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畫師黃家全妙手繪圖38年 「希望能把我的經驗傳給年輕人」

2021-01-16 華西都市報

考古畫師黃家全妙手繪圖38年 「希望能把我的經驗傳給年輕人」

黃家全。

  和文字記錄一樣,繪圖也是一種記錄考古工作的方式。一幅好的考古繪圖作品,能讓專家即便不看文字,也能基本看懂器物的大致內容。
  文物發掘出土後,經過清理、修復,便到了考古繪圖師手中。無論是文物的工藝、加工痕跡、它所留下的各種信息,都能通過考古繪圖工作者手中的畫筆一一反映。
  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有一位專家已經從事了考古繪圖工作38年,在他看來,繪製器物圖不僅僅是完成一項工作,更是在還原歷史,穿越時空,與古人對話。

業精於勤
從事考古繪圖工作38年

  80年代初,黃家全進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從小就愛書法、國畫的他也對考古院裡繪圖老師的工作充滿了興趣。1983年,21歲的他在單位支持下,前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師從張廣立、張孝光等系統學習考古繪圖。那時候,每天上午五點到繪圖室練習,一件細石器大約要畫四遍,直到老師滿意為止,更有甚時會在繪圖室內腳抵爐子畫到天明。
  回川後,黃家全便專注於考古繪圖工作。這些年,他描繪了許多高精的考古繪圖作品,譬如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青銅立人像、紋飾華貴的銅尊、河南信陽光山縣春秋早期黃君孟夫婦墓出土的銅盤、滎經縣高山廟西漢墓發掘出土的各種漆木器、雲南晉寧石寨山第五次發掘出土的各類銅飾等等。有時候一天數件,有時候數日一件,他描繪過的文物,現今已難以計數。有業內專家稱,黃家全的專業水平在業內屈指可數,堪稱大國工匠。

技臻完美
青銅立人像可見一斑

  1993年,三星堆青銅立人像完成修復後,交由黃家全繪製其線圖。青銅立人身軀細長而挺拔,手臂粗大,頗為誇張。因其高達2.6米,測量工具無法一次性精準測量繪圖,黃家全便採用了傳統的繪製方法——燈影成像來製圖。這幅圖,他與一位同事合作繪製了2個月才完成。
  在省考古院一樓走道上,他們將青銅立人像放在中間,找到中心點,在人像前數米垂直擺放一盞燈,人像後垂直鋪上一張紙。聚光燈一打開,燈光便將立人像的影子投射在紙張上。由於投影后範圍較廣,為了避免可能出現的數據不準確的情況,黃家全便架著梯子,取每段投影的中間部分,依次描摹出立人像的輪廓。此後再一一校對,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將立人像畫出。
  青銅立人像的畫法上,每一根線條的粗細都被黃家全賦予了內涵。立人的粗眉大眼,直鼻闊口,大耳上飾物的雲雷紋、筒形冠上的周回紋,兩眉之間的日暈紋,甚至腦後髮髻線都在紙上栩栩如生。立人身著三層衣,黃家全分析,看上去如此挺拔的材質,在古代應多為皮革,因此,為了在繪圖中體現挺闊質感的外套,他特意將其外框線加粗,衣料垂感躍然紙上。
  除此以外,為了更好地反映立人像的結構,黃家全在全剖的基礎上,創新了一種新的剖面圖畫法,他將人像舉起的手肘畫出,更為直觀、完整地呈現出結構形象。

文化傳習
希望作品集傳藝後來人

  「繪圖對我來說是一件幸福的事情。」黃家全說,繪圖本身是一件需要完全安靜下來的事情,重複、瑣碎的工作容易讓人感覺枯燥,如果沒有興趣,沒有耐心,很難將它堅持下去。
  在繪圖中,不僅需要耐心,更重要的是責任感。繪出器物,就是用圖畫展示一段歷史。「繪出的圖畫一定是有依據的。」指著一張構樹編織陶甕,黃家全說,這也是他多年來比較滿意的一幅作品,通過部分編織物,分析其結構,根據延展性復原了整個陶甕。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和進步,也有人質疑,考古繪圖會被人工智慧所取代。在黃家全看來,這在短時間內很難做到的。「繪圖中,有的地方是意到筆不到,機器沒有這種手法,就很難呈現出應有的效果。」
  離退休還有四年時間,他希望自己能將幾十年來繪過的比較精細、出彩的圖再重新整理一遍,把繪製技法要點等結合作品匯集成冊。「希望能把我的經驗傳授給以後的年輕人吧。」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戴竺芯攝影劉陳平

