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戰場的青春之歌⑥︱鄉村夜校:青年志願者用知識照亮村民脫貧路

2020-12-23 天眼新聞

萬名大學生志願者下基層,奏響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2020年,全國青年報名意向服務貴州人數達62356人,省內報名人數達50013人,居全國第一。貴州省把「招募派遣1萬名大學生到基層開展志願服務」作為著力辦好的「十件民生實事」之一,為大學生志願者創造條件,讓他們在基層散發光與熱。

七一村村民積極參加青年志願者脫貧攻堅夜校學習。羅甸團縣委供圖

「今晚有脫貧攻堅夜校課程,聽說有關於秋冬季農業生產的一些注意事項,我們吃完飯趕緊去夜校上課。」  每到周二和周四晚上,羅甸縣龍坪鎮七一村村民王小拎便和鄰居們互相邀約,結伴去村裡的青年志願者脫貧攻堅夜校上課。   從不太識字也不太聽得懂漢語,到不僅能夠運用普通話進行日常交流,而且還會熟練書寫自己名字以及生活常用漢字,布依族村民王小拎說:「這都得益於我們村的青年志願者脫貧攻堅夜校。」

王小拎口中的青年志願者脫貧攻堅夜校,正是貴州共青團聚焦少數民族地區和深度貧困地區,以村和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為單位,幫助貧困群眾「學到對自己有用的知識和技能」而開辦的青年志願者脫貧攻堅夜校。夜校成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助推器」和「加油站」,得到了群眾熱烈歡迎。  「大家好,今天我們的課程是關於秋冬季農業生產的一些注意事項。最近氣溫較低,大家在農業生產上有遇到什麼問題嗎?」11月2日傍晚,青年志願者脫貧攻堅夜校老師、西部計劃志願者楊勝背開始了夜校的教學內容。  2019年,楊勝背大學畢業,毅然選擇了參加「西部計劃」,成為了一名志願者,開始了在七一村青年志願者脫貧攻堅夜校的工作。   「因為村民們白天農忙,剛開始都不太願意來夜校上課,覺得是耽誤時間。」楊勝背說,七一村青年志願者脫貧攻堅夜校剛開班時,並不是那麼受村民歡迎。

如何讓青年志願者脫貧攻堅夜校具有吸引力?七一村的答案,是群眾需要什麼,脫貧攻堅夜校就講什麼。楊勝背不斷走村串寨、挨家挨戶宣傳,村民們開始試著來聽課。  政策宣講、普通話及規範漢字學習、技能培訓、種植養殖知識科普……村民們逐漸愛上了夜校學習。如今,忙完農活,吃完晚飯,村民們主動到夜校學習。  「老師教的課簡單易懂又實用。」村民羅加芬在參加脫貧攻堅夜校之前只會說布依語,外出務工時,由於很難用漢語和外人進行溝通交流,加之無技術、年齡大等原因,被很多工廠拒絕。經過夜校培訓後,羅加芬表現優秀,學習能力強,2020年1月她被聘為村級護林員,實現了自己的「就業夢」。  「七一村自開辦青年志願者脫貧攻堅夜校以來,始終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用最快的速度和最通俗易懂的語言將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傳遞到老百姓心中,激發了村民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七一村第一書記劉明剛介紹。   助力脫貧攻堅,彰顯青年力量。「共青團員是新時代發展的先鋒力量,也應該在脫貧攻堅中發揮先鋒作用。」羅甸團縣委書記張雯雅介紹,目前青年志願者脫貧攻堅夜校已經成為共青團組織和廣大青年參與脫貧攻堅的重要平臺,凝聚青春力量,助力脫貧攻堅。

