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機構已將AI診斷用例標記為醫療診斷中的各種場景

2020-12-16 電子發燒友

監管機構已將AI診斷用例標記為醫療診斷中的各種場景

新經網 發表於 2020-12-16 09:22:50

  歐洲官方監管機構已將AI診斷用例標記為醫療診斷中的各種場景,這些用例已標記為可能危害基本人權的來源。

  歐盟的基本權利機構(FRA)在12月14日發布的報告中列出了其關注的領域。其他領域包括預測性警務,社會服務和定向廣告。

  該報告是在AI和大數據的廣泛計劃的一部分,它的建議,來自100多個採訪愛沙尼亞,芬蘭,法國,荷蘭和西班牙使用AI畫的人,根據公告。

  法國私營部門的AI用戶告訴FRA,識別AI中的歧視非常複雜,「因為某些種族中某些疾病的發病率更高。預測要考慮到性別,種族,遺傳特徵。但這不是歧視或侵犯人權。」

  該報告敦促歐盟和歐盟國家:

  確保AI尊重所有基本權利,而不僅僅是個人隱私或數據安全。

  確保人們可以挑戰AI指導的決策。

  在使用AI之前和期間評估AI,以減少負面影響。

  提供有關數據保護規則的更多指導。

  評估AI是否有區別。

  建立有效的監督系統。

  在報告的前言中,FRA主管Michael O『Flaherty說,AI用戶和開發人員「需要擁有正確的工具來全面評估其基本權利含義,其中許多可能不會立即顯現出來。…我們有機會塑造AI [,以便它不僅尊重我們的人權和基本權利,而且還可以保護和促進它們。」

