的把握風格鮮明獨特,無法效仿。
他將電影納入嚴肅哲學,開闢了現代主義電影的先河,《假面》正是伯格曼的封神之作。
影片涉及了太多符號隱喻,以及西方哲學的諸多議題,被評為電影分析界的珠穆朗瑪峰,是伯格曼最晦澀的作品之一。
儘管長期以來它一直是許多批評性分析,解釋和辯論的主題,但幾乎很難對它做出諸如價值層面的具體論斷。
除了對 20 世紀 50-60 年代電影給與特別青睞外,Hedi 還推薦了戰爭電影《現代啟示錄》、公路電影《德州巴黎》和同志影片《雙面勞倫斯》。
電影中無論是對戰爭下人性的反思,還是永不停歇的尋找中流露的孤寂,抑或是對性別主義的探討,或多或少也對 Hedi 的創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8. 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1979)
豆瓣評分:8.4
導演|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
主演|馬龍·白蘭度 Marlon Brando; 馬丁·辛Martin Sheen
《現代啟示錄》改編自康拉德的名著《黑暗的心》,是一部以越南戰爭為背景的影片。
講述了美軍情報官員威爾德上尉(Martin Sheen飾)奉命除掉脫離軍隊控制、建立自己領地的科茨(Marlon Brando飾)上校的故事。
接到命令後,威爾德率領小分隊,冒險乘小艇深入柬埔寨。
在尋找科茨上校的過程中,威拉德幾乎橫穿了整個越南戰場,目睹了種種暴行、恐怖、殺戮與死亡的場景。
影片風格寫實而殘酷,大規模的戰爭場面和災難描寫聚焦於戰爭的殘酷和對人性的扭曲,帶有強烈的懷疑主義情緒。
作為公認的戰爭電影經典,《現代啟示錄》並不僅僅從視覺上還原了真實的越戰,更還原了本原狀態的人性,被評為著名的戰爭片是「升華」程度最高的一部。
9. 《德州巴黎》Paris,Texas(1984)
豆瓣評分:8.6
導演| 維姆·文德斯Wim Wenders
主演| 哈利·戴恩·斯坦通Harry Dean Stanton;
娜塔莎·金斯基 Nastassja Kinski
《德州巴黎》講述了歷經感情挫折、獨自在荒野中流浪的特拉維斯(Harry Dean Stanton飾)重回文明世界,與兒子團聚,並試圖找回妻子(Nastassja Kinski飾)、重建家庭的故事。
從嚴格意義上講,儘管導演導演維姆·文德斯,是德國新電影的傑出代表之一,這部誕生於 80 年代的公路片,更應該被視作新電影運動的後續之作。
作為一部結合了美國和歐洲兩種電影文化的作品,它像一部情節劇片,卻也銘刻上了歐洲「作家電影」的印記。
影片構成的一系列相連結的故事充滿了因喪失親人以及由此產生的孤獨帶來的痛苦。
然而,除了展示孤獨,影片也不乏對處境、生活方式以及在這些處境和方式中生活的人們的一種反省。
總體而言,《德州巴黎》鏡頭節奏從容舒緩,首尾呼應,敘事流暢,與雷·庫德的鄉村音樂相配合,呈現出了完美統一的藝術風格。
10.《雙面勞倫斯》Laurence Anyways
豆瓣評分:8.0
導演 | 澤維爾·多蘭Xavier Dolan
主演| 梅爾維爾·珀波(Melvil Poupaud),
蘇珊·克萊門特(SuzanneClément)
《雙面勞倫斯》是 Hedi 影單中最新的一部。
故事橫跨十年,講述了變性人勞倫斯與妻子弗雷德關係如何演變、惡化、重建、而最終爆發。
背景設定在 1980 年代後期和 1990 年代初,歷時十年,記載了弗雷德和勞倫斯註定的愛,以及他們面臨的考驗和磨難。
「天空是我們的邊界。」弗蕾德這樣告訴那些好奇打探她對男友勞倫斯變性有什麼看法的人。
那是 1989 年,她相信她們這代人已可以接納變性人了。
只是無論弗蕾德還是勞倫斯,都要用近十年時間發現,真正手足無措的是他們自己。
加拿大年輕導演澤維爾·多蘭多從特異邊緣角色身上提煉出人類感情的共性——關於熱戀、爭執、動搖、變質與重構背後的內核,傳達對那些「不可能之愛」的信仰和追逐。
值得一提的是,Hedi 執掌 CELINE 以來模糊的性別主義涉及語言、雌雄難辨的搖滾風格大片,某種程度上與影片話題有著共通之處。
雖然有媒體稱相對於時裝和攝影作品中固定且強烈的個人風格,Hedi
對電影風格的喜好更加多元化。
比如推薦的影單裡既"包含了弗朗西斯·科波拉執導的戰爭巨製《現代啟示錄》,也不乏傳奇女星赫本主演的懸疑愛情電影《謎中謎》"。
不過我們從中也不難發現,對 1960-1970 年代影片青睞與 Hedi 審美體系之間的隱秘關聯。
這位因為過於鮮明的個人風格常處於時尚圈話題中心的天才設計師,身上似乎也帶著現代主義影片中「作家導演」的影子。
- END | 騰訊時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