相關焦點

  • 人境主角|考古繪圖30年 三星堆國寶在他筆下纖毫畢現
    在繪圖師的火眼金睛下,文物的器形、大小、紋飾等原始信息被精準「掃描」、記錄、放大,無論是在考古研究,還是在博物館展陳時,都能起到讓人一目了然的作用。青銅神樹線描圖1992年起,羅澤雲一頭扎進考古繪圖這一行,至今已有近30年。
  • 人境 主角|考古繪圖30年 三星堆國寶在他筆下纖毫畢現
    在繪圖師的火眼金睛下,文物的器形、大小、紋飾等原始信息被精準「掃描」、記錄、放大,無論是在考古研究,還是在博物館展陳時,都能起到讓人一目了然的作用。 但一件件出土文物背後究竟蘊藏著怎樣的歷史信息,卻需要考古學者「戴著放大鏡」來研究。考古報告,便是他們進行研究需要掌握的第一手材料。 考古繪圖,便類似於專家的「眼睛」。埋藏地底數千年的文物,器物表面的紋飾可能模糊不清,青銅器表面的圖案也可能被銅鏽遮掩,考古繪圖,能把文物纖細如髮、不易觀察到的信息放大出來。
  • 有11年經驗的國家隊畫師,p站畫師米山舞
    畫師通一個不用翻牆也能看p站作品的畫師分享平臺,畫師通上面有非常多的(p站)pixiv圖片,而且還可以一鍵高清下載,非常的實用,手機和電腦都可以很流暢的訪問,非常值得擁有的類似
  • 搞動漫畫師比機械繪圖員高了不止一籌?
    一件作品或產品出來,首先由設計師作出圖畫,可行在做設計繪圖方案。這就是漫畫或畫師體現優點之一。首先世界大戰爭後,日本最強明面影視估計只能製作是動漫方面,過去一直佔據地球首位,對經濟起了重要作用.不過中國網際網路時代的飛躍,國漫將超越日本。
  • 「畫醫」妙手讓書畫殘片重獲新生
    原標題:「畫醫」妙手讓書畫殘片重獲新生——非遺傳人廖炳德希望將書畫修復與裝裱手藝傳承後人廖炳德正在修復書畫作品重慶日報消息,一堆又潮又髒的碎畫片,沒想到竟能復原成一幅名家畫作。1月10日,記者來到三峽古玩城實地探尋這一「神技」。擁有這一「神技」的人叫廖炳德,是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廖記傳統裝裱技藝」第五代傳人。
  • 妙手「剪」陰霾,指尖傳溫情——創意手工作品展線上展覽第四期-剪紙
    妙手「剪」陰霾,指尖傳溫情不扎堆 戴口罩 勤洗手 多通風早發現 早報告 早隔離 早治療在今年「三八」國際婦女節之際,天津市濱海新區婦女聯合會與津沽記憶博物館共同發起「妙手『剪』陰霾,指尖傳溫情」創意手工作品徵集活動,本次活動自3月初啟動至今,共徵集到60餘位作者近300幅作品,其中有109幅是與抗擊疫情相關的作品,我們將通過五期線上展覽進行集中展示,其它作品也將陸續展出。
  • 藏族唐卡畫師成都「授業」20年:美名傳天府 桃李滿藏區
    受訪者供圖 王鵬 攝中新網成都4月11日電 題:藏族唐卡畫師成都「授業」20年:美名傳天府 桃李滿藏區作者 王鵬「我想讓藏族學生學畫更容易,讓唐卡長久傳承下去。」4月上旬,成都市武侯區吉福社區鬧市中,一間唐卡畫室被綠樹掩映。
  • 中俄阿爾泰考古探秘
    探索冶金技術傳播的奧秘  「之所以選擇跟俄羅斯阿爾泰國立大學合作,是因為我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攻讀博士學位時,就開始研究俄羅斯青銅時代文化,並於2001年以後多次訪問俄羅斯,與那裡的考古學者建立了聯繫
  • 希臘世界的藝術與考古丨譯者書評
    尼爾不滿足於提供年表式的數據知識,而是提出三大問題,引導逐步深入的理解,期望讀者不但了解希臘世界的藝術與考古學,更能陶冶眼光,訓練思考能力。第一個問題是「我們看到什麼?」畫師是體力勞動者,處於社會最低層,也許還是沒有人身自由的奴隸。上圖:阿提卡紅繪陶罐,畫師落款為斯米克羅斯(細節),黏土,約公元前520-約公元前490年。然而,斯米克羅斯將自己畫成貴族,歪酒宴的長榻上,與雅典貴族一同飲酒。
  • 「考古女孩」入學北大 希望安安靜靜讀書
    入住「今年的考古專業有50多人」鍾芳蓉個子不高,小巧的臉被口罩遮住了大半,但是辦起事來乾淨利索。不到10點,她就完成了報到,和其他同學相約前往宿舍。 2017年,鍾芳蓉曾以遊客身份逛過北大。但三年後再次來到這裡,北大對她來說仍是一個大而陌生的園子。
  • 馬黎:被浙江考古圈團寵的浙傳美少女
    馬黎在讀書會上她與同學們分享《看見5000年——良渚王國記事》,是她近十年深度追訪良渚古城的傾心之作。作為良渚考古的參與者、傳播者,她以記者的身份,用「考古發掘式的寫法」集中展示了良渚文明的各個方面,記述了良渚考古一路走來的歷程。
