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漸熱,微媽預想到又一個育兒問題會發酵火熱起來。
曾經幾何,這個問題就是婆婆和兒媳之間的大戰導火索。
婆婆說:小伢子屁股上包著厚厚的紙尿褲得多難受啊,拉開就是一股騷味兒,而且不少寶寶還發生了紅屁股,這簡直是不能忍的,何況是到了夏天?還是用尿布或者把尿好
兒媳說:把尿就別提了,基本上都會帶點兒強迫,尿布一會兒就溼了,又得換又得洗,孩子好不容易睡著了,翻個身溼了……要不就是玩的好好的,溼了又得拖過來換尿布
更別提還有獨自帶娃的全職媽媽,單單是換尿布洗尿布,一天十趟八趟,還要幹別的麼?
人生簡直沒有出路的感覺!有沒有?
那就是寶寶的尿不溼還要不要包著啦?
所以,今天微媽來和大家說說紙尿褲(尿不溼)的事兒
我家寶寶一直用紙尿褲,也沒有什麼不適。但是小區裡的老人說不好,天熱,容易滋生細菌,不衛生,搞得我都不知道該不該繼續給寶寶用了。
專家:這點媽媽請放心,夏天雖然天熱,容易滋生細菌,但與傳統尿布相比,紙尿褲的材質與結構的特殊性可以有效減少糞便中細菌的傳播和汙染,為寶寶提供一個更加衛生的生長環境。
調查結果顯示,使用紙尿褲寶寶的玩具和生活用品中,糞便細菌比使用尿布的寶寶的要少得多。
另外,紙尿褲還有一個好處,它可以有效防止尿便滲漏,而傳統尿布則表現出嚴重的滲漏。
寶寶的小屁屁每天都被裹在紙尿褲裡,對他的皮膚一定有傷害。
專家:只要選擇正規廠家生產的合格的紙尿褲,正確使用,及時更換,每次更換時為寶寶清洗,一般情況下寶寶的皮膚是不會出問題的。大量科學研究結果顯示紙尿褲能保持寶寶皮膚乾燥,可以有效避免皮膚與尿布中的尿長期接觸而導致的過分潮溼,而潮溼常是誘發寶寶皮膚病的首要和最為重要的因素,因為它使皮膚更易磨傷,受刺激,利於病菌的生長。紙尿褲非凡的吸水力,能阻止水分與皮膚接觸。
寶寶站立時,腿型很像羅圈腿,親朋好友都說這是長期穿紙尿褲導致的。
專家:這種說法只能說是「存在可能性」,但現在還沒有明確的數據顯示,很難下定論。如果寶寶長期使用設計不合理的紙尿褲,長期處於不良姿勢或者不正確的用力習慣之下,很有可能引起支配關節的肌肉失衡,腿型略有彎曲。現在市面上的紙尿褲,設計非常合理,吸尿後是往下墜的,對寶寶的兩腿沒有橫向壓力,寶寶在躺著的時候紙尿褲對寶寶兩腿的壓力就更小。所以媽媽不必對此擔憂。
有些家長擔心紙尿褲內部溫度過高,男寶寶的精子會被「高溫」傷害,從而影響生育功能。這種擔心完全沒必要。
首先,紙尿褲內並不存在溫度過高的情況。紙尿褲不是保暖褲,其內外表層都是透氣的,因此紙尿褲內外熱量的交換和平衡不存在障礙,基本和尿布一樣。人體細胞的生存和繁殖一般不會受到紙尿褲的影響。
紙尿褲能得到普及,同尿布比起來,肯定是有它的好處的:
相信這也是大多數人選擇紙尿褲的原因。
而且用紙尿褲能讓寶寶的衣褲一直保持乾爽,晚上睡眠更持久。只要正確使用,紙尿褲一般不會影響寶寶的健康。紙尿褲是嬰兒護理比較常用的產品。那麼父母該如何使用紙尿褲呢?在使用的過程中又需要注意些什麼呢?