七一村村民積極參加青年志願者脫貧攻堅夜校學習。羅甸團縣委供圖

【微訪談】  記者:選擇作為西部計劃志願者參與到脫貧攻堅夜校工作,你的動力是什麼?  青年志願者脫貧攻堅夜校老師、西部計劃志願者楊勝背:我覺得青年志願者就是眾多脫貧攻堅工作者的一個縮影。在七一村工作的這段時間裡,村民們的樸素、親和、好學讓我深受感動,我覺得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選擇參加西部計劃志願者是正確的。在脫貧攻堅戰場上,作為青年志願者,我們要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中不逐名利、無私奉獻、無怨無悔,為助力脫貧攻堅貢獻青春力量,讓青春綻放出絢麗之花。  記者:共青團員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發揮了怎樣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共青團羅甸縣委書記張雯雅:廣大團員青年紛紛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如火如荼地投入到脫貧攻堅的各項工作中去,成為脫貧攻堅主戰場上最亮麗的風景線。在羅甸這樣一個布依族苗族聚居的縣,我們團員青年通過青年志願者脫貧攻堅夜校的形式,對留守在家的中老年人開展掃盲行動、雙語教學、職業技能培訓,幫助貧困群眾特別是少數民族群眾學習漢語漢字,提高就業創業技能,增強群眾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和精氣神,為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青春力量。  【記者手記】  脫貧戰正酣,夜校燈火明,用知識提振鄉親們的脫貧信心。青年志願者脫貧攻堅夜校緊緊圍繞群眾所需所急,因材施教、按需施教,不斷幫助村民們增強「造血」功能,拔掉窮根、奔向小康,成為受群眾歡迎的課堂。  而像楊勝背這樣紮根基層的青年志願者還有很多,他們用奮鬥的青春投身脫貧攻堅,圍繞扶志、扶智等領域,充分發揮青年的活躍性、創造性,用知識提振鄉親們的脫貧信心,帶給山區農村新活力、帶給少數民族群眾新希望,助力脫貧攻堅貢獻青春力量,讓青春綻放出絢麗之花。