  • 我們自己的畫師也能畫出這麼棒的作品啊!
    荷蘭於1754年出版的海魚繪圖。因工作和個人愛好之故,我時常能接觸到一些國外鳥類科學繪畫大家的作品。2000年,由約翰·馬敬能博士(John MacKinnon)撰文,卡倫·菲利普繪圖,馬敬能博士夫人翻盧和芬女士譯成中文,何芬奇先生參與審校的《中國鳥類野外手冊》出版。該書對於中國鳥類學研究和觀鳥活動影響深遠,堪稱裡程碑式的著作,而其最受人詬病之處恐怕還是某些類群的圖版質量。
  • 妙手「剪」陰霾,指尖傳溫情——創意手工作品展線上展覽第三期-剪紙
    妙手「剪」陰霾,指尖傳溫情不扎堆 戴口罩 勤洗手 多通風早發現 早報告 早隔離 早治療>2020年註定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在今年「三八」國際婦女節之際,天津濱海新區婦女聯合會與津沽記憶博物館共同發起「妙手『剪』陰霾,指尖傳溫情」創意手工作品徵集活動,本次活動自3月初啟動至今,共徵集到60餘位作者近300幅作品,其中有109幅是與抗擊疫情相關的作品,我們將通過五期線上展覽進行集中展示,其它作品也將陸續展出。
  • 追番考古、嗑邪教CP、「雲」遊學習,年輕人在B站的2019回憶錄
    尤其是90後開始成為消費主力群體、00後逐漸長大成年之後,外界一直想要了解年輕人的內心世界。2019年,國產動畫電影《哪吒》票房突破50億元,向世界宣告著一次年輕人文化的成功入侵。那麼,年輕人的2019年,究竟在想些什麼,又在做些什麼?新番盛宴,考古樂園年輕人喜歡在B站追番,這是共識。
  • 孫機:考古能看得見歷史,也能望得見未來
    1949年,進入華北軍政大學學習,後到北京市總工會工作。1955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1960年畢業後留系工作,1979年到中國歷史博物館(今國家博物館)考古部工作。現為國家博物館終身研究館員,國博研究院名譽院長,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資深館員。著有《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中國古輿服論叢》《仰觀集》《中國聖火》《從歷史中醒來》《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等。
  • 高分女生選考古好不好,聽聽專業的人怎麼說?
    第一志願報考吉林大學考古學院的耿默蘭說,在年輕一代眼中,考古其實「蠻酷」的。「考古不是挖寶,而是『證經補史』,真正做到『探人類之過往,溯文明之源流』,所以我覺得它是很神聖的一門學科。」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考古學不僅「有趣」,也很「有用」。
  • 專訪熊谷隆志|希望年輕人能通過WIND AND SEA了解我.
    熊谷隆志:知道我在做GDC,這個年齡層的人,當然是一直都是熟悉我的。比如說我站在上海的街邊,也會有人過來跟我說「我以前去過GDC,是熊谷先生的粉絲」,我是很開心的。所以,我希望不清楚我這個年齡層的人,新生代一輩的人,希望他們知道WIND AND SEA的事情和我的事情,這件事對我來說非常受益。
  • fgo:說說五星尺階泳裝獅子王卡面問題 畫師:其實我能畫好
    而負責繪製卡面的畫師是ISHIDA AKIRA,也就是石田,其繪製的從者包括黑白槍呆,還有相關的周年紀念向的禮裝等等。對比之前的禮裝能明顯看出來他對於腿部的刻畫就是這個習慣或者說毛病,包括黑白槍呆也是如此,清一色的都是圓規腿,只不過卡面很少有全身像,大部分都是半身的,所以其個人繪圖風格的缺陷反而被掩蓋了。
  • 【P站畫師】日本畫師Genyaky的作品,推薦!
    日本畫師Genyaky的作品,非常推薦。
  • 可以讀書|來自浙江考古人的書單:不得解不如意時,哪裡是「心之歸處...
    浙江正在打造「四條詩路」文旅地標,我暫時想不到比孟浩然更好的例子。宅家讀閒書,也未能完全忘記工作。我能力有限,希望有人能以孟浩然的作品,結合沿途的名勝古蹟,講出好故事,為「詩路」增色。這麼說來,閱讀《孟浩然詩集校注》(李景白校注,中華書局2018年6月)的同時,參考一種孟浩然年譜,自然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