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斯多德曾說;「每天反覆做的事情造就了我們,你會發現,優秀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一個能夠管理好自己的物品和空間的人,通常具備很強的理性思維和取捨能力,無論將來遇到什麼樣的變化,他都能把握事態發展的方向,理性分辨事物的好壞並加以取捨,同時這樣的人會有較強的執行力。
大概日本是全世界最會營造家庭空間的國家了,在中國還少有人知整理收納這個行業的時候,日本已經讓其蓬勃發展成了一種平常職業。日本專門家檢定協會理事長廣澤克美,擅長並致力於親子整理、收納的兒童教育和培育工作,她根據多年積累的經驗,完成了《收納,孩子受益益一生的思維整理訓練》一書,設身處地地站在讀者立場,以儘可能貼近現實的生活視角,告訴讀者,為什麼在孩子的收納習慣裡,藏著他的未來;如何通過學習收納整理的能力,鍛鍊孩子對於時間、空間和思維的管理能力。
父母們經常會有這樣的煩惱:前腳剛把地上的玩具收起來,後腳他們「譁啦」一聲又倒了一地;一分鐘前還整潔有序的房間就被熊孩子弄得一團糟;該寫作業了,孩子連課本甚至作業本都找不到了;書桌上擺滿了玩具和各種文具,還夾雜幾本漫畫書……無時無刻都有可能把家長逼到爆發的邊緣。
很多家長會認為,現在只是孩子太小了,等長大一點就好了,頂多把孩子吵一吵,就自己再把東西收拾起來,並沒有真的把這事放到心上,甚至有些家長自己也不注意整理收納,家裡經常會一團糟。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說:「一切人生日用的事,都是他們的教育。」哈佛大學對400多名少年兒童進行了20年的跟蹤調查,發現從小就善於做家務的孩子和不做家務的孩子相比,就業率是15:1,收入高出20%,家庭更美滿,心理疾病患病率更低。為什麼會這樣呢?
兒童時期是孩子養成習慣的重要階段,從小養成良好的個人生活習慣,對孩子的未來會產生巨大影響,而最基礎、有效、受益終生的鍛鍊方式就是教會孩子整理收納。
孩子學習收納整理,是需要多種能力協調才能完成的。也就是說,孩子在收穫一個好習慣的同時,還會帶來多種能力的提升。孩子在參與家務、學會管理自己物品的過程中,可以鍛鍊的能力甚至比學習文化知識更多:動手能力、執行力、觀察能力、條理性、獨立性、自律能力、決斷力等。
縱觀我們的人生,離不開對於學習、工作、生活以及人際關係的反覆整理,以及由此帶來的各種選擇。「整理」的意義遠不止於讓空間變得乾淨整潔,它更意味著邏輯思考能力和決斷能力。對於所有處於正在進行、尚未完成的事務而言,前一項的「未終止」,即意味著下一項的「無法開始」。如果我們在一件事情還沒有結束時就開始做另一件事情,就很容易使前者半途而廢。一旦這類情況持續發生,就導致那些無法完成的事務不斷堆積,甚至於泛濫成災。
對孩子的未來產生影響的,並不只是學習成績和考上名校。人生是一次長途旅行,探索預示著創造,循序漸進意味著厚積薄發。
整理這件事最重要的並不是在於收納工具和創意,而是在於內心是否一起出發,你的房間就是你人生的折射。你想要給孩子什麼樣的人生,就教給他整理出一個什麼樣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