  責任編輯:lq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旌準醫療:專注分子診斷,聚焦血液腫瘤精準診斷
    不同於第一次創業將分子診斷技術應用於病原微生物檢測和腫瘤精準檢測兩大領域上,這次的旌準醫療更加聚焦和專注——只做血液科的精準醫療,這也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專一賦能某一科室的IVD企業。葉鋒解釋了其中的原因:「血液科的分子病理檢測一般是附屬於血液科臨床的的,不像其它諸如實體瘤的檢測是有專門的病理科室,配套設備、儀器齊全;而血液科的分子病理診斷通常是在血液科自己的實驗室進行,與專業的病理科相比,實驗室可能缺乏完整齊全的配套設備,對應的操作人員可能也配備不齊,再加上血液腫瘤分子病理診斷的難度,一些地市級甚至少數省級醫療機構的血液科都可能無法滿足實際診斷的需求
  • 免疫診斷技術迭代,化學發光引領變革浪潮
    在大型三甲醫院內,化學發光基本已實現了傳統的酶聯免疫的技術替代。值得一提的是,三甲醫院的化學發光設備以進口品牌為主,這是由於三甲醫院強調科研和品牌,對於進口產品偏好度較高。對於二級及以下醫療機構,目前仍採用定性或半定量為主的舊免疫診斷方法,如酶聯免疫、板式化學發光產品等,正處於以低成本化學發光產品替代老舊方法學產品的階段,是國產化學發光企業當下主要的增量市場。
  • 小白世紀:打造數據化診療系統,AI視覺如何貫穿醫療診斷各個環節?
    從診前到診中再到診後,小白世紀打造了中西結合的智慧輔助診斷系統。 根據診斷的不同階段,小白世紀分別進行輔助篩查、影像診斷、慢病管理,目前小白世紀已有AI甲狀腺輔助診斷、AI全肺(新冠肺炎)遠程會診系統、肝癌微血管侵犯輔助診斷及醫院信息化集成平臺等多款產品。
  • 智能醫生的締造者 新冠肺炎AI影像輔助診斷系統
    並已陸續在北京、武漢等多地及海外多國上線使用,為科技抗疫和我國的疫情防控提供了強力支持,得到了國內外的一致讚譽。鳳凰網:新冠肺炎AI影像輔助診斷系統對疫情控制產生了那些影響?推想科技王少康:在疫情發生之初,武漢等地的新冠肺炎救治定點醫院和發熱門診都在超負荷運轉,患者需要排隊幾個小時等待檢查,交叉感染的風險巨大。
  • AI醫療影像輔助診斷系統研發商「醫準智能」完成近億元B輪融資
    據醫準智能透露,本輪融資資金將重點投向產品研發,擴大公司現有AI產品線,實現AI檢測系統從單器官到單部位病種的覆蓋。具體而言,醫準智能將基於CT、MR、乳腺鉬靶機、普通X光機、超聲等多種影像設備,打造特定病種的人工智慧產品。
  • 診斷結果五花八門 網絡問診、開藥,靠譜嗎?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線下購藥場景受限,很多患者把問診需求轉移到網上。各大網際網路醫院、第三方網際網路醫療平臺紛紛推出在線免費諮詢、便民門診、遠程會診等服務,醫保支付、藥品配送快速上線,助力線上抗疫。艾媒諮詢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4月我國在線醫療用戶規模為4500萬人,滲透率為6.6%,2020年這一數字預計將達到7.9%。
  • AI化身診斷胃癌小能手,模型敏感性高達近100%
    首先,在被投入臨床應用前,深度學習模型應該通過大量的測試,即在一段連續的時間內,對相當數量的、由各種品牌掃描儀所得出的數字病理切片進行「診斷」。在這一過程中,深度學習模型的敏感性應該接近100%,同時其特異性不能過度降低。
  • 分子診斷進擊2020,如何持續領跑IVD?
    分子診斷,是應用分子生物學方法,檢測遺傳物質的結構或表達水平的變化,而做出診斷的技術。來自智研諮詢數據,2019年我國分子診斷市場規模為115.8億元,增長10.7%,預計2020年將達140.5億元。
  • 阿斯利康發布十大AI+醫療應用場景,聚焦多個中國主要疾病
    跨國藥企阿斯利康發布十大「AI+醫療」應用場景,並在線招募合作夥伴。 7月10日下午,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雲峰會「AI聚勢,共見未來——阿斯利康AI醫療行業論壇」上,阿斯利康發布十大「AI+醫療」應用場景,並在線招募合作夥伴。
  • 雲電子膠片到底是不是醫療器械?受不受監管?
    其中不作為醫療器械管理的產品目錄中的第117條說明:「雲電子膠片及報告系統軟體:軟體產品。本產品安裝在智慧型手機上,患者可通過手機查看電子膠片及瀏覽報告。軟體提供的信息不作為醫生診斷和治療的依據。該軟體不具備對報告、膠片的處理功能,僅供患者自己查看。」
  • 陳根:腦機接口參與抑鬱診斷,將大有裨益
    儘管有許多心理健康調查和量表,但它們並沒有被廣泛使用,特別是在初級保健和諮詢機構中。目前,精神疾病的診斷依據主要是國際疾病分類、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需要有經驗的醫生依據調查問卷和自己的經驗進行判斷。由於血液檢測查不出抑鬱症,腦部掃描也沒法提前檢查出焦慮症,活組織檢查更不可能診斷出自殺的念頭,在醫學領域中,沒有任何可靠的生物標記可以用來診斷精神疾病。
  • 上海鷹瞳:人工智慧+醫療,眼科人工智慧輔助診斷全國首證
    有效賦能,實現疾病早期發現與早期幹預 數據表明,目前,我國糖尿病患者數約1.14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患病率為24.7%至37.5%,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人數已超過3000萬,成為工作年齡人群第一位致盲性眼病。
  • 阿里雲開放AI診斷技術 騰訊會議國際版也上線
    3月19日,阿里雲宣布,疫情期間向全球醫院免費開放新冠肺炎AI診斷技術,20秒即可完成一次疑似病例的CT診斷,準確率達96%以上,可幫助海外疫情嚴重地區大幅節省醫療資源。這一技術由達摩院研發,已在國內160多家醫院上線,累計臨床診斷病例超26萬例。
  • 直擊RSNA |透視醫療AI應用場景 斯坦福教授詳解價值歸位路徑
    在全球AI競賽中,由眾多AI公司組成的中國選手隊一直處於國際領先地位,這一點在今年的RSNA(北美放射年會)上可以得到印證:已經有不少外國廠商和國際院校正在積極尋求和中國優秀AI機構的合作機會。作為國內AI領先企業之一,匯醫慧影在大會期間接到來自日本、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一些廠商和機構的合作申請,成為RSNA2017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 同一病例問診不同平臺診斷結果五花八門 網絡問診開藥靠譜嗎?
    你還在為看一次病去醫院排幾小時的隊嗎?這種很多人習以為常的就醫體驗,或許在未來會發生顛覆性改變。望聞問切,是患者習慣了的、多年來已經成為定式的線下醫療問診方式。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加上疫情導致的各種就醫限制,網上問診方便了更多患者。可是,線上就醫,是不是真如線下就醫一樣能夠實打實解決患者的問題?
  • 中青報:同一病例診斷結果五花八門,網絡問診、開藥靠譜嗎?
    中國青年報12月1日消息,一張口腔內潰瘍滋生的照片,拿給3個網絡問診平臺上的若干名不同醫生問診,卻得出了眾多不同的診斷和處方開具。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線下購藥場景受限,很多患者把問診需求轉移到網上。
  • 樂普醫療拆分樂普診斷衝科創板 上下遊均依賴關聯方
    12月1日,樂普醫療拆分體外診斷業務板塊的樂普診斷衝擊科創板。樂普醫療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心血管領域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營業務覆蓋心血管疾病醫療器械、醫藥、醫療服務和新型醫療四大領域。
  • 2019體外診斷相關問題匯總
    由於我國尚無AQP4-IgG檢測試劑上市,在臨床實際中,部分患者很難確診,只能給予脫髓鞘病這一寬泛的臨床診斷,甚至有部分患者被誤診為MS,導致接受錯誤的治療。2018年,RSR公司向國家藥品監管局醫療器械技術審評中心提交了水通道蛋白抗體(AQP4 Ab)測定試劑盒(酶聯免疫法)的註冊申請。作為診斷罕見病且具有明顯臨床優勢的產品,該產品已進入優先審批程序。
  • 一文探討可解釋深度學習技術在醫療圖像診斷中的應用
    然後,結合三篇文章具體分析了可解釋深度學習模型在醫療圖像分析中的應用。作為一種領先的人工智慧方法,深度學習應用於各種醫學診斷任務都是非常有效的,在某些方面甚至超過了人類專家。其中,一些計算機視覺方面的最新技術已經應用於醫學成像任務中,如阿爾茨海默病的分類、肺癌檢測、視網膜疾病檢測等。
  • 媒體調查網絡問診:同一病例問診多名醫生,診斷結果五花八門
    各大網際網路醫院、第三方網際網路醫療平臺紛紛推出在線免費諮詢、便民門診、遠程會診等服務,醫保支付、藥品配送快速上線,助力線上抗疫。艾媒諮詢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4月我國在線醫療用戶規模為4500萬人,滲透率為6.6%,2020年這一數字預計將達到7.9%。報告顯示,疫情使得在線醫療普及度與大眾認知大幅提升,推動了在線醫療的發展。