策劃 嶽振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肖知潞

編輯 劉思博

編審 王璐瑤 韋一茜

相關焦點

  • 「脫貧攻堅基層採訪行 開陽站」一所鄉村夜校激起的「蝴蝶效應」
    志氣之變: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下午2點,久場村楊家寨組村民李群,從食用菌種植基地請假趕回家中,帶上筆和小本,便匆匆趕往位於村委會的青年志願者脫貧攻堅夜校。儘管距離開課還有段時間,但生怕錯過的李群一路上不停小跑,第一個趕到夜校,靜靜等待開課。
  • 「講扶貧故事」李彥寧:兩縣脫貧路 四載青春歌
    2017年,34歲的他響應黨的號召奔赴脫貧攻堅一線,脫下多年的藍稅裝,穿上脫貧攻堅的扶貧紅,從隊員到第一書記,一幹就是四年,這四年從陵川縣葦水村轉戰到陽城縣章訓村,把青春的熱情拋灑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用青春的風採渲染著鮮豔的黨旗。初戰葦水:圍棋源地落子無悔葦水村地處圍棋源地棋子山腳下、淇水河畔,是著名傳說「李懺爛柯」發生地。
  • 以青春之名,續寫時代華章——寫在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
    又一個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無數懷揣遠大理想、深植家國情懷的青年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脫貧攻堅戰場。這個春意正濃的時節,他們以捨我其誰的擔當和一往無前的執著,肩負黨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託,書寫偉大時代的青春華章。
  • 電視劇《江山如此多嬌》開播 展現脫貧攻堅戰中的青春力量
    新華社北京1月10日電 題:電視劇《江山如此多嬌》開播 展現脫貧攻堅戰中的青春力量  新華社記者白瀛  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江山如此多嬌》10日起在湖南衛視播出。該劇以紀實的筆觸、細膩的情感,通過發生在湖南一個小村莊裡的扶貧故事,折射出奮戰在全國脫貧攻堅戰中的青春力量,展現新時代奮鬥者的精神風貌。
  • 彭清華在涼山州調研督導脫貧攻堅,強調要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收官之戰...
    10月13日,省委書記彭清華來到全國關注的」懸崖村「—昭覺縣支爾莫鄉阿土列爾村,登上通往村寨的鋼梯,一邊察看建設維護情況,一邊聽取村民講述從藤梯、鋼梯再到樓梯的巨大變遷。  彭清華登上通往村寨的鋼梯,一邊察看建設維護和安全保障情況,一邊聽取村民講述從藤梯、鋼梯到樓梯的巨大變遷。  彭清華說,「懸崖村」的脫貧成效一定意義上講是我省脫貧攻堅事業的一個縮影。希望鄉親們心懷感恩、矢志奮鬥,講好「懸崖村」脫貧故事、做優「懸崖村」文旅品牌,繼續走好致富路、幸福路。
  • 【甘肅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扶貧幹部羅蘭濤:用奮鬥和擔當書寫青春...
    面對組織的召喚,他與家人進行了一次長談,「家中長輩也已有三人先後投身扶貧的戰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既置身於新時代,當不負新使命。」「坐而觀之不如立而行之,安而任之不如奮而戰之。」家人的理解與支持讓他堅定的帶上行李,踏上了扶貧路。
  • 【脫貧門道】脫貧、致富、奔康!香巴拉鎮唱響脫貧奔康的鏗鏘之歌!
    【脫貧門道】脫貧、致富、奔康!香巴拉鎮唱響脫貧奔康的鏗鏘之歌!自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以來,香巴拉鎮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等要求,狠抓責任、政策、工作「三落實」,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責任導向,通過政府引導、項目整合、社會參與等措施,採取「集體組織+農戶+基地」「支部+企業+基地+貧困戶」「企業+基地+農戶」等多種形式,下足繡花功夫攻 堅中之堅,匯聚各方力量解 困中之困,全力以赴推進脫貧攻堅各項工作。
  • 脫貧一線,於平凡中見偉大
    近年來,數以百萬計的扶貧幹部,把青春和熱血灑向扶貧一線,用堅定且忙碌的腳步,在深山戈壁中闖出一條又一條致富的康莊大道。國鐵集團派駐河南欒川縣掛職副縣長周勝展,常年奔忙在脫貧攻堅一線,帶領幹部群眾走出了一條「鐵路+旅遊」的脫貧之路;安徽省界首市代橋鎮茶棚村黨總支原委員柳西周,身患重病仍念叨著貧困戶的名字;湖南炎陵原縣委書記黃詩燕,8年多時間紮根脫貧一線,帶領幹部群眾脫貧……漫漫扶貧路,平凡見偉大。
  • 扶貧路上的青年志願者
    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戰場上,活躍著這樣一群人,他們的名字叫扶貧青年志願者。圍繞政策宣講、信息對接、項目幫扶、問題反饋、效果評估、支教助學等內容,他們開展專項扶貧志願服務活動,為扶貧攻堅大業添磚加瓦扶貧路上的青年志願者東南網9月1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吳恩兒)從2004年起,我省在實施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的基礎上,每年招募300名大學生志願者到三明、南平
  • 【脫貧故事】理縣桃坪鎮佳山村村民高磊脫貧記
    【脫貧故事】理縣桃坪鎮佳山村村民高磊脫貧記 2020-09-12 11:41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光大銀行:教育為本,民生為要,全面築牢脫貧攻堅的根基
    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寫道: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等方面不斷取得新進展,深入開展脫貧攻堅,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 四川閬中:貧困小山村蝶變脫貧奔康幸福村
    向老百姓講授種植農技知識。如今,藥柏村田地裡秧苗茁壯成長,玉米成排成行;脫貧奔康產業園裡群眾辛勤勞作,果實綴滿枝頭;村子裡水泥路蜿蜒延伸,農家院舍修葺一新……一幅致富奔康的美好畫卷映入眼帘。扶貧幹部進農戶與大家拉家常話致富路。
  • 勞動者之歌|青春在路上閃光 90後工程師到村裡當致富領頭人
    從測繪工程師到扶貧「田秀才」 對村民情況如數家珍劉詩航大學畢業後,進入四川測繪地理信息局測繪技術服務中心工作,並逐漸成為一名專業技術骨幹,當他接到精準扶貧的任務時,沒有一絲猶豫,轉身奔赴新的戰場。口袋鼓起來 精神富起來扶貧離不開「扶志」與「扶智」,村民群眾收入上去了,劉詩航便著手提升村民的精神面貌。他利用農民夜校作為平臺,協調邀請專業技術老師,為村民群眾講解種養殖專業知識,還親自上陣為村民講課,將農民夜校作為信溝村村民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平臺。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吳家俊:在脫貧攻堅一線奉獻青春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吳家俊:在脫貧攻堅一線奉獻青春 2020-11-25 20: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決戰脫貧攻堅】那人,那山,那水,那脫貧攻堅路!
    「村子的真實情況,村民最清楚,只有挨家挨戶走訪,才能摸清底數,弄清貧根,找到脫貧致富的路子。」楚雄市法院派駐杞岔拉村委會工作隊員劉水清說。他們,抗擊疫情擔使命了解情況後,工作人員積極上報、制定方案,籌措50000元資金投入到水網改造項目實施中,並於2020年4月完成了改造,貧困群眾從此用上了乾淨衛生的水。
  • 安居區攔江鎮安樂山村村民陳勇的脫貧「逆襲」路
    從貧困戶到「產業村官」  安居區攔江鎮安樂山村村民陳勇的脫貧「逆襲」路  「困難都是暫時的,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只要自己肯幹,一定能擺脫貧困。」家住安居區攔江鎮安樂山村的陳勇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不僅通過勤勞的雙手實現了致富增收,還帶動更多貧困戶走上了脫貧致富路。日前,在安樂山村藥材基地,記者見到了陳勇,他雖然個子小,但神採奕奕,完全看不出曾經是一名貧困戶。  「我們兩口子住上了新房,家裡的園子種點菜,撂荒地種上桃樹,生活一天比一天甜,我們打心底裡感謝黨的惠民政策……」提起這五年來的變化,陳勇感慨萬千。
  • 「懸崖村」的脫貧路,每一步的前行都不尋常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千年前李白的詩作,歌詠了蜀地山川的壯秀,傳頌至今;千年後的四川涼山「懸崖村」(阿土列爾村),也因海拔1400多米、與地面垂直距離約800米的獨特地形,以及發生在這裡的脫貧攻堅的傳奇故事,紅遍全國。11月28日,央視新聞《我和我的村莊》節目來到「懸崖村」所在的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帶網友們體驗了一把村民們在短短五年裡從藤梯、鋼梯到樓梯的巨大變化。
  • 【脫貧攻堅·小康路】小小赤松茸 「種」出脫貧路
    為了照顧父母,宋生文回到村裡,成了臨夏州和政縣赤松茸基地第一批打工的村民。  作為「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臨夏州是甘肅脫貧任務最重、攻堅難度最大的地區,深度貧困是臨夏州的最大州情。廈門市在對口幫扶臨夏州的過程中發現,當地的自然環境可以滿足赤松茸生長所需要的條件。經過幾個月的試種,最終決定將赤松茸基地建在位於和政縣松鳴鎮西南部的狼土泉村。
  • 巾幗脫貧奔小康(十八)丨廣西鳳山:90後「女書記」身患骨瘤卻在脫貧...
    林丹丹說,回老家從要走2個多小時山路,到1個小時的砂石路,再到20多分鐘的水泥路,村裡的面貌日新月異,「脫貧攻堅悄悄改變著家鄉和我的生活。於是,我把目光轉向了基層。」「大學期間,我享受了助學貸款、一等助學金等國家政策,可以說是國家供我上的大學。」林丹丹說,如果能在熱血沸騰的年紀,投身脫貧攻堅這場新時代的偉大戰役,人生是不是更有意義呢?
  • 高州市稅務局蘇裕:用青春的腳步丈量脫貧之路
    他無時無刻不想著怎樣幫助村民們解決困難、帶領大家脫貧摘帽,不知不覺他也融入了這個村莊,而這裡的村民,每每提起這位叫「阿裕」的小夥子,都會不由自主地豎起大拇指。 「我日常的工作多半是和村裡貧困戶打交道,這4年的扶貧工作已是我人生路上的一段寶貴財富,我還將盡我能力繼續前進、繼續積累著。」廣東高州市稅務局扶貧幹部蘇裕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