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咖啡」這個品牌大約在五年前,是當時國內最火的咖啡新勢力,那個時候全國各地的漫咖啡,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尤其是在一線城市,漫咖啡就是文藝青年們和漂亮小姐姐們最愛打卡的地方。
而現在很難再聽到漫咖啡的消息了。有數據顯示漫咖啡在北京的門店已經關閉了三分之二,這令人不禁思考,時代到底會淘汰什麼,而願意保留什麼?
事實上不止在咖啡行業,包括在其他行業,還是「標準化」更容易被保留。標準的餐食,標準的服務,標準的裝修,星巴克就是身邊很典型的例子。不同於海底撈,在星巴克,員工就相當於「機器」一樣的存在,他們不會給你多餘的東西,哪怕是一塊墊子;產品來自中間廚房的半成品配送,只需按照標準的步驟簡單加工,做出來的都是標準的口味。比如,咖啡,只需要簡單的調配就可以了,比如,雞肉卷,配送到店就是標準化的東西,加熱即可,也絕不會出現像炒飯這樣的東西。
這個全球最大的咖啡連鎖在中國的門店總數已達到了4706家,疫情都不能阻止其在中國的快速擴張,僅第三季度,星巴克中國就新開了近260家門店,開店速度創紀錄。
所以,我們可以發現,攻佔這個世界越來越多的是這種標準化的東西。而絕不是因為熱愛,呈現給大家的東西,那可以是一家很精緻的小店,但是如果想要進行標準化的迭代,就是很難得一件事了。
標準化的另一面自然就是「非標準化」了。在14、15年的時候,杭州的「火星工廠」經營的非常火爆。「火星工廠」是年輕人的樂園,裡面有桌遊、遊戲機、麻將、主機遊戲、撞球等,都是年輕人喜愛的娛樂方式,而且還有餐飲提供,可謂吃喝玩樂一應俱全。
儘管這家「火星工廠」確實呈現了一番欣欣向榮的景象,但最終很多投資人還是放棄了投資,理由是「火星工廠」最核心的能力其實是其中組織者的個人社交能力,比如你想獲得一批可以復購的用戶,那麼組織者不單單是要做好店內的服務,更要做好店外的營銷,說直白點就是要跟用戶搞好關係,形成一定的情感紐帶,而組織者的社交能力並不能標準化。即使你找到這樣的組織者,那麼這個組織者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其實是高於店鋪本身的,那他為什麼不自己開一個呢?而一旦招不到理想的「組織者」,場地的經營又將是另外一番景象,在這可以類比於「理髮行業」。
這其實挺矛盾的,就是我們都希望去享受那些「個性化」的東西,但恰恰又是我們的日常選擇讓「標準化」更具生命力。終究,用戶完成一筆交易時,付出的不止有金錢成本,還有選擇成本,而這,常常被忽略。
所以呀,不要光聽消費者怎麼說,請注意看他們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