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課時,學員問了這樣一個問題:怎麼判斷皂是否已經晾好了。其實說實話,手工皂因為配方和製作過程不同,晾皂時間會有不同,並不是絕對的。比如家事皂,因為硬油含量多,皂化速度快,而且主要不是用在皮膚上,因此一周到兩周就能用。而熱制皂,其實出鍋後皂化基本上已經完成,所以同樣也是晾皂後一到兩周的時間就能用。但冷制皂大多數要判斷能否使用的標準是PH值,達到不刺激皮膚的PH值其實完全可以使用了。不過這並不是絕對的判斷條件,因為大多數攪拌充分,皂化好的冷制皂,在脫模之後PH值就已經達標至8-9的弱鹼性,也不會刺激皮膚。比如我做皂,都是脫模就測試,基本上不會有超標的例外。一直在說,晾皂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能不能用和好不好用並不等同。晾皂是為了讓皂更好用。
其實一塊皂化好的手工皂,花費時間晾皂的主要作用有三點:
一、晾乾皂裡的水分,讓其更硬,更耐用
二、讓皂化在一段較長的時間裡順利完成
三、達到最佳的洗感
這三點我認為最主要的是第一點,因為晾皂初期是為了皂化降pH值,前期做得很好,後期即使降低也沒多少。而後來純粹是為了讓水分蒸發,皂體變硬,變更耐用,同時洗感也會相應提高。所以根據水分的蒸發狀況來判斷晾皂是否好了,也是一個判斷的標準。
一般說來,我們做皂時,水分大約佔總體配方重量的兩成左右,但水分除了在溶鹼時先蒸發一些,主要還是靠後期晾皂減少。所以我們可以根據水量多少來判斷,方法就是用稱來稱重。
這款皂只用兩倍的水,切皂後是117克,晾了兩個月後,3.15秤重的重量是109克。再放兩周,稱重還是109克,或者在108~109克間輕微變化,所以可以判斷這時就是該包皂了,因為再幹也幹不了多少了。以後同樣的配方和季節,你就知道這款皂大概晾多久就可以包了,也可以作為量產的標準來執行。
這個方法的影響因素是季節和氣候,以及同樣的一塊皂,要用同一盤稱來稱重。上面這個配方大約減少了7%不到的水,就算加入融鹼蒸發的水,也還是不多。有的配方減少的就更多一些,比如達到15%,我上課一般跟說可以大約預估在10%左右。
晾皂時間也可以是個人習慣,比如敘利亞古皂是熱制的,本可以不晾半年那麼久,但是古法傳承是這樣要求的。也有些人冷制皂的生產標準是晾皂足夠6-8周,甚至半年才出售,為的是確保皂的品質,這根據個人的情況沒問題。
以上推薦這種簡單判斷手工皂是否晾皂好了的方法,經驗之談,歡迎交流。對於晾皂,我覺得還是要看配方,一個月的時間還是必須要有的。
摘自公眾號:愛做手工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