為寶寶更換紙尿褲時,要使接頭粘住紙尿褲,這是很重要的。一般來說,需要父母保證手指的乾燥和清潔,避免膠帶與皮膚接觸。如果使用了寶寶護理產品,如油、粉或沐浴露等,更需要特別注意,防止接頭附著力降低。
在使用紙尿褲時,如果發現寶寶皮膚有過敏現象,應該立即停止使用,給其換另一種品牌使用可能就不過敏了,或者與布尿片交替使用一段時間,也許寶寶便能適應了。
寶寶穿上紙尿褲後,會形成一個潮溼的、有刺激性的環境,不利於寶寶皮膚的健康。因此,紙尿褲雖然使用方便,但不宜長時間穿戴,應當經常更換。另外,在取下紙尿褲後不要馬上更換新的紙尿褲,應該讓寶寶的皮膚進行適當的透氣,保持皮膚乾爽,有利於減少尿布疹的產生。
1.更換紙尿褲的時間
更換寶寶紙尿褲的時間:每次餵奶之前或之後,每次大便之後,寶寶睡覺之前,寶寶睡醒之後,帶寶寶外出前。
2.更換紙尿褲的步驟
父母在更換紙尿褲的時候,應先準備一條乾淨的紙尿褲、一包溼紙巾、一條寶寶隔尿的床墊、一條軟毛巾、一小盆溫水、適量尿疹膏或凡士林油。每次更換尿褲前父母都需用清水和肥皂洗手,避免手中細菌汙染尿褲。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將寶寶獨自留在床上。
更換紙尿褲的步驟:讓寶寶平躺在床上,將隔尿的床墊墊在寶寶身下,拿掉溼尿褲,將寶寶雙腳向上抬高固定好,並用溼紙巾由上而下擦拭。擦乾淨後,將寶寶臀部抬高,塗上凡士林油。
然後將紙尿褲有膠帶的部分朗向寶寶腰部方向,墊在寶寶的臀部下方,將紙尿褲包起來。包上後,父母用雙手食指放入紙尿褲間,測試紙尿褲是否太緊或太松。若寶寶臍帶尚未脫落。為避免紙尿褲摩擦臍部,可將紙尿褲上緣向內折,以便露出臍部。最後將雙側膠帶粘於紙尿褲不光滑面,方便重複粘貼。
如果寶寶只是尿溼了,換一條紙尿褲即可;如果寶寶大便,父母應當先用溼紙巾或軟毛巾將大便擦去,再用溫水將寶寶的臀部清洗乾淨並擦乾。
嬰兒的皮膚很嫩,因此對於紙尿褲的挑選,父母應多花一些心思,儘量從正規商場、超市購買。父母在給寶寶購買紙尿褲時,還需要注意:秋冬季節使用的紙尿褲應是加厚、吸水性強的,而春夏季則不能只注重厚度和吸水強度,應多選擇輕薄透氣的。
寶寶在一歲半之前對大小便的把控能力很弱,這是由於嬰兒排尿中樞的發育尚不完善,不能做到自主排便排尿。
而且根據國外推薦的「如廁訓練」原則,也是推薦在 18 ~ 24 個月開始訓練孩子自主排便,這個時候寶寶也能表達自己的想法了,就可以嘗試逐步解下紙尿褲、一步步訓練他自己便便了。
具體操作過程中,家長不要急於求成,有可能孩子還會出現反覆,也就是自己排便挺順利的了,但是中間可能又出現尿床了尿褲子上了,這是一個正常現象,千萬不要指責孩子。
如果寶寶能自己表示上廁所的意願,並能在小馬桶上解決問題後,理論上就可以告別紙尿褲了。
爸爸媽媽可能會遺憾地發現,寶寶尿褲子的「事故」還會時不時上演。
因此,差不多兩歲左右的時候,白天可以給寶寶脫掉紙尿褲了,訓練寶寶排尿排便,晚上則再穿一段時間,等寶寶控制便便的能力強了,再逐步也去掉晚上的紙尿褲。畢竟,尿溼床鋪是讓媽媽們相當抓狂的事。
白天如果有足夠的人手照顧寶寶和換洗衣服,完全可以不穿紙尿褲,但是我並不建議給寶寶穿「開襠褲」。
除去不甚雅觀,寶寶幼嫩的生殖器官直接暴露在外總不是件利於健康的事。
3 歲以後,尤其是上幼兒園之後,尿褲子或尿床的現象就會越來越少了,這時也許是讓寶寶徹底告別紙尿褲的最好時機。
一般而言,男孩在 5 歲以後,女孩在 4 歲以後就很少再尿床了。但當諸如弟妹出生、家庭變故、存在心理壓力等「特殊事情」發生時,孩子偶爾還可能會尿床,家長不能因此而責怪孩子、造成 TA 的心理負擔。
如果此時孩子還在頻繁尿床,就應該去看醫生了,要確定一下有沒有「遺尿」的問題。
讓寶寶熟悉「小馬桶」,告訴 TA 這是幹什麼用的。
家長可以讓寶寶看自己是怎麼上廁所的,讓 TA 熟悉馬桶的作用;也可以讓 TA 在小馬桶上坐個幾分鐘。
第二階段:情景演練
當看出 TA 要排便的時候,讓 TA 穿著紙尿褲坐在上面完成排便。
比如吃飯中途停頓並漲紅臉,或者玩耍到一半忽然停住不動了,就可以帶 TA 到小馬桶旁邊,並告訴 TA,以後想要上廁所了,就來這裡坐好。
第三階段:實際操作
脫下褲子,除去紙尿褲,讓寶寶在小馬桶上排便。
實際情況下,這三個階段可以是一個連貫的過程,但也可能會有反覆,這都無關緊要。
家長們一定要記住,絕大部分寶寶最終都能自己上廁所。
在最初的失敗中,不要沮喪,而是要和寶寶一起把如廁訓練溫和地進行到底。
穿紙尿褲這個事兒,不能因為家裡的老人有反對意見就妥協,從科學證據來看,目前針對紙尿褲的各種流言都是不實的,並不會讓寶寶不舒服,或者有害處,該用還得用,再說啦,解放帶娃的生產力也是很重要的呀,節省下來的時候都可以好好陪孩子,多好的